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三门源

碧鹰乾龙

  龙游三门源集秀丽的自然风光和醇厚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确值得一游。   初识三门源,源自好友的推荐,云淡跟行走金华去过三门源后,向我作了推荐。于是,我问了下度娘,《印象浙西:三门源风物传》、《细品慢游三门源》等四五篇关于三门源的叙述,让我不再淡定。   2013年4月13日,15名群友及同学,乘3辆车自驾开始了三门源之旅。个把小时的车程,便到了三门源村,村里没有专门的停车场,车辆穿到村的另一头找到能停下五六辆车的路边开阔处,把车停下后,沿小溪边的乡村水泥公路向饭甄山方向进发……   走没多远,见一小桥连着一条由碎石铺就的道路,路口立有一块“非专业赛车,请勿驶入”的告示牌,这就是“亚太汽车拉力赛”的赛道了。   行不多远,远远地看到饭甄山东侧有条不大的瀑布,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华东第一瀑”——白佛岩瀑布?带着疑问继续沿乡村水泥路行走约二公里左右,便看到了一座木制的牌楼,上书“三门源山庄”。   穿过山庄,按图索骥,却走入了一条绝路,于是,打电话请教云淡,在云淡的指导下,返回,在山庄几排小平房后面,左转过小溪,沿一条由大小石头铺成的山间古道上行约二十来分钟,到达有“华东第一瀑”之称的白佛岩瀑布下面,瀑布不象在山下远眺的那么小,也没有资料记载的那么大,落差70米是有的,但宽没有10米,仅有2、3米吧,也许是一周来的晴天,使得山溪水量减少所致吧,如果在梅雨季节,涧水充沛时游此,会看到气势宏伟的“华东第一瀑”也未可知。我们看到的白佛岩瀑布,并未成布,而是象串串珍珠穿成的帘,没有那种倾泻而下,隆隆水响的气势,这也算是一种缺憾吧!   瀑布西侧,饭甄山下,有一个百余平米的观瀑台,据记载这里曾有个小庙,现已荡然无存,观瀑台边上的岩壁上有一个火山口岩洞,岩洞前的高台上,有一对烛台,上有少许未燃尽的蜡烛,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祈神祐福的习俗吧。   在瀑布下歇息、拍照留影,分享带来的水果后,继续往上攀爬,爬至与瀑布顶齐平时,有一叉路,往左通往瀑布顶,光头老吴前去探路后,说能攀上去,但对整个队伍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决定往右绕行到山后,登顶后,左转往瀑布方向是绝壁,直行沿一条山间小道走出二十多分钟,过小溪与“亚太汽车拉力赛”赛道会合。这时,已经11点半,于是在道边的一棵树荫底下享用自带的中餐。   饭后,沿赛车道往西行约十来分钟,来到了饭甄山后,几位首次走山的新人,不想登顶,于是,我们放下背包,轻装从一片毛竹林往上攀行,穿过毛竹林是条山民运送货物的土路,沿土路往西南方向走不多远,能看到一条登顶的小路,登顶的路不是很陡,也不太远,来回大概也就一二十分钟,登上全国仅有二处的火山颈之一的饭甄山顶,往南望去,山门寺里村和三门源村尽收眼底。   回到赛车道后,由于有几位初次走山的朋友,还有一位女士,穿高跟鞋,所以,没有按照大雁他们行走的线路往黄巢坪、天井岩绕行,而是直行,从流塘源方向穿插下山,二点不到就来到了停车处。   以饭甄山为背景合影后,向村民打听到了叶氏建筑群所在,便去领略三门源的典型人文景观。叶氏建筑群位于村东,座东面西依山而建,北边为主楼“芝兰入座”,南边的“荆花永茂”门楼与之平齐,“环堵生春”位于其后,与二进结构的“芝兰入座”平齐,成品字形,据说,此建筑群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村人叶鹤天中恩贡后兴建,共有五幢,现存三座,另二座毁于战乱。   三座门楼同为单檐结构,只是正门比侧门的砖雕多了两层。令人惊叹、堪称文化瑰宝的是三座门楼下方的二十三块砖雕,全部取材于《长坂坡》《黄鹤楼》《三气周瑜》《刘备招亲》《打金枝》《过五关》等二十三部家喻户晓的婺剧徽戏里的经典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态动作活灵活现,动物花鸟形神皆备。屋内为木结构,在梁柱交接处,支有镂空雕有人物、动物、花草的牛腿,起到美观和支撑的作用,梁、窗均经过精雕细琢,做工十分精致、拷究。   参观完叶氏建筑群,我们恋恋不舍地上车,踏上归程。望着渐渐远离的三门源,这个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山村,回想着关于三门源的传说:三门源原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杏花村,据说,很久以前,杏花村为了防匪御盗,在村子外围,筑有一道围墙,在东、西、中开有三道门,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清澈的溪水源源不断,遂改名叫三门源。带着未能感受到气势恢宏的“华东第一瀑”之势,没有亲身体验当年黄巢屯兵的黄巢坪、七十二灶风貌的缺憾,我在心里默默地说道:三门源,我将择机再来领略你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