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要观察课堂?

今天就好

<h3> 连续录像、观察课堂及研究学生,已历时两个月了。我发现课堂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喜怒哀乐太过于复杂。这种复杂程度不亚于人体的结构,不亚于生命的产生。课堂中,只要任何一个因素有变化,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喜怒哀乐就会发生你意象不到的变化。甚至你都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间学生就变了,让你措手不及。</h3> <h3>  比如,我观察到的学生喜欢展示课。但实际上,学生只喜欢第一次展示课。第二次上展示课,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把展示课变成美篇展示。</h3><h3> 比如,我观察到学生真的不喜欢批评。但实际上,批评很有实践价值。因为批评,学生下次作业质量明显提高。而表扬真的无法使作业质量得到提高。</h3><h3> 比如我观察到学生很在乎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但实际上,这样的在乎,只能对学生产生极小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是让学生觉得那个同学不错,但是无法因此而激起学生们的效仿行动。</h3><h3> 可见,对于课堂现象和学生行为,我们真的不可能全部掌握。即使知道了今天,也无法预测明天。这种对课堂现象的观察和对学生行为的研究,总是呈现一种后知性,似乎永远无法先知。我们无法因为知道昨天而预测今天会发生什么。但也许这也正是教育的魅力吧。</h3> <h3>  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要去观察研究课堂和学生呢?</h3><h3> 我认为,在这些看得见的繁复的课堂现象和变化无常的学生行为中,似乎是隐藏着某些看不见的原因。这就像是对海洋的研究。我们可见的现象不过是海浪,而海底的激流涌动正是我们看不见的原因。而海底为何激流涌动,又是我们不知道的。</h3><h3> 那么,是不是我们要把这种对课堂现象的研究转化为对现象形成原因的研究呢?</h3> <h3>  这样似乎可行。但是这样真的可行吗?我对下结论这件事总是要保持足够的警惕的。</h3><h3> 因为有时候真实并不代表真实。</h3><h3> 比如,我们看一条直线。从真实角度,它就是一条直线。但是一旦我们的视角变化了又或者仅仅隔着一杯水观察,它就不是一条直线了。那么,你能说隔着一杯水看,就不真实了吗?</h3><h3> 其实,学生听老师讲课还是读书,都像是隔着一杯水一样,他们所看到的及感受到的与真实是有区别的。那么,你能说他们就不真实了吗?</h3><h3> 所以,有时候真实并不代表真实。而不真实有时候比真实还真实。</h3> <h3>  既然如此,我们该何去何从呢?研究课堂现象、研究学生似乎无规律可循。研究背后成因又似乎离题万里。</h3><h3> 那么,我们为何要观察课堂?我们观察课堂的目的地在哪里?如果说观察课堂是为了优化教育行为,但是面对这样繁复的课堂现象,作为观察者,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呢?</h3><h3>思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