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书籍记录源远流长以外,散发着浓厚古朴文化气息的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古碑古坊等尤其能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能让人真真切切沉醉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醇香中。</h3><h3> 爬完泰山以后,近在咫尺的曲阜三孔之地当然还得拜访一趟,尽管三十年前也到此拜祭过孔老夫子,对这位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再一次到其故里感受其道德哲理,表达对儒家先圣的祟敬之情,作为炎黄子孙为中华文明而感到自豪。</h3><h3> 2019年8月29日上午,我们来到了曲阜明故城万仞宫墙门边。清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御笔书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字,延续至今。</h3> <h3> 曲阜,古为鲁国国都,孔子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东方耶路撒冷”。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曲阜明故城墙位于曲阜市区,是为护卫孔庙而建的城垣式建筑。明武宗正德7年(1512年),孔庙被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朝曲阜城墙,至1522年峻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了城正南门。</h3> <h3> 穿过"万仞宫墙″门洞,里面还有一瓮城,后面才是孔庙。曲阜孔庙以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1961年,国务院把“三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为国家AAAAA级景区,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h3> <h3> 孔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14万平方米,南北长0.7公里 。孔庙沿一条南北中轴线展开布置,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前有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从大圣门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为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及两庑,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场所;东路为崇圣门、诗礼堂、故井、鲁壁、崇圣词、家庙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为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建筑,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h3> <h3> 穿过瓮城幽暗的门洞,映入眼帘的是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嘉靖17年(1538年),中间有阴刻的红漆“金声玉振”四个字分外醒目,四个字是根据孟子赞扬孔子的“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命名。金声玉振中“玉”字中的一点,点在中间,意思是取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金声指中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古代奏乐以击“钟”为开始,玉振指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奏乐以击磬为终止。孟子将孔子思想喻为一首自始至终、完美无缺的乐曲。这里借用孟子语意,表示孔子思想尽善尽美,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的意思。</h3> <h3> 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古代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时首先祭棂星,祭祀孔子规格也如同祭天。棂星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楹四柱,铁梁石柱,柱的顶端屹立着四尊天将石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夹,使建筑风格稳重端庄。</h3> <h3> 穿过棂星门明间下洞开的红色木栅栏门,前行是太和元气坊,建于明嘉靖23年(1544年),形制与金声玉振坊相同,系山东巡按监察御史郑芸所建,坊上四个蓝漆雕刻大字“太和元气”为山东巡抚副都御史曾铣手书。“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谐和。“元气”意思为宇宙原始物质的自然之气。此处喻意赞颂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循环往复,永恒长存。</h3> <h3> 至圣庙坊,三间四柱冲天柱式石坊,汉白玉石材质,坊无楼,额坊一层,仅明间额坊上有火焰宝珠,两稍间额坊平面雕刻云龙图案,构图匀称,线条流畅。坊中二柱仰莲座,下出云板,向内一侧刻日形,以宝瓶支于坊上。柱顶托莲座,上有独角兽石雕,威严而庄重。坊明额题刻篆字“至圣庙”。此坊始建于明弘治13年(1500年),至圣,就是说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h3> <h3> 二门又名圣时门,形同城门,有三间门洞,前后石陛御道有明代的浮雕二龙戏珠,图中的游龙翻江倒海,喷云吐雾,气势不凡。圣时门建于明代,飞檐斗拱,顶为绿琉璃瓦,门前的汉白玉坊,名太和元气坊,坊名盛赞孔子如同天地一般,无所不包。门的东西两侧各立有一座木坊,两坊形制相同,上边置有牌楼,三间四柱,斗拱密集,檐翼起翘,柱上透雕有石狮、天禄像,造型古朴。</h3> <h3> “弘道门”是孔庙的第三道大门,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清世宗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钦定为“弘道门”,借“弘道”二字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而成为圣人,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h3> <h3> "大中门″正在修缮,只能走边门进出。这是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的必经之路,进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幽深肃静。“大中”是赞扬孔子的“中庸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h3> <h3> 大中门院内有四块大明碑,分别为明朝历经洪武、永乐、成化、弘治等扩修、扩建,基本形成现存孔庙的规模,并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洪武、永乐、成化、弘治四通御制巨碑。背景是成化碑,有两点举世瞩目,一是成化碑正楷字写的好、规范化、标准化,精湛引人,字体笔法有“著称于世”的评语。二是对孔子评价最高,历代皇帝对孔子都有评说,评价最高的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办法比作吃饭、穿衣、花钱,一天也离不开,有了孔子的道理和办法,就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不然就乱套啦。</h3> <h3> 院中的同文门。同文门始建于宋代,原为三间,明代成化年间扩为五间。清康熙年间名曰“参同门”,清雍正七年(1729年)钦定为“同文门”,取《礼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语意。此门是一独门,左右无墙。以前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h3> <h3> 这是洪武碑,立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是朱元璋“为祀岳、镇、海、渎,免祀杂神,专崇孔子”之御碑。碑文道:“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又说:“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其政治用意,不言而喻。</h3> <h3> 这是永乐碑。为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所立,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修曲阜孔庙,朱棣便亲自写下了这幢御制孔子庙碑文,赞扬孔子“参天地、赞化育、明王道、正彝伦,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得以尽其份”。命有司维修孔庙,“撤其旧而新之”。以期“作我士类、世有才贤,佐我大明,於万斯年”。同时炫耀朱元璋尊孔之盛举。</h3> <h3> 奎文阁位于孔庙的中部,是藏书的一座楼阁。中国古代以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改建。奎文阁三重飞檐,四层斗拱,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长30米,宽17.62米,高23.35米。阁的内部有二层阁,中间夹有暗层,结构独特,工艺奇巧。上层是专藏历代帝王御赐的经书、墨迹的场所,明清两代曾专设奎文阁七品典籍官一员进行管理,暗层专藏藏经板,下层专藏历代帝王祭孔时所需的香帛之物。</h3> <h3> 奎文阁后的十三碑亭。南八北五,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亭内立有55块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内容都是皇帝、钦差拜孔、对孔子的追谥、评价,历次修孔庙的记载,碑文有汉、满、蒙古文多种,真草隶篆,座座不同,无论从历史的价值或文学及书法的价值,十三碑亭均可称得上是一座文化的宝库。</h3> <h3> 这里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中间两座碑亭系元代至元五年(1268年)和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的;次外两座系金代明昌六年(1195年)所建,斗棋豪放,布置疏朗,结构精妙,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其它均为清代建筑。通过十三碑亭可窥见出历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h3> <h3> 院内有东西两院称斋宿,是祭祀人员斋戒、沐浴的地方。孔庙内现有古树一千二百余棵,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特别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庙又一独特的景观。</h3> <h3> 这是康熙皇帝立的碑,蹭听导游说最值得一看,是重量最重的一块碑。从北京西山采的石头经大运河,经济南又运到这里。专家计算这幢碑13万斤重,从济宁沿途泼水冻了,在冰上滑过来的,有时一天只走卧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头不用,要从北京运来,以示皇帝对孔子的重视。</h3> <h3> 大成门前阶石浮雕,云龙山水,非常精美。雍正皇帝为重建后的大成门题写门匾“大成门”,并撰题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h3> <h3> 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3年(1104年),经历代多次重建,5个门并列。从这里起,孔庙分为三路套院布局,正中为大成门,东西各有一道掖门,东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这是中路,进入后有杏坛、东西庑、大成殿、寝殿、圣迹殿。东路是从金声门往东的承圣门进入,有诗礼堂、鲁壁、故井、崇圣祠、家庙。西路是从玉振门往西的启圣门进入,有金丝堂、启圣王殿、启圣王寝殿、</h3> <h3> 大成门廊的蟠龙柱,每柱有盘龙七十二条之多,工艺繁复,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不过现在的蟠龙柱都被保护起来了,游人不可随意触摸。</h3> <h3> 先师手植桧。大成门里左边这棵挺拔苍劲的桧树,是孔夫子手植的。据记载:孔子在这里裁过三棵桧树,金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毁于兵火,树枯而又发新枝,曾三枯三荣,有桧树日茂孔氏日兴的说法。明万历年间才子杨光训题写了先师手植桧五个大字。</h3> <h3> 孔庙的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之所,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在此建坛,在坛周围环植以杏,命名为杏坛,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的历史故事。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即现在的杏坛。杏坛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顶,十字结脊,黄瓦飞檐二层,双重斗拱。曾有诗人以妙句描绘杏坛的景色,“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亭的四周杏树繁茂。</h3> <h3> 孔子当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杏坛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因为他姓党,文革中红卫兵小将们认为党的东西是不能砸的,于是这块石碑因为书写者的姓氏而在文革中逃过一劫。亭内有乾隆皇帝御笔杏坛赞,这是他第一次来曲阜写的。乾隆题写的匾、对联、条幅等在曲阜有50多处。</h3> <h3>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九脊,黄瓦飞彩,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周环回廊,巍峨壮丽。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精美绝伦。殿内高悬“万世师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联,都是清乾隆帝手书。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历代先贤塑像分侍左右。历朝历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动就在大殿里举行。殿下是巨型的须弥座石台基。殿前露台轩敞,今天正好看到了祭孔的“八佾舞”也在这里举行。</h3> <h3> 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是孔庙三大殿阁建筑之一,位于大成殿之北,也就是孔庙的第八进院落。寝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现存的寝殿是清雍正年间建的,重檐歇山,黄瓦覆顶,以游龙飞凤图案组合而成的木雕神龛内,置有“至圣先师夫人神位”的牌位。孔子夫人复姓亓官,宋国人,孔子 19岁时与她结婚,生一子一女,大约在孔子66岁时去世。</h3> <h3> 最后一进院落圣迹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h3> <h3> 圣迹殿有120块文图并茂的石刻,是孔子后代同明代巡抚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由吴郡著名画工章草绘画刻石,镶在殿内墙上。是我国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连环画。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h3> <h3>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h3> <h3> 殿东头是康熙朝孔的御碑。有1通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来曲阜时写下的留言诗:</h3><h3> 銮辂来东鲁,先登夫子堂。</h3><h3>两楹陈俎豆,数仞见宫墙。</h3><div>道统唐虞接,儒宗洙泗长。</div><h3>入门扶松柏,瞻拜肃冠裳。</h3> <h3> 从圣迹殿转出来,有后土祠(供奉孔庙土地神主)和神庖(制作祭祀食品的地方)。进了神庖的门,里面是一正两厢房。不过现是“汉代的画像石展室”。</h3> <h3> 孔庙中家庙坪里的小雕龙礅。崇圣祠后面有一家庙,为孔子嫡裔长孙家祭的专祠,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原家庙更名为崇圣祠后于今址新建,供奉孔门“三世祖”。孔子、孔鲤、子思。</h3> <h3> 家庙小门出来,再往前走是崇圣祠。崇圣祠原称啟圣祠,主祭孔子父亲叔梁紇,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祖先为王爵并予入祀,才更名为崇圣祠。</h3> <h3> 祟圣祠坪里孔氏一支的家谱碑。状如石槽,里面是字。元天历二年立孔族谱系图碑,记述孔子至四十二世孙谱系。旁边还有一些石碑。</h3> <h3> 祟圣祠小门出来进入诗礼堂院内。"诗礼堂"据说是当年孔子教儿子孔鲤读《诗经》学《礼记》的地方,后来成了给赴曲阜祭孔的帝王讲经和演习礼乐的专用场所,公元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赴曲阜祭孔,孔子的第64代孙孔尚任受族人推荐,被选为皇帝的讲经官。孔尚任的讲经深得康熙的欢心,康熙听完后当即降旨,破格提拔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官至六品,几年之后,孔尚任还被提升为户部员外郎。孔尚任在做官之余,还写了一部剧本《桃花扇》,剧中反映了民族气节,因而得罪了满清皇朝,孔尚任最终被罢了官。</h3> <h3> 在诗礼堂后院,有一堵孤立着的墙壁,形同照壁,壁前有一块石碑,填红隶书“鲁壁”二字。这就是后人为纪念孔子九世孙孔鲋藏书而建造的鲁壁。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使得中国文献典籍遭到一场浩劫。儒家经书在被焚书中首当其冲,孔子第九代孙孔鲋,把祖传的《论语》、《礼记》、《孝经》等坚壁在故宅的墙里面。这些经典终于保存了下来。后人建鲁壁作为纪念孔子故宅藏书的象征性遗址。</h3> <h3> 孔宅故井据传系孔子当年的吃水井。自明代起,就在高筑的井台四周修了雕花石栏,旁立“孔宅故井”石碑一座。水“既清且渫”,被称作“圣水”。井沿上至今仍有当年汲水时留下的条条绳痕,昭示着这眼水井的古老。</h3> <h3> 饮水拜师亭。乾隆帝祭孔时勺水拜师尊,为此在井西侧建一四角凉亭,亭内立乾隆“饮水拜师”的《故宅井赞》碑,“蔬食饮水,曲肱乐之。既清且渫,汲绳到兹。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先圣,实我之师”。</h3> <h3> 诗礼堂,在曲阜孔庙东路承圣门后。孔子曾教育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人因建此堂,以为学习诗礼之所。正殿五间,绿瓦朱甍,彩绘斗拱。最初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后几经改建。清初孔尚任曾在此向清帝玄烨进讲过经书。堂中悬挂着“则古称先”和“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至教学礼学诗”的楹联,为清乾隆皇帝题写。</h3> <h3> 院中堂前有一株唐槐,根柯蟠结,枝繁叶茂;两株宋银杏树,亦千年之物,浓荫半亩,春华秋实,雌银杏至今仍硕果累累。至此孔庙游览完成,出崇圣堂孔庙围城中有一侧门,门外阙里街通往一墙之隔的孔府。</h3><h3><br></h3> <h3> 从孔庙旁门出来,顺着一条巷弄街道走一段长长的距离,中途在小街边解决了中餐,继续往前即来到了孔府入口,当然这只是在街道当中建的一个收费口,真正的大门肯定不会这么小气。</h3> <h3> 大门旁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志,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一起被联合国列入名录,委员会认为:孔子是公元前6至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h3> <h3> 大门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1961年国务院笫一批公布共180处,曲阜孔庙及孔府列古建筑及历史经念建筑物类,编号99。</h3> <h3> 孔府现占地面积约180亩,各类建筑463间。 从平面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府内楼堂厅轩,栉次鳞比,长廊曲径,扑朔迷离,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不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豪华的封建官僚贵族府第。</h3> <h3> 这才是孔府的大门。建于明代中叶,坐北朝南,阔三间,深两间,迎面为粉白照壁,门前两侧置石狮一对,各两米多高。门红牙黑漆,铺首衔环,上悬蓝底金字的“圣府”大匾。两旁明柱挂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为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晓岚)留书。</h3> <h3> 这里孔府的二门,名曰"圣人之门"。孔府是曲阜衍圣公府的俗称,是历代衍圣公的衙署和私邸。衍圣公为孔子嫡裔子孙的世袭爵位,其职责为管理孔子的祀事及孔氏的族务,所以孔府是孔子后代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地方。</h3> <h3> 进入二门,迎面有一座周围不接垣墙的小巧门楼,门楣因悬明世宗朱厚熜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重光门平时是不开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鸣礼炮开启,所以又称“仪门”。</h3> <h3> 接着进入孔府大堂,正在进行修缮,正中案台全被遮盖,找张网图一睹端倪。孔府“大堂”是“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正中太师椅上,披铺斑斓虎皮,长桌上置文房四宝、印章令箭,两旁摆满各种兵器、更鼓、云牌、龙旗、官衔木牌,象征着孔府的种种特权,甚是威严。</h3> <h3> 孔府二堂前有两条古朴的长凳,是专供进孔府拜见衍圣公的官员用的。他们坐在这里等候衍圣公的接见。据说是明朝时期有一个宰相大奸臣叫严嵩,他是衍圣公的孙女婿,当时的皇帝要将他治罪时,他急忙来孔府向衍圣公寻求帮助,结果他在东西两条板凳上坐了两个多时辰,衍圣公还是不肯见他,他最后只好悻悻而去。后人将这两条板凳称之为“冷板凳”,直到现在还完好无损。</h3> <h3> 二堂也正在修缮,这里也叫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室内正中悬挂“诗书礼乐”大匾。</h3> <h3> 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六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太湖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h3> <h3> 此院的北屋即三堂。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也是衍圣公私设的大堂。门前的太湖石放在这里是取“开门见山”的意思,衍圣公希望来孔府办事的人都能开门见山,说话不要吞吞吐吐。</h3> <h3> 三堂的东西配房,各有一所院落,东为册房,负责掌管公府的地亩册契;内为司房, 掌管公府的总务和财务。西边为书房是当年公府的文书档案室。</h3> <h3> 三堂正中悬挂的“六代含饴”四字,是乾隆为孔子第七十一代孙孔昭焕的高祖母,诘封衍圣公一品夫人黄氏题写的。当年乾隆来到曲阜,得知孔家六代同堂,非常高兴,就题写了这4个字。饴是高粱糖,后来引申为甜蜜,意思是说六代人生活在一起非常甜蜜。</h3> <h3> 三堂过后,我们进入“内宅”,在过去,内宅绝对不许擅入,有皇帝赐给的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由十几人轮流把守,有不遵令入内者,“打死勿论”。内宅门的正中间是不通行的,须从两侧出入。门的中间背面内壁上画着一个形似麒麟的动物,叫“贪”,是传说中的贪婪之兽,能吞下金银财宝,你看它连八仙的宝物都吃掉,还要去吃太阳,真是贪得无厌了。“贪”画在这个地方,是因为历代衍圣公从内居到前厅,出门时必得经过此处,并有人高喊“过贪门”。停下脚来看看此画,检点一下自己的行为,这是告戒自已要清正廉洁,不要贪脏枉法。</h3> <h3> 这是前上房,有正厅7间,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朋友的地方,当年孔府戏班在此演戏,东侧间有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桌上有同治皇帝圣旨原件,中间是404件满汉全席餐具,菜多达196道,可想孔府菜之丰盛。西里间,为衍圣公签阅文件之处。</h3> <h3> 内宅的前堂楼,衍圣公居住之地。前堂楼是七间二层楼阁,富丽堂皇,室内陈设布置,全为当年原貌,内有珍奇书画墨宝、古玩衣冠,里套间为孔子后代孔令贻夫人陶氏卧室,最后一位衍圣公孔德成先生的生母王氏,原是陶氏贴身丫环,后被纳妾,生下孔德成,据说出生17天后王氏即被陶氏害死。孔德成后来任台湾"考试院″院长,2008年辞世。</h3> <h3> 这是前堂楼背面(北面)附着的抱厦。抱厦是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因它是主建筑凸出的一块,所以也俗称为“龟头屋”。正常情况下,从前堂楼院到后堂楼院是从抱厦进出的;现在,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孔府中路的主要厅堂均不允许游人入内参观,所以只得从那些厅堂东西两侧曲折幽深的窄窄甬道进出一个又一个的院落了。</h3> <h3> 来到后楼堂。后堂楼是孔德成先生当年结婚的地方,堂中陈列着当年结婚的用品和名人赠送的礼品和题字。孔德成结婚时,正值西安事变期间,本来蒋介石先生要亲自参加婚礼,但遭到抗日将领张学良、杨虎成的逮捕,自然,他也就不能参加这最后一代衍圣公的隆重婚礼了。</h3> <h3> 后堂楼就是前堂楼的后院,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孔令贻之子)和夫人孙琪芳当年的住所。前为父亲的居室,后为儿子的住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相随的思想。</h3> <h3> 明间正中挂有国民党主席林森题写的“瑞应睢麟”横幅,有许永昌、沈鸿烈等民国要员题写的对联。正中条几上放着国民党政府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联合赠送的双风银鼎。楼内陈列孔德成结婚时的政府官员及友人赠送的银鼎、银杯、银盾、银瓶等,琳琅满目,体现出孔德成结婚时仪式的隆重。</h3> <h3> 转出后楼堂来到孔府后花园。孔府花园位于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部分,占地五十余亩。园虽然不广,但假山、池水、竹林、石岛、亭台、水榭、花坞、曲桥、香坛、客厅等一一俱全。</h3> <h3> 现在后花园可以看到以山东梆子戏曲为主的孔府大戏,每天6场,主要节目有《大祭桩》《七品芝麻官》等四十来个曲目。历史上孔府戏班曾名扬大江南北,除接待应酬来此祀奉拜见的各级官员外,还专门供府内的家眷平时的娱乐助兴欣赏。</h3> <h3> 孔府后花园的自然生长景观,生长四百余年的“五柏抱槐”,一株王干,槐穿柏身而生,声喧如虎豹、躯枝似虬龙。柏树五枝合围中寄生出一株槐树,非同种但同根,有“大爱无疆”、博爱包容之势,故此树又名“五君子柏”,是孔氏家族几百年来同舟共济、互爱互助的生活象征,被赋予了同甘风雨,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内涵。</h3> <h3> 后花园的最北端是一幢民国建成的后花厅,北依孔府后墙。此厅平面呈“T“字形,前面类似出抱厦,呈攒尖亭式,抱厦亭与后正厅相接,亭开敞无墙,厅青砖厚砌,这种组合既左右对称和四平八稳,又通透开敞,活泼可爱。花厅为孔府主人平时赏花、赏月和会见重要客人的地方,有时也在此设宴。厅东西有花树、竹丛。</h3> <h3> 孔府花园的名花异卉,在园林里堪称独具特色。那五百余岁的铁树,躯干粗犷,叶肥茎硕,花开花落,依然生机勃发。三百余载的腊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百折老干,千条青枝,给人以铮铮铁骨,不可压摧之感。还有那二百余春秋之枣藤,盘根错节,扶树伸展,两人合抱,冠若天棚。</h3> <h3> 孔府后花园始建于宋朝至和年间,后经三次大的扩建重修,形成现在的规模。其布局仿紫禁城御花园格局,北方园林特征主要表现于明显的中轴线,建筑的梁架及彩画,水面等山水组合则有江南园林风格,植物特征北方色彩更浓,松、柏、槐等较多。</h3> <h3> 从孔府侧后门出来准备去孔林。去孔林要从此街道出去另外乘车。国人对于陵墓还是有点忌讳,所以去孔林祭拜的游人就少多了。我等旅游发烧友不讲究这些,只要是世界遗产、全国风景名胜区之类能看到的尽量多看。尽管时间巳过了几个小时,但游览古建筑等比爬山还是轻松多了,出门后又鼓足精神再出发。</h3> <h3> 来到孔林起始处"万古长春″牌坊。中国著名的牌坊之一。这座牌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孔子思想历两千年而不衰,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一直吸取孔子思想的养料。“万古长春”坊正对孔林大门,寓意孔子的思想犹如松柏长青,万古不衰。</h3> <h3> 秦汉时期,孔林才不过一顷,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自汉以后,孔林先后重修13次,增植树木5次,增地3次,总面积3000余亩。孔林内洙水东西流,水上有洙水桥石坊,桥后享殿五间。最后为东周墓地,绕以红墙,孔子墓位中部,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格局称之谓“携子抱孙”。另有楷亭、驻跸亭、子贡庐墓处等建筑。</h3> <h3>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这是孔林大门,建于明代中期,清康熙年间重修,坊木质结构。</h3> <h3> 神道长约400米,神道两侧整齐排列着苍桧翠柏,两旁围以红墙。相传孔子死后,弟子们从各地移来奇木异草栽植,主要有柏、桧、柞、榆、楷、杨等各类树木,现在孔林内有10余万株树木,其中不乏古树名木。曲阜是全国三大碑林之一,古碑数量最多,共约五千余块,其中孔林占三千块,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等书法大家的碑刻。</h3> <h3> 这是孔林二门,也叫观楼,观楼亦是鲁国故城的北城门,门上面刻有篆书“至圣林”三字。二林门分上下两层,下层为五间重檐砖质城堡式拱门,两扇朱漆大门上各镶嵌着横九竖九共81个团花形铁门钉,这是孔子地位最为尊贵的象征。此处还是革命历史纪念地。1948年10月5日至10月10日,《淮海战役曲阜会议》在此召开。会议由粟裕主持,饶漱石、张鼎丞、陈士榘、张震、韦国清、许世友等人参加。</h3> <h3> 洙水桥。孔林二门内有一条东西横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经孔子墓前,与“圣脉”攸关,故被后世誉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并称为“洙泗”,后来成为孟子发祥地的代称。古洙水早已湮没。河上有桥三座,左右皆为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桥”。</h3> <h3> 孔子墓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清代重建。古人大凡地位显赫之人的墓葬,均有严格的葬制,此门凸显了孔子墓的神圣,表达了对孔子的尊祟。</h3> <h3> 享殿甬道。此道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享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甪端等石兽。享殿是祭孔时摆放礼器祭品和宣读祭文的地方。这里也是革命历史纪念地,1950年,朱德总司令曾在此殿召开重要军事会议。</h3> <h3> 这个石刻动物叫角端,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并通晓四方语言。导游说抚摸它可以消灾避难,但抚摸得从它牙齿开始,然后颈部……再然后,抚摸它从头部一直摸到臀部,你一年基本可以消灾避难了。对游客而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它被摸的玉光水滑。</h3> <h3> 文武两位石人称翁仲,秦代骁将,文者执笏,武者按剑。翁仲身长一丈三尺,他武艺高强,勇力超群绝伦。秦王派他镇守边关,匈奴害怕他的威名,从此再也不敢犯秦国的北疆。翁仲死后,便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以壮声势。后人为了对称,便把翁仲雕成了文、武两像。</h3> <h3> 弟子子贡所种的黄连树,又称楷树,在唐朝被一道雷劈开,后人便把仅剩的树干供在了修砌的小亭子里旁边立碑以示纪念。</h3> <h3> 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停留之处,叫作“驻跸亭”。此处是清高宗即乾隆皇帝拜祭孔子时临时休息之亭。乾隆十三年(1748年)御制诗木牌:宫墙亲释奠,林墓此重来。地辟天开处,泗南洙北隈。春鸣仙乐鸟,冬绿石碑苔。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乾隆曾八次来曲阜,多次亲至孔子墓祭祀,并行一跪三叩礼。据说,他每次来孔林,均在此休息。</h3> <h3> 这是宋真宗驻跸亭,建于三层石阶之上,绿琉璃瓦歇山顶。南面设门,北面设墙,东、西两面设格窗。亭内立 “宋真宗驻跸亭”碑一通。此亭是为纪念宋真宗朝圣曲阜,亲祭孔子墓而建。</h3><h3> 孔林墓地很大,孔子墓也只是目视观看,尽可能不直接对坟地拍照,所以其他的墓地就没去看了。</h3><h3> 看看时间还早,决定还去孔府旁的颜庙看看。</h3> <h3> 颜庙,又称复圣庙,是祭祀复圣颜回的庙宇。颜回,字子渊,为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贫而好学,颜回十分崇拜孔子,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都跟着,颜回自从师后,再没离开过他,为后人所景仰。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颜回更是以贤著称,以至孔夫子都自叹不如,被尊为复圣,后人建庙祭之。据《陋巷志》记载,在陋巷颜子故址上建庙,是从汉高祖刘邦东巡过鲁祭孔子同时祭祀颜子祠开始的,后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屡加重修和扩建,至明万历22年,面积已达五进院落,占地85亩的建筑规模。</h3> <h3> 颜庙主要建筑均为元代所建。现占地35亩,有殿、堂、亭、库、门、坊等159间,前后五进院落,分中、东、西三路。主要景观有复圣庙坊、陋巷井、复圣殿等。</h3> <h3> 复圣庙坊位于庙的正门外,为石质,明正德二年(1507年)修庙时添建。东西长11.50米,高6.30米,四柱三间,柱出头,无楼;明间额篆书“复圣庙”三字,上面雕刻有火焰。柱子呈八角形,两边柱上顶仰莲座,用石鼓夹抱,上端刻有云板,中间二柱踞蹲辟邪神兽。</h3> <h3> 在陋巷井亭前面的草坪里有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立的“陋巷故址”石碑1通,以说明颜子所居陋巷的原址。古陋巷,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它的物品早已荡然无存,无处寻找踪迹,唯有古井依旧,成为此地历史永恒的记忆坐标。</h3> <h3> 颜回不讲究吃穿,潜心研究学问,在颜子庙内建有不少与之有关的典故建筑。庙内有一座陋巷井,外围有八角露天方亭。井旁有明代树立的“陋巷井”石碑,是为纪念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俭朴品德而立。据说是颜子当年吃水的水井,因颜子居于陋巷,得名陋巷井。井壁为砖砌,井口用石砌成圆形,并且覆盖圆石,留有一小孔。附近百姓说,这里的井水常年不干涸。</h3> <h3> 归仁门,元始建时为颜庙大门,现在为二门,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竣工。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开始重新修建,归仁门以及两侧掖门是根据《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命名。</h3> <h3> 颜子庙碑。颜庙已有680年的历史,作为元至清代的古代建筑,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三孔”的扩展项目,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h3> <h3> 颜回,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一生中追随孔子奔走六国而不愿入仕,他有舜的志向,却崇尚无伐善、无施劳的思想,甘于穷居陋巷,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早已超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腐儒思想高度。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h3> <h3> 正统碑亭位于仰圣门前东侧,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十一月建,成化二十二年重修,弘治十五年此碑亭倒塌,正德二年又重建时用绿瓦,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01年)重修,嘉庆十五年揭盖,1979年又揭瓦,亭方形,重檐歇山顶,下檐有单昂斗拱。亭内立明英宗《御制兖国复圣公新庙之碑》,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应颜子五十九代嫡孙颜希仁奏请刻制建亭的。</h3> <h3> 继续前行。有一座三间、前后出廊、单檐歇山绿琉璃瓦覆顶的院门,这是颜庙的第三道大门“仰圣门”,也是中心院落的正门,始建于元代,时名“神门”。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取《史记》“高山仰止”之意境,表示对颜子的尊崇和敬仰,改称“仰圣门”。仰圣门是提醒人们,此门是庄重肃穆的礼仪之门,步入时应体态端庄,心怀崇敬。</h3> <h3> 仰圣门的悬钟。在中国历史上,古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历史甚至比文字的历史还古老。古钟已成为人们心中崇高、公正、贤明、美好的华夏文明象徵。</h3> <h3> 仰圣门前面有一座乐亭。乐亭始建于北宋时期,现在的亭子为清嘉庆年间拆盖的,今亭为方形,绿瓦十字脊,四面悬山,每面一间,形制相同,单昂斗拱,用八角石柱,周绕石栏,前后留有踏道。此亭得名于孔子赞扬颜子的话:“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h3> <h3> 在亭子内还有一座石碑,刻有“乐亭”两字,有人说是苏东坡的笔迹。颜子追求精神上的快乐,不以吃苦为苦,就有了乐亭一说。据传,当时曾经有人专门丢给颜子一块金子,上面写着“天赐颜子”之类的话,而颜子却还是不为所动,不接纳,甘于贫寒的生活。</h3> <h3> 复圣殿是颜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颜子的主要场所。正殿为七间,重檐,前面有四根石雕龙柱,其它十八根为八角石柱,浅刻龙凤、花卉。重檐绿瓦歇山顶,下檐斗拱重昂,殿有回廊,殿中有神龛及颜子塑像,殿前有露台,台基上有石栏,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在殿内正堂悬挂着“粹然体圣”的牌匾,其物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题。复圣殿正殿供奉颜子塑像,两庑从礼颜乐名人颜之推、颜师古、颜真卿、颜杲卿等。</h3> <h3> 最后面是寝殿,始建于元延佑年间,时名“夫人殿”。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建,后多次重建。是是奉祀颜子夫人戴氏的地方。戴氏为宋国人,元元统二年(1334年)追封为“兖国夫人”,谥“贞素”,明朝后称“复圣夫人”。</h3> <h3> 颜庙内有很多高大的古柏,苍松翠柏葱郁深远,松、柏、桧、槐等古树木有500余株。但此处游人稀少,这并不影响游览后我对颜子的加深认识和赞美之情。</h3> <h3> 陋巷坊在陋巷街的北端,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建。原两次间塌折,1985年重修。坊为石质,四柱三间,明间大额坊、花板无刻纹饰,小额坊上刻火焰,刻正书“陋巷”二字。两次间有楼,石刻为瓦垅形、悬山顶,有脊无吻,柱子为八角形,柱以石鼓夹抱,浮雕狮、鹿、牡丹等纹饰。</h3><h3> 至此曲阜三孔加上颜庙都已游完。从孔子身边匆匆走过,尽管只有一天时间,还是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孔老夫子所提倡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h3><h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愿我们脚步不停,愿我们薪火相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