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转一响”看生活的变化

岁月如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庆特刊</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文:岁月如诗</span></h1><h3 style="text-align: left;">图:来源网络</h3><h3><br></h3><h3>今天我要说的老物件,是曾经在七八十年代相当流行的三转一响。说到三转一响,对于80后、90后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但是,对于50后、60后来说,相信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并且还会以此唤醒沉睡的记忆和回想起那些陈年往事。<br></h3><h3><br></h3><h3>三转一响,既自行车、 手表、 缝纫机和收音机。 家庭条件稍好的, 再来一"咔嚓"(照相机)。</h3><h3><br></h3><h3>在七十年代,这些都是最时尚的几件家当,也是当时年轻人结婚时所追求的……<br></h3> <h3>三转一响,不仅是女人出嫁时所要求的条件,也是"富裕"的象征。在那个年代,要备齐这几样东西,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些都是七十年代的奢侈品。</h3><h3><br></h3><h3>那时,年轻人的顶级配置是戴手表、戴军帽,上穿军装,下配喇叭裤,骑名牌自行车,并且在骑行的过程中,朝前猛蹬几下踏板,然后再回几圈,使"车飞"发出清脆的"哒哒"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很"拉风"的意思,现在看来,真是土得掉渣。</h3><h3><br></h3><h3>那个年代,谁家要是买了一辆凤凰牌、永久牌或者飞鸽牌自行车,那可真是让人羡慕不己!如果再戴上一块上海牌,或者钻石牌手表,那就相当"玩味"了。</h3> <h3>缝纫机则时兴蝴蝶牌、标准牌和蜜蜂牌。其实缝纫机并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多数都是摆在家里撑"门面"。真正做衣服,还是去裁缝店请师傅量身订做。</h3><h3><br></h3><h3>收音机是唯一的家用电器、精神食粮,用它来听新闻,了解国家大事;用它来听音乐,丰富枯燥无味的精神生活。当从收音机里听到李谷一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李光羲的《祝酒歌》时,犹如久旱逢甘露,让人干渴的心田得到了滋润,着实令人陶醉!歌声至今似乎还在耳边萦绕。在文革时期,听的都是红歌、样版戏,当曲作家王酩给我们创作出如此动听的歌曲时,真是让我们开了"洋荤"。</h3><h3><br></h3><h3>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后,首先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追求三转一响,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了。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已走进千家万户。</h3> <h3>其次是服装颜色和款式上的变化,服装颜色从单调的灰、黑、蓝,发展到赤橙黄绿青蓝紫,五颜"七"色、丰富多彩;服装款式从中山装、学生装、军装发展到西装、夹克衫、牛仔裤等等。这个时候年轻人的配置又不一样了,有"味"的男青年戴着墨镜,背上"三洋"录音机,骑着嘉陵牌摩托车,风度翩翩,"泡"得不行,这是八十年代最经典的装扮和时髦的象征;女孩子则穿着连衣裙,脚蹬高跟鞋。千娇百媚、清纯可爱。</h3><h3><br></h3><h3>八十年代的夏日夜生活与七十年代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了。七十年代的夏日夜生活是关起蚊帐打蚊子、拍芭扇,伴随着收音机的"滑台"声进入寂静的梦乡。八十年代的夏日夜生活是晚饭后,把电视机搬到家门口,摆上躺椅,沏上一杯茶,看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h3><h3><br></h3><h3>在电视机出现之前,除了看"三战"片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电影可看,所以只得将"三战"片反复地"炒现饭"。"三战"片即《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h3> <h3>但偶然也会放映几部带有浓重时代色彩的影片,如1975年由李文化导演执导的影片《决裂》,虽说这是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影片,但也不乏幽默。其中最经典的台词是校长龙国正(郭振清饰)举起一名考生的手说:"这手上的硬茧,就是资格。贫下中农同志们,你们说,他够不够资格(上大学)啊?"贫下中农同志们齐声高呼:"够资格!"</h3><h3><br></h3><h3>葛优的父亲葛存壮饰演孙子清教授,他其中一句台词堪称经典:"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马尾巴的功能。"</h3><h3><br></h3><h3>可马尾巴的功能还没有正式开讲,就有学生提意见了:"上课都几个月了,可你总是讲马……再说,我也听不懂。" 话音刚落,便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现在想想这几句台词,仍觉很搞笑。</h3> <h3>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如今小汽车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小孩和老人都玩起了智能手机,彻底告别了"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现在的几转几响 ,不仅只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品质上的大幅度提升,已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现在年轻人的标配是房子和车子,数码产品和三转一响全都是"小儿科"了。</h3><h3><br></h3><h3>现在也有骑自行车的,但时兴的是价格不菲的山地自行车,是用来锻炼身体的。</h3><h3><br></h3><h3>也有戴手表的,但并不是以看时间为主,而是作为一种饰品来佩戴,讲究的是生活的品味和身份的象征。听收音机的也有,但好像只是老年人的"专利"了。年轻的发烧友钟爱的是Hi-Fi纯音乐设备,或者是杜比5.1、7.1环绕声家庭影院,追求的是余音绕梁的原声或如雷贯耳般震撼的效果。</h3> <h3>一"咔嚓"的概念也不一样了,过去是机械相机,装的是黑白胶片,照相时,取景的地方也很有限,基本都是在鱼塘边的柳树下,摆上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pose。</h3><h3><br></h3><h3>现在不同了,你可以背上单反数码相机,游走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取之不尽的美景等着你去尽情地"发烧"。如果觉得拍的不满意,还可以p一下,再也不用进暗房摸黑洗印了,真是方便了不少。</h3><h3><br></h3><h3>现在的娱乐方式和物质生活也不仅限于看电影、看电视和三转一响了,而是有众多的休闲娱乐和生活方式任由你选择。或是打打太极、跳一跳"老巴子舞"(广场舞);或是随身携带一部大屏智能手机,连上数据,玩微信、刷微博,世界尽在掌中的方寸之间;或是开着小车,带上家人,一路走,一路赏美景、品美食,玩得是不亦乐乎……</h3> <h3>三转一响,如今虽已成往事,但它却给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留下了一段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让人至今都难以忘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