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往事三十二:甘谷“毛衣”

清清汭河水.王华

照片源自网络 照片源自网络 照片源自网络 七十年代在军工厂工作的时候,不管是探亲还是返厂,在车厢里只要听到哪个车站小贩的叫卖声最响亮最热闹,不用抬头看,肯定就是甘谷火车站到了。慢车在这个站停的时间长,一般都有十几二十几分钟,如果是让行快车,停留的时间会更长。<br><br> 那时的甘谷火车站,好像是个大市场。只要旅客列车一进站,小贩们立即把火车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拼命地兜售自己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商品。尽管那时候打击投机倒把的活动很严厉,但是这对甘谷车站的小贩们不管用,谁都管不住洪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小贩。旅客们饿了渴了,打开车窗,从小贩手里买些锅盔馒头鸡蛋水果甚至开水之类的东西,就能解决肚子的问题。<br><br> 但是流动小商贩在火车站上兜售的商品,有时质量是没法保证的。<br><br> 半夜里,我同车有个旅客在甘谷站买了一只闻起来香喷喷还挺便宜的小烧鸡,列车启动后他打开油渍渍的包装草纸,正准备享用这只烧鸡时,突然间感觉这只烧鸡的长相有些可疑:买的时候贩子说这是童子鸡,所以个头不大。但是鸡不管大小,不论公母,头上总得有点鸡冠子吧?可这个烧鸡没有。而且这个烧鸡的嘴,好像也比普通的鸡长些,鸡肉的颜色似乎也不大对劲。<br><br> 他让旁边的乘客帮忙看看,这到底是不是鸡?大家也拿不定主意,有人说看起来像是鸡,又不太像鸡;还有人说个头这么小,会不会是乌鸦?听得买鸡的旅客一阵阵恶心,赶紧打开车窗把“烧鸡”扔出窗外。我眼睛近视,在车厢的昏暗灯光下,到底也没能看出那只“烧鸡”是个什么货色,但是我从此记住了,火车站流动小贩的东西,最好少买或不买。<br><br> 我们军工厂的战友都知道,七十年代甘谷最有“名”的东西其实不是烧鸡,不是锅盔,也不是成串的红辣椒,而是毛衣。那时候战友们谁如果拥有一件毛衣,可是一件让大家十分羡慕的事。在厂里时,有时看到年轻姑娘穿上一件色彩鲜艳还十分合体的毛衣,袅袅婷婷地走在路上,更加衬托出身材的苗条秀气和婀娜多姿,让大家忍不住要回头多瞅上几眼。<br><br> 还有的小伙子身着蓝色或者灰色的毛衣,显得肩宽腰细身板挺拔,让人很是眼红。穿上毛衣能这么长精神,大家都想买一件。但是大多数人又舍不得买,十来元一件呢,太贵!我们刚进厂的时候,工资也就二十、三十几元,如果买了毛衣,吃饭咋办?<br><br> 后来战友们在旅途中发现了一个买毛衣的好地方——甘谷火车站。那里的毛衣是真正的“物美”价廉,一件才七八元,而且还可以继续往下侃价。<br><br> 甘谷火车站卖毛衣的小贩很多,他们的本事了得,能从车下的人堆里突破列车员封堵的车门,泥鳅一样钻进像罐头般拥挤的车厢。小贩的胳膊肘子蒯着个篮子,篮子上面蒙着一块布,布下面稍稍露出点红色、蓝色、或者绿色的毛衣袖子。<br><br> 小贩的眼睛滴溜溜地乱转,在车厢里四处打量着。旅客如果对篮子里的毛衣稍有动心,小贩立马就能看出来,这时他会矮下身子凑到旅客耳边,用甘谷话悄声问:“几要毛衣号(你要毛衣不)?”“造看(你看),”“毛长恨(毛长的很)!”我们有的战友看到毛衣那么鲜亮,样式还挺好,手感也不错,一动心,再侃侃价,花个六七元就买了一件。<br><br> 哪曾想,等战友高高兴兴地回厂后,把毛衣在温水里一过,却惊愕地发现满盆子的清水都变成了蓝色,再把毛衣拎出来一看:那件毛衣上的颜色,几乎全部都褪到水里头去了!大家围着这件本色有些发白的“毛衣”研究了半天,还挑出一根“毛线”头子用手指头捻开了看,发现这哪里是什么“毛衣”,它分明就是用纳鞋底子的那种麻绳织出来的“麻衣”!只不过织这件“毛衣”的麻线,要比麻绳的麻,柔软细致了许多,而且那麻线上还确实有许多“毛长恨(毛长的很)”的绒毛,不仔细看,根本就没法分辨出它是毛还是麻。这件造假技术高超的“毛衣”,当时就差点把战友的鼻子给气歪了。<br><br> 其实这件“毛衣”还不是最缺德的,它好歹还算是一件囫囵个的衣服,起码还能穿两天。在甘谷火车站,还有更恨人的。<br><br> 有个旅客打开车窗和车下的小贩谈好了毛衣的价钱,五元一件,旅客心里窃喜:可买到便宜货啦。但这时小贩“反悔”了,他哼哼唧唧要求旅客再加点钱。已经谈好的价格,再说五元钱已经交到了贩子手里,旅客当然不干,手里扯住篮子里的毛衣袖子往上拉。但贩子在下面拽住毛衣就是不松手,坚持要旅客再加些钱。拉拉扯扯中,一声汽笛,火车开动了,小贩终于松手了,可旅客拉到手里的,只有半截毛衣袖子!再看站台上那个渐渐远去的贩子,脸上正挂着狡黠的微笑,上了当的旅客只能咬碎了牙齿往肚里咽!<br><br> 那八年里,在旅途中路过甘谷火车站多少次,我是一次当也没上过,为什么?因为我从来不在这个火车站上买东西!<br><br> <br>注:这篇文章,是根据本人经历和战友薛世明的回忆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