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游记·DAY2

MěI.méi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园空间布局</h3> <h3>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建筑让步于自然,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校园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弯流水,建筑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围绕象山进行布置。</h3><h3><br></h3><h3>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原本平坦的校园场地被改造得就像中国江南丘陵地貌,此起彼伏,建筑顺坡就势而建,站在象山脚下左右望望,感觉景外有景,难以穷尽。有如一幅中国传统的手卷画,不能一目了然,只有慢慢展开才可窥见全貌。</h3> <h3>校区内的建筑大都采用合院式的布局。 有四合、 三合、 或缺一角,随性的布局。 有的合院在面对象山的时候是完全开放式的,在建筑内就可以欣赏葱郁的山脉。图书馆的合院,缺了一个角,在缺角上种了些树木,营造出一个小的室外空间,供学生休憩学习。</h3><h3>在每一个合院中,都用砖块砌起一个基座,来达到地势的变化,就像一个下沉院落,将空间进行了分割。这些下沉的院落灵感来源于传统建筑中的 “天井” ,院落中或种着桂花、 或种着翠竹,地面上铺着青砖,很好的营造了一个传统意蕴的院落。惬意的空间让人身心放松的同时亦能对自己的学习跟生活进行自省和畅想。</h3><h3><br></h3> <h3>校园中种着高粱地,种着菜叶子,有着面积不小的鱼塘,这些场地是对朴实田园生活的一种体现。 </h3> <h3>校区内的设计非常注重尺度感和归属感。许多建筑都有通到屋顶上的楼梯,屋顶的瓦面上围着由竹子编成的围栏,放置一些石桌椅,便成了适合学生散发艺术灵感,老师教授课程的好去处。</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观处理</h3></font></h3> <h3>传统园林建造中, 通常以园林建筑(群体)与场所(环境)的融合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思考。前后各带有一个院子, 面向湖面, 透视方向直指远处的象山, 所处位置是周围视野的中心。似乎在强调中国古典园林“多方胜境, 咫尺山林”的诗意。</h3><h3></h3> <h3>利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如:移步异景、巧于因借、隔而不塞、师法自然等,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随时间展开,建立一个自然的过程,将自然的演变和发展纳入开发的景观体系中。如:象山校区众多弯曲的廊道,曲折蜿蜒, 看似无规则, 却是应自然二字, 曲折变化均与观景有关,真正的移步异景。建筑空间隔而不塞, 相互渗透又不可分割, 路线布置从悠然僻静到豁然开朗,巧妙地把建筑外部或近或远的风景引进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h3> <h3>取景,借景,是融入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墙面上开出随意的洞口,可以是一扇袖珍的窗洞,一扇大尺寸的门或者是一个假山石形状的洞口。借的景可能是一段自然风景,可以是一个透明空间,也可以是另一个建筑单体。</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h3></font></h3> <h3>整个场地使用的构图法,以“ 回” 字做基本点, 符合了中国传统书院的合院形式, 从此出发, 用减法原则进行削减, 整个校园建筑体现了“ 回” 的某种削减结果, 像是汉字的偏旁部首 在对象山的整个山体群做了直观把握后, 把它们的总体形态归纳为一种聚合状态。</h3> <h3>设计师把杭州灵隐佛寺前的千佛岩的造型方式运用到校园建筑的建造当中, 命名“ 山房”,远观就像崖壁。墙体主要开有许多不规则方洞 , 内部空间因而光线丰富多变 ,平面布局为沿走廊线性排布的教室和办公等功能用房。山房的山体空间还是遵照现代教育建筑的主要思路, 将走廊作为串联各功能用房的线路, 另一侧则布以外墙坡道 , 以辅助景观的渗透 和人流分流。</h3> <h3>“ 水房” 的建筑是模仿中国南方水体的灵秀流动之美, 微波起伏缓慢水体状态。相对山房较为柔和的处理, 周围常伴池塘或湖面, 屋面形似波纹有高有低, 外墙面窗洞开启位置随屋面起伏处疏密高低不同, 使建筑物看起来富有整体性, 平面同样以沿走道布房为主, 端部或进深深的局部设有小型庭院, 给予一定的内部交流空间。</h3> <h3>王澍始终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建筑向当代建筑语言转化。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他发明了一种“大屋顶”。简洁大方又蕴含传统屋顶样式的继承。它是传统建筑符号的再创作。在一个建筑中,又利用传统灰色瓦片搭建的屋檐这一语言,层层叠加上去,给出了屋檐全新的使用方式。</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h3></font></h3> <h3>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校园景观中运用有很多,如:移步异景、巧于因借、隔而不塞、师法自然等。众多弯曲的廊道,曲折蜿蜒,曲折变化均与观景有关,真正的移步异景。建筑空间隔而不塞, 相互渗透又不可分割, 路线布置从悠然僻静到豁然开朗,巧妙地把建筑外部或近或远的风景引进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h3><h3><br></h3> <h3>取景,借景,是融入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墙面上开出随意的洞口,可以是一扇袖珍的窗洞,一扇大尺寸的门或者是一个假山石形状的洞口。借的景可能是一段自然风景,可以是一个透明空间,也可以是另一个建筑单体。</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1号楼立面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艺博物馆</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艺博物馆的造园材料</h3> <h3>在博物馆建造之中,极具历史气息的中国材料——瓦成为建筑的灵魂材料,建筑外立面运用不锈钢钢丝与瓦片结合制成,屋顶和地面铺装亦是采用瓦片。落地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筑整体具有通透感。</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室内外景观互相穿插渗透的效果</h3></font></h3> <h3>落地窗的大量运用使得建筑极具通透感,借景手法的运用让室内外空间联系更加密切,排列具有规律的瓦片起到控制采光的作用,光影的变化使得场内外景色更为丰富多变。</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岸山居与象山校区的造园与空间布局的异同</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同之处</li></ul> <h3>富有韵律的坡屋顶同样是融入自然景观之中的体现。</h3> <h3>框景,借景等造园手法同样运用在水岸山居之中。</h3> <h3>天井的设置呼应校区内的教学楼天井。带来更好的采光空间。</h3> <h3>合院式的围合空间也运用其中。</h3> <h3>水岸山居建筑同样对传统、自然材料应用到极致。</h3> <h3>建筑内光影的变化也是一大亮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同之处<br></li></ul> <h3>不同于平面布局为沿走廊线性排布的教室和办公等功能用房,水岸山居内迷宫似的折线走道与楼梯结合更具趣味性。</h3> <h3>内部被分割成多个几何空间。</h3> <h3>建筑与水体结合形式的不同,水池直接在建筑内,穿插在不同的空间之中。水池的层层跌落呼应着自然景观中高山流水的特点,增强了意境感。</h3> <h3>水岸山居更突出建筑结构的展现,屋顶木结构形成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更能引发人对建筑的思考。</h3> <h3>建筑内部亦采用坡道解决交通问题,衔接上下楼层的同时带来不一样的视线体验。</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塔公园<br></h1> <h3>白塔公园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景区南缘,钱塘江北岸,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闸口白塔”为核心,及历史建筑和铁路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为重点的一座城市文化公园。<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统景点与现代工业棕地的结合</h3> <h3>传统景点与现代工业棕地的结合在白塔公园中有着极其融合的体现。</h3><h3>公园内是集古老的历史遗迹与生机蓬勃的自然风光与一体的休闲游览胜地。在这里可以乘坐公园内的小火车、铁路自行车,游览白塔、铁路遗存、龙山闸旧址、南宋地经广场等名胜史迹。亦可漫步长提,远眺钱塘潮涌,鸥鹭翩翩。</h3> <h3>古塔屹立,花木相间。古代作为为船只导航的地标的白塔承载着五代至今的文化记忆,其气息更在现代文明中晕染着城市的每个角落。</h3> <h3>白塔桥也是一种文化印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宋地经广场</h3> <h3>经过加工改造的龙门吊,喷上油漆后显现出独特的色彩,与周边植物共同构出靓丽的风景。</h3> <h3>儿童游乐园的大门以及内部部分设施均采用金属材质贴近园区后半段工业风的感觉,使得儿童游乐园能和谐地融入景区之中。</h3> <h3>火车头与餐厅的结合使得用餐地点更具场地感,能够让游客感受场地气息的同时解决的用餐问题。</h3> <h3>景区小火车的乘坐体验是对铁路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的一个重要体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品的设置</h3> <h3>特色堆场及小品设置都是与场地精神息息相关的。</h3> <h3>在传统景点与现代工业棕地如何结合这个点上最重要的是要确定场地精神、利用场地资源、巧妙的将这两者结合、达到和谐相融的感觉以及在添加场地功能时要与场地精神有所呼应。</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带状绿地的布局与道路</h3></font></h3> <h3>区别于传统园区,由于场地条件,白塔公园没有设置环路,而是设置单线道路。单线道路的设置使得场地利用空间更大,园区被道路划分出不同的空间。主路沿轨道进行设置,观赏草的运用使得道路边线更柔和。场地设置多个出入口,使带状绿地有更多进出空间,强化了街头绿地的属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