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他是顶天立地的中华民族英雄<br></h3><h3>他创造的一项步兵技术大幅度提升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h3><h3>他和他的团队让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闻风丧胆</h3><h3>他是中国军队爆破技术的先行者、创造者、实践者</h3><h3>他英勇抗战血染马鞍山上壮烈捐躯长眠齐鲁大地</h3><h3>他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鲁中献给了淄博</h3><h3>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惊天地动鬼魂的英雄篇章</h3><h3>鲁山巍巍淄水滔滔讲述着一个不老的传说——</h3><h3>鲁中有个王凤麟</h3> <h3>王凤麟(1911—1942)</h3><h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卧龙河村人。</h3><h3>原姓李,名芳,号凌阁,曾用名傅合,“七七”事变后改为王凤麟。</h3><h3>1935年底,被东北抗日联军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工兵班深造1937年底回国至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1939年5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一团三营营长。</h3><h3>1940年7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副团长</h3><h3>1942年8月任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副团长</h3><h3>1942年11月10日在淄博马鞍山战斗中壮烈牺牲。</h3><h3>鲁中有个王凤麟之一</h3><h3>克敌制胜逞英豪 爆破攻坚第一人</h3> <h3> 日伪军步步紧逼,大筑碉堡围寨,“蚕食"鲁中根据地伤亡我将士,抗战军队急需克敌制胜的突破,关键时刻</h3><h3> ——王凤麟试验爆破攻坚</h3><h3>1940年8月中旬,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对侵占蒙阴小张庄的伪军吴化文部新编第四师的一个营发起强攻。</h3><h3>敌人凭借坚固的寨墙,优势的火力疯狂死守,弹飞似雨,突击队员大部份在中途中弹伤亡。</h3><h3>眼见大量的战士兄弟倒下,指挥员几乎失去理智,发疯似地把党员和干部集中起来,组成教死突击队继续硬拼。敢死队每人四颗手榴弹、一支盒子炮,一把大刀片,脱了上衣,赤膊上阵,义无反顾地向寨墙涌去。敌人震惊了,集中全都兵力疯狂拦阻射击。敢死队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三次攻抵寨下,墙高难攀功败垂成,两次接近寨门,寨门坚厚冲撞不开,结果尸体成堆,血流成河,伤亡殆尽,攻击还是失败了。</h3><h3>面对壮烈牺牲的战士,二团领导干部心如刀割,泪如雨下,失声痛哭。</h3><h3>战后大家都严肃认真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王凤麟副团长流着眼泪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用好的的军事技术和装备把部队武装起来,绝不能再拿战士的生命去冒险。</h3> <h3>王凤麟同志的发明创造,得到了纵队和旅领导的重视和推广,先后举办过多次爆破技术的训练班,由王凤麟同志亲自讲解和示范。鲁中各部队和地方民兵骨干派了不少人来参训,对山东民兵使用地雷消灭敌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此之后,地雷的使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种类上,有电雷、拉雷、绊雷、梅花雷、夹子雷、钉子雷等30多种地雷。从埋雷方法上,有预埋待炸、飞雷等。从使用区域上,从鲁中传到胶东、清河、滨海等各个根据地。</h3><h3>王凤麟或亲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多次战斗,很好地运用发挥了爆破技术,都对战斗最后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攻打新泰张家拦子据点的战斗、拔掉章丘、博山、莱芜三县边沿地带的徐家楼据点的战斗、解放徂徕山南麓的茅茨战斗、蔡家庄战斗还有淄河流域的甘泉庙战斗等。</h3><h3>王凤麟和鲁中老二团创造发明的爆破攻坚技术和战法,在全国各根据地中也是领先的,王凤麟同志称之中国抗战爆破攻坚第一人,当之无愧。</h3> <h3>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日寇和反动派的,在王凤麟和一大批共和国英雄的拼搏下,曾经狂傲天下的日本侵略军</h3><h3>——爆破显威力战绩更辉煌.日军闻风丧胆</h3><h3>王凤麟同志在使用炸药作战上与全体指战员群策群力,不断推出新的创新成果,运用炸药作战的技术水平愈来愈高,老二团逢战必用炸药,技术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h3><h3>用炸药包拔据点作战是王凤麟同志创造的。对坚固的大型炮楼,凤麟同志与工兵排的战士们研究改进爆破方式,用50公斤-70公斤炸药制成大炸药包,捆在几米长的木梯上,顶在炮楼外墙的中部引爆,这样做的好处是炸点距敌人更近,能使据守炮楼顶部的敌人受到直接的攻击。炸药包引爆后,炮楼顶部的敌人大部分会被炸死或震死,一部分会被震昏,丧失战斗力。乘爆破后敌人火力停顿间隙,我军立即进攻,抵近消灭残敌。这种高挂外爆的战术应用,行之有效,屡战屡胜创造了二团与众不同的打法。得到了纵队和旅领导的称赞支持和大力推广。</h3><h3>二团由于全面研制、推广、使用爆破技术,勇猛的作战风格和现代化的攻坚技术相结合,所到之处日为军闻风丧胆,二团也因此威震鲁中抗日战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绝对主力。</h3> <h3>王凤麟和老二团的创造创新,提升了鲁中军区和山纵部队的战斗力,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引起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高度关注</h3><h3>——山纵爆破技术引起领袖关注,全国推广提升了整个民族的战斗力</h3><h3>王凤麟创造创新的爆破战术是在我军缺少火炮的条件下,以弱胜强的斗争中逐步摸索发展成熟起来的,这种战术弥补了我军进攻火力的不足,在应用上符合我军近战夜战的传统战术方法,深受我军将士的欢迎。</h3><h3>王凤麟培养、培训了大批的爆破能手和团队,为山纵各部队培养一批爆破攻坚人才,如爆破英雄刘厥兰、马立训、刘炳坤、肖春波、王作思、刘厥兰、李鸾举等,都是他的学生,这些种子骨干带动了整个部队的爆破技术发展和广泛使用,使部队的作战能力大幅度提升,</h3><h3>王凤麟和老二团的爆破攻坚创造,在鲁中军区、山纵各部队推广后,山东抗日战场上,我军胜利捷报频传,中央军委从延安发来电报,要求山东纵队总结报告爆破经验,王凤麟及他带领研制的爆破技术经中央军委迅速宣传推广到全军。</h3> <h3> 王建安司令员见到毛主席时,说到徐向前在晋中战役,主席说山东部队把爆破的经验汇报给主席,主席当时当即发报给徐向前,告之采取山东爆破技术破敌。原来黎玉同志46年春去延安时,汇报了山东部队采用的爆破技术,克敌制胜,给主席留下深刻印象。毛泽东从不忽略一切有利于革命斗争的做法,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歼敌方法。毛泽东了解这王凤麟事迹和爆破技术后,亲自向全军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军战斗力,直到解放战争时期,这一爆破法仍在采用。</h3><h3>“王凤麟同志创造的爆破技术,使我们山东八路军成为我军工兵使用爆破攻坚作战的开山鼻祖,这是我们鲁中二团全体指战员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山东人民的骄傲,是在我军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光彩一页。”。抗战老首长孟英大使如是说。</h3> <h3><br></h3><h3> 王凤麟同志是我军爆破技术的先行者、创造者、推行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我们鲁中的英雄也是我们民族的英雄,</h3><h3>战死疆场、长眠淄博,他是鲁中人民也是也是淄博人民的骄傲。</h3><h3>王凤麟同志和他创造的爆破攻坚技术铭记历史,彪炳千秋。</h3><h3>鲁山巍巍淄水滔滔,历史将永远记住——鲁中有个王凤麟。</h3><h3>(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一并感谢)</h3><h3>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红色鲁中</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