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弘毅学校第二次游学记实

低处有道

<h3>又到了每月一次的游学活动,本次游学地点选择了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大学。活动前,王主任做了细致周密的计划和安排。校领导为了更好地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本次活动学校特意租赁了大巴车,一共43名孩子和5名老师参与。出发前我们将所有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各小组之间依旧采取PK制,每小组安排组长副组长各两名,一个在前一个在后,随时清点人数,确保本小组内成员的安全。整场活动下来,孩子们的表现棒棒的!</h3> <h3>出发啦,刚上车大家都有点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开始叽叽喳喳的说起小话。我立刻把扣分的法宝用上,让各组小组长负责管好自己的组员,然后开始给他们吟诵教育圣经《学记》,流利顺畅而又抑扬顿挫吟诵声,立刻征服了孩子们,他们慢慢安静下来。接着再给他们分享,《学记》我己经读了123遍,我要利用一年的时间读满一万遍,希望能达到“书读千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而我所有的学习时间都是利用边角时间完成的。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告诉孩子们学习经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孩子们听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祝子敬说:“要好好读经典,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h3> <h3>天琦说:“今天才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经典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人生要有目标,要向目标努力。”其他孩子也有不同程度的感想,不再一一赘述。</h3> <h3>在这一过活动过程当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万老师让低年孩子们背诵经典《千字文》。我随口说了两句《千字文》的内容让孩子们抢答相关的典故。结果一到到七年级,大多数同学都闻所未闻。比如文字的创造者、周发商汤的典故、历史朝代歌等,只有一年级的祝子敬,勉强能叙述部分内容。反映出孩子们的知识面太窄,同时也反映出孩子背后家庭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从小我就让自家儿子听各种正能量故事,如古代神话故事、古代历史故事、二十四节气的故事等。五岁的时候,他就能把听来的故事画成一幅幅的图片。经典中的典故,他比同龄孩子知道的多的多。同样是孩子,家庭教育的不同,输出的结果也必然不同。在这里也希望家长们看了这个美篇能够积极行动,好好成长自己!</h3> <h3><h3>湖北省博物馆位于东湖畔,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最值得看的是四大镇馆之宝。由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仿古建筑构成,体现古楚国建筑的的建筑布局。</h3></h3><h3><br></h3><h3>到达博物馆后,学生们有序排队,依次进入。</h3> <h3>整队,分发讲解时用的蓝牙耳机,高科技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h3> <h3>第一站曾侯乙墓</h3><h3>这是战国早期曾国一位名字叫做“乙”的储侯国主人之墓葬,故称曾侯乙。据考,墓主人姓姬名乙。 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多达15404件,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其中有8件定为国宝。</h3> <h3>讲解员在细致耐心地讲解,孩子们在用心聆听。</h3><h3>从这个椁室模型中看出,曾侯乙墓的结构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根据方向分为中室,东室,西室和北室。楚国人崇尚东方,所以曾侯乙的主棺位于东室正中,周围还有8个陪葬棺,一个殉狗棺还有一些丝竹乐器。陪葬棺内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加上西室里13具陪葬棺,一共有21人为曾侯乙陪葬。她们生前为曾侯乙服务,死后仍要尽职尽责。中室主要放置以65件一套的大型青铜编钟,32件一套的编磬为中心的乐器和以“九鼎八簋”为中心的青铜礼器。北室用于储藏,里面有一些零散的兵器和240枚竹简。</h3> <h3>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九鼎八簋,上面一排是簋,下面一排是鼎。鼎是中国古代食器中最多的一种,先秦时人们对鼎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祗,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粮食,是最重要的祭器。在众多的鼎中,正鼎的件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利的象征。根据当时的礼制,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士大夫使用五鼎四簋,依次降低。曾侯乙作为一个诸侯,却使用了九鼎八簋在当时是越级的行为。</h3><h3> “问鼎中原”这个成语中的“鼎”指的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鼎,说到这里还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有关这个成语的小故事,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的治理下,楚国国力强盛,军队实力雄厚,楚庄王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赶下台,自己取而代之。他就带着自己的军队浩浩荡荡的来到周天子的城池之外驻扎下来。周天子急忙派出以为能说会道的大臣王孙满去安抚楚庄王。楚庄王在和王孙满聊天的时候漫不经心的问他周天子所用之鼎的规模和重量是多少。王孙满听后十分生气,并且制止他说:“周朝虽然衰弱了,但是天命未改,天子鼎的轻重别人是不可以问的。真正的天子是以德服天下,以仁治百姓的。只凭匹夫之勇,用武力取得天下是无法让天下人信服的。”楚庄王听后,暗自点头,觉得很有道理,自觉理亏,于是就收兵回国了,但这个故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h3> <h3>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青铜器叫做鹿角立鹤,放置在主棺附近。她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成。在古代,鹿是瑞兽,鹤也是吉祥,长寿之鸟。鹿角立鹤是作为曾侯乙灵魂升天的交通工具,他的家人和臣民在这点上想的是很周到的,曾侯乙在另一个世界绝对不会有行动不便的感觉。</h3> <h3>手是古代人进食的工具,筷子的出现是战国以后的事情。用手进餐,盥洗器不可少。我们现在看到的的这个铜匜就是用餐时洗手用的。两侧各有一条铁链,冬天用来温水。在盥洗的时候至少要有三位侍女在一旁伺候,一位在上用匜浇水在宾客手上,一位用盘在下面接水,宾客挨个冲淋,然后由第三位侍者奉上擦手巾,这就是礼制上的“沃盥之礼”。铜匜在当时还有很多作用,大的可以用来泡澡,小的可以用来洗手,当作镜子。</h3> <h3>在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中,甚至在中国所有传世和出土的青铜中数尊,盘最为精致。它被发现后,即刻蜚声中外。</h3><h3>&nbsp; &nbsp; 尊盘本是两件器物,出土时,尊置于盘内,上下叠置,浑然一体。尊是盛酒器,盘是作为盛冰之用。我们都知道,断臂的维纳斯是不能续接双臂的,但凡有好事者,都失败了。尊和盘则是不能分开的,同理,一旦分置,艺术魅力大为减色,所以我们看到的尊,盘陈列一如出土时的状貌。</h3><h3>&nbsp; &nbsp; 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集中了先秦时期最为复杂精湛的工艺技术,其铸造水准,几乎是中国青铜时代不曾超越的顶点。失蜡法的应用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失蜡法,又叫熔模精密铸造法,就是用蜡料作一模型,然后以稀泥渐次敷裹其外,成为外范,然后阴干,加热熔掉内在的蜡模,成为完整的空腔,再向空腔内浇注铜水,等铜液冷却,去掉外范,得到没有范缝的铸件。显而易见,但凡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铸件都是孤品,也就意味着失蜡铸造法需要很高的成本,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失蜡法的过程,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千上万的商周铜器中,已知确实的失蜡铸件屈指可数。</h3><h3>&nbsp;</h3> <h3>&nbsp; 这一对青铜器叫做联禁壶。壶是常见的酒器,禁是盛放酒器的几案,很少见,迄今已知只有5件。几案为什么叫禁?其实就是禁酒的意思。既用于饮酒,又提示戒酒,有些像现代纸烟盒上的广告“吸烟有害健康”。在周代,周人对殷人嗜酒而失掉国家的恶劣习俗深恶痛绝,并担心这一习俗死灰复燃,从而酿成新的社会的动乱,所以就常常以警示做出规定,铜禁的名称就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h3><h3>&nbsp; &nbsp; 不过,当时周天子已经对天下失去了控制力,作为周室的支脉,姬姓的曾侯乙也未必认真贯彻了禁酒的精神,只看他拥有的高档酒器,就基本可以断定他是个善于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酗酒者。铜禁在曾侯乙的生活中不过徒有虚名罢了。</h3> <h3>这个容器叫做鉴缶,它和尊盘一样,由两部分组成,内叫尊否,外叫方鉴,尊否放在方鉴内部。同样,尊否用来装酒,方鉴的空隙里放冰。因为我们知道古代的酒都米酒,时间长了,就容易变质变味,鉴缶在当时来说就是一个简易的冰箱。这在先秦时期还是个奢侈品,曾侯乙拥有了两件,的确是值得骄傲的事情。</h3> <h3>镇馆之宝一 ——曾候乙编钟。</h3><h3>现在要隆重介绍的就是省博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曾侯乙编钟了。曾侯乙编钟整体为铜木结构,由19件钮钟,45件甬钟,1件镈钟组成基本乐件。最上面一排就是钮钟,因它的上部有方形的钮而得名。钮钟体形较小,而且素面无纹。下面两排的基本都是甬钟,所谓甬钟,因它的上部有一个长的圆筒形甬柄,钟体上还有繁丽的蟠龙纹饰。镈钟就是中间最大的那个,是演奏中用以掌握节拍的乐器。</h3><h3> 曾侯乙编钟上悬挂的镈钟,不仅音质纯正优雅,而且还铸有铭文33字,记载的是楚惠王时期,铸此钟送给曾侯乙的这一事件。说到赠钟就要提起楚昭王避难于随国的事情了。当时吴国大军攻进楚国郢都,楚惠王的父亲楚昭王逃到随国,吴军随即赶到,要求随君交出昭王,作为交换条件,吴国答应把汉水以东的土地划归随国。但随君不顾吴国威胁利诱,拒绝交出楚王,因此赢得了时间,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打退了吴国军队。随国在吴国大军压境的情境下保护楚昭王的故事,是历史上一个不背盟誓的佳话。所以楚惠王为代父亲向随君的后裔表示不忘救难的恩情,送给了曾侯乙这个镈钟。</h3><h3> 编钟之所以能发出优美的乐声,形状是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我们通常见到的钟,是寺庙里的正圆形钟,它只能单音轰鸣,而且延续音很长,不利于下一个音的演奏,所以不能用来编组演奏。而编钟是合瓦形,纵看像两片板瓦凹面合在一起。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意思是说,正圆形钟发出的声音不能很快衰减,虽然余音绕梁,但是影响下一个音的发出;合瓦形钟发出的声音,由于衰减加快,既利于第二个音的击发,也就利于旋律的演奏。一个编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音。正面发出的音叫正鼓音,侧面发出的叫侧鼓音。</h3><h3> 据检测,曾侯乙编钟音质良好,发音相当准确。而且整体气势壮丽恢弘,犹如一部动人心魄的交响乐章。而且编钟的音域宽广,简单的说,讲现代88键钢琴左边的低音去掉7个白键5个黑键,右边的高音去掉7个白键5个黑键,中间的64个黑白键就是曾侯乙编钟音域的宽度。不仅可以演奏现代中国的乐曲,甚至可以演奏西方维也纳古典派风格的交响曲。</h3><h3> 所以曾侯乙编钟的完整性和理论性都代表了当时音乐的最高水平,是已知先秦编钟之最,是研究中国先秦律学的珍贵资料。</h3> <h3>大家所看到的这个复杂的青铜器叫做建鼓座,由纠结穿插的群龙构成,乍看这件器物,犹如一团腾腾的火焰。中间有个空心圆柱,用来插鼓架。在战时,这个鼓座会插上战鼓;平时祭祀时,就会在大殿上用于演奏之用。</h3> <h3>曾侯乙大尊缶</h3><h3>尊缶为古代盛酒器,这件大尊缶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称“酒器之王”。它不但拥有足以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而且在纹饰上也极尽精美,器表由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蟠螭纹、綯纹、雷纹、蕉叶纹、带纹、蟠蛇纹等构成,花纹花式统一,线条整齐划一。</h3><h3>大尊缶出土时,里面还存有酒液。历经二千四百多年没有泄漏,可见缶的密封性之好。</h3> <h3>“金声玉振”是对宏大优美乐声的描绘,所谓“金声”是指钟所发出的声音,“玉振”则是指磬发出的声音。曾侯乙的编磬共有32块,分别挂在磬架的上下两层。由于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磬石的表层因腐蚀而十分疏松,甚至有的看似完整,一触即溃。多数不能击奏,较完整的也不能发出乐音了。</h3><h3> 经过鉴定分析,磬料除了极少数为大理石,绝大多数为石灰石,俗称青石。除了“金石之乐”的钟磬,曾侯乙墓还出土了鼓,瑟,琴,笙,排箫,篪等乐器。有很多是很古老的,连名字都没有记载的。</h3> <h3>曾侯乙墓出土的漆衣箱笨是日常的用具,由于装饰了图案,更由于这些图案中穿插了主题性绘画,这些衣箱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遗物。几只衣箱上描绘了神话题材与天文星象图,一是《夸父追日》,一是《后羿射日》,一是《伏羲女娲》,一是《青龙白虎与二十八星宿图》。表现的都是天,地,以及人生的重大题材。</h3><h3> 编号为66衣箱的盖面正中,朱书一个篆文的大“斗”字,环绕“斗”字,写有28星宿的名称,盖面两端绘有青龙,白虎的图画。绘画作者将衣箱的拱形盖面想象为圆形的天穹,箱底想象为大地,有箱底向盖顶看,等于在大地仰视天穹。可见楚国画工的内心视觉是相当发达的。这幅天文图画,不仅在美术史上具有价值,在古代天文学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h3><h3> 衣箱上所画的二十八星宿全部名称,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上已知最早,最完整的记载。而且表明了北斗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当时没有先进的观测仪器,都是星相学家用肉眼观测,描绘出的二十八星宿排列顺序和现在天文仪器所观测到的相差无几,也是说明在当时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h3> <h3>镇馆之宝二 ——越王勾践剑。</h3><h3>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h3> <h3>周代五种重要兵器。</h3> <h3>木柲当时的设计破费一番周折,初始是想用青铜作为长柄的材料,但是铜虽然锋利,却太重,不利于平时的携带。而用木头材料的话,虽然轻便,却不结实。最后我们聪明的古人用木头作为内芯,外面包裹竹片,再用皮革,藤条一层一层缠绕,这样既轻便,又结实,有韧劲。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在曾侯乙墓里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兵器之一,积竹木柲。</h3> <h3>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陈设器,通高96.8,身高41.2,长56.6,宽,34.9cm</h3> <h3>古代的战车与兵器</h3> <h3>第二展厅梁庄王墓展厅</h3><h3>明梁庄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朱瞻垍与魏妃的合葬墓,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5300余件,出土文物各种镶嵌的宝石有700多颗,是中国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等级最高的一次,随葬物品的丰富与精美仅次于明十三陵中的定陵。</h3> <h3>嵌金冠顶</h3><h3>随葬的重要出土器物精品迭出。出土的嵌宝金冠顶5个,其中最大的一件高4.8厘米,直径5.2厘米,重41.1克,顶端嵌一颗浅黄色透明宝石,冠面作八瓣花形,嵌八颗红、蓝、绿各色的宝石,亮丽多彩,至为宝贵。<br></h3> <h3>青花龙纹瓷鐘</h3><h3>(由瓷鐘、金鐘盖和银鎏金托盘组成。高足碗按此记载应为“瓷鐘”)等堪称罕见的国宝重器!</h3> <h3>帽顶饰品——来自西洋的宝贝。</h3> <h3>缠臂金及王妃封册</h3><h3>出土的王妃封册,铜质髹(音“休”)金,是王妃魏氏于1433年(宣德八年)被册封为王妃的任命文书。封册极少随葬在墓中,而王妃的封册,在已发掘明代亲王墓发现,尚是首例。</h3><h3>“缠臂金”2件,用宽0.7厘米,厚0.1厘米的金带条缠绕十二圈而成,各长12.5厘米,分别重295.5和292.5克,为女性使用饰物,葬在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例。</h3> <h3>十六节龙凤玉挂饰</h3><h3>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h3><h3>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其特色之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例:第二节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的;</h3><h3>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h3><h3>第十二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h3> <h3>玉叶组佩(玉禁步)</h3><h3><br></h3><h3>由27片玉叶(出土的时候已缺5片)和16片玉饰及一件玉珩共44件玉饰组成。主要用来约束人的行动。</h3> <h3>玉佩</h3> <h3>带板及腰带</h3> <h3>顶级珍玩金嵌宝石白玉龙顶</h3> <h3>铜鎏金镶嵌玉和宝石的带板</h3> <h3>金花丝镶宝石带(24节带銙和两件金带扣及一件金销组成)</h3> <h3>玉童子——惟妙惟肖。</h3> <h3>金锭——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见证。</h3><h3>长13、宽9.8、厚1厘米,重1937克,铭文为:“永乐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它是目前唯一一件考古发现有铭文记载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h3> <h3>冠冕</h3><h3>是古代冠帽的总称,亦比喻领袖。</h3><h3>冕冠和冠卷已朽,尚存140件金玉附件,计有:贯冕金簪1件、金冠箍1件、金花纽6件、金方环2件、碧玉珩1件、冕珠125颗、碧玉瑱2件、白玉瑱2件。</h3> <h3>皮弁</h3><h3>一、古代男子穿着礼服时所戴之冠称为弁。通常穿吉礼服装时戴冕,常礼服时着弁。自天子至士均可戴弁。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时,冕与弁有尊卑的区分;冕尊于弁。古代的弁又有皮弁、爵弁及韦弁之分。二、礼仪舞蹈所戴之冠。</h3> <h3>镇馆之宝三——【元代青花瓷四爱图梅瓶】</h3><h3>元代青花瓷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存世量很少,全世界仅存400件,而且多是考古发掘品。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这件梅瓶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梅瓶釉色白中泛青,色彩青翠艳丽,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郢靖王墓。</h3> <h3>第三展厅——石器时代的文化。</h3> <h3>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的中心城市,反映了以夏商王朝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的发展。</h3> <h3>镇馆之宝四——【郧县人头骨化石】</h3><h3>1989年在湖北郧县考古发掘出两具人类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h3> <h3>陶小口鼎,新石器时代。2002年随州金鸡岭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高21.5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23厘米。大溪文化初步可分为两个地区类型。 长江沿岸的鄂西川东地区,如大溪、红花套、关庙山等 地的遗存,可称为大溪类型。</h3> <h3>陶鼎,新石器时代。1984年宜都伍相庙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高14.8厘米、口径14厘米。大溪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h3> <h3>陶鼎,新石器时代。1984年宜都枝城北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高31.5厘米、口径27.8厘米。这是目前发现湖北地区最早的陶鼎之一。</h3> <h3>陶双腹鼎,新石器时代。1956年京山屈家岭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高15.4厘米、口径24厘米。屈家岭文化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h3> <h3>陶盖鼎,新石器时代。2002年随州金鸡岭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高33厘米、口径27厘米。</h3> <h3>彩陶上的各种图案。</h3> <h3>文字最早的起源。</h3> <h3>人类的起源。</h3> <h3>石器时代手工制造的工具一</h3> <h3>石器时代手工制造的工具二。</h3> <h3>用心记录的孩子 一。</h3> <h3>用心记录的孩子 二。</h3> <h3>用心记录的孩子 三。</h3> <h3>集体大合照</h3> <h3>中午我们在东亭到雨花斋在吃午饭,孩子们在认真念诵感恩词。</h3> <h3>行礼!</h3> <h3>雨花斋服务的义工,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孩子们也非常有礼貌。</h3> <h3>郑校长亲自为孩子们打饭。</h3> <h3>安静有序就餐。</h3> <h3>就餐的过程中,王主任给大家介绍雨在斋的缘起。</h3><h3>雨花斋是一个自发的、公益的、非盈利性的、免费互助素食餐厅。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融入了雨花斋道义大家庭。全国各地雨花斋彼此之间并没有组织关系、没有人事关系和财务关系,没有要求、控制和管理,更没有经济利益往来,完全凭着各地的爱心人士自发参与、自行组织。</h3><h3><br></h3><h3><h3>雨花斋倡导:环保健康的素食观念、和谐用餐氛围、提倡勤俭节约 光盤行动的中华美德、倡议 关爱弱势群体、和孤寡 空巢老人。这也使雨花斋成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特殊课堂。</h3><h3>“没有杀戮、没有交易、只有感恩”的核心理念 和吃了就好,做了就好,舍了就好,够了就好,了了就好”的“五了”精神,是雨花斋生生不息、不断持续的动力源泉。</h3></h3> <h3>孩子们在用心聆听。</h3> <h3>87岁的退伍老兵还在默默为社会上奉献。</h3><h3>我们让老人谈谈他过往的经历,老人羞涩的说他不会说。于是我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老人向孩子们讲述他曾参与的抗美援朝的历史。聊着聊着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还热情的给我们唱了一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声音激昂澎湃,像又回到了青年时光。</h3> <h3>就餐完毕孩子们主动帮忙打扫卫生。</h3> <h3>下一站武汉大学</h3><h3>等车的功夫,我向孩子们介绍了武大历史、校训及有名的校友辜铭甫成长经历。</h3><h3><br></h3> <h3>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楼,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楼,由武大海内外校友集资建造的。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h3> <h3>武大牌楼前的小组合照</h3><h3>小组合照一。</h3> <h3>小组合照二。</h3> <h3>小组合照三。</h3> <h3>小组合照四。</h3> <h3></h3><h3>小组合照五。</h3> <h3>小组合照六。</h3> <h3>介绍完国立武汉大学牌楼,转到后面看看立最早的六大专业。从右至左依次是“文、法、理、工、农、医”,这几个字都是繁体。</h3> <h3>赏析《珞珈赋》</h3> <h3>珞珈广场</h3><h3>珞珈广场是中国大学里标志性的广场,这一大块的绿化面积在全国居于首。花树自不必少,小径小路弯的曲折,修的精妙。路灯相连相守,夜晚也串的漂亮。这里像是武汉大学绿色的眼睛,也是文化和休闲活动的中心。每天早上有睿智的老者舞剑,白日里有稚气未脱的小孩嬉戏,牵手的情侣相拥,有风时天空中则飘满了风筝,带着你去远方,晚上广场上都可以看见很多休息聊天的学子,和进校散步、跳舞、健身的市民。</h3> <h3>可爱的甜甜老师和孩子们。</h3> <h3>终于可以惬意的放松一下。</h3> <h3>和古树进行心灵的沟通。</h3> <h3>像一个的老者在遥看着当今的时代。</h3> <h3>奥场</h3><h3>奥场”是同学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场的简称,它又称为“912广场”。蒋介石曾在912广场阅兵,庄严肃穆,不知后来有多少热血男儿牺牲在卫国战场上。而九一二操场则是由毛主席而来,毛主席在1958年9月12号接见了此地区几所大学的学生,而九912故此命名。唉,感叹成王败寇,也是世上常事。它是武大校内最大的运动场,也是每年军训阅兵、运动会的举办地。</h3> <h3>在武大中缓缓行进,感受浓厚的历史氛围。</h3> <h3>校园小景</h3> <h3>落叶也成了孩子们的玩具。</h3> <h3>看他们玩多开心。</h3> <h3>古树苍天见证了武大百年的历史。</h3> <h3>这棵树很奇特,孩子们超喜欢。</h3> <h3>一棵横向生长的古树下孩子们在中场休息。</h3> <h3>民国时期的古建筑。</h3> <h3>鲲鹏广场合影</h3> <h3>鲲鹏广场的名字出自庄子《逍遥游》。</h3> <h3>终于走到目的地文澜门。</h3> <h3>对面就是静美的东湖。</h3> <h3>准备打道回府,完成一天。</h3> <h3>小组得分,最后PK结果。第二组赢得最终的胜利!</h3> <h3>为获胜小组送上我精心准备的书签!</h3> <h3>总结:文物是一种穿越了历史的美,那些漂亮的东西其实是凝聚了匠人制作时的很多心血和想法,而当你能够感受到那份展品带给你的美的时候,你其实就相当于接收到了一种跨越了时光的美的传递,匠人们曾经倾注在展品里的思考和情感,隔了那么多年后,传递到在博物馆中欣赏展品的你的心里。 带孩子们去参观这些展品,就是从小要在孩子们心中根植下美的种子,善的种子,用心专注的种子。</h3>

曾侯乙

出土

孩子

编钟

厘米

雨花

湖北省博物馆

小组

合照

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