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徐州古称"彭城"。《说文》称:“水中可居曰州”。大禹治水成功后分天下为九州,也就是九块可以居住的陆地,其中就有徐州。</h3><h3> 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h3> <h3> 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黄河于武阳决口经徐州入淮河,1855年(清咸丰五年)从仪封铜瓦厢决口改道大清河流入渤海。沿着黄河故道修建的景观路一路向东,两岸的绿化带是休闲的好地方。</h3> <h3> 老东门历史久远,最初为“内城河衙门”。为治理黄河水害,从宋代起官府在老东门建立了内城河衙门,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明洪武年间,扩建徐州内城,城墙高三丈三尺,周长九里多,并修筑了四座城门,老东门就是四城门之一。</h3> <h3> 清末民初,“辫子军”张勋的警卫营最早驻扎老东门。军阀混战时期,不少军阀巨头都曾率军住过这里。<br></h3> <h3> 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在老东门10号楼指挥部队进行了滕县、临沂、台儿庄保卫战,最终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台儿庄大捷。如今10号楼外墙雕刻着“台儿庄大捷 李宗仁将军指挥部遗址”。</h3> <h3> 1938年5月20日,日军攻占徐州,焚烧了老东门周边的民房,修筑炮楼、碉堡、围墙等军用设施及现在的3号楼、4号楼。其中,3号楼为日军指挥部,后为徐州宪兵队本部。4号楼为日本驻徐州领事馆,从日本和韩国向徐州大量移民,强占经济地盘,攫取原料,垄断市场。领事中野在1940年5月24日致日本外务大臣有田八部的信中预测“本年度辖区内日韩侨民将增至28000人,徐州市区将突破10000人”。日本人在老东门周边开设了大量商铺、洋行、工厂、会社等,还开设了金谷里、花园饭店的鹤家屋等妓院。<br></h3> <h3>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徐州为15个受降区之一。这面红墙原名“鬼墙”,日军在这里超度战死者。68军进驻后把台儿庄战役和淮海战役场景载刻到墙体上。</h3> <h3> 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老东门为徐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驻地。<br> 1955年4月,抗美援朝归来的68军移防徐州老东门。1978年从安徽移防至老东门的12军,2010年移至南郊,神秘的老东门改造成时尚街区。<br></h3> <h3> 文登川战斗,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中,68军一部在朝鲜北汉江以东文登川地区抗击美军坦克楔入的防御战斗,被写入志愿军战史、被誉为志愿军十大阻击战之一。</h3><h3> 1951年10月11日,美军第2师、南朝鲜军第8师以百余辆坦克,在步兵、飞机、火炮的配合下,沿文登公路,向刚接防的68军阵地发起进攻。204师在公路西侧设置反坦克阵地,以76.2毫米口径反坦克炮1个营、山炮1个连、工兵1个连、无后座力炮27门、火箭筒49具,组成反坦克大队。战至20日,共击毁坦克28辆、击伤8辆。</h3><h3> 10月11日,由于志愿军战士第一次打坦克,追不上,瞄不准,屡屡失的,导致美军坦克长驱直入,直扑纵深的榴弹炮阵地,炮兵用榴弹炮直瞄平射,击退了美军坦克。</h3><h3> 很多被击伤的美军坦克在火力掩护下拖了回去,战士们巧妙设伏,提前布雷。一次为了拖回一辆坦克,连续有4辆美军坦克触雷;还有一次为了拖一辆坦克中了我埋伏,又被击毁3辆坦克。</h3><h3> 电影《激战文登川》描叙的就是这场战斗。</h3> <h3> 胡连是612团三营机炮连战士,他创造了用无后座力炮一天击毁4辆敌坦克的战绩。</h3><h3> 10月14日,美军坦克向三营阵地发起攻击,独自守在642高地的胡连迅速架好无后坐力炮,待敌8辆坦克近至200米时,连发4炮击毁第一辆坦克。胡连利用交通壕迅速转移到第二个发射点隐蔽待机。其余7辆坦克迅速后退到无后坐力炮的有效射程外进行火力急袭,炮弹一发又一发的落在阵地上。美军没有遭到还击,以为火力点已经被他们打掉了,于是又开始向前突进。当近至150米时,胡连沉着瞄准击发,敌最前面的坦克顿时趴窝。趁敌坦克后撤之时,胡连再发一炮,又干掉了敌人的一辆坦克,两发两中!美军向胡连的炮位连续射击,几块弹片击中胡连。他跳进一个单兵掩体,因空间狭小无法架炮,他卸掉炮架,肩扛炮管瞄准射击,又命中了一辆坦克。增援胡连的其他反坦克组协同击毁了敌剩下的4辆坦克。</h3><h3> 胡连7发炮弹打掉4辆坦克,创造了志愿军战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此后的一个月中,胡连和战友们共击毁美军坦克39辆,击伤7辆。胡连荣立特等功,获得“二级英雄”荣誉称号,彭老总还特地接见了他。</h3> <h3> 奇袭白虎团。1953年6月中旬,朝鲜停战谈判将要达成协议之际,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蓄意破坏协议,执意“单独北进”。志司决定 7月13日21点对金城以南地区发起夏季反击战役第三次进攻。
203师受领任务后,师首长多次召开作战会议,对敌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物设置等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并组织部队实施现地勘察。针对“白虎团”防御阵地上构筑了大量坑道和坚固的水泥工事,阵地前沿铁丝网、雷场纵深达几十米,加上纵深的火力配系,构成了戒备森严的防御体系。最终确定突破口定在直木洞至栗洞的正面,虽然这里敌防御严密,但我军可投入大量兵力火力,以绝对优势打击该地域之敌。实战证明,这个突破口的选择是正确的。
结合战场实际,研究制订出以连续突破、穿插分割与化装奇袭相结合,一举全歼白虎团的作战方案:在炮兵等部的支援下,师编成3个梯队正面展开进攻,第一梯队负责打开敌一线阵地缺口,第二梯队专攻纵深敌主阵地,第三梯队担负巩固阵地、扩大战果和打敌反扑。连续突破,就是第二梯队在第一梯队还没有攻占主阵地时,就发起战斗,不给敌人喘息时间。
为确保一战成功,战前将两个团的兵力悄悄运动到白虎团眼皮底下潜伏起来。7月13日20时50分,前线突然响起了密集的炮声,紧接着观察所报告:“敌炮向我拦阻射击!”609团指挥所报告:“我进攻出发阵地遭到敌炮火猛烈攻击!”师炮兵群报告:“敌炮火向我炮兵阵地实施压制射击!”杨师长判断敌已发觉我作战意图,企图破坏我军即将开始的炮火准备和攻击。杨师长抬起手看了一眼手表:20时55分,离规定的总攻开始时间还差5分钟。整个战役确定的炮击开始时间是不允许任何人擅自更改的,炮击时间无论提前或推迟,对于进攻部队来说都是不利的。敌人的炮火反攻击对我攻击部队极为不利,它能摧毁我军的进攻准备,不及时压制我军将瘫痪在自己阵地上,丧失攻击能力。在关系到战役成败的关键时刻,杨师长知道在战场上擅自改变命令提前开炮的后果,但更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他毅然高高举起右臂,果断而有力地向下一挥:“开炮!”随后吩咐参谋长马上将这一决定向上级报告。
杨师长的命令一下,顷刻间,震耳欲聋的炮声像咆哮的雄狮发出的阵阵怒吼,敌军阵地顿时浓烟滚滚,一片火海,天空中浓密的阴云被映成一片紫红。前沿部队迅速向敌人发起攻击,一举攻破敌人防线。正是这提前5分钟开始的炮火攻击,极大减少了我军进攻途中的伤亡,圆满完成了主攻任务,仅以8小时50分钟,全歼南朝鲜军“首都师第一团(即“白虎团”)。达到“军事上打痛敌人,政治上迫使敌人早日回到谈判桌前”的目地。
金城战役告捷,全军上下欢欣鼓舞,而杨栋梁师长做好了接受最严厉处分的准备。令他没想到的是,杨勇司令员对他紧急关头临危不乱,果断决策提出表扬,尤其对他灵活指挥,奇袭白虎团,全歼李承晚军一个完整建制的“王牌团”大加赞赏,并笑称:“你这5分钟不仅为消灭白虎团奠定了基础,对这次战役取得胜利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更没想到的是,战后他被提升为副军长兼军参谋长。
为了确保作战取得胜利,由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率领精干的“化装袭击班”,在穿插营之前,于我主力部队发起总攻同时,渗透、插入二青洞,并以突然袭击的动作直取“白虎团”团部,捣毁敌指挥机关、打乱敌防御部署,为主力部队全歼守敌创造有利条件。团政委苏克亲自给化袭班传达任务,讲明化袭任务的重大意义,激发战斗意志,增强必胜信心。团侦察股赵世军股长组织化袭班对当面之敌的敌情、地形进行反复地观察和现地侦察。根据化袭任务,结合地图和沙盘作业进行了多次对照,熟记了有关地段的地形特征,特别是415高地至二青洞地段的公路特征。
杨育才率“化袭班”穿过重重关卡和障碍,及时穿插到敌“白虎团”团部二青洞附近,机甲团增援的车队正集结在路口上。杨育才果断下令:“两个人打一辆,趁敌人混乱,冲过公路,到公路那边的白杨树下集合。”手榴弹在车上爆炸,冲锋枪连续向敌人扫射,小分队趁乱冲过公路。杨育才将“化袭班”分成4个战斗组,每组3人。1组负责迅速隐蔽地接近敌警卫排,突然开火,歼灭该敌,保障其他3个组的战斗行动。2组负责打东北角的敌炮兵指挥室,并支援3组战斗。3组负责打“白虎团”团部作战室。4组负责摧毁敌汽车,然后支援2、3组战斗。“化袭班”仅用14分钟时间,一举打掉“白虎团”首脑机关,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缴获“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为金城反击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改编为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和电影《奇袭》。</h3> <h3> 黄河水患最具破坏力的一次是明天启四年(1624年),大水三年未退,让徐州城饱受摧残。水患之际,户部分司署移至城南的南山(戏马台)上办公,此山遂得名户部山。</h3><h3> 户部山地势较高,洪灾期间大量的官署迁徙于此,达官显贵们在此修建宅邸、书院、会馆、庙宇、道观。户部山顿时成了一块寸土寸金,炙手可热的土地。“穷南关,富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由此形成具有北方特色的户部山古民居群。</h3> <h3> 云龙湖位于市区南部,以云龙山水自然景观为特色。位于南湖中部的泛月桥,东连鸣鹤洲,西接苏公岛,这座桥最引人注目的是8 0米长廊上绘制了的徐州八景,从东向西依次为旧八景:黄楼玩月、阳春观荷、戏马秋风、奎山塔影、石狗湖花、佛寺钟声、放鹤春晓、云龙山色,中间一幅为南湖景观;向西依次为新八景:湖光山色、彭祖福寿、汉楚王陵、森林公园、龟山汉墓、古彭民居、遗珍博物、汉皇故里。</h3> <h3> 苏公塔位于云龙湖东岸金山上,步入塔内,旋梯而上,墙四周依次镶嵌着35幅《苏东坡行迹图》。</h3> <h3> 为纪念解放战争三个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的伟大胜利,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于1965年11月6日建成。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正面镶嵌着毛主席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遒劲的大字。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记述了淮海战役的历史经过;塔身两侧刻有4幅浮雕,右侧是解放军勇往直前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群众奋勇参战拥军支前的壮丽情景。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期间,共动员“支前民工”约550万人,他们肩挑手扛,确保了粮食弹药等后勤补给及时送达前线;根据地的乡亲们,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斗米送去做军粮,母亲送儿、妻子送郎上战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h3> <h3> 淮海战役是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领导下,浴血奋战,首歼黄百韬兵团与碾庄,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杜聿明兵团于陈官庄,历时65昼夜,共消灭国民党军55万5千余人。</h3> <h3> 粟裕的遗愿:“我在革命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和我共同参加战斗的同志中,牺牲的同志有数十万,可我还活着,看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死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八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h3> <h3> 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