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演变

偷棒棒糖的小欣❤

<h3>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华传统的服饰,领略服饰的美,感受服饰的文化.</h3> <h3>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或布扣。</h3><h3>唐装是中国的一种服饰,本指唐制汉服,为汉族服饰系统中一种款式,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或布扣。代表有齐胸襦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h3><h3>唐装中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h3> <h3>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都特别强盛的一个时期,对内不仅社会风气开放,对外也扩大交流。以下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唐朝的齐胸襦裙.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齐胸襦裙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的一种,汉晋以来裙子的裙腰束于腰上,而隋唐五代时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齐胸襦裙至今没有服装文物出土。齐胸襦裙属于早期复原错误的称呼,正确的叫法应为齐胸衫裙。</h3> <h3>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饰特点是修身适体,不论权贵,还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着直领,对襟的一种服饰,颜色以清雅为主。</h3><h3>宋代的服饰是在继承了唐朝服饰的基础上,做了与传统更好地融合,衣着的配色上区别于唐代红紫、绿、青为主的习惯,多采用各种淡色,使用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素淡的颜色。</h3><h3>宋代经济、文化、政治都是一个鼎盛发展的时期,大家温饱是满足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审美也是跟着提高的。宋代官宦之家,服饰普遍十分奢侈,普通百姓的着装也很讲究。朝廷官员的服饰是沿袭了唐代,官员家眷的服饰规格和颜色跟随官员的品级改变。为了巩固阶级统治规定庶民百姓不能使用绫缣五色华衣。</h3><h3>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生活好了,就是想打扮自己,朝廷规定不能用五种颜色,但没说不能用这些颜色的相近色。宋代染织技术高超,可以制造饱和度低的布料。所以粉红、粉紫、葱白、银灰这些色调的衣服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流。</h3> <h3>明朝服饰是指明朝时的衣饰,专指这段时期的汉服,即明制汉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h3><h3>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h3><h3>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h3> <h3>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h3><h3>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h3><h3>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发型为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发髻形势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势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杈子,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h3><h3>服装商承袭秦汉的遗俗,有衫、裤、褥、群等形制,后逐渐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紧身的衫褥或者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下着长裙,腰用帛带系扎。</h3> <h3>民国时期女装的变迁其实就是中国女装由中式向西式转化的过程。由于受西方女性衣着的影响,服装不再只是平面剪裁的上衣下裙或宽大的袍服,服装上的装饰也由繁复变得简洁。</h3><h3>  民国时期的女子袄裙为女子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美感,清新古韵、令人沉迷。尽管民国服饰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刹那芳华,余韵流长。</h3><h3>  由于民国时期的服装融入了不少西洋元素且日趋华丽,但仍以上衣下裙的明朝风格为主,后来又结合了满族服装的一些特点,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女子服装——袄裙。民国时期女子的袄裙衣服和裙子是分开的。高而耸立的领子带着清末时期的余味,衣袖宽阔但是可以显出纤细的手腕,斜襟的设计更是凸显了中国古代的服饰特色。</h3> <h3>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h3> <h3>中国服饰千变万幻,我们应该更加了解自己祖国的服饰文化,传承中华传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