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原九十年

崔志仁

<h3>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天原化工厂建厂90周年,同时还是上海和中国氯碱工业从起始到发展壮大的90年。提到中国氯碱工业,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创始人吴蕴初先生。1929年,吴先生在上海苏州河畔开始建设天原电化厂。1959年,党和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黄浦江畔建设上海电化厂。1987年,上海氯碱总厂组建。1999年,天原厂迁建至上海化工区。2004年,华胜厂开工建设。</h3><h3> 为纪念天原厂和上海氯碱工业90周年,去年7月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化工区的华胜厂内设立了吴蕴初先生的新铜像。</h3><h3> 2018年2月18日,本人曾制作美篇《天原今昔》,在一定的范围内引起了关注,有1.2万人次点击,116条评论,所用图片被多方引用。在此,对大家的关注深表感谢。这次,《天原九十年》在厂庆之前制作,欢迎天原的同事们和关心天原的人们指正、转发、交流。</h3> <h3>  铜像的铭文。</h3> <h3>  铜像前,六块红色的花岗岩石板上分别镌刻了90年来的主要历程。</h3> <h3>  吴蕴初(1891—1953),中国近代化工专家,著名化工实业家,天原电化厂和中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h3><h3> 在中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他大力支持化工学会活动,资助清寒优秀学生上大学培养成高级科技人才。他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h3> <h3>  位于嘉定西大街的吴蕴初旧居。</h3> <h3>  1937年元旦,天厨系四厂人员在上海吴园合影。合影人群组成“天”字,别具一格。</h3> <h3>  抗战时,天原厂被日机炸毁残景。</h3> <h3>  1948年李宗仁视察天原厂时与吴蕴初合影。</h3> <h3>  </h3> <h3>  苏州河的摆渡船上。</h3> <h3>  解放后,吴蕴初先生从境外回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周总理一见到他就说:“味精大王回来了”。</h3> <h3>  解放初,天原厂大门口的情景。</h3> <h3>  天原厂的90年发展,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前的20年和新中国建立后的70年。解放后,天原厂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挖潜、革新、改造,使生产能力得到了高速发展。烧碱产量从1949年的700吨,到1978年达到101,000吨,增长了140倍。关键生产设备电解槽从1957年创制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到1973年创制了金属阳极电解槽。八十年代初,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引进了10000吨/年离子膜法制碱装置。这在全国氯碱行业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h3> <h3>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天原32型电解槽是职工们,在提出产量翻一番的口号后设计制造成功的。投产后,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单耗保持先进水平。</h3> <h3>  七十年代,在露天生产的金属阳极电解槽。</h3> <h3>  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h3> <h3>  氯气车间保全组工人汉良和青工谢法等发扬了感想敢做精神,利用旧有压缩机,改制成国内首创氯气压缩机,在高压常温下生产液氯,获得成功。</h3> <h3>  聚氯乙烯车间分析室职工在技术革新中,吸取外厂经验,利用红外线干燥样品聚氯乙烯中的水分,所需时间仅是烘箱干燥的十二分之一。</h3> <h3>  氯乙烯水洗塔。</h3> <h3>  中试室青年技术员毛希同在技术革新中刻苦钻研,依靠大家,试制成功了国内首创泡沫氯气干燥器,用于氯气干燥。</h3> <h3>  陶器高压泵是陶器车间青工夏增祥和其他工人,在技术革新中经过十几天试验,制成的新产品,可以输送有腐蚀性的流体,代替优质的合金钢材。</h3> <h3>  空分工段氧气压缩机。</h3> <h3>  耐腐蚀工段橡胶衬里。</h3> <h3>  </h3> <h3>  漂粉塔。</h3> <h3>  氢气柜。</h3> <h3>  总变电。</h3> <h3>  锅炉房。</h3> <h3>  土法碳板。</h3> <h3>  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和社会名流对天原厂的题词。</h3> <h3>  解放后,天原化工厂的发展得到了化工部和上海市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领导们经常来厂视察、指导工作和看望职工。</h3> <h3>  1989年1月,从日本三菱化成引进的,10000吨/年产糊状聚氯乙烯树脂项目建成投产。化工部付部长林殷才等出席了项目验收仪式。</h3> <h3>  林殷才付部长在生产现场检查指导。</h3> <h3>  九十年代初期,时任上海市委付书记,常务副市长黄菊在春节来糊状树脂车间控制室,向职工拜年。</h3> <h3>  化工部原付部长贾庆礼等来厂检查指导学吉化工作。</h3> <h3>  1960年,聚氯乙烯车间的先进集体,聚合丙班的职工合影。</h3> <h3>  表彰先进和整顿劳动纪律大会。</h3> <h3>  1981年7月,厂工会组织力量,为本厂职工代表安装电风扇400余台。</h3> <h3>  青年民兵在进行操练。</h3> <h3>  1982年1月1日起,恢复上海天原化工厂的厂名。</h3> <h3>  1981年1月6日,化工局在天原厂举办集体婚礼,这是参加活动的天原职工。</h3> <h3>  厂领导到现场祝贺新婚。</h3> <h3>  1982年5月8日,氯气车间盐酸工段职工王美英在设备发生故障,氯气外泄的情况下坚守岗位,避免了生产损失。她由于吸氯而昏倒。厂领导上门慰问,充分肯定了她的敬业精神。</h3> <h3>  1982年6月,膳食科的员工开展操作比武。</h3> <h3>  1961年6月,天原化工厂民兵团支援夏收。</h3> <h3>  1961年夏,第一批青年应征入伍。</h3> <h3>  1962年的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给奖大会。</h3> <h3>  1963年,施小妹应邀来厂作阶级教育报告。施小妹1925年加入中共,参加五卅运动和三次武装起义。长期在纺织厂工作。退休后参加市工人文化宫老工人讲师团,向社会各界宣讲上海工人阶级斗争史320次,听讲群众20余万人。</h3> <h3>  上海市人民代表来厂视察。</h3> <h3>  曾任天原厂付厂长、厂长、党委副书记和党委书记的钱顺富同志。</h3> <h3>  天原厂的历任领导都很重视厂庆纪念活动,利用厂庆回顾厂史,看国家和工厂的发展变化,激励员工的爱国爱厂热情。同时,也邀请老领导和吴蕴初先生的亲属回厂,向他们汇报企业的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这是顾传训、金辉、赵金城、俞靖生、周冠明、符卫国、李荣德等老领导回厂参加活动。</h3> <h3>  吴蕴初先生的儿子吴志超和化工局党委书记刘运樟,局长符卫国及赵金城、俞靖生、王永康在厂庆活动中。</h3> <h3>  吴志超等在烧碱生产现场。</h3> <h3>  吴志超、蒋兰荪、隋松瑞、张远新在一起。</h3> <h3>  金辉和王永康。</h3> <h3>  吴蕴初先生的儿子吴志逵、女儿吴志莲、孙子吴兴杰在天原厂。</h3> <h3>  建厂65周年时的《上海天原报》。当时为厂庆题词的有钱伟长、顾秀莲、汪道涵、顾传训、蒋以任和符卫国。</h3> <h3>  天原厂秉承了吴蕴初先生培养人才的传统,发起了全国初中学生《天原杯》化学知识竞赛活动,收到了青年学子们的欢迎。</h3> <h3>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谢希德教授来厂</h3><h3>为优胜者颁奖。</h3> <h3>  1990年,由天原厂出资组织拍摄的九集电视连续剧,《天字号风云录》正式上映。电视剧讲述了吴蕴初先生艰苦创业,开创中国氯碱工业的传记性故事。</h3> <h3>  化工部有关领导来厂检查指导工作。</h3> <h3>  老红军、党委顾问郝文凯在大会上讲话。</h3> <h3>  党员宣誓活动。</h3> <h3>  积极分子轮训后合影。</h3> <h3>  为工龄在30年以上的老职工颁发荣誉证书。</h3> <h3>  欢送老领导光荣退休。</h3> <h3>  职工参加技术培训。</h3> <h3>  2018年8月,在天原建厂90周前夕,符卫国等天原老同志前往上海化工区内的天原厂和华胜厂。在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的陪同下,观看新落成吴蕴初先生铜像和上海氯碱工业发展的六个里程碑。</h3> <h3>  符卫国等和华胜领导在一起。</h3> <h3>  今年9月3日和5日,六十多位天原老职工相聚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回顾天原90年历程,弘扬天原人的创业精神。</h3> <h3>  在吴蕴初先生铜像前合影留念。</h3> <h3>  天原老领导俞靖生、周冠明、符卫国等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h3> <h3>  参加会议的金山和汪文涓等。</h3> <h3>  张开明在会上展示了珍藏的,有三十多位厂领导亲笔签名的,天原厂建厂七十周年纪念封。弥足珍贵。</h3> <h3>  老职工任运奎和李玉芳夫妇参加了会议。他们的儿子任宏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做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天原电化厂研究(1929—1949)》。这是让新一代人铭记天原的历史,弘扬天原的精神。</h3> <h3>  1999年6月,天原化工厂的迁建工程正式启动。</h3> <h3>  上海化工区内的天原厂。</h3> <h3>  2018年生产了71.5万吨烧碱的华胜厂。</h3> <h3>  吴蕴初先生的铜像从天山路原厂区移到了化工区的天原厂。从天原厂到电化厂,从氯碱总厂到华胜厂,90年的历程既充满艰辛,也充满无限希望。上海的氯碱工业经历了江河入海,吴蕴初先生开创的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今天,吴先生继续注视着上海的氯碱工业和中国的氯碱工业不断发展。</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