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道”:是福州城市山水生态型绿道。该道将省体中心、屏山公园、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梅峰山地公园、福山郊野公园等福州知名的景点,串联起来,全长33.5公里,打造“半城半野”的乐趣,将市中心景观与山野闲趣相融合。通过活化沿线休闲健身业态,提升慢道沿线景观,延伸公园绿脉,提供给民众安全、舒适、宜人的游览体验。同时通过保福路慢道的打造联通了金牛山福道和福山慢道,打造独具福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双福环线”。</p> <p class="ql-block"> 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因为山峰形状像一座大屏风,所以称屏山。越王时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宋代诗人陈轩诗曰: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屏山高62米,公园占地约140亩,风光秀丽,历史悠久,自古为名胜之区。 </p><p class="ql-block"> 屏山公园位鼓楼区福飞南路139号,公交站:源脉温泉站。</p> <h3>“绍趆开闽,镇海通津”八个大字,来自王审知的德政碑文里说:“闽越之境,江海通津”。照壁上的雕刻图案,为王审知的一些生平事迹。</h3> <h3>陈宝琛《重建镇海楼上梁文》</h3> <h3>照壁背面正中间石刻:是300年前福州地图。这幅图参照了福州文史专家郑子端的手绘图。原图是在荷兰阿姆特丹博物馆内,地图中主要是明清時代福州风貌。图案上有城墙、三山两塔、城市主干道、港口、荷兰的帆船和福州的龙船。</h3><h3>这幅成于康熙25年(公元1686年)的地图,由福州文史爱好者出资复印带回国交郑子端,花几年时间重新手绘。</h3> <h3>清代林枫五言律诗《镇海楼眺望》</h3> <h3>明代陈亮七律诗《登北城镇海楼》</h3> <h3>屏山疊翠</h3> <h3>兰馨堂</h3> <h3>龙井古泉:曾经是越王山四十三景之一。</h3> <h3>龙井三角亭</h3> <h3>木樨流香</h3> <h3>饮马泉:越王山四十三景之一,为闽越王牵马登岛饮水古迹。</h3> <h3>环峯台:越王山四十三景之一,闽越王抚琴处。</h3> <h3>四見亭</h3> <h3>榕蔭清韻</h3> <h3>天泉洗心:天心池</h3> <h3>半月亭:屏山公园内的亭、廊,很多是木质结构,采用明清的建筑特点。</h3> <h3>茉莉添香</h3> <h3>泉塘桥:原为泉塘村村民兴建屏山公园时设置的纪念桥。桥两头石柱上刻有两幅楹联:“小桥俯流水,丛竹引清风”。“双桥两虹影,万古一龙腰”。</h3> <h3>竹径通幽</h3> <h3>涟漪亭</h3> <h3>芙蓉塘</h3> <h3>翠屏廊</h3> <p class="ql-block"> 七星缸: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为七星缸。</p> <p class="ql-block"> 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防御倭寇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绕于山、乌山。城墙东、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p><p class="ql-block"> 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为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髙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髙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当年登样楼可望见大海,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所以又名镇海楼。过去海船夜航至闽江口,都以此楼为航标。</p><p class="ql-block">镇海楼,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为案,东衬鼓山,西托旗山。左前于山相扶,右前乌山呼应。乌龙、白龙双江如玉带环腰。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陈亮,写下《冶山怀记》诗:“东西屹立两浮屠,百里台江似帝纡。八郡河山闽故国,双门楼阁宋行都。自从风俗归文化,几见封疆入版图。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当年的样楼望海与龙舌品泉等被列入西湖八景,载入《新修西湖志》。</p><p class="ql-block"> 镇海楼文革中被毁,2006年重建,2009年1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镇海楼位于鼓楼区福飞南路139号屏山公园内。</p> <h3>鼓楼区博物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展示馆。位镇海楼底层。</h3> <h3>古代镇海楼</h3> <h3>屏山公园景点:镇海楼、七星缸、屏山叠翠、兰馨堂、半月轩、茉莉添香、竹径通幽、天泉洗心、饮马泉、环峯台、四见亭、木樨流香、龙井古泉、涟漪亭、榕蔭清韻、三角亭、泉塘桥等十八处。</h3> <h3>镇海楼白仙宫:位环保路17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