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漫步灵江源

原野

<h3>  暂别难熬的酷暑,八月三十日踏上了奔赴浙中山区的磐安之旅。磐安为浙中小县,建制于一九三九年抗战期间,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取《荀子.富国》中“则国安与盘石”,意为牢固不可摧,坚如磐石而命名磐安。</h3><h3> 磐安地处浙中山区台地,平均海拔600多米,虽说绝对高度有限,但相对于浙东沿海及浙北杭嘉湖平原而言却素称“群山之祖,诸水之源”。这里不但山川秀丽奇峰争荣,更是钱塘江、欧江、灵江、曹娥江的发源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5%,被誉为“浙中盆景,天然氧吧"。集山之刚毅、水之灵秀的磐安无疑是当今旅游界的宠儿。</h3> <h3> 旅游当天我们就宿于山顶台地乌石村。第二天赴灵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深藏于灵江发源地的原始村落中,车行途中所見群山环抱奇峰迭翠,如同展开一幅连锦不断的山水画卷。</h3> <h3>  整个公园就是一个天然大峽谷,游程的起始从峽谷底部沿着山道拾级攀登,除了环顾不暇满眼苍翠的树木,迎面而来的是时而相伴、时而隐匿但淙淙吟唱之声不绝于耳的溪水,还有蓦然间立于崖壁喷珠泻玉、声声喧哗自刷存在感的山瀑。</h3> <h3>  神龟瀑下有一龟形石,据说这只修练九千年的神龟因恋此美景疏于修练被天神定格于此,错失了成精的机会。</h3> <h3>  大石门徒有虚名,究其原因相传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打断太白金星炼丹炉的两片石耳正好遗落于此,后随唐僧同赴西天取经,被这两片巨石挡道,孙悟空轻指金箍棒将其幻化变小,从此原先巨大无比的石门变成今天这副模样。如今此山后的小村仍称“西天村”。</h3> <h3>  初进公园时的蒙蒙细雨倾刻间下大了,山崖边树林中缓缓升起茫茫水雾,这时我们已登至山腰处的凌空栈道,依山就势沿着栈道前行,欣赏着水雾中的美景。雨时大时小,眼见从山谷底部冉冉升起的水雾,时而铺天盖地满眼迷茫,时而奔腾翻涌偶露峥嵘;时而成团成卷闲荡游弋,时而如丝如带舒展飘逸,溶入青峰翠岭的大背景中,俨然是一幅时刻变化的着色水墨画。</h3> <h3>  灵江源景区的迎客松站立在栈道的拐弯处,雨雾中仍不忘伸展臂膀,不知疲倦地欢迎着每一位游客。</h3> <h3>  沿途景点众多,浴花潭,飞龙瀑,古树群,九狮峰等等在风雨中未能细赏,而被眼前如梦如幻、似真似假的云中美景所吸引,所折服。</h3> <h3>  这张源自景区介绍的美图弥足珍贵,清晰可见峽谷对面悬挑的栈道镶嵌在山腰,灵动而美妙,今天可是云遮雾障不识真容。</h3> <h3>  </h3> <h3>  灵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深藏群山,路窄坡陡,景区长期不温不火。随着花巨资所建的玻璃桥和悬空玻璃长廊于去年横空出世,一下引瀑业界成为江浙沪的热门旅游地。</h3><h3> 玻璃桥长度365米,垂直高度188米,不但为华东第一大高桥,更因其特殊结构可悬空摇曳(因曾堕落个人物品现已禁止)。而悬空玻璃长廊更创吉尼斯世界纪录,长廊悬挑158米,崖壁外挑118米,垂直高度288米,现为世界之最。</h3><h3> 这是当天雨雾中隐现的玻璃桥,她那秀美洁白的身姿横弋于两岸陡峭的山峰,团团水雾又软化了山的嶙峋,好一幅自然人文和谐的美图,相得益彰呈现在我们眼前。</h3> <p>  玻璃悬空长廊气势如虹直插蒼穹,登此长廊,闭上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吧,象鸟儿一样,我欲乘风上寥廓,翱翔蒼天竞自由。该图片源自景区介绍。</p> <p>  悬空长廊的顶端呈显优美的园弧,犹如一只硕大的水晶盘悬浮于群峰之巅,又象外太空来客,驾乘飞蝶赏此美景。该图片源自景区介绍。</p> <p>  源自景区介绍一一玻璃悬空长廊的开业盛典。</p> <h3>  随着雨中前行,我们绕行到峽谷的另一端,抵近观赏玻璃桥,她是那么雄浑,笔直地伸向雨雾弥漫的对面,横跨两山之间的峽谷,天堑变通途。</h3> <h3>  她又是那么柔美,纤秀的身姿似乎一阵清风就能吹拂摇曳。</h3> <h3>  登临玻璃桥旁的休憩驿站。</h3> <h3>  水墨画中的玻璃桥如天外来客飘落半空,升腾的水雾分明把你带至人间仙境。</h3> <h3>  雨中踏上玻璃桥,迷蒙的水雾弱化了悬空的恐惧,胆小的游客也雄纠纠地迈步其上,遥望四周如云中漫步。</h3> <h3>  图片中的桥面玻璃竟呈现色彩斑爛的花卉图案,可当时却浑然不知,感觉桥下就是透明空间,如此奇妙!细想之下应是当时的雨水在玻璃表面就如镀膜一样,峡谷美景在特定角度产生了映射。</h3> <h3>  云雾中的迷蒙却是实实在在的真。</h3> <h3>  迈过玻璃桥前行至悬空玻璃长廊,赫然间吉尼斯世界纪录授牌立于廊桥端。</h3> <h3>  下山途中回望雨雾中悬空玻璃长廊的雄姿。</h3> <h3>  离开悬空玻璃长廊,曲折悠长的栈道和山间步道是清一色的下坡,时大时小的雨伴送着我们,结束了难忘的灵江源之旅,难忘的云中漫步。</h3> <h3>  我们居住地乌石村旁有条 夹溪大峽谷,峡谷的上中下游分布着三个景点,分别是上游的舞龙峽,中游的十八涡,下游的水下孔。</h3><h3> 第一天在乌石村安顿好住宿,下午首站是舞龙峡,景区由民资开发,利用天然的峽谷景观赋于福、禄、寿、喜、财等喜庆吉祥文化元素。</h3> <h3>  景点入口处是寿文化区,地上刻有壹百个不同寿字,以示长寿的祝愿。</h3> <h3> </h3> <h3>  顺道前行不远处就看到了夾溪大峽谷。</h3> <h3>  台风“利奇马"过境已经二十天了,但施虐的痕迹和余威尚在,原先清彻见底的溪水现今呈现为土黄色,三米多高的的溢水线清晰可见,低处步道的护 栏也悉数被毁,能想象台风袭扰时的峽谷洪水有多可怕。</h3> <h3>  部分景区尚未恢复被暂时封闭,沿着开放的景区步道前行不远,来到游船码头,这是景区的二次必须消费,否则下面景点无法涉足。</h3> <h3>  这条被寇以“福瀑”。</h3> <h3>  更有气势的誉为“喜”瀑,从崖壁顶部无牵无挂奔泻而下的洁白水流,腾起阵阵水雾直扑脸面,沾衣湿襟,带来阵阵清凉。</h3> <h3>  这个被誉为“一心八区158个景点“的舞龙峽景区被"利奇马”袭扰大打折扣。自然景观与人文的契合如果没有历史积淀,仅凭吉详词汇堆砌也难以产生认同感。还有五福玻璃桥,腾龙转运梯,镏金滑索等二次消费景点尽管名称悦耳,但无特色、性价比缺失,最后还是冷落了自已。目前景区正在维修受损的景点,但愿早日恢复提升。</h3> <h3>  第三天上午我们来到夹溪的中游十八涡景区,令人奇怪的是两天前上游舞龙峡浑黄的溪水到了中游已清彻见底微微泛绿了。</h3> <h3>  十八涡景区的大门。</h3> <p>  十八涡景区位于夾溪中段,绵延500多米长的峡谷与台地的高差有200多米,绝壁耸立,两岸对峙,溪涧奔涌,泉瀑跌落,形成众多激流险滩,浅壶深潭。被誉“渡水傍山寻绝壁,白云飞处洞天开"。</p> <p>  夾溪十八涡景区占地28.94平方公里,园区景观以“台地峽谷,壶穴瀑布”为特征,是新生代以来构造变迁、岩桨喷溢和河流冲饰等多种地质遗跡的集中分布区,极具科普教育、旅游观赏价值。</p> <h3>  景区入口处鸟瞰,美景一览无余,桥下十八涡正是精华所在。相传是大禹治水所用十八口大镬的遗迹,如今口口大镬碧水盈盈,清代诗人张经台赞曰:“陡然下绝壁,天落洪坡中,俯临十八涡,皎皎磨青铜。” </h3><h3> 当然今天对夾溪十八涡的地理成形已有科学解释。</h3> <h3>  沿着十八涡的“迎宾大道"夾溪古道前行,只见古道旁山体的石缝和裂隙中,大树葱笼、枝繁叶茂,令人感慨、令人赞叹。真可谓古石悠悠,古树巍峨,古树为古道书写着年轮,古石成古树依傍的村落,相互依存,相互诉说。</h3> <h3>  前行至折返点附近,乘上景区竹筏畅游于夾溪潭深水阔处,竹竿轻点两壁,竹筏缓行溪中,清风徐拂,万分惬意。</h3> <h3>  前行不远,巨石遍布溪中,溪水在狭缝中流淌,只能弃筏前行。</h3> <h3>  天牛喘月 受溪流切割的岩壁,因节理薄弱处产生裂隙,受重力崩塌落入溪中,雕琢大师用柔软的水刀经年累月塑就奇景,观之如水牛横卧。可我觉得更像半潜溪中的扬子鳄,不!更像海水中的湾鳄,其头部是那么唯妙唯肖。</h3> <h3>  仙人洞 浙中大峽谷不同走向的裂隙交汇于此,溪流切割造就。</h3> <h3>  这块未被命名,观之酷似巨龟伸头回望,不知有何企盼。</h3> <h3>  继续前行,来到了十八涡景区的最精华部分,这里散布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43处壶穴,其规模和保存完整度国内稀有,堪称壶穴大观园。</h3><h3> 究其成因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是瀑布激流成因,认为河流夾带沙石对瀑布下面的河床冲刷磨蚀,以及急流旋涡对河床的节理面、破碎带的掏蚀形成。另一种冰蚀成因,认为是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层履盖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状态下,由冰川融水及粒屑的巨大压力形成“滚流水钻”对河床冲蚀研磨而成。</h3> <h3>  四世同堂 四个大小相近的壶穴,紧紧相挨,连续不断。</h3> <h3>  聚秀涡 十八涡中壶穴最为集中处,流水大师在此雕琢出十余个大小不等的壶穴,如一幅精美的艺术瑰宝镶嵌河床。</h3> <h3>  天螺涡 右侧山崖边有一巨型冰臼,直径4米,深8米,状如螺蛳内壳,又称“天螺涡”。历经地质变迁,200多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期的遗存能如此完好保有,实属奇迹。我国地质学家冰臼之父韩同林落笔:“天下第一冰臼”。这样深度超过两层楼内壁光滑而规整的壶穴缔造者,竞是看似无意的流水。</h3> <h3>  途中还有众多被命名的壶穴如石窟涡,沉钟涡,飞鱼涡,葫芦涡等等,还有更多不知名的。</h3> <h3>   美景人人想往,久久不愿离开,人在画中游,景在心中留。</h3> <h3>  层层叠水才是形成十八涡景区的原动力,看似柔弱平静的水流一旦桀骜不驯该有何等威力。</h3> <h3>  很快抵近出口处,其实出入口就相隔横跨夾溪一座桥,夾溪十八涡见证了大自然的奇妙无穷,巧夺天工。给我们留下的难忘的美好回忆。</h3> <h3>  本次游程参观了两个古衬落,其中之一是江南颇具盛名的榉溪村,位于大盘山北麓,四周群山怀抱,榉溪穿村而过,山川秀丽,环境清幽。全村现有360户,1130人全为孔姓,是江南孔子后裔最大集居地。</h3><h3> 据史记载,宋靖康之变,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孔瑞友,(大理寺评事)孔瑞躬随宋高宗南渡,因走散见此山峦逶迤,水流清彻,民风淳厚遂定居繁衍至今。</h3> <h3>  榉溪孔氏家庙 既是家庙又是宗祠,是当地孔子后裔尊宗祭祖的重要场所。</h3> <h3>  家庙内塑像。</h3> <h3>  榉溪孔氏家庙四周古色古香的民居,山环水绕的环境,儒风沐浴,古韵盎然,在此小住,放松一下都市的节奏,赋予自已数日闲逸的时光,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h3> <h3>  另一古村落正是我们这次旅游居住地乌石村。乌石村原名管头村,位于磐安尖山镇台地顶部,交通闭塞、贫穷落后,村民建房材料匮乏,当地的能工巧匠发挥聪明才智,选用当地的玄武岩,毛石垒砌,不施粉刷,整个村子远眺近观乌黑一片,富具特色所以又叫乌石村。</h3><h3><br></h3><h3><br></h3> <h3>  改革开放大潮开启了农村的致富之旅,良好的生态环境,原生态的绿色食品,淳朴宽厚的民风民俗,成为都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圣地。当地村民卓有远见,不搞大拆大建,乌石村原貌得完整保留,成为当今旅游界一张靓丽的名片。</h3> <h3>  最古老最原始的石梯。</h3> <h3>  巨石礨礨。</h3> <h3>  明清四合院落 乌石村唯一四合院落建筑,也是曾经的大户人家,如今仍有居民居住。</h3> <h3>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礼堂得以完好保留,村民开起了接待旅游者的商店。</h3> <h3>  村头八棵300多年的的枫香折射出的是乌石村悠久的历史。</h3> <h3>  如今的村民建起农家乐饭店,全方位服务,接待主要来自苏浙沪的旅游者。</h3> <h3>  村里建起旅游接待中心,完善配套服务,每天几十辆大巴为当地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财源,当地的农副产品不化运费行销都市。</h3> <h3>  这是富裕起来的村民建起的自住别墅。</h3> <h3>  告别美丽的磐安,告别大山之顶的乌石村,我们启程返回温馨的家,沿着曲折盘旋的下山之路,迎面驰来的是一辆辆满载游客的大巴,滚滚的车轮为磐安为乌石村开启了新的一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