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北京的《钟鼓楼》。(宋庆安编写)。

王久云

<h3>众所周知《钟鼓楼》这组建筑群,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占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h3> <h3>在中国封建时代,在建立大小城镇的时侯都建有《钟鼓楼》,这是是一个必建项目。</h3> <h3>《钟鼓楼》在州县以下城市中,一般都是合二而一只建一个《鼓楼》,大些的城市可分建《钟楼》和《鼓楼》。</h3> <h3>顾名其意,《钟楼》的作用是击钟报时,《鼓:》的作用是定更击鼓。</h3> <h3>在中国古代,人们把黑夜分为五更。每个更次为一小时。:也就是現在的二个小时。</h3> <h3>元、明两代据说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規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都是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只敲钟不击鼓。</h3> <h3>《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至21时),和亮更(即五更3点至5点),先击鼓后敲钟。</h3> <h3>定更时钟响关城门,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h3> <h3>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h3> <h3>古人用108代表一年,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还有72候(古称5天为一侯,6候为一月,一年72侯):,这些数字加在一起就是108。</h3> <h3>这一科学的《铜刻漏计时》,更鼓定时和铜钟报时的程序,系统地为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的生息劳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时间参考。</h3> <h3>清朝的計时仪器改用《时辰香》,严格定制的《时辰香》为盘旋状,燃烧均匀,在经过精确计祘的刻度上悬掛小球,下接金属盘。当香烧到該刻度,球掉到盘中报时,提醒鼓手击鼓。</h3> <h3>北京的《钟楼》和《鼓楼》除上面作用外,它还是老北京城中轴线上,最北端的重要建筑标志。</h3> <h3>《钟楼》与《鼓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覌。是北京城重耍的一组建筑群。</h3> <h3>《钟鼓楼》作为历史上元、明、清三个王朝的报时中心,在中国建制史上是规模最大、形制最高的标志性建筑。</h3> <h3>北京《钟鼓楼》周围多年来形成的街巷,以及四合院居住区,都已经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它们承载着大量的人文历史信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h3> <h3>《晨钟墓鼓》已经成为老北京人的記忆,《钟鼓楼》已经成为《老北京》的特征。</h3> <h3>《古钟之王》简介。</h3><h3>该报时铜钟铸于明永乐年间,钟通高7.02米,钟体高5.55米,下沿直径3.4米,钟厚为0.12米~0.245米,重63吨,堪称《古钟之王》。</h3> <h3>站在《鼓楼》城台上,眺望远方(南);笔直的鼓楼南大街一直伸向远方,前面的景山公园《万春亭》历历在目,壮哉!美不胜收!</h3> <h3>透过圈孔,看《大钟》。</h3> <h3>  站在高高的《鼓楼》上,极目远眺,《什刹海》历历在目,尽收眼底。再远望北海公园内地标建筑《白塔》清晰的映入眼帘。</h3> <h3>《鼓楼》历史上最古老的大鼓,展現出岁月风彩,它似乎在向人们陈述着《鼓楼》的古老历史。</h3> <h3>《鼓楼》上架設的《主鼓》全构图。</h3> <h3>《鼓楼》的《大鼓区》。</h3> <h3>《鼓楼》内,攀向楼台又高又陡的踏步楼梯。看了令人望而玍畏。</h3> <h3>在《古楼》上参現,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展台。</h3> <h3>站在《钟楼》大钟下,遥看前(南)方的《鼓楼》别有一番情趣!美哉!</h3> <h3>老北京城中轴线上,北端最远建筑《钟楼》内被吊掛的《大钟》。</h3> <h3>纪念当年铸造《永乐大钟》的浮雕像。雕像制作精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h3> <h3>鼓楼上悬掛的大钟,已经不再担:负《朝钟暮鼓》的功能,早已退休,但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每当除夕迎春的时刻,它还在为人们带来新春的祝福。</h3> <h3>再見了!北京的《钟鼓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