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南国花城,美丽广州,</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雄辈出。</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在广州海珠区繁华闹市旁边一处老街深处,有一座掩映在高楼大厦之中,有着岭南传统风格的祠堂建筑,它就是广州人为之自豪骄傲的民族英雄一一邓世昌的纪念宗祠,现在的"邓世昌纪念馆"。</h3> <h3>邓世昌纪念馆座落于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龙涎里邓氏宗祠内。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原为邓氏家族合建的祭祖宗祠,规模较小。邓世昌壮烈殉国后,其族人用清政府的抚银扩建至现在的规模,1994年成为邓世昌纪念馆,经全面修葺,重现昔日风彩。</h3> <h3>纪念馆占地4700平方米,现在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h3> <p>1894年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后,清廷追封其为“从一品”官衔,故宗祠正门按清朝一品官员礼制配享规格 ,建6级台阶,以清代中晚期南方大祠堂的形式重建。整座建筑以长条花岗石为基础,高出地面1米后再用水磨青砖砌墙 ,以进口坤甸木为柱和梁架,庭院呈船台状,碧墙灰瓦,屋顶是灰塑瓦脊、碌筒瓦面。</p> <h3>正门门额上书“邓氏宗祠”字样,两侧悬挂“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的楹联。</h3> <h3>正门入口照壁正中挂有邓世昌彩色画像,画中的邓世昌刚毅威武,英气逼人,画像下以舵轮装饰,整个大门入口气氛庄严肃穆。</h3> <h3>照壁两旁挂有楹联:</h3><h3>"黄海振风涛报国情坚斯有孤艚冲敌舰,</h3><h3>丹心昭日月成仁事烈岂无崇庙奠忠魂。"</h3> <h3>祠堂内部整体布局为三路两进三院格局,主体建有前后座,用两廊相连,并在四角各建1座阁楼。另有东院和后花园、东西门楼、前院和照壁等。</h3> <h3>正堂为英光堂,两旁楹联文为:</h3><h3>"义怀苍天铁骨铮铮扶社稷,</h3><h3>气吞黄海丹心烈烈照春秋。"</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光堂内设邓世昌坐姿铜像</h3></font></h3> <h3>大门左侧高悬甲午初秋威海渔民敬献的"保国为民"匾额。</h3> <h3>后花园古朴幽静,树木婆娑。</h3> <h3>后花园这株苹婆树(又名凤眼果)据传为邓世昌手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生于海珠,少怀壮志</font></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民族英雄邓世昌</span><br></h3> <p style="text-align: left;">邓世昌(1849年--1894年),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著名民族英雄。他是中华杰出优秀人物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广州人的骄傲。<br></h3> <h3><font color="#010101">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font></h3> <h3>随着西方列强相继入侵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坠入到一个悲惨苦难的深渊。</h3> <h3><font color="#010101">邓世昌于1849年出生于番禺县龙导尾乡龙涎里(即现广州市海珠区龙凤街)一个茶叶商人的家庭。</font></h3> 邓世昌的父亲邓焕庄,以经营茶叶生意为生,家中较为殷实。邓焕庄饱受世道黑暗和战乱之苦,殷切盼望邓氏家业昌隆,起初给儿子起名邓永昌,后来觉得家族的兴旺离不开时势和国运,便给儿子改名为邓世昌。<br> <h3><font color="#010101">少年时期的邓世昌,耳懦目染了国家</font>民族积贫积弱的深重灾难、列强的欺凌入侵和人民的斗争反抗,从小立下志向要发奋报国。</h3> <h3><font color="#010101">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邓焕庄在广东的生意大受影响,于是他决定到上海拓展茶叶贸易,邓世昌11岁随父亲到上海。</font></h3> <h3>邓父认为,无论将来世昌是走从政还是从商之路都必须学习英语,从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以报效国家。因此父亲把他送到上海的洋学堂,请洋人教授其英语及算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投笔从戎,报读军校</font></h1>随着洋务运动兴起,1867年清政府批准成立了福州船政学堂,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海军学校,它率先引进西方军事教育体制及内容,在招收学生、聘用教师、教习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封建教育不同的特点,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br> 那一年,邓世昌刚好18岁,他从上海回广州老家时,在街上看到船政学堂的招生告示,招收粤籍男生10名,懂英文的可优先录取,于是邓世昌决定投笔从戎即赴福州赶考。因为他精通英语,所以顺利地考上了船政学堂驾驶班。<br> <h3><font color="#010101">1867年邓世昌考入了福州船政学堂后,他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于1871年毕业,进入</font>清朝海军服役,<font color="#010101">从此</font>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船政学堂颁发的执照(即毕业证)</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海军勇将,保家卫国</font></h1><h3></h3><h3>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之一,<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他</span>精通军务,技术过硬,治军严格,练兵有方,体恤士兵,英勇干练,深得士兵的爱戴。</h3> <h3>他历任“建威”、“海东云”、“振威”、“镇南”、“扬威”等舰船管带,先后参与台湾、朝鲜、福建等地战事,以军功得以升迁,并受到上司赏识,逐步在北洋水师中崭露头角,多次被委以重任。</h3> <h3>他两次受清政府委派,前往英国接收清廷定购竣工的新战舰。展出的几幅油画讲述了接舰过程中的几个故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带病训练(油画一)</font></h3><h3>邓世昌在接舰回国途中劳累过度,引发伤寒,但仍然带病指挥航行,带领全舰官兵在途中进行各种操练,提高了士兵的作战技能。</h3><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接舰遇火险(油画二)</font></h3><h3>回国途中,“致远”舰的烟筒突然冒火,火光冲天。邓世昌准确地判断事故原因,迅速排除险情,全舰官兵对他的技术、胆识与能力无不心悦诚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直布罗陀救华エ(油画三)</font></h3><h3>当“致远”舰在直布罗陀停靠时,有几名被卖猪仔过来的广东籍劳工因“寒无衣,食不饱",恳请邓世昌带他们回国,邓世昌冒着违抗命令的风险,感念同胞之情同意他们随军舰回国。</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不忍下属葬身鱼腹(油画四)</font></h3><h3>“致远”舰途经印度洋,一名水手病故。因军舰离岸尚远,按律当海葬。邓世昌不忍下属葬身鱼腹,于是冒着违规的风险,令木匠备棺将其置于舰尾的空舱,留待军舰靠岸后再安葬,深得人心。</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致远号”留下的珍贵照片</font></h3></h3><h3><font color="#010101">“致运”舰为新式装甲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排水量2300吨,全长267英尺,舰身甲板最宽处38英尺,吃水21英尺,动力系统由4台燃煤锅炉和2座蒸汽机组成,功率5500马力,航速18节,为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的大型舰。备3门德国克虏伯火炮,2门阿姆斯特朗连射炮,8门“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格林”10管连珠炮,4具鱼雷发射管。</font></h3> <h3></h3><h3>1887年邓世昌出任“致远”舰管带。<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两张非常珍贵的照片,一张是邓世昌与“致远”号船员合照,一张是“致远”号水手照片。</span></h3> <h3>面对外侮,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报国情怀,常教导手下将士:“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北洋名将,壮烈殉国</font></h1></h3><h3><font color="#010101">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开始强盛,蓄谋侵略中国。1894年,日本首先侵入朝鲜,中国出兵救援朝鲜。</font></h3> <h3>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偷袭中国海军舰船,双方海军发生海战,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丰岛海战成为了甲午战争的重要导火索,并拉开了后来甲午大海战的序幕,中日甲午战争从此爆发。</h3> <h3>1894年9月16日,邓世昌指挥“致远”舰随北洋舰队增援朝鲜,次日(9月17日)返航途中在黄海水域与日本舰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这就是著名的"黄海海战"。</h3> <h3><font color="#010101">海战中,邓世昌临危不惧,指挥“致远”号官兵奋勇杀敌,在弹药将尽和军舰多处中弹重创之时,为扭转战场局面,毅然驾舰全速向日本主力战舰“吉野”号撞去,但不幸中弹沉没。</font></h3> <h3>“吾辈从军卫国,早置身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事纷纷为,况吾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至堕落……"。</h3><h3> 一一 邓世昌</h3> <p>落海之后的邓世昌决意与军舰共存亡,义不独生,他拒绝了随从亲兵抛来的救生圈,又拒绝了友舰派出救生艇的救援,他养的爱犬"太阳犬"一次次咬着他的辫子奋力将他拖向水面,但最后他紧紧地抱住爱犬沉入了水底,与“致远”号其他落海将士们一起壮烈殉国,而那天刚好是他46岁的生日(农历)。</p> <h3>此役,北洋海军损失惨重,清军共损失“扬威”、“超勇”、“致远”和“经远”四艘战舰,大批将士壮烈殉国。战斗中广大官兵英勇奋战,舍身报国之壮举悲壮惨烈,可歌可泣。“致远”、“经远”两艘主力战舰在邓世昌、林永升的率领下,奋勇杀敌,不幸先后沉没。</h3><h3><br></h3><h3>其中作为僚舰的“经远”舰在“致远”舰沉没后,以一敌四,遭受日军“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舰围攻,全舰官兵在管带林永升的率领下毫无惧色,奋勇接战,饱受重创,弹尽后,林永升下令全舰官兵手持毛瑟枪和佩刀在甲板集结,企图逼近日舰以跳登方式跳上敌舰展开白刃战,以作决死一搏,无奈寡不敌众最后被击沉。在面对日军多次的逼降,全舰官兵200多人宁死不降,最终,除10余人幸存外,绝大部分与舰同沉。</h3><h3><br></h3><h3>“经远”舰官兵这一举动也让对手钦佩不已,日军在战报中记载道:“敌军终未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h3><h3><br></h3> <h3>黄海海战以北洋舰队的惨败收场,清朝沿海防线门户洞开,日军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彻底失败而告终。战后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让土地和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h3> <h3>甲午战争是东亚近现代史上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对于大清帝国而言,此战令光绪皇帝、李鸿章等晚清上层统治者试图以洋务运动和单纯的扩充海军实现富国强兵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由此滑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深渊;而对日本而言,通过疯狂冒险而一战扬名,极大助长了其征服中国、独霸东亚的野心,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力军力迅速强盛,从而更加快其走向全面军国主义和对外扩张之路的步伐。<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名垂青史,后人敬仰</font></h1><h3>甲午战争后,邓世昌英勇牺牲的壮举震动朝野,<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为表彰邓世昌的忠烈,清政府对他从优抚恤,在山东威海为其建祠立碑。光绪皇帝以其为国捐躯,下旨要按照提督标准给于抚恤,追赠邓世昌太子少保衔,赐祭葬,并袭骑都尉职,谥壮节,入祀京师昭忠祠,</span>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并赐挽联:</h3><h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h3> <h3><font color="#010101">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朝廷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font></h3> <h3>清政府下拨10万两白银抚恤邓氏族人,邓家为迎钦差买千余张金黄色地毯,从龙涎里一直铺到珠江边金花渡码头。</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邓世昌真人照片</font></h3></h3><h3><font color="#010101">邓世昌壮烈殉国的忠烈之举,一直以来备受国人的尊崇,全国各地</font>有多处纪念馆、纪念碑供人们纪念、瞻仰、凭吊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位于山东刘公岛的纪念塑像</font></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邓世昌衣冠墓</font></h3><h3>邓世昌殉国后,其族人将其衣冠葬于广州沙河天平架石鼓岭,在甲午战争100周年之际,广州市人民政府将邓世昌衣冠冢迁移至广州天河公园内,建园立像以缅怀英烈,永留后人敬仰。</h3> <h3><font color="#010101">邓世昌的英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为后人广泛传颂,无数的文学、影视、戏曲、美术等作品歌颂其伟大的英雄壮举。</font></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电影《甲午风云》剧照</font></h3></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电影《甲午风云》剧照</font></h3></h3> <h3>民族英雄邓世昌一直也是后世卫国将士们学习的榜样,成为无数中国军人立志从军报国、抗击外侮、保家卫国,努力为实现富国强军梦想而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h3><h3>值得欣慰的是,今天我们的国家和军队日渐强大,当年旧中国那种落后挨打、任人欺侮、有海无防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h3> <h3>纪念馆中还陈列了一艘军舰的模型,这是2014年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广东省军区司令员赠送的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模型。</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国人民海军"世昌"号国防动员舰</font></h3></h3> <h3>1996年12月28日,以邓世昌名字命名的、人民海军第一艘具有平战结合功能的万吨级国防动员舰——“世昌”号正式编入人民海军序列,并划归素有“海军军官摇篮”之称的大连舰艇学院管辖,成为中国第一支远洋航海训练舰“郑和”号的姊妹舰,舷号为“82”。</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国人民海军"世昌"号国防动员舰</font></h3></h3><h3>值得告慰英雄的是: </h3><h3> 今天,我们已拥有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拥有<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越来越多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军事装备,无数将士时刻枕戈待旦、戍边备战,守卫着祖国的万里海疆,而邓世昌的精神正一代代传承,发扬光大,</span>邓世昌的名字与人民海军的威名同在。</h3> <h3>那场对中国后来的历史进程有着莫大影响的甲午战争已过去125年,今天在此缅怀英雄,重温历史,仿佛仍然能听到那隆隆的炮声和英雄以身许国时发出的怒吼。邓世昌和所有在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将士,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都是值得后世永远尊敬和纪念的英雄。</h3><h3><br></h3><h3>曾经与年轻的朋友闲聊当今社会追星和崇拜偶像的问题,友笑问:"你们也追星吗,你们的偶像是谁?"当时戏谑着回答:"如果将崇敬英雄也算的话,那我的偶像成千上万,多不胜数。"不过,自己从来都不认为将崇敬英雄人物与崇拜偶像是可以混为一谈的,这是因为对英雄的崇敬比偶像崇拜的内涵与意义要广泛和高深得多。</h3> <h3>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文明和民族,都会有其自身引以自豪的英雄体系,这是其文化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丰碑和标杆,是一个民族撑起坚挺不屈脊梁的骨架。尊崇英雄、缅怀先烈是一个民族铭记历史的良知和迈向未来的精神力量。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拥有英雄而不去爱戴、不去拥护自己英雄的民族则更为可悲!</h3><h3><br></h3><h3>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远古传说中的英雄,到古代的大禹、屈原、苏武、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近代的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林永升、冯子材、左宗棠、刘永福……,再到反帝反封建斗争、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振兴……,在中华民族各时期历史大潮中所涌现的无数仁人志士和杰出人物,他们多如繁星,灿若星辰。</h3><h3><br></h3><h3>他们或抗击外侮,御敌驱寇;或追求真理,舍身取义;或拯救黎民,力挽狂澜;或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或潜心创造,为国争光;或顺应潮流,引领发展……,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伟大历史征途上,他们建立过无数的丰功伟绩,他们写下过无数光辉灿烂的篇章,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美名流芳百世、千秋颂扬。他们都是中华的英雄,民族的脊梁,他们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h3> <h3>我们正是从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民族精英身上,看到了什么是赴汤蹈火,什么是民族气节,什么是铮铮铁骨,什么是慷慨赴死,什么是义薄云天,什么是浩然正气……。</h3><h3><br></h3><h3>他们以血汗和牺牲,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和国家为己任、矢志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和以血洒疆场、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内涵,这些闪耀着光辉的元素,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并经历过漫长血与火的洗礼,已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灵魂。</h3><h3><br></h3><h3>每当狼烟四起、烽火遍地,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这种精神就会大放异彩,指引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战胜一切敌人,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没有被分裂,中华文明没有中断消亡,反而与时俱进、兴盛发展,无疑与我们拥有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是分不开的。</h3> <h3>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基石和精神纽带,维系着各族人民团结、共存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它基于我们对国家与民族之间依存关系的认知;也基于我们在共同生活环境、文化风俗及精神追求而集体共生共鸣的情感。</h3><h3><br></h3><h3>这种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经千百年的凝聚和无数次的激发,演化为人们热爱和忠诚于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民族意识,最终升华成为全民族共同崇尚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价值准则,从而塑造了中华文明伟大文化精神的骨干和思想体系,世代相传,发扬光大。</h3><h3><br></h3><h3>“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是我们的本分。国家是国人赖以生存之土、繁衍之所,也是为我们遮风挡雨、阻断欺凌的庇佑和依靠。“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吕氏春秋》有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h3><h3><br></h3><h3>放眼世界,环顾全球,今天我们可安享太平并不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有无数有名或无名英雄的努力和付出,支撑起了中华大地安宁的天空,守护着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国魂!正因如此,我们该当身在福中应知福,惜福感恩,记住英雄,敬仰英雄,学习英雄,奋发有为,报国出力,方能上感恩于先祖英贤,下无愧于子孙后代。</h3><h3><br></h3><h3>爱我们的国家吧,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值得去爱的可爱中国。我们有广袤国土和辽阔海域,我们有良田沃野和壮美山川,我们有浩瀚大漠和茂密森林,我们有丰富物产和无数珍宝,我们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我们有伟大先贤和杰出英才,我们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有亿万善良勤劳的人民,还有无数伟岸无私的英雄豪杰……,这就是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的家邦,她的美丽令我们无限珍爱,她的伟大让我们无比自豪,她的蒙羞是我们的耻辱,她的荣耀是我们的骄傲,她的兴盛是我们的幸福,她的安宁是我们的使命,她的苦难由我们承担……,正因为她是如此的可爱,真的值得我们去为之喝彩、为之拼搏、为之奋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山河已无恙,英魂耀中华</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9年10月</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