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城的桥

林芝小草

<h3>清涧县城</h3> <p>清涧城夜景</p> <p> 作者:王淑玲 </p><p> 清涧县城山环水绕,有两句民谣流传甚广,“三山石嘴头,二水绕城流”。三山,指的是城东的东阳山、城北的寨山和河西的笔架山。二水,一是从西北子长县蜿蜒曲折而来,向南缓缓绕过清涧县城,一路迤逦而行,至延川县清水关附近流入黄河的清涧河;二是从东沟自东向西流过清涧城,在南坪门口汇入清涧河的东沟河。</p><p> 这三山二水,钟灵毓秀,蕴育了一方别致绮丽的风景,孕育了一方聪慧质朴的百姓。不说东阳山日出东方,光芒万丈,一排排窑洞依山而建,古朴壮观;一层层梯田绵延如带,宛然如画。不谈寨山曾经“县治枕山,灵秀完聚”,地灵人杰,称雄一方。也不论笔架山上松柏郁郁葱葱,山下清涧河缓缓流过,登临远眺,城内景致历历在目,顿觉天朗气清,襟胸开阔。单就清涧城的桥,就够你大书特书。</p> <p>清涧石板</p> <p>  近年来,清涧县城“北进南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清涧河两岸几座大桥的建成使用,公交线路走此桥,过彼桥,呈弓字状,把城南清涧河西岸的赤土沟、东岸的石台寺,城西清涧河西岸的西沟砭、城北清涧河两岸的师家园则早已连成一体,成为县城的一部分。</p><p> 清涧县被誉为“红枣之乡”“石板之乡”“道情之乡”,为了营造枣都氛围,彰显石板文化,传承清涧道情,清涧县委、县政府围绕“一线(210国道)一河(清涧河)一山(笔架山)七轴(南郊大桥、清涧大桥、虎头峁大桥、枣都大桥、沁园春大桥、天波大桥、国学大桥)”的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框架,在街道、路旁实施特色亮化美化,打造出一路一景、一桥一景、一塔一景、一楼一景、一山一景、一河一景、一场一景的秀美景色。沿着河滨路走,流水淙淙,山河摇翠,柳影高楼倒映水中,风光旖旎,摇曳多姿,美不胜收。</p><p> 暑假回家,清晨,步行或坐一号公交车,从城南向城北走,在检察院(赤土沟)到岔口这不到五公里的路线图里,清涧城所有的河流和10多座桥尽收眼底。夜幕降临,沿着河滨路从城北向城南走,夜的清涧城流光溢彩,国道上、桥上、笔架山上彩灯闪烁,色彩斑斓;站在河岸看夜景,清涧河波光粼粼,一座座住宅楼灯火通明,摇一河星辉于水中,美的让人心醉;耳畔,文化广场上歌声、丝竹声,还有水里的蛙声,组成韵味深长的交响乐,让你酽酽地沉醉在晚风里。</p> <p>  我们从检察院(赤土沟)出发,左转,穿过210国道,便是通向清涧河东岸石台寺村的清涧大桥。此桥修建于2004年,桥头两边分别蹲立着两个大石狮子,很是威武。走在桥上,晨风习习,甚是清爽。伫立桥边,观看一块块桥石,抚摸一块块桥柱,倍觉亲切。2020年之前,这座桥护栏是用普通的石头砌成的;2020年春夏之交,加修南郊大桥护栏,把此桥的护栏石全部换成了与南郊大桥一样的锲刻着梅兰竹菊图案的石板,更是别致。站在桥上向北望,清涧河从北向南缓缓流来;向南望,下游不到300米处就是位于清涧县城南大门的南郊大桥。南郊大桥建成于2012年,建成好几年了,一直没有修建护栏,遭人诟病。县政府因与石台寺村民没有达成协议,这桥几乎成为断头桥,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现在,添加了护栏,乳白色的护栏石全部锲刻着梅兰竹菊图案,甚是雅致。南郊大桥与新修建的河滨路相连接,与清涧大桥东岸的河滨路贯通,直达清涧县老城区。县政府在河西210国道和河东石台寺村之间的清涧河这1公里多的河段,就修建了3座大桥,除清涧大桥和南郊大桥外,上游不到800米处还有虎头峁大桥。这一河段有了这3座大桥,一改石台寺村的学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要到河西红星中学上学,村民到河对岸山上种地、收割,冬天在冰上走,其它三季或踩蹑石或用几根木椽搭在两岸突出的石头上摇摇晃晃过河,夏天一发大水,木头桥早已不见踪影,只得绕城里的南坪大桥走,甚是不便。</p><p> 站在清涧大桥上,耳朵里早已是丝竹声声,锣鼓喧天,道情婉转,歌声嘹亮,河滨路边的魁星楼文化广场热闹非凡。</p><p> 这3座桥,也把河西、河东连城了一体,河两岸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十分方便。每天天微微亮,清涧大桥西桥头赤土沟村210国道两边就摆满了附近村民的瓜果蔬菜,俨然就是一个农贸市场。清晨,傍晚,附近的文艺爱好者聚集魁星楼文化广场吹拉弹唱,翩翩起舞;体育爱好者在这里打球、健身;歌舞升平,一派祥和。</p><p> 下了桥,顺着河滨路往北走,河滨路的护栏石全部是用清涧石板打造而成,石板上雕刻了石板画,一幅一个生活场景,一幅一个美丽故事,或民俗或传说,美丽神秘而充满了诗情画意。“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石板之乡”用石头造城,用石板说话,用石板讲述清涧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温情脉脉而大气磅礴。</p> <p>清涧大桥西桥头的石狮子</p><p> 2020年6月17日摄</p> <p>清涧大桥、魁星楼、魁星楼文化广场</p><p> 2018年冬摄</p> <p>魁星楼文化广场太极扇晨练</p> <p>魁星楼文化广场晨练剪影</p> <p>清涧大桥</p><p> 2020年6月摄</p> <p>工人师傅加修南郊大桥护栏</p><p> 2020年6月17日摄</p> <p>南郊大桥</p><p> 2020年6月29日摄</p> <p>  我们边走边欣赏一幅幅的石板画,不知不觉,虎头峁大桥就在眼前。虎头峁大桥修建于2010年,农历庚寅年,又在虎头峁之侧,故名虎头峁大桥。跨上虎头峁大桥,桥上护栏全部雕刻着石板画,古往今来篆隶行楷草不同“虎”字的艺术造型更是别开生面,古朴清新典雅厚重;各式各样虎的剪纸画更是神态各异,灵动质朴,让人叹为观止。虎头峁大桥、虎头峁文化广场围绕一“虎”字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让你几乎从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认识“虎”的历史渊源,虎头峁“虎”的石板画简直就是“虎”的聚会,“虎”的前世今生。桥上车来人往,西北桥头的绿柳丛中,虎头峁文化广场上早已是锣鼓喧天、唢呐声声、彩扇飘飘,中老年人秧歌扭得正起劲。</p> <p>虎头峁大桥桥记</p> <p>虎头峁大桥</p> <p>虎头峁大桥栏板画</p> <p>清涧县相当有名气的煎饼——清月泉强强煎饼</p> <p>清涧县相当有名气的煎饼——应财煎饼</p> <p>清涧名小吃——清涧煎饼——清月泉强强煎饼</p> <p>  走下虎头峁大桥,到虎头峁文化广场欣赏一会中老年秧歌队热情奔放的表演,再顺着210国道向北走,国道两边,店铺林立,煎饼馆尤多,清月泉强强煎饼馆、应财煎饼馆、楼湾师凤莲煎饼馆……清涧煎饼,闻名遐迩。过国税局,过新汽车站,走不多远,就望见了南坪人行天桥北面横跨清涧河直通清涧县城的枣都大桥。</p><p> 清涧县,在秦朝时就被称为“全秦要户”,“北通榆塞,南连关洛”,是咽喉之地。而清涧县城的南大门口却横亘着一条清涧河,不管官还是民,想要在此北上南下,必须过河。因此,历朝历代都在此修桥。历史上著名的清涧十景之一“济桥霜天”就是指在此修建的普济桥景观。有明朝大历年间清涧知县陈汝元《济桥霜天》诗为证:</p><p> 乌啼漏未残,野渡勒征鞍。</p><p> 马足秋风苦,鸡声晓月寒。</p><p> 驱车霜有迹,题柱露初干。</p><p> 一望黄砂碛,歌翻行路难。</p><p>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几次在此修建、改建大桥,一次次刷新记录。</p><p> 1958年初动工,10月建成的清涧大桥,俗称南坪大桥,曾经是清涧县城区清涧河上唯一的桥梁,是渭清国防公路北段重要的桥梁,地理位置尤为重要。1998年210国道改建时,为满足日渐增多的人流、车流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对此桥做了加宽加高加固;2006年,为了增强排洪能力、满足市政发展需求,拆了旧桥,重新修建,2007年大桥建成之时,命名为“枣都大桥”。枣都大桥亦桥亦道,亦街亦景。站在桥边,静观清涧河与东沟河在这里交汇,曲折蜿蜒向南流去;河道里,工人们忙碌着,几台挖掘机在不停地清理淤泥,整治河道。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河道一定会旧貌换新颜,成为清涧城又一景点。</p><p> 枣都大桥,为“红枣之乡”造势,护栏所有的石板画全部以红枣为主题,红枣画,红枣诗,做足了红枣文章,尽显枣乡魅力。桥边上有几家摆地摊卖红枣的,那一箱箱红玛瑙似的大枣活色生香地为枣乡做着广告。</p><p><br></p> <p>枣都大桥桥头的石狮子</p> <p>枣都大桥</p> <p>枣都大桥红枣地摊</p> <p>枣都大桥石板画</p> <p>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南门河滩骡马市、南坪大桥和电厂的高烟筒</p> <p>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清涧东阳山、清涧中学和南坪大桥</p> <p>2001年清涧县城全景</p> <p>  沿枣都大桥北行,如果你继续坐1号公交车,从南坪出发,沿着县城主街道人民路往北走,进入老县城不几步,就是东沟河大桥。东沟大桥俗称“新桥”,最早修建于1931年,名曰广济桥。据说是时任清涧商会会长的惠华亭修建,桥底下的石头上刻有“北极榆塞,南通关洛”的字样。此桥的建成,取代了原有的便桥,极大地方便了城内和城南的往来。建国后,为了满足日渐增多的人流、车流的需要,先后拆掉桥两边的商店、房子,加宽加固了桥面。2019年,为了加大排洪能力,拆了旧桥,重新修建新桥。现在的新桥,高大宽阔,亦桥亦街,桥的东西两边都有店铺,外地人到此,绝对不会意识到这里是桥。加之,东头与新桥相连接的东沟河上卷起了很长很高的洞,高与街平,现在早已是颇为热闹的农贸市场。新桥北与红巷口相望,东与东沟河两岸的清石路、东阳街相接,南与人民路相连,西与柴市巷相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p> <p>新桥景色</p> <p>附:</p><p> 南门桥:原为过水单孔石拱桥。位于县城东沟河与秀延河(清涧河)交汇处,是连接西包、渭清线的重要桥梁,1963年初建成。1964年改建,跨径4米。1976年,再次改建为长20米,宽8米,高6.9米,跨径10米的单孔跨河石拱桥。</p><p> (邓世荣提供资料)</p> <p>笔架山、笔架山广场</p> <p>  继续前行,过红巷口,左转前行,在小十字左转到南门口,就到沁园春大桥东桥头了。</p><p> 你也可以从枣都大桥出发,步行绕环城路,过清涧县第一幼儿园,走不多远,过南门桥,沿沁园春大桥桥底跟前的石台阶拾级而上,就到了沁园春大桥桥东。</p><p> 沁园春大桥俗称西沟砭大桥,因地而名。为了纪念毛泽东1936年2月在清涧县袁家沟村写的名篇《沁园春•雪》,故命名为沁园春大桥。</p><p> 沁园春大桥位于河西笔架山下西沟砭沟口和南门之间的清涧河河段上,建成于2009年。此桥把210国道和清涧县城连接了起来。西沟砭村,因有了210国道和沁园春大桥、天波大桥,一步就跨入了城市行列,告别了七八十年代进城要么过清涧渠的高架桥,再过砖窑湾,绕电厂,过南坪大桥;要么冬天下河走冰滩,其它三季挽起裤腿、脱了鞋提在手里过河,再爬上石岸到南门口进城,秋季天冷的时候,战战兢兢过河,冷的牙齿发颤、浑身发抖。</p><p>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这一河段上也曾几次修桥,由于县域经济和技术条件有限,所建桥梁简陋低矮,辛辛苦苦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修建起来,一场大水,石桥荡然无存。 </p><p> 现在的沁园春大桥雄伟宽阔,精致的石板画、高大的牌坊、大气的题词,无不彰显着清涧县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一块不平凡的土地,走过沁园春大桥看石板画,一幅幅的石板画会把你带入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无异于一场革命传统教育和灵魂的洗礼。</p><p> 沁园春大桥河滨西路一线的西沟砭文化广场和笔架山底下的笔架山文化广场更是丝竹声悠扬,唢呐声震天,处处歌舞,唱的美,扭的欢,把清涧县人民富足闲适的生活彰显的淋漓尽致。</p> <p>2006年的西沟砭桥</p><p> 杨勇摄</p> <p>沁园春大桥</p> <p>沁园春大桥高大的牌坊</p> <p>沁园春大桥的石板画</p> <p>西沟砭文化广场的石刻</p> <p>西沟砭文化广场中老年合唱队晨练</p> <p>笔架山,210国道</p> <p>天波大桥</p> <p>  沿着210国道继续北行,过西沟砭,过老峰湾,天波大桥就呈现在眼前。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占领陕西,改清涧县为“天波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复称清涧县。现在,清涧城有座楼叫“天波楼”,这座桥命名为“天波桥”,大概缘于此。</p><p> 天波大桥,老百姓习惯上称“老峰湾大桥”,因地处老峰湾而名。</p><p> 清涧河这一河段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因老坟湾(后改为老峰湾)新建了不少单位和单位家属院,为方便出行,就开始修桥,几次修建,几次被大水冲毁。比如,当年淀粉厂在此修建的淀粉厂大桥,2002年7月4日,清涧河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大桥随了洪水远去,了无踪影。现在的天波大桥是2003年重新修建的。</p><p> 走过天波大桥,欣赏桥护栏的石板雕刻画和蹲立桥栏杆上头的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小石狮子,来到清涧河东岸。稍门坡下的河滨东路,热闹非凡。南边,环城路老峰湾农贸市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北边,秀延文化广场更是气势非凡,气象万千。石碑、凉亭、假山,先声夺人;打球的、打太极拳的、击剑的、耍刀的、走秀的、扭秧歌的、跳广场舞的,一队又一队,多姿多彩,让人目不暇接。一路走一路看,清涧河这一河段和笔架山正浪漫地诠释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橡皮坝拦出一条宽阔的河流,青山绿树倒映其中,碧波荡漾,风光无限;河堤景观平台、河滨广场又为这一河段增添了几份闲适、浪漫和诗意。清涧河河道治理,在这里给老百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p> <p>秀延文化广场走秀</p> <p>好认真的教练啊!</p> <p>秀延文化广场晨练</p> <p>秀延文化广场活动剪影</p> <p>秀延文化广场秧歌乐队</p><p> 王国强拍摄</p> <p>  走过长长的秀延文化广场,来到国学大桥跟前。国学大桥建成于2009年,因附近有学府昆山中学而命名。</p><p> 从国学大桥东桥头走到西桥头,一幅幅劝学励志的古代名人名言石板画正无声地营造着清涧县兴学重教的氛围,重视传统文化,弘扬国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励志、修身、启智,对每个走过此桥的人,无疑就是一次熏染,一次学习。</p> <p>乡镇文化长廊</p> <p>  离开国学大桥,沿着河西路河岸北行,过昆山人行天桥,观看一幅幅乡镇文化长廊石板画。每个乡镇依次排列,从山水到人文景观到人物到现代产业,最南头是石盘乡,最北头是郝家墕乡,每个乡镇都有一块乡镇地图作引头,可以看出当初策划编辑这些内容时真是费了心思。</p><p> 历史长河里,清涧县这方热土,各个乡镇不同时期都曾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光照千秋,成为清涧人的骄傲和自豪:抗金名将李显忠,明朝重臣惠世扬,清朝文坛巨擘白乃贞,民主革命先行者惠思温,革命先驱白明善,特等劳模郝树才,清涧中学第一任校长曹国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正叹服他们的才干,敬仰他们的人品,不经意间,美丽的拱形桥——清秀桥与清涧河桥一并呈现在了眼前。</p> <p>乡镇文化长廊历史人物</p> <p>乡镇文化长廊历史人物</p> <p>乡镇文化长廊历史人物</p> <p>清秀桥</p><p> 高世雄摄</p> <p>  清秀桥架设在210国道与华顿文化广场之间的清涧河上,为人行桥,建成于2015年6月,因形似弦月,故护栏石板画锲刻了不少历代诗人吟咏明月的诗句,从古老的《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浪漫诗意,别具匠心。</p><p> 站在清秀桥上望,北边清涧河桥从南伸向东北岔口;东边华顿大酒店门前的华顿文化广场,一早一晚,这里就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打篮球的,打乒乓球的,各种健身器材上锻炼的,跳广场舞的,跳扇子舞的,走模特儿步的,唱道情的,演戏的,打太极拳的,甚至还有打扑克牌的……红火热闹。晚上,广场上还有十几家摆地摊做生意的,摆了好多好多的玩具供小孩玩耍,跳跳床,滑滑梯,挖沙,钓鱼,攀岩,打弹子、捏橡皮泥,开玩具车……吸引了不少大人领着小孩来此玩乐。夜幕降临,花灯初上,站在清秀桥上,四围彩灯闪烁恍如仙境,南边,清涧河波光粼粼,两岸高楼、彩灯倒映水中,宛如一幅摇曳着的色彩斑斓的油画,妙不可言;西边,210国道之侧的河西新城不用说高楼入云,山色青翠,单是半山腰绿化树丛里利用太阳能装置的“枣赢天下”四个大字,一到晚上,赤橙黄绿青蓝紫,彩灯如流水,在绿树青草间闪烁变幻,就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眸,成为河西新城的标志;北边,清涧河桥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东边,华顿文化广场居民们载歌载舞,把夜的清涧城演绎的妖娆多姿,浪漫迷人。清涧城小,有人调侃:“白天像乡镇,晚上像香港。”站在清秀桥上看风景,真有大都市的感觉。清风吹拂,明月在握,置身于诗情画意中,大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觉。</p> <p>清秀桥锲刻的历代诗句</p> <p>  清涧河桥(又名秀延河桥,清涧河古称秀延河)架设在岔口清涧河上,是210国道上一座重要的桥梁,修建于1998年,2002年被“7•4”特大洪水冲垮,2003年又重新修建了新桥。</p><p> 清涧河桥,南连延安、西安,直达广西南宁;北通榆林,直到内蒙古包头;西北通过340国道可达清涧县火车站、绥延高速清涧北站。岔口清涧河与清水河两河交汇的纺锤似的半岛上,西有清涧河桥,东北有清水桥,东有水场桥和华顿广场人行桥,南有清秀桥。这五座桥梁,使岔口四通八达,成为清涧县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小北京”之称。这里,每天都在演绎新的故事,续写新的传奇。清涧人民把“红枣之乡”“枣赢天下”的决心写在山上,刻在石上,落实在了行动上;把改天换地的昂扬斗志和不甘落后的誓言融进脚下的土地,融进一座座山上,渗入一道道河里,铺在一条条路上,架设在一座座桥上。青山绿林覆盖,流水弹琴奏乐,道路畅通无阻,长桥气势如虹,河西新城、岔口新城面貌日新月异。日益富强起来的清涧人正满怀豪情、乐观自信地歌唱未来,书写未来,走向未来。</p> <p>岔口水场大桥与清水桥</p><p>附:</p><p> 岔口大桥(清水桥):&nbsp;位于城北岔口清水河上。为原西包线、渭清线清涧境重要桥梁。1954年11月,由省公路局与地方共同修建,跨径6米3孔石拱桥,长32.6米,宽8米,高7.9米。2014年做了加宽加高加固。</p><p> (邓世荣、王世文提供资料)</p> <p>2015年清秀桥修成之前的岔口清涧河桥</p> <p>华顿酒店、华顿文化广场、人行桥、清秀桥拱形桥、岔口清涧河桥</p> <p>华顿文化广场活动剪影</p> <p>华顿文化广场舞蹈</p> <p>华顿文化广场扇子舞</p> <p>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清涧县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进入本世纪,更是高歌猛进,飞速发展,清涧城的桥就是一个美丽的缩影。其实,清涧城的桥,何止于我笔下的这些,比如,东沟河上的东山寺桥、东门湾桥,清涧河上的定边大桥,等等等等,它们像清清的涟漪,荡漾在清涧人的心海,把幸福的波段传递;又像绚丽的彩虹,植根于清涧人的心间,把飞翔的梦托起;又像风向标,引领清涧人走向幸福的明天,留一曲长歌在青山绿水间回旋。清涧城的桥,诗意的桥;清涧城的桥,红色的桥,暖暖的,美美的,讲述着清涧城过去和现在的传奇;清涧城的桥,给清涧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助清涧腾飞于九天。</p><p> 2019年9月初稿</p><p> 2020年6月修改</p> <p>定边大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