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是泰安一中建校120周年,也是我们高中毕业45周年纪念日。11月2日同学们从各地赶来相聚,共叙同窗情谊。</h3><h3> 发小又是同学的我们4人,从北京,临沂赶来相聚,并在学校门口合影留念。</h3> <h3>同学聚会结束。我们4位发小马不停蹄,乘坐高铁一路南下赶到安徽蚌埠,去看望分开50年的发小闺蜜。</h3><h3> </h3> <h3>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简称蚌,别称珠城。</h3> <h3>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淮河中游,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和京福高铁的交汇点;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h3> <h3>“发小”,是北京方言,指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儿,相当于南方的“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或北方的“光屁股一起混大的”,一般不分男女。</h3><h3> 我们六位非常符合“发小”的特性。父辈在一个部队,我们都出生在福建,从福建龙岩到辽宁大连湾,我们住在同一个大院,一起上学,一起玩耍,共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直到1969年分开至今。</h3><h3> 50年后相聚的合影。</h3> <h3>发小们一起参观蚌埠南北气候分界标志。</h3><h3> 标志建于2006年,是中国最早建设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标志。标志高三十九点九米,重一百吨。标志中部八根钢管,四根指向北方的蓝色,象征北方气候寒冷,四根指向南方的红色,象征南方气候温暖。标志中间一颗青铜珍珠,表示蚌埠地处南北之间,集天南地北灵气于一体。</h3> <h3>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性建筑前合影留念。</h3> <h3>“淮河—秦岭,不单纯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而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带”中国南北分界具有自然和人文综合属性,呈现带状,涉及七个省的一百三十个县市,西起四川省平武县境内,经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到安徽蚌埠市过江苏省射阳县,总长度约一千六百七十公里。</h3> <h3>笑容满面,身材苗条。</h3> <h3>造型优美,阳光灿烂。</h3> <h3>龙子湖公园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沿着龙子湖而建,为蚌埠市面最大的滨水公园。</h3> <h3>发小们一起游玩龙子湖公园,行走在湖滨的栈道上,就像回到了从前上下学的路上。</h3> <h3>公园最早被称为“九龙水汇注而成”的“龙子河”。得名传说与朱元璋皇帝有关,故名“龙子湖”。</h3> <h3>久别几十年的发小,久别重逢后的惊喜,都在感叹对方的变化。互相笑着问候,那么亲切,那么无拘无束,50年没有见了,却在一瞬间回到了孩提时代。</h3> <h3>“发小“之间的友谊,常常不亚于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啊,童年真好!</h3> <h3>童年结下的“发小”之谊,往往少些功利,多些关爱;少些拘谨,多些放松;少些客套,多些随意,这种纯洁、真挚的“发小”之谊,让人觉得更踏实、更贴心、安全感更强。在“发小”面前,人们往往更容易做回真实的自己。</h3> <h3>登高爬上,童心未泯。</h3> <h3>忘记年龄,再现当年风采</h3> <h3>大声呼喊“发小们我来啦”</h3> <h3>纯真少女</h3> <h3>人老啦,爬不上去了。</h3> <h3>温馨合影</h3> <h3>双手紧握,心心相印</h3> <h3>真情相拥</h3> <h3>风采依旧</h3> <h3>《湖上升明月》景区,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南部,是一个以修复重建450栋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抢救保护散落古民居、并将其集中重建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第一座“露天古民居博物馆”。</h3> <h3>园区北侧山头的七层龙脊宝塔。该塔高45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二层是宽大的观景平台。游人登临,倚城望月,园区美景尽收眼底。</h3> <h3> 园内450栋古民居来自不同地区,是从旧区改造、市政建设的拆迁现场抢救下来的。其中有的是四五百年前的明代建筑,十分珍贵,由于种种原因,都有不同程度损毁。五年多来,100多名工匠精雕细刻,450栋已全部修复完成。</h3> <h3>雕梁画栋记从前,</h3><h3>秦砖汉瓦云水间,</h3><h3>潋滟湖光随月走,</h3><h3>空山新雨润心田。</h3> <h3>古民居山环水抱、花繁树茂目前,园区绿地面积已达3000亩,栽种古树名木500棵,建成2.6公里紫薇长廊。昔日的滩涂鱼塘洼地,呈现冈峦起伏、山道弯弯的“山区”景观。</h3> <h3>这里势必成为全国旅游热点。</h3><h3><br></h3> <h3>红景配红衣,是巧合,还是天意。👍</h3> <h3>免费参观,今后门票价格不知多少?</h3> <h3>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h3> <h3>曾经的发小,一起成长的同学,相聚时的心情,是多么美好,多么如意,多么甜蜜,多么开心。</h3> <h3>灿烂的笑容,还在眼前,熟悉的样子,还在身边;哪亲切的问候,还哪么清晰可见。</h3> <h3>发小情谊深厚,今生能再相聚,这是一种福气,也是一种最美的感觉,有你们,很开心。</h3> <h3>小岗村前留影</h3> <h3>沾一点大包干,发财致富的喜气。</h3> <h3>开着发小家的汽车,游凤阳古城。感谢二代人的支持。</h3> <h3>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形成于明代。是根植于凤阳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 巧遇凤阳花鼓十八代传人宣传表演。</h3> <h3>明皇陵,在凤阳县城西,是明太祖朱元璋为自己父母营造的皇陵遗址。遗址中有朱元璋亲自撰文刻立的皇陵石碑,极为珍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陵冢高大雄伟,登上陵顶环顾四方,南有丘陵绵亘数百里,北临淮河滔滔东流去,东西二隅地势逐渐内底。皇陵头枕山峰,足登淮水,犹如仰卧在巨大的躺椅之中。</h3> <h3>参观明皇陵。</h3><h3>感受大明王朝第一皇陵风采。</h3> <h3>皇陵陵园规模宏伟,园内有大量精湛的碑石雕作,其气势不亚于明孝陵和十三陵。中都皇陵现存的三十二对华表、石人、石兽,立于砖城的北门之内。</h3> <h3>陵园里的石碑仅剩下"皇陵碑"和"无字碑"两通,都是龙首龟跌,气势壮观。皇陵碑的碑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叙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经历以及参加起义军、东渡大江、建立明王朝的峥嵘历程。</h3> <h3>遗址中保留的石人、石兽雕刻,体形高大,雕工精美,都是用巨大的青石细细雕琢而成的。</h3> <h3>凤阳明中都鼓楼始建于洪武八年(1375年)。门额上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苍劲有力,在数百米之外也能清晰可见。 “九五开间”明清两代只有皇家重要建筑使用,而明中都鼓楼采用“九五开间”规制,明中都鼓楼采用如此高的规制建设,在中国鼓楼史中是绝无仅有, 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h3> <h3>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苍劲有力,保存完好。</h3> <h3>来到蚌埠,必须要提起美食。蚌埠人民爱美食,对美食的追求,令人赞叹。富饶的土地,丰富的食材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蚌埠特有的饮食文化。从早到晚,都能看到步履匆匆的人们,在酒楼食肆间找寻自己所钟爱的食物简单重复的吞咽。让人在这里里找到片刻归属。</h3> <h3>阿财老铺是一家经营蚌埠土菜的的怀旧年代饭店。</h3> <h3>菜品主要是蚌埠土菜即淮上菜,以及地方小吃,如八大碗、油面鸡、酸菜鱼、素拼,冰酒酿等。</h3> <h3>《雪园》作为蚌埠老字号美食之一,酒酿浑汤四色元宵、大碗鲜肉馄饨,特点鲜明,配方独特,用料考究,味道极佳。每天来吃元宵和馄饨的本地人和游客络绎不绝。</h3> <h3>四色馄饨,鲜肉饺子让人胃口大开。好吃,太好吃。</h3> <h3>《老蚌埠饮食文化馆》更是属于蚌埠人自己的记忆,金山饭店、同源茂,都在这里,在这里吃饭,不光是吃美食,更是一种情怀。</h3> <h3>琳琅满目的美食让人大开眼界,眼花缭乱,流连忘返。</h3> <h3>当点点梨花落在身旁,当丝丝细雨滴在脸颊,当瑟瑟秋风拂进发丝,当片片雪花飘进眼帘,我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从龙岩到大连,再到泰安,由呀呀学语孩童到两鬓发白的老年。岁月让我们懂得:世界上有这样一种朋友,无论相距再远,无论多久不见,都可以彼此牵挂,直到老去。</h3><h3>因为,我们是“发小”!</h3> <h3>相聚是幸福快乐的,也是短暂的。相聚亦难,别更难,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个相聚与分别?</h3> <h3>岁月静好,我们不散。一个共同的愿望,在有生之年和更多的发小一起相聚,一起去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走走看看,让回忆随我们一起慢慢老去……!</h3> <h3>再见发小,再见蚌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