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长大,我还未老,世界多美好——国庆中秋游记

行摄冲冲

<h1>&nbsp; &nbsp; &nbsp; &nbsp;2017年9月初的一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在北京学习多时的某孩说国庆中秋不回家,想邀请“二老”届时进京,一起去内蒙古游玩。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方商量,决定由我应邀前往,女家长未与随行,于是就有了此次的“国庆中秋双节度,内蒙北京两地游”。</h1> <h1>&nbsp; &nbsp; &nbsp; &nbsp;国庆节当日一早,始韶抵穗飞京。与某孩接头后再转列车入蒙,并于2日11点半抵达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迎接我们的是当地医院的一名齐医生和他的兄弟赵老板。原来早些时候这齐医生曾到广州某著名医院进修学习三个月,某孩正好是他的老师之一而结下了情谊。所以,此次入蒙除了利用他在北京学习之机外,也与齐医生对这张老师 的盛情邀请不无关系。</h1> <h1>&nbsp; &nbsp; &nbsp; &nbsp;中午吃“背头稍麦”。简单吃过这地道的蒙古美食之后,车途的倦意尽消,随即前往境内的一个景点——乌梁素海。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杨树林,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为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总面积300平方公里,素有“塞外明珠”、“塞外都江堰” 之美誉,是内蒙古重要的芦苇产地。虽然此时候不是乌梁素海的最佳观赏季节,珍禽候鸟少了很多,但湖面的碧波荡漾、苇丛诗画、水天一色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1> <h1>&nbsp; &nbsp; &nbsp; &nbsp;晚上是齐医生尽地主之谊,在“蒙古包”品尝正宗的蒙古菜。陪同的还有两位蒙古大汉、内科医生。齐医生介绍张老师时说:“别看张老师医术精湛,这里却是他年纪最小,还没结婚呢,年轻有为呀!”我也因为这层关系,他们管我叫“张叔”。虽然在座年龄我最大,但也就只大齐医生十岁,叫得颇为尴尬,张老师也颇为羞涩。南方人对“你(ni)”和“您(nin)”不怎分清,但北方人的语音中却是清晰可辩,一句一个“张老师您请”、“张叔您请”,尊敬客人之意无需再表。</h1> ------<br><h1><br></h1> <h1>&nbsp; &nbsp; &nbsp; &nbsp;我对这正宗蒙古菜赞不绝口。可齐医生说,要说正宗 今晚这些只算八成,明天到巴特家才是百分百正宗原味的蒙古菜,我期待着。</h1> <h1>&nbsp; &nbsp; &nbsp; &nbsp;10月3日的目的地是乌拉山森林公园。巴特很热情,非得要驱车几十公里过来接上我俩和齐医生一家(因为他的是越野车,底盘高,山上方便)。我们飞驰在京藏高速上,右边是一望无际的河套平原,左边紧挨阴山山脉。乌拉山是阴山山脉的一部分,南靠110国道,近临黄河,西接乌梁素海,北傍乌拉特草原,东与包头市毗连,以其雄、奇、险、幽、旷的风景地貌著称。从山脚开车上到山顶 要走二十多公里,我们开至半山处与另一辆车的江教授夫妇和巴特夫人会合,一同上到山顶,直到车辆不能再走为止,再徒步爬上最高峰大桦背。大桦背海拔有三千多米,早在汉代,我国北方民族就有人在这里设坛祭天,一直延续至今。随行的巴特夫人还向我们介绍了上二周她们在这里参加祭天那庄严而热闹的情景。沿途白桦林的浓墨重彩、穷目四周的奇峰异石,立于高处张臂远眺,耳边疾风呼呼作响,黄河那九十九道弯隐约在眼前,大有一种“八荒皆在我闼”之气势,更是一种视野,一种胸怀!</h1> <h1>&nbsp; &nbsp; &nbsp; &nbsp;山顶上有一个雷达部队,据说当年林彪驾机北逃,就是这个雷达最先发现的。在山顶上还发生了一件很值得一题的事情:齐医生8岁的小女孩,发现山顶上有一些游客乱丢的矿泉水瓶等垃圾物,执意向爸爸要了一个袋子,然后去捡垃圾带下山,齐医生夫妇非常支持并一同拾捡。有这样的民族小天使、祖国的未来,何愁我们的祖国山河不处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h1><h1>&nbsp; &nbsp; &nbsp; &nbsp;下山后,我们来到巴特家——一幢宽敞的水泥框架庭院。这里的蒙族人家大多已告别了游牧式的蒙古包,住上了与这类似的固定庭院。进了屋,巴特老爸热情迎接,并很快就在巴特夫人等的配合下,琳琅满目的正宗蒙古菜就摆了上来:大盆大块的羊肉、奶皮、奶酪、炒小米----有些名字都叫不出、记不清了,这大块的羊肉用小刀一块块削下来,用手抓着吃。当然,削肉还有讲究,就是要刀锋向内(向着自己),由外及里这样削,刀锋向外显得对别人不尊重。这羊肉就是用水煮熟,除了盐什么都没放,但是一点羊骚味都没有,我好奇地问这是为何?齐医生风趣地说:“我们这里的羊,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中草药,拉的是六味地黄丸!”不善言辞的巴特指着桌上的菜说:“这些全部都是我家自产的”。</h1> <h1><p>&nbsp; &nbsp; &nbsp; &nbsp;在蒙古族人家作客喝酒是少不了的。由于我们的酒量不大,尤其是张老师,所以,“草原三杯”就免了(“草原三杯”喝下来一人没一斤也有七八两),但用小杯敬酒三巡是朴实礼节不能免。每次敬酒都是敬酒者站着恭请,被敬的人只能坐着喝,站起来喝了不算,我们要回敬也要等主人敬完这三巡酒之后 。真是从方方面面你都能感受到主人的热情,难怪许多人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要想真正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就要走进寻常百姓家。</p>&nbsp; &nbsp; &nbsp; &nbsp;带着几分醉意,我们俩辞别了齐医生、巴特、江教授三家人,抵达包头市住下(他们硬是要张老师退了网订的乌拉特前旗-包头的火车票,叫来一辆小车送我们到包头,并付了钱)。</h1> <h1><p>&nbsp; &nbsp; &nbsp; &nbsp;4日,中秋节。一大早我们从包头市区出发,来到内蒙古仅有的二个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之一的响沙湾 。远眺一望无边的沙漠,感受了“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意境;体验了骑在骆驼背上“张臂撩剑客,闭目梦驼铃”的场景;尝试了坐在摩托车、越野车上“风驰电挚无参照,惟有薄衣片片飞”的刺激;还有坐板滑沙时“俯冲直下风吹帽,双手狂抓腿扬沙”的凶险(我重金买的太阳帽就是在这里被吹飞的)----我们买的是通票,绝大部分游乐项目都任你玩。</p>&nbsp; &nbsp; &nbsp; 由于蒙古族人没有中秋节这概念,也就不存在回家吃团圆饭的问题,包头市夜街处处热闹非凡。我们选择了一家餐馆吃中秋节夜饭,在这里顾客就坐在厨师周围,他现场烧菜,我们边看边吃,美妙无比。中秋节身在异乡,面对此情此景,又想到饭后就要返回北京,顿时诗意萌生,正是:“即烧即吃中秋饭,他乡他月亦思亲;邀得塞外真情月,陪我旅途共进京;操觚染翰随性起,小诗聊寄中秋情!”</h1> <h1><p>&nbsp; &nbsp; &nbsp; &nbsp;5日,北京。不知是受教科书的熏陶还是什么原因,作为中国人,对北京总有一种首都情结、一种崇敬、一种向往 ;一生中总想至少去一次甚至多次,而每次到北京又总想到天安门走走。这不,一见到天安门,小学时那稚嫩的歌声犹在耳边:“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p>&nbsp; &nbsp; &nbsp; &nbsp;晚上逛北京的胡同,应该是最能了解北京的历史人文。在这里你可以从“老北京剪纸”、“梅兰芳纪念馆”等了解到京城的文化经典,也可能碰上“望海情缘”、“聚仙阁”、“转角遇到爱”等等的浪漫,又或许能感悟到“大隐”于市、小隐于野的哲理人生----(注:“**”皆为所见的招牌名)</h1> <h1>&nbsp; &nbsp; &nbsp; &nbsp;6日的计划是,在北京 吃过午饭后飞长沙,再转高铁回韶。可是上午去哪好呢?去远一点的地方时间又不允许,聪明的张老师想到了共享单车。于是我俩一人骑了一辆“摩拜”单车,逛景山公园、王府井商业街、护城河、恭王府等等,便捷之极。难怪许多人将共享单车与网购、支付宝、充电宝共称为中国新的四大发明,不无道理!</h1> <h1>&nbsp; &nbsp; &nbsp; &nbsp;最近有篇文章《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很火,在这六天的时间里,我从张老师对事事的周密安排,处处的体贴入微,已充分感受到了领导的待遇。“感恩有我,感谢有你”。天命之年的我们和90后的年轻人在各方面总有不同的认知,岁月无情不可逆,思维更新尚可为,多和年轻人在一起总有莫大的裨益。一句话,你已长大,我还未老,世界多美好!&nbsp;</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