红楼讲坛|第三十一期:符琛苗老师主讲《掀舞一叶白头翁——试谈硬汉子桑地亚哥》

桓鱼

<h3> 12月18日晚,第三十一期红楼文化大讲堂如期在科学馆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坛由语文组符琛苗老师为同学们分享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h3> <h3>  讲坛以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送张偓佺》拉开序幕。“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词中这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头渔翁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渔夫形象屡见不鲜。琛苗老师就几部同学所熟知的文学作品中的渔夫形象,简单谈了不同的文化土壤对文学作品的孕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老人与海》也是如此,海明威在思想上是与老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老人是海明威的化身。</h3><h3><br></h3> <h3>  “他总是要赢,输,他是受不了的。”<br></h3><h3><br></h3><h3> 想了解桑迪亚哥,就得认识海明威其人。这位以硬汉形象闻名于世的作家,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出生入死的经历,这都成为其后来创作的灵感源泉。琛苗老师认为,人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多面性,作家更是如此。海明威有这好斗且可爱的一面,悲观而又乐观的一面。老人身上有着海明威的的影子,两人性格极为相似。</h3> <h3>  “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未消失过,现在又像微风初起的时候那样的清新了。”<br></h3><h3><br></h3><h3> 《老人与海》的情节极为简单,写的是老渔民桑迪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到一条鱼,结果又被鲨鱼吃掉的故事。琛苗老师着重分析了小说开篇对桑迪亚哥的外貌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了老人硬汉精神的基本特征之一,精神上——极为自信,从不灰心。</h3> <h3>  “你尽可能把他消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h3><h3><br></h3><h3> 行文至此,作者并没有止步。他要让出人意料的厄运的重锤来敲打这块命运的重锤来敲打这块钻石。面对成群的鲨鱼来袭,他没有束手待毙,而是无畏地向象征着命运的鲨鱼发起挑战。最后,老人回到了岸边,带着一副白骨,一艘破船和疲惫的身躯。</h3> <h3>  在琛苗老师看来,如果这部作品仅仅是讲述捕鱼人的故事,并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但好就好在,海明威以其一惯遵循的“冰山原则”让整部作品有个丰富的意蕴。二战后的美国人,传统的价值观被颠覆,年轻一代追求及时行乐,沉迷声色犬马,颓靡之风盛行。海明威这头老狮子再次苏醒,歌颂不可被打败的英雄主义精神,为当时的美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窗,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h3> <h3>  讲座最后,琛苗老师引用前人对柳永词和苏轼词的评价,“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妙龄少女,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给同学们留下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该请什么人,奏什么乐来唱《老人斗鲨曲》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