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山东段1/2

梁雪松

<h1><b>1.4会通河</b></h1><h1><b> 会通河的由来:</b>元朝初年的漕运基本上是利用隋炀帝时所开凿的那条南北大运河。它由杭州至镇江,过江北上入淮,西逆黄河到中滦(今河南封丘),然后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淇县),入御河(今卫河),经直沽(今天津)转入白河,达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再陆运至大都。这条路线,不仅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陆并用,很不方便。</h1><h1> 1282年(至元十九年)开挖<b>济州河</b>,1283年全线完工。整个河道,南起济州(今山东济宁),北达须城(今山东东平)安山镇,全长150余里。济州河开通后,输运入京的物资便可以先由大清河运至利津,从那里入渤海,出海后沿海道转运至(天津)直沽,这样比原来经河南走御河大为便捷。<br> 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下令开凿<b>会通河</b>即山东运河,起自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建闸门31道。<br> 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又从郭守敬建议,开凿了从大都到通州的<b>通惠河</b>,全长一百六十多里。这样,南北大运河全线开通,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h1><div><h1> 起初,会通河的范围较小,仅指临清——须城(东平)间的一段运道。后来,范围扩大,明朝将临清会通镇以南到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都称会通河。</h1><h1> 会通河是南北大运河的关键河段。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河南原阳西北)决口,洪水挟泥沙滚滚北上,会通河1/3的河段被毁。大运河中断,从此运河漕粮北上被阻。</h1></div><h1> 本篇主要呈现会通河黄河(当今河道)以北河段的沿途情况,由北向南分别是临清段、聊城段、阳谷段。</h1> <h1>济州河</h1><div><b><br></b></div> <h1></h1><h1>会通河</h1><br> <h1><b>黄河决口和改道,</b>对大运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h1><br><h1> 1、 明初黄河,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宿迁,向南流入淮河。洪武十七年至三十年(1384~1397年)黄河在河南境内多次决口。其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黄河于原武黑洋山决口,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颜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h1><h1> 2、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河水先流向西北,后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济水(又名大清河)入渤海。在咸丰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州、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h1> <h1>黄河故道变迁图</h1><div><br></div><h1> 下面按照临清、聊城、阳谷三部分,以大运河遗产点为主,分别呈现各段运河的情况。</h1><div><br></div> <h1>本篇遗产要素64-70</h1> <h1><p></p><p><b>NO.26 会通河临清段</b></p> 元朝以前,临清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会通河开通后,临清因为位于运河岸边而逐渐发展起来。公元1369年,临清迁到会通河、卫河交汇处——临清闸,另建新城。临清很快发展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到万历年间(1573—1619),临清有布店73家,绸缎店32家,杂货店65家,纸店24家,典当铺100多家,粮店100多家,瓷器店数十家,客栈数百家。在临清经商者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和“晋商”。</h1> <h1>临清老城区</h1><div><br></div> <h1><b>临清舍利塔</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 著名的运河四塔之一。位于城北卫运河东岸,为仿木结构楼阁的砖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塔平面呈八角形,连长4.9米,外接圆半径6.4米,9 层,通高53.44米,底门向南,基座条石砌筑,每层 8面辟门窗,4明4暗。外檐砖木结构,陶质斗拱莲花承托。塔内设有通天塔心柱,对称转角形楼梯,可迂回攀缘,登临塔顶。塔刹呈盔形,远眺雄浑高 峻,巍峨壮观。各角挑檐系有铜钟,风摇钟鸣,声震四野。</h1><h3><br></h3> <h1>临清舍利塔</h1><p><br></p> <h1><br></h1><p><br></p> <h1><br></h1><p><br></p> <p><br></p> <h1>临清建塔自然要用临清砖</h1><div><br></div> <h1>临清运河桥头市场</h1> <h1>临清运河桥头鸟市</h1><div><br></div> <h1><b>临清清真北寺</b>(全国重点)</h1><h1> 临清清真寺原有3座,位于古运河东岸的顺河清真寺,因疏浚卫运河,于1968年拆除无存;位于羊头锅街北端的东礼拜寺,建筑规模较小;规模较大、保存完整者当数北礼拜寺,亦称洪家寺,为全国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北礼拜寺,始建年代无考。据该寺的石刻碑文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b><br></b></h1> <h1>临清清真北寺</h1><div><br></div> <h1><b>会通河古河道</b>(全国重点)</h1><h1> 临清城区元代会通河河段,开凿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它东起鳌头矶前(北侧河道),西至问津桥(临清闸)入卫河处,全长1.2公里,是整条大运河上唯一一段保持历史原生态的元代古运河河道。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为大运河27段遗产河道之一。</h1> <h1><b>鳌头矶</b>(全国重点)</h1><h1> 鳌头矶位于临清市卫运河分叉处。建于明嘉靖年间。明初,临清治所由旧县村迁至今市中区考棚街,周围方圆数里称为“中州”。《临清县志》载,“在鳌背桥西南数十步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于其上,旧闸、新闸各二,分左右如鳌足,而广济桥尾其后”,明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 鳌头矶之名由此而来。存有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合。北殿3间,称“甘堂祠”(俗称“李公祠”);南楼3间,名“登瀛楼”(俗称“望河楼”);西殿3间,曰“吕祖堂”;东楼3间,谓“观音阁”。阁建于楼上,呈方形,飞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别致。矶底部系以砖砌就的方台,台中间东西向有门洞,洞楣上书“独占”2字,台上阁楼歇山重檐,前出抱厦,后落一垒,主体用3、5、7梁架构成,上覆筒瓦,脊上有陶制兽形装饰,飞檐4排。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群,素有“鳌矶凝秀”之美称。</h1><h1> “鳌矶凝秀”古为临清16景之一,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方。登临其上,可望“粮艘麋集,帆樯如林”,碧波荡漾,景色绮丽。清末,津浦铁路通车,河运停航,鳌头矶渐失当年风采。<b><br></b></h1><div><br></div> <h1><b>运河边的老城区</b><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div><b><br></b></div> <h1><b>NO.26-65 临清运河钞关</b></h1><h1> 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宣德十年(1435),临清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督理关税,下设五处分关,直控督理关税。万历年间征收税银八万三千余两,多于京师崇文门税关,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钞关署治遂废。 <b><br></b></h1><div><h1><br></h1></div> <h1>  临清运河钞关为一组建筑群,自运河而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等。南北三进院落,置设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占地四万平方米 ,厅堂坊舍室四百余间。占地东西长130米 ,南北宽96米 。</h1><div><br></div> <h1>  现存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部住宅区现大部分成为民居。主要古建筑为仪门、南、北穿厅、科房、船料房等80余间,面积六千余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钞关官员住宅若干,保存较好。建筑大都为硬山建筑,青色灰瓦屋面。</h1> <h1>注:明代禁海,京杭大运河是全国商品流通的主干,全国八大钞关有七个设在运河沿线,从北至南依次为:崇文门(北京)、河西务(清代移往天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苏州城北)、北新(杭州)。<br></h1> <h1><b>临清贡砖</b>(国家级非遗)</h1><h1> “临清砖,北京城”的来历。明清皇家营建所需贡砖在距京城迢迢几百里之遥的临清烧造,其原因有两种。一是烧造贡砖必须所具备的内部原因:首先临清当地的运河淤积土质好,俗称“莲花土”,细腻无杂质,沙粘适宜,用这种土烧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再者当地的烧造工艺技术娴熟、独特。烧出的砖品种齐全、色泽纯正、形状规整。有诗云:“朱花钤印体制精,陶模范埴觚棱好。”二是促成皇家指定在临清烧造贡砖的外部原因:临清傍临运河,贡砖烧成检验后可直接装船解运京师。诗曰:“玉河秋水流涓涓,舳舻运砖如丝连”。并且当时临清是卫所重镇,屯兵拥众,又是国家储粮基地,还是商业都会,可以严格控制各地派出徭役滋事生变,满足窑工生活日用所需。<br><br></h1> <h1>烧成的临清砖</h1><div><br></div> <h1>临清砖非遗传承人景永祥</h1><div><br></div> <h1><b>临清济美酱菜</b></h1><div><h1> 济美酱园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与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大慈阁”、济宁的“玉堂”齐名,一起称为江北四大酱园。</h1><h1> “进京腐乳”是济美酱园传统产品之一。清道光年间,深得朝廷赏识,因此而得名。甜酱瓜是济美酱园的又一传统产品。</h1></div><div><br></div> <h1></h1><h3><b>会通河水闸分布图</b></h3><p><b>关于会通河上的水闸 </b><br> 会通河段因地势高低悬殊,整段河道采取了设闸控制水势的做法,保证漕运和行船。(地处河北的南运河则采取了“三弯顶一闸”的方式,特意设计出多湾迂回的河道)。<br> 大运河山东河段,因临清地区地处丘陵地带,水源不足,所以建筑了众多的闸口以调节水源。其中戴湾闸、二闸是京杭运河之上现存元、明两代最为完整的水闸,实属罕见,尤为珍贵。<br> 另外会通河上的临清闸(问津桥)、月径桥等一同组成“京杭运河临清段”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申遗项目。更有阿城、荆门的上下闸成为了大运河的遗产点。<br> 真是“河北的弯多,山东的闸多”。下面将要看到的这些个桥以前都是闸,因为不过船了,人们便修起了桥。<br></p><div><br></div> <h1><b>临清闸(问津桥)</b></h1><h1> 临清闸,坐落于元代会通河与卫运河交汇处,始建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万历年间改闸为桥,桥呈西南、东北向,由临清城砖砌筑而成,高7.5米 ,宽3.3米 ,跨径5.6米 ,单孔直径2.6米,孔高1.3米。明崇祯年间,继修者题为问津桥。</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h1>临清闸(问津桥)</h1><p><br></p> <h1><b>月径桥</b></h1><h1> 月径桥,坐落在元代会通河上。此桥顺治九年由商人邵以枢倡众建造,宽广可驰马车,上树以石,曰“月径”。长5.8米 ,跨径3.1米 ,位于临清繁华区,是商贸官接之要冲。民国时期,此处曾为禽鸟农贸集市,故而老百姓又将其称为“鸽子桥”。</h1><div><br></div> <h1>月径桥</h1> <h1><b>临清二闸</b></h1><div><b><br></b></div> <h1>临清二闸</h1><div><br></div> <h1><b>临清头闸(遗址)</b></h1> <h1><b>漳卫南运河穿卫枢纽</b></h1> <h1><b>临清邱屯枢纽</b></h1><h1> 当代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枢纽,位于小运河与引黄三干渠交汇处,与引黄入卫节制闸形成“十”字形枢纽,实现南水北调引江和位山灌区引黄的调度运用。</h1><div><br></div> <h1>临清邱屯枢纽</h1><div><br></div> <h1>枢纽引黄节制闸</h1><div><br></div> <h1><b>临清戴湾闸</b></h1><h1> 戴闸坐落在临清市区东南部的戴湾乡戴闸村。运河戴湾闸,始建于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明永乐十五年重建、清雍正六年重修。宽二丈高二丈四尺。2013年有关部门对戴湾闸进行了发掘,戴湾闸由金门、墩台、雁翅坝组成。闸门长6.7米,闸墩长13.4米、宽10米,闸高5.6米,闸槽0.2米。</h1><div><br></div> <h1>注:古老运河上当年的船闸随着运河漕运功能的消失,逐渐改建成了利于陆路交通的桥梁。</h1><div><br></div> <h1><p><b>聊城段:</b></p><p> 会通河的一部分,位于聊城市下辖的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境内,全长97.5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由于京杭运河聊城段所经过的地区南北落差较大,且无水源补给,为了“以节蓄泻”,确保运河畅通,元明清时相继在这一段河道上兴建了三十余处船闸,因此也被称为“闸河”。</h1><div><br></div> <h1><b>聊城——</b>会通河上一处重要运河城市</h1><h1> 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聊城历史悠久,并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光岳楼、铁塔、山陕会馆、海源阁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h1><div><br></div> <h1>  位于聊城古城中央的<b>光岳楼</b>,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其通高33米,合九丈九尺,是极阳之数,合于易理;分五层而建,暗对河洛之数。光岳楼是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我国现存的最高大、最古老的古楼阁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div><br></div> <h1><b>山陕会馆</b><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聊城山陕会馆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是乾隆八年(1743年)山陕商人集资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商业会馆相互结合的古代建筑群。 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六万。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1> <h1>  聊城山陕会馆为聊城“八大会馆”之首,也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会馆。在中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其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国内罕见。</h1><div><br></div>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聊城铁塔</b>(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聊城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民谣:“东昌府,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被人们誉为三宝之一的铁塔,位于聊城东关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东南角,铁塔本身没有铭记,地方文献中亦无记载,从塔的形制与浮雕风格上分析比较,初建年代在北宋早期,是该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span><br></h1> <h1>  塔为生铁铸造13层,高约15.8米。塔下基座占地16平方米,上有石刻佛教浮雕孔雀、麒麟、龙凤及乐舞人物等各类图饰。塔四面有门窗、斗拱、瓦拢、房檐等登。</h1> <h1>山东快书爱好者</h1><div><br></div> <h1>烧饼摊</h1><div><br></div> <h1><b>周家店船闸</b></h1><h1> 周店船闸建于元大德4年(1300年),现存的是民国25年(1936年)重修,上有民国山东建设厅厅长张鸿烈题词。该闸为运河聊城段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船闸,更为难得的是,船闸西侧还保留下了月河涵洞。据说这座船闸是规模最大的一座,一直使用到上世纪60年代。</h1><div><br></div> <h1>周家店船闸,左侧河道为给船闸配套的月河</h1><div><br></div> <h1>周家店船闸</h1><div><br></div> <h1>周家店船闸</h1><div><br></div> <h1>周家店船闸</h1><div><br></div> <h1><b>周家店船闸月河涵洞</b></h1><h1> 题词与船闸上的相同,均为民国张鸿烈厅长。</h1> <p></p><p><br></p> <h1><b>聊城三干渠周店闸</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当代引黄工程</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h1><b>NO.27 会通河阳谷段</b></h1><h1> 会通河阳谷段开凿于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运河自南由张秋镇入境,经阿城镇、七级镇,然后与聊城李海务贯通,全长 29.75公里。该段运河由于水量不足,河道南高北低,落差较大,因此在张秋、阿城、七级三个码头分别建有荆门、阿城、七级上下闸,以节制水源,调节水位,保证漕船畅通和停泊。</h1><div><br></div> <h1>  京杭大运河阳谷段催生了历史上张秋、阿城、七级三座璀璨明珠般的运河名镇。张秋、阿城、七级分别是始建于五代、春秋、和唐代的古老镇落,因运河的开通,明清达到全盛时期。<br></h1><div><br></div> <h1><b>阳谷七级镇码头</b></h1><div><h1> 七级码头在明清时期曾是莘县、阳谷、东阿等周边市、县漕粮北运的起始码头。据说,是因为码头的台阶水下十级、水上七级,故名“七级码头”。漕船在此靠岸,商人、游客上岸停留,七级镇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热闹堪比县城的商业城镇。</h1><h1>  然而,随着大运河的航运功能被废弃后,七级码头也逐渐被淹没于地下。直到2011年,文物部门对七级码头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十七级台阶近乎完整的重见天日。它的发掘曾被誉为2011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h1></div><div><br></div> <h1>  明清时的七级,因东阿、阳谷、莘县均于此设置官仓转渡,而成为重要的粮运码头。元明清三代在此皆设闸驻守,并设兵营镇守。运河从镇内穿过,来往舟船繁多,生意兴盛。当时七级镇有势如棋盘的六门、四关、六纵八横十四条长街。</h1><div><br></div> <h3></h3><h1><b>阿城盐运司:</b>位于阳谷阿城海会寺西侧,亦称运司会馆、山西会馆,是聊城运河沿线仅存的古代盐业管理机构遗存,也是明清时期聊城运河经济繁荣的见证。</h1><h1> 明清时的阿城,扼南北水运咽喉,处东西路交通之要道,是当时闻名的盐运码头,山东海盐由此转运入河南、山西、陕西等内陆省份,它既是商业中心,又是外商聚会之所,建有山西会馆等。</h1><div><br></div> <h1>  因阿城镇地处运河水路要冲,南北来往船只甚多,商业颇为繁荣。旧碑记中称“阿镇为水陆通衢,富商大贾辐辏云集”,西起山西、东至周村的商人纷纷来此经商。尤其盐、当二家(行业)号称首富。</h1><br> <h1>  旧时,盐商地位属于官商,盐的买卖、转运由盐运使署租办。清代于沿海和各重要产盐省份,设盐运使,全称为都转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或运使、都转)。据说,阿城旧有十三家盐园子,有管理运盐的组织并设有盐巡,有专用运盐的石道,现在街上朝下挖两尺多都是石头,即是运盐的盐道。从东海边运来盐,然后再从阿城朝南方转运。</h1><div><br></div> <h1><b>NO.27-67 阿城下闸</b></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b>阿城上、下闸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span></h1><div><h1> 阿城下闸,闸函长十米、宽七米,雁翅长三十米,闸槽宽十五厘米;阿城下闸处于古运河与新开运河的交汇处,因地制闸,定时起闭节制水流,是阳谷县境内六座运河船闸之一。</h1><b><br></b></div> <h1>桥头挂面铺</h1> <h1></h1><h1><b>NO.27-68阿城上闸</b></h1><h1>  上闸位于阿城镇西街齐南公路南一百米,是阳谷县境内六座运河船闸之一。该闸现存闸函长八米、宽七米,雁翅长十米,用青石垒砌而成,闸板、闸面早已无存。</h1><div><b><br></b></div> <h1><br></h1> <h1><b>NO.27-69 荆门下闸</b></h1><h1> 据《阳谷县志》记载:荆门上下闸,在阳谷东北五十里,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运河流向为南北方向,荆门上闸居南,荆门下闸居北。</h1><div><br></div> <h1>闸板升降机构</h1><div><br></div> <h1><b>NO.27-70 荆门上闸</b></h1><h1><br></h1> <h1><b>船闸工作原理</b>:南来的船只北上,要把北闸的闸门关闭,南闸门开启,船只进入闸室之后,由于过闸的船舶在闸室中随着闸室内水面升降而升降;此时北侧水流通过呈半月形的月河绕道,待水充盈闸室之后,南闸门关闭,北闸门开启,船只通过。北来南去的船只同理,只是月河的水流向相反而已。</h1><p><br></p> <h1><b>张秋镇:</b></h1><h1>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是古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描述,“临张”,即为聊城的临清市和阳谷县张秋镇。据《寿张镇志》记载,张秋镇全盛之时,城有九门九关厢、72条街、82条胡同,“俨然都会之观也”。</h1><div><br></div> <h1><b>张秋镇运河码头</b></h1><h1> 位于张秋镇南街运河东西两岸,始建于明代。石基完好,错缝平铺,用料硕大。</h1><div><br></div> <h1>东西码头隔河相望</h1><div><br></div> <h1>西岸码头边有石桥一座,名为水门桥。</h1><div><br></div>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河以北会通河起点</span><br></h1><div><br></div> <h1>张秋闸(当代)</h1><div><br></div> <h1><b>金堤河</b></h1><h1> 黄河下游支流,发源于河南省新乡县,在台前县张庄附近穿临黄堤入黄河。</h1><div><br></div> <h1>  金堤河流域所在地历史上是黄河决溢迁徙的地区。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黄河河道两岸逐步修建堤防,太行堤、北临黄大堤与北金堤之间的水系,几经演变成为现代的金堤河。</h1><div><br></div> <h1><b>金堤河入黄处</b></h1><div><b><br></b></div> <h1><b>黄河</b></h1><div><b><br></b></div> <h1><b>黄河陶城铺控导</b></h1><h1>注:为了提高堤防抗御洪水的能力,在经常靠水堤防的堤段有计划地修建的防护工程,称为险工。根据大溜流向,为改善不利河势,有计划地进行河道整治,在滩地合适部位修建的工程称为控导工程。目前,黄河下游已建险工135处,控导工程219处。</h1><div><br></div> <h1><b>位山引黄闸工程</b>位于山东省聊城地区位山村西侧。1958年建成,1981年改建。</h1><h1> 位山引黄灌区汇水面积430万亩。引黄闸设计流量323立方米/秒。配套骨干工程有:东、西引水渠,东、西沉沙池,一、二、三干渠及干渠上的400座建筑物。东、西引水渠长45公里,一、二、三干渠长230余公里。灌溉范围为东阿、聊城、茌平、高唐、阳谷、冠县、临清等市县,灌溉面积22万公顷。</h1><h1> 南水北调东线穿黄工程也在此处附近。</h1><div><br></div> <h1><b>曹植墓</b>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鱼山村(从位山沿黄河往下游不远处便是),依山而建,始建于三国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操三子曹植的墓地。</h1><div><br></div> <h1>航拍视频短片</h1> <h1><b>本篇完</b><br><p><b style="color: inherit;"> 下一篇会通河南段,即黄河以南山东境内的运河。</b><br></p><p><b style="color: inherit;"><br></b></p></h1><h3>注:文本所有照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并受著作权保护。</h3><p><b><br></b></p> <h1></h1><h1><b>延伸阅读</b>:南北水运枢纽京杭大运河是咋断航的?</h1><br> 资料显示,京杭运河自1289年全河开通实现南北贯通以来,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1855年的黄河大改道,使得京杭大运河在梁山北部被黄河拦腰截断,至此,由于清政府弃运走海政策的错误指导,致使京杭运河通航逐步走向以黄河为界、南北分制的状况。此后的100年间,黄河以北的山东段还在继续通航,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水资源不足等原因而彻底断航。<br><br> 数据显示,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南始于黄河,北至通州,全长822公里,其中山东段长229公里。<br><br> 这229公里所面临的难题有三:<h1> 一、110公里的黄河至临清段,原航路走向是会通河航道,南由运河古镇张秋到聊城直至临清市,这段航道由于断航时间较长,大部分航段虽保存着原有河道,但由于年久失修,有的航段已改做他用,有的平整为农用;</h1><h1> 二、临清至德州段,计119公里,现称卫运河航段,该航道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维持通航,后来也因水资源不足等原因断航;</h1><h1> 三、黄河由于多年来大量泥沙的沉积,己逐步变为悬河。</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