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初冬时节,几位老同学相约,又一次来到厦门。准备游览周边的泉州古城、南靖云水谣 、并再登鼓浪屿。</b></h1><h1><b> 三天的时间虽行程满满,但天公作美,每日艳阳高照、蓝天白云,既领略了古城的人文历史,又欣赏了闽南独具特色的土楼建筑和自然风光。心情格外舒畅!</b></h1> <h1> 第一天游览泉州。</h1><h1> 清晨从厦门出发,大巴车窗外海风习习,喷薄而出的朝阳照射在高高的棕榈树上,美极了!</h1> <h1> 车窗外闪过我国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厦门大桥。</h1> <h1> 鼓浪屿上伟岸的郑成功雕像。</h1> <h1> 一个半小时后抵达泉州。</h1><h1> 泉州古称"泉南佛国",寺庙众多,是佛教文化传入较早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我们只参观了其中的南少林寺和开元寺。</h1><h3><br></h3> 南少林寺 <h1> 南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始建于唐朝。1000多年以来,南少林寺历经三兴三废。目前的建筑群,是1992年开始在原址上重建的。</h1> <h1> 天王殿。店内供奉着弥勒佛、韦陀菩萨和四大天王。</h1> <h1> 钟楼和鼓楼。</h1><h1> "晨钟暮鼓",提醒僧人们应勤于修道,不得偷懒。</h1> <h1> 观音阁。阁内供奉着全国最大的红木雕观音圣像。</h1> <h1> 演武厅,是少林武僧练武之地。据说,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都是泉州南少林的俗家弟子。</h1> <h1> 目前南少林寺还在不断地扩建之中。</h1> <h1> 寺内绿树成荫</h1> <h1> 文殊阁前的这棵菩提树,有500多岁啦。</h1> <h1> 这株已1500 岁的小叶紫薇虽历经沧桑,仍躯干挺拔、傲然屹立。令人肃然起敬!</h1> 开元寺 <h1> 在去开元寺的途中,看到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巷。导游介绍,这条小巷中曾居住过一位南宋时期的三朝丞相——留正,故名“三朝巷”。</h1> <h1> 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公元686年),是福建最大、最有名的佛教寺庙。</h1> <h1> 进入开元寺的山门。门内唐代风格的石柱上,悬掛着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对联:</h1><h1> 此地古称佛国</h1><h1> 满街都是圣人</h1> <h1> 跨过山门进入拜庭。</h1><h1> 非常奇怪的是,石板铺就的拜庭中竟看不到一根野草。</h1> <h1> 两侧分列着八棵200-800岁的古榕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盘根错节、饱经风霜!</h1> <h1> 树下排列着多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和小舍利塔。</h1> <h1> 公元1145年泉州人捐建的方形石塔,塔上的石刻雕像讲述的是印度教的故事。</h1> <h1> 前方这座建筑即《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公元686年)。</h1><p><br></p> <h1> 大殿上方的巨匾上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字。你是否注意到:匾上的"法"字写法很奇特?如果导游不介绍,根本不认识!</h1> <h1> </h1><h3><br></h3><h1> 开元寺的建立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他曾梦见有一僧人向他募地建寺。黄守恭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于是他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建起了这座雄伟的开元寺。</h1><h3><br></h3> <h1> 大雄宝殿门前樑上的木雕,栩栩如生。</h1> <h1> 大殿两侧的通道,富丽堂皇。</h1> <h1> 藏经阁。据导游介绍:藏经阁中收藏有从盛唐到民国年代的许多文物,并保存有各个朝代、各种版本的经书3700多册。真不愧为"藏宝楼"!</h1><h1> 但不知何故,今天谢绝参观。有点遗憾!</h1> <h1> 寺院内挺拔的菩提树</h1> <h1> 一位僧人肩靠石柱,眺望着前方。他在思考什么问题呢?</h1> <h1> 途经弘一法师纪念馆,因时间有限,未入内参观。</h1> <h1> 纪念馆前引人注目的朱樱花。那一丝丝向四周绽放的鲜红针状花瓣,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艳丽!</h1> <h1> 来到拜庭东侧的东塔(镇国塔)。该塔建于宋代(公元1238-1250年),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高48.24米。塔身外壁石像依照佛教五乘等级排列,造型十分精美。</h1> <h1> 东塔已于1994年入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是"石塔之王"。</h1><h3></h3> <h1> 告别开元寺,途中随手拍的泉州街景。</h1><h1> 淡淡的白云像一群大雁排成一行,飞向前方。</h1> 三道行艺术馆 <h1> 进入三道行艺术馆,楼梯上方有白岩松对泉州的评价:</h1><h1> 泉州,这是你一生有机会至少要来一次的城市!</h1> <h1> 二楼以店铺的形式,再现了泉州及闽南地区的各种文化和民俗。</h1><h1> 这是老戏台。</h1> <h1> 刺桐绣坊</h1> <h1> 德化瓷铺</h1> <h1> 惠安婚房</h1> <h1> 即将步入金婚之年的我们,坐在这儿合影留念,更多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慨!</h1> <h1> 还欣赏了一段精彩的提线木偶戏。</h1><h3></h3> <h1> 表演结束后,演员与观众互动。</h1><h3></h3> 洛阳桥 <h1> 泉州行的最后一站是洛阳桥。</h1><h1> 刚走到洛阳江边,远远就看到了洛阳桥的雄姿。</h1> <h1> 洛阳桥古称"万安桥",北宋朝代(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h1><h1> 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与赵州桥、卢沟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h1> <h1> 为什么地处福建泉州的桥,却名为"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唐朝初年,不少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它称为洛阳。洛阳江、洛阳桥的名称也应运而生。</h1><h3></h3> <h1> 勤劳智慧的古人在建设洛阳桥时,创造了许多先进的建桥技艺。</h1><h1> 这是"筏形基础"。即修桥时,先在江底抛置大量石块,形成矮堤;然后用长条石交错叠砌,形成船型桥墩。这样可有效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h1> <h1> 如何将桥面每条重达10吨的石板置于桥墩之上呢?古代建桥人巧妙地应用了"浮运架梁" 的技术。即利用潮涨船高的规律,将一条条大石板浮运横架在桥墩上而成。</h1> <h1>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代建桥者将生物学应用于跨海桥梁建设中,创造了"养蛎固基"的方法。即在洛阳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利用牡蛎附着石头的胶合作用,将桥基石和桥墩石凝结成牢固的整体!</h1> <h1> 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两侧有500个石雕护栏、28尊石狮、7亭9塔、武士石像等,蔚为壮观!</h1> <h1> 因而被誉为"海内第一桥"。</h1> <h1> 桥边的石塔</h1> <h1> 宋代武士石像</h1> <h1> 桥的中心岛。</h1><h1> 这座庙宇中有洛阳桥建桥的简介。</h1> <h1> 庙宇一侧的"西川甘露亭"</h1> <h1> 另一侧则留下了各个朝代的多座石刻。</h1> <h1> 精美的观音雕像</h1> <h1> 到桥的另一端还有一段距离。因时间有限,未再继续前行。</h1> <h1> </h1><p><b style="font-size: 20px;"> 泉州,我们这一生中至少已来过一次,没有留下遗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