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诗,话“中秋”》

清风

<h3>图片及部份资料来自网络/谢原作者/</h3><h3>白居易诗,学后感/</h3><h3>设计/编撰/向晓光/</h3><h3>撰稿时间:2019/9/8/(特约稿件)</h3><h3>发稿时间:2019/9/9/</h3><h3><br></h3> <h3>  读《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有感</h3><h3> 相传后羿与嫦娥夫妻的故事与中秋节有作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是也好,不是也罢;至今尚无法考证,就当她是一个传说吧。本文在以下不设及此故事,在还没有正式进入正文之前,先说一下中秋节的来历。</h3><h3> </h3> <h3>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2008年,我国正式把中秋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br></h3><h3> </h3> <h3>  中秋佳节,人团圆月儿圆,赏月是古往今来的传统,描写中秋赏月的古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挥洒笔墨,抒发心中情感,再过几天便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了,笔者急待与你分享近日学习的一首诗。<br></h3><h3>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h3><h3> 唐,白居易</h3><h3>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h3><h3>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h3><h3>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h3><h3>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h3><h3> </h3> <h3>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它是一首平易近人的抒怀诗。他的诗通俗晓畅,平易近人。《墨客挥犀》里称:白居易每作一首诗,都要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念念,老太太能听懂的,就要,听不大懂的,就改,改后也听不懂的,就不取了。时值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白居易的这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值得大家一读。<br></h3><h3> </h3> <h3>  这首诗中没有特别引人注意的词句,看不到动人的形象,诗人也没有用什么新奇的方式来描写,那么这首诗的意蕴在哪里呢?何以能够流传千百年而不朽?可以说,这是一首描写回忆的诗,它追忆了在很多年以前的那一个中秋节,那时诗人还年轻,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曲江池畔欢饮的热闹场面仿佛还在眼前。诗人它作于诗人被远放江州之际,我们就会想到白居易一生的身世浮沉,想到当时的民生疾苦,想到诗人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望月有感》等一系列杰出的诗篇。<br></h3><h3> </h3> <h3>  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白居易终生遵循的信条,而其“兼济”之志与“独善”之心的分界线大致便是被贬江州司马。总体来看,白居易的诗作是贴近现实的,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这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就是他践行自己创作原则的优秀作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