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之泾川篇

贝博纳

<h3>  来到甘肃省泾川县的唯一目的,就是拜谒吴焕先烈士的墓地。 </h3><h3> 曾经有人问开国上将、军中猛将许世友:在中国众多的将领中,你最钦佩的人是谁?许世友回答:韩先楚。为什么?因为他有勇有谋。同样的问题提问另一位开国上将、被誉为“战神”的韩先楚:在中国众多的将领中,你最钦佩的人是谁?韩先楚的回答是:吴焕先。为什么?因为他军政双全。那么,在长征途中牺牲的众多红军将领中,我最钦仰的人当属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h3> <h3>  9月20日,我们来到了位于甘肃泾川县汭丰镇郑家沟村东宝盒子山脚下,参观吴焕先烈士纪念馆,拜谒吴焕先烈士陵墓,踏访英雄的足迹。 </h3><h3> 郑家沟村依山傍水,坐落在一块高原与川道相接的沟口。距离县城有十多公里,现今是汭丰镇政府的所在地。因居民多姓郑,且世世代代居住此地,故名郑家沟。1935年8月21日,中共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就埋葬在汭河南岸的郑家沟村。</h3> <h3>⏸吴焕先烈士纪念馆</h3> <h3>  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位于郑家沟东头村口路南,看样子尚未全部建好,路边也未设置标志牌,以致我们开车经过时都没有发现纪念馆,到村中打听了以后,又原路折返回来。 </h3><h3> 我们到达那里时,已临近黄昏,仍有不少组团参观的寻访者在此接受教育。在纪念馆主展览区,全方位展示了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辉煌的革命经历,以及红二十五军长征激战四坡村的经过。</h3> <h3>  去年9月8日,我曾拜访过吴焕先的家乡——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所以对于吴焕先的经历,还是相对了解一些。 </h3><h3> 吴焕先,1907年7月31日生于四角曹门村。1923年考入麻城蚕业学校,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毕业时,他带回家的不是父亲希望的一官半职的“委任状”,而是一张马克思的半身画像。他一进家门,就把供在中堂上的神像和祖先牌位撤了下来,然后贴上了马克思的像。父亲一看,火冒三丈,训斥说:“这是敬神仙和祖宗的地方,你怎么把一个大胡子洋人贴在这个地方?赶快给我扯下来。”吴焕先对父亲说:“这位大胡子先生很有学问,他主张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解放全人类。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都在按照他的革命主张做,改变吃人的旧世道,创造出一个新世道来。”最终,他说服了父亲,用马克思的画像取代了家里的神像,供奉在中堂之上。</h3> <h3>  1926年,吴焕先加入中国共产党,烧了自家的田契债约,在村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并发动了向地主“借粮”斗争。因其得罪了地主,他的父亲、哥哥和大嫂等一家六口被杀害。亲人的鲜血,让吴焕先认识到,农民运动要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要有农民武装,他因此办起了革命红学。之后,他带领红学会会员,突袭缉私盐卡,镇压反动土豪。 </h3><h3> 吴焕先一家六口被杀之后,幸存下来的母亲、妻子也没能逃过厄运:1933年秋,在敌人围攻七里坪根据地的艰苦日子里,吴焕先的妻子曹干仙得知部队严重缺粮,就带着他的老娘四处乞讨,并将乞讨的半袋粮食和十几个鸡蛋送给了部队。期间,老娘因不舍得吃讨来的粮食而饿死,而他的妻子则饿死在下山途中。最让人悲戚的是,他的妻子临死时,还怀着他们的孩子。据编写《红二十五军战史》的工作人员讲,吴焕先全家十一口人,其中就有十口人,被杀的被杀,饿死的饿死,战死的战死。唯一的幸存者,是比吴焕先小四岁的弟弟,其隐姓埋名逃到江西,才保住一条性命。这个全家唯一幸存下来的弟弟,解放后并没有因为哥哥吴焕先的特殊贡献而受到优待。他在家乡当了一辈子农民,病逝前不久还在坚持生产劳动。</h3> <h3>  1927年11月,吴焕先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和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之后,他带领部分武装在黄麻地区和光山县南部坚持武装斗争,为开辟以柴山堡为中心的鄂豫边根据地创造了条件。1931年5月,任红四军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参与领导和重建红二十五军,并任军长。在国民党重兵划区“清剿”、苏区大部丧失的严峻形势下,他指挥部队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1934年4月,改任红二十五军政委。 </h3><h3>  1934年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吴焕先等率红二十五军冲破敌人二十余倍兵力的围追堵截,进入陕西南部秦岭山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组织地方武装和发展红军主力,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开辟了鄂豫陕苏区。他先后担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主持全面工作。 </h3><h3>  1935年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泾川县渡汭河反击敌人时英勇牺牲,时年二十八岁。他牺牲后,毛泽东曾高度评价: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h3> <h3>⏸吴焕先烈士遗像</h3> <h3>  在吴焕先纪念馆的展板上,展示了“四坡村战斗”的经过。尽管军史上称那场战斗为“四坡村战斗”,其实战斗的主要地点并不在王村镇四坡村,而是在王村镇掌曲村外的王母宫塬上和塬下的河道里。 </h3><h3> 我们站在公路边隔河相望,位于汭河南岸的郑家沟村与汭河北岸的掌曲村直线距离只有几公里,但开车绕行需要二十多公里。俯视塬下缓缓流动的汭河,就像是一条淡黄色的丝巾,感觉抬脚就能迈过去。可是,这条并不宽的河流在战斗发生的那天,却远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h3> <h3>  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进入泾川县王村镇,在四坡村、掌曲村一带进行了短暂休整。临时军部就设在掌曲村一户村民的二层土楼上,军首长在此召开了临时会议,决定按照“沣峪口会议”的既定方针,战略上继续北上,向陕甘红军靠拢;战术上南渡汭河,佯攻灵台,实去威逼崇信县城,继续扭住西(安)兰(州)公路,牵制国民党军,积极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会后,副军长徐海东率第二二三团布防断后,军政委吴焕先率第二二五团和手枪团从汭河北岸渡河,军长程子华则带领已经渡河的部队在南岸警戒布防。 </h3><h3> 由于连日大雨,部队刚过河一半,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待到军供给部和军医院过河时,有几个战士不幸被洪峰卷走。吴焕先一看情况严重,马上命令停止渡河,抢救落水的战士。这时,全军的骡马担架、行李挑担、医疗药品、军械修理器材,以及随同医院行动的伤病员,还有尚未渡河的二二三团,都滞留在汭河北岸,形势非常急迫。</h3> <h3>  恰在这时,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二零八团在团长马开基的带领下,从泾川城西沿王母宫塬方向突然袭来。半渡而击,是军事上的最危急关头!这时,红二十五军大部队已经渡过汭河,难以回援。在塬上四坡村担任掩护任务的二二三团三营只能背水一战,凭借房屋、土墙和窑洞阻击敌人的进攻,徐海东立刻命令二二三团全部投入战斗。正在组织渡河的吴焕先听到枪声,立即率领军部直属的交通队和学兵连一百五六十余人,一口气奔上塬顶,迅速占领制高点,从侧后向敌人发起攻击。敌军只顾发起进攻,却没想到从背后杀出一支奇兵,顿时乱作一团,纷纷抱头逃窜。 </h3><h3> 战斗中,吴焕先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就在吴焕先指挥部队反击时,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胸部。他倒在了泥泞之中。战士们听到吴政委负伤的消息,一个个悲痛至极,也怒火万丈,奋不顾身地向前冲去,与敌人拼刺刀展开肉搏战。最后将敌人压到了一条深沟里全部歼灭,敌团长马开基也被击毙。</h3><h3> 战斗结束的时候,吴焕先已停止了呼吸。傍晚,战士们抬着政委的遗体,冒雨渡过汭河。徐海东亲手为吴焕先擦洗血迹,将一件军大衣盖在身上,用白布裹了身子,买了一口上等柏木棺材,安葬在郑家沟村东的山脚下。</h3> <h3>  吴焕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共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的卓越领导者。吴焕先的牺牲,无疑是红二十五军的重大损失,令全军哀痛!此时离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仅剩二十多天!吴焕先的短暂一生,无愧于红军长征中的一座丰碑!</h3> <h3>  纪念馆后面的宝盒子山下,就是吴焕先烈士陵墓。墓地的周围,竖立着徐向前、李先念、程子华、韩先楚、郭述申为纪念吴焕先逝世五十周年题写的石碑。其中,靠近陵墓东边的第一块石碑上,刻着“红二十五军先烈纪念委员会”撰写的碑文。这篇碑文倾注了原红二十五军尚健在的老红军和“四胡”的心血。因为碑文初稿写成后,首先征求了老红军的意见,1985年4月将碑文初稿送总书记胡耀邦审阅。胡耀邦审过后,又批示给胡启立并转胡乔木、胡绳审定和修改。碑文中,吴焕先被誉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h3><h3> 在墓碑前,我们分别向这位红二十五军的军魂人物三鞠躬!以表达我们对为了共和国诞生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h3> <h3>⏸吴焕先烈士之墓</h3> <h3>  关于吴焕先烈士的遗骨,至今都未曾找到。据实地考察过烈士的坟墓、《红二十五军长征记》的作者卢振国讲:红军走后,敌人就闻风而至,掘开坟墓,撬开棺盖。把遗体扒了出来,连烈士身上裹着的两三丈白洋布,也被敌人撕成片,一抢而光。随后将遗体抬到泾川县城,放在菜市场附近的一所破庙里,陈尸示众了一些日子,还拍下邀功请赏的照片。国民党陆军第三十五师师长马鸿宾,1935年9月15日写给国民党陕西省主席邵力子的信中,这样写道:“王母山塬击毙二十五军军政委吴焕先照片七张,邮寄来,祈便察览……”但这七张照片,笔者无从查找。至于后来,泾川县党史办几经调查,也没有查清烈士遗骨的下落,不知被敌人弃之何处。此事成了历史疑案。 </h3><h3> 虽然吴焕先烈士的遗骨不知去向,但在全国有多处吴焕先的墓地。光我瞻仰过的地方就有三处。一处在湖北红安烈士陵园,一处在河南新县烈士陵园,加上本文墓地,吴焕先墓地有三处。另外,在郑州烈士陵园建有吴焕先纪念亭,在兰州华林山烈士陵园建有吴焕先烈士纪念碑。</h3> <h3>  在路上,朋友问我:如果吴焕先没有牺牲,解放后会被授予什么军衔? </h3><h3> 我回答说:吴焕先曾经说过,“唯楚有才,先楚为例”,指的就是韩先楚。韩先楚是吴焕先担任军长时从担架队里破格提拔的排长,红二十五军长征期间担任过营长,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而徐海东一直是吴焕先的副手,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你觉得吴焕先如果没有牺牲,他会被授予什么军衔呢? </h3><h3> 其实,谈如果没有一点儿意义。要说有意义,那就是在评选的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中,排在第四十一位的就是吴焕先。那才是当之无愧!名至实归!</h3> <h3>附:《胡耀邦、胡乔木、胡启立、胡绳为吴焕先烈士修改审定的纪念碑文》</h3><h3><br></h3><h3> 吴焕先同志,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童年读私塾,十六岁进麻城蚕业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参加领导著名的黄麻起义,坚持鄂豫边武装斗争。他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历任黄安县农民自卫队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h3><h3>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时,焕先同志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他根据省委决定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军长、军政治委员。在面对数十万敌军“围剿”、物资又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领导红二十五军和地方军民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h3><h3> 1934年,根据党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他率领红二十五军冲破敌二十余倍兵力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他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正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为粉碎敌人两次重兵“围剿”,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二十五军做出了重大贡献。 </h3><h3>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在获知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北上动向后,省委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红二十五军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兰公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8月21日,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二十八岁。</h3><h3> 吴焕先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热爱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胸怀全局,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百折不挠。他严于治军,与战士同甘共苦,英勇机智,指挥若定。在多次恶战中使所率部队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他具有高尚的革命品质,坚强的斗争意志,卓越的战略远见和领导才能,深为全体指战员爱戴和崇敬,是全军公认的杰出领导者。他的牺牲,全军万分悲痛。 </h3><h3> 为缅怀先烈业绩,继承革命精神,特立此碑,此志永念。 </h3><h3> 吴焕先同志永垂不朽!</h3><h3><br></h3><h3> 红二十五军先烈纪念委员会</h3><h3> 1985年8月2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