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散记

龙飞凤舞

<h3><font color="#010101"><h3>         一  </h3><h3>  那年是1980年或1981年,已不记得太清,只记得电影《庐山恋》把年轻人逗疯了。我也是年轻人。那是个特殊年代,人们虽然从文革中走过,但思想却延缓滞后。《庐山恋》中表现的爱情,还有美丽的风光,是以往电影中少见的,于是沉睡了多年的情欲就蠢蠢欲动。</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时我在安徽省祁门县一个叫卢溪公社的地方驻扎修铁路。一天隔壁工班的一位师傅,问我想回家么,顺便去一趟庐山。那敢情好,我就休探亲假与他一起回家。我家在湖南,而他家在河南,都要绕道。师傅好像叫王炳全,也记不得太清了。他年龄比我大五岁左右,不像师徒,而更像兄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与师傅王烦全在庐山(约1980年)</font></h3>   庐山在哪个省,哪个市,我没去管它,这事儿全由王师傅操办。糊里糊涂地乘火车到了九江,又糊里糊涂地坐汽车上了山。那时不像现在旅游热,能去旅游的人,经济条件或者行政级别应该是偏上的人。相对来说,游客素质是比较好的。<br>  到了庐山,不说看景,就是看人,也觉得自己素质上来了。我遇见的人,都彬彬有礼,比起在铁路工地上喊号子的人,相处要舒服得多。感觉自己也长大一岁似的。幸福感就涌遍全身,也做出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来。<br>  游庐山就是去寻找电影中的镜头。先找的是仙人洞,也就是电影中耿华与周筠约会的地方。约会这个词在当时是暧昧的,不正经的,而又叫情感萌动的年轻人心里热烘烘的。途经一个大湖,叫如琴湖,立刻就想到耿华与周筠再次见面时的情景,两人各在一方,一边喊着对方的名字,一边拼命跑去。衣服脱了抛在空中,帽子也抛了,鞋子也扔了,都扔在蓝天的背景里。两人及不可待,都跳进水里,向对方游去……<br> <h3><font color="#010101">在庐山如琴湖(约1984年)</font></h3>   到了仙人洞处,急着要找那个洞,没看到像洞的景致就问人,一问就是此地。就看山边有一个石岩洞,不过五米进深,不像洞,只像一个倾斜的岩壁。景色与心里期待的落差很大,就有几分失落感。好在洞口对面是悬崖,又云雾缭绕,视作仙境。<br>  主席那句诗: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找到实物寄托了。洞前悬崖处飘出一块巨石,上面凿刻了“纵览云飞”四字,很是险峻。那巨石上能站四五个人,所以排队照相的人特别多。我与王师傅合了影,就再往别的地方去。<br>  后来想一下曾在那块巨石上照相,下面是不见底的深渊,就有点后怕。事隔多年后,再上庐山,发现那块巨石被拦杆隔离了,可能真的出了危险事。<br>  后又去找御碑亭,找到后感觉有点小。然后就想象耿华与周筠在亭内的站位,就欢喜地说那句关心而不乏爱意的台词:待会儿你的喉咙里会长出个大大的肿瘤。还做了手势,比划形状。周筠是强迫地夺了耿华嘴上香烟的。然后又想象耿华最后把一包烟都扔进雨中了。<br>  耿华有点木讷,其实那个年月的男人都木讷,尤其在爱情来临的时候。于是,周筠武断地夺去耿华嘴里的烟头,让中国男人集体地代入到角色,耿华即自己,而周筠就是心中的爱神,仿佛已经在自己身边了。<br>  离开御碑亭,查一下地图,有个景点叫花径在周边不远,于是就去寻找。找了一圈,除了苗圃一样的花园,没看到什么花径。后又问游人,指道凉亭那里便是。近去一看,一块比书本大不了多少的石头躺在地上,上面镌刻了“花径”两个字。心里又有点失落,但想这是白居易亲笔所书,那是诗圣啊,那两个镌刻的字就有了圣洁的光辉。就吟唱:人间四月芳芬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r>   傍晚时,就去找住宿。找到住宿后,看地图,发现有个景点就在宾馆后面的树林里。于是趁天未断黑就急忙去找。又找到一块石头,上面刻了四个字:月照松林。字是阴刻的,刷了红色的漆。石头潮湿处,布满青苔。那字上,落上些细小的枯叶。<br>  景就是这个景,但有耿华与周筠的爱,观众代入了角色的爱,就觉得有点意思了。我与师傅倚靠在石头的两边,然后演出周筠的神色,爱意绵绵地用手指戳在字槽里,诗意般地游走。如果有阳光从松间洒下来,把斑驳的光亮印在石头上,月光也行的,那更是景情交融了。<br> <h3><font color="#010101">摄影培训班合影(约1984)</font></h3>          二<br>  第二次上庐山是与文艺宣传队那些人去的。我与文友曹潺写了个独幕话剧《相信未来》,写好后,段工会主席叫我们组织个文艺宣传队。是为建国35周年准备文艺活动。期间,我去处机关开电话会议,要讲话,就离开湖北,去江西了。当时我们驻扎地在湖北阳新,处机关在江西九江。曹潺就下队去挑临时演员。<br>  我从处机关开会回来,临时演员已经挑好。然后就排练节目,有表演唱,有相声,有独唱,有舞蹈,当然还有重头的话剧。后来,话剧《相信未来》得了个剧本创作一等奖。整个演出完后,大家建议上庐山。<br>  这次与上次上庐山隔了四个年头,庐山已经要收取门票了,记得是两毛钱。以前不收钱的。后来因为那两毛钱的门票,或者是时间不允许,已不记得了,大家就没有上山。但后山那里有个寺庙叫东林寺。<br>  当时,东林寺里的和尚差不多都是年轻人。还有好几个大学生。大学生在当年还是让人羡慕的,我就不解他们为什么要剃度修身。我们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大多是俗家弟子。有一个和尚,有妻子,还有孩子,家就在南昌。按寺庙的规定,他一个月可以回家一次。后来了解,这些大学生,主要是研究佛教的,心里这才起了一丝敬意。<br>  了解到,寺庙后面有一池泉水,名叫聪明泉。那就是电影《庐山恋》中的一景了。一队人来到泉水边,看池水旁立了石碑,上书“聪明泉”,不管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就当是一场玩笑也行,用竹勺打一勺水,喝下,让自己更聪明些。<br>  估摸回湖北的时间还可以拖延一下,就想到还有一处景点叫狮子洞。然后大家就上车去了狮子洞。洞口就是偌大的狮子口,走进去,有各色霓虹灯渲染气氛,千万年的钟乳石赋予了生命一般。现代人,与久远历史对话。<br>  洞不是很长,但还算好看。主要是不要收门票。当然是要照很多相的,都摆出当演员的姿态来,尽情地玩了。只可惜,到现在很难找到那些金贵的照片了,也不知丢哪了。很是遗憾。第三次上庐山是在九江上一个摄影培训班,毕业后也上了一次的,也拍了一些风光照片,到现在也不见了。又遗憾。<br> <h3><font color="#010101">庐山狮子洞(约1984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庐山三叠泉(约1984年)</font></h3>          三<br>  第四次上庐山,就有几分浪漫了,准确地说,是一次遭遇。这次遭遇后来被我加了工,写成了一篇小说,名叫《风景这边独好》。那时我正处于热恋中,我与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妻子去的。那是五一节,我们从湖北阳新到江西九江。<br> <h3><font color="#010101">与好友周双在九江(约1985年)</font></h3>   到九江后直接坐公交车上山了。那天天气不太好,时而阴雨,本是携女友上庐山玩浪漫,却大煞风景。既然来了,山上的景色还是要看一看的。过了如琴湖,就去仙人洞,然后傍山壁走,看了锦绣谷。阴雨天,山谷里自然云雾弥漫,这是我熟悉的,女友应该觉得新奇。<br>  已近暮色,才想起找个宾馆休息,没想到的是一一也是浪漫或遭遇的开始。宾馆旅客爆满,再走几家,依然如此。这才意识到这天是五一节。看来,这晚只有站在露天里过夜了,可毛毛细雨飘着,露天过夜是一件恐怖的事。<br> <h3><font color="#010101">在庐山锦绣谷(约1986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庐山锦绣谷(约1986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庐山花径(约1986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庐山聪明泉(约1984年)</font></h3>   突然想到牯岭镇汽车站,可以到候车室里待一夜,至少不要待在露天的细雨中。可到了汽车站,在门口就迈不进脚。候车室里全是人。他们全都坐在地上,占据有限的地盘,防止外来人侵入。待会儿他们还得在这有限的地盘上睡觉或打盹。我往里想插进一只脚,立刻激起了群愤,只得退了出来。<br>  天色早已黑透了。<br>  站在露天的细雨中,又想到小天池那边有个临时车棚,只有委屈地到那里去,至少可以避雨。到小天池要走约三里路程,往那边走,就知道为难了。这可是山上,不是城市,一路上没有灯光。几乎是摸黑走,偶尔有汽车驶过,借着那些光亮,就能走一段路程。<br>  虽然是下着毛毛细雨,可是走得久了,衣服还是湿了不少。到了小天池,也才知小天池没灯光,只有远处宾馆里的光亮,微弱地投射过来,才看清了临时停车场上的雨棚,还有一坪的大巴车。<br>  雨棚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我们先到雨棚里坐下,想就这样过一夜,不曾想,山上的气温逐渐下降,刮来的风冷嗖嗖的。待在雨棚里抵抗寒风,凑合地对付一夜,可到了下半夜,顶不住了。<br>  要是进入车内睡一宿就好了。于是就去希望渺茫地寻找希望,幸运的是,竟然找到一台大巴车的一个窗口没关上。于是,我们就爬了进去。里面暖和多了。车内有很多行李,是旅客的东西。在相对暖和的车内,一觉睡到大天亮。<br>  阳光的撩拨让我们猛然惊醒过来,幸好这趟车的游客还没来,要不,会把我们当小偷的。我们迅速地下了车,一夜的遭遇,早让我们没了游玩的兴致,只得下山。再一次上庐山,在这里就不说了,那是一次真正的浪漫,下次再赘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