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南京——半是荣华半是殇

小菜一碟

在中国的诸多城市中,南京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魅力。<br><br><p style="text-align: left;">而我,对于南京也一直带着复杂的心情,既有心心念念的向往,也有讳疾忌医的逃避——向往南京美丽的山水风景、深厚的人文底蕴,还有历尽沧桑后的宠辱不惊;避讳南京屡次惨遭屠城的悲情、无数渐被遗忘的冤魂,还有我们这个民族至今仍无法消弥的耻辱与伤痕。</h3> <h3><font color="#010101">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南京兴衰荣辱的双刃剑。无论是偏安一隅的东吴、东晋,还是昙花一现的南朝宋、齐、梁、陈,定都南京的朝代大多是醉生梦死的半壁江山。战争与重建在这里不断上演,落寞与繁华在这里交替循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里秦淮,烟波风流。千年古都,风云际会。历史曾在这里有多辉煌,就曾在这里有多悲壮。无论是建功图强的帝王豪气,还是腥风血雨的悲情往事,在岁月的洗礼中,都悄无声息地消融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里,呈现出六朝古都厚重而温润的质感。</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淮胜景</b></div><br>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h3><font color="#010101">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秦淮河的诗文不胜枚举,且有许多耳熟能详传说与佳句。不过我发现,这些得以传世的文字大多有两个特点:一是写秦淮夜景,画面唯美;二是借景抒情,惆怅哀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公元826年,诗人刘禹锡路过此地,触景生情,赋下名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寓情于景,慨叹六朝兴亡和人生凄凉,全诗笼罩一种深沉的感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公元834年,诗人杜牧夜泊秦淮,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感慨唐王朝日薄西山,当权者昏庸荒淫,写下千古绝唱“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更是给秦淮河营造了挥之不去的哀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公元1923年,作家朱自清在与俞平伯泛舟秦淮河,领略“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感受新旧文化思潮的交锋,留下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留下对现实的无限迷惘、无奈与惆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秦淮河是适宜夜游的,大约与它的气质有关。我在华灯初上时来到慕名已久的秦淮河,如同赴一场情人节的约会。岸上游人如织,河中画舫穿梭,桨声灯影,美酒欢歌,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font></h3> 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庙,为祭祀孔子的场所,中国四大文庙之一,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曾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是南京城最古老的地标,也是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网红打卡地。<br> <h3><font color="#010101">夫子庙的夜晚很是热闹,有各种民俗表演,有种类繁多的小吃,我信马由缰地穿行在纵横交错的巷陌里,仿佛游弋在一条旧时光的河流之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遥想当年,秦淮两岸,一边是寒窗苦读的书香,一边是撩帘远眺的脂粉,无数的才子佳人在这里演绎了天作之合、比翼双飞的童话故事。</font></h3> 位于夫子庙东侧的江南贡院,曾是我国最大的科举考场,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据说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这里。<br> 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朝同治年间,仅单人单间的考试号舍就有2万多间,其规模之大,即便放在当下估计也让一众的高校汗颜。<br>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打破血缘关系的世袭垄断,让社会中下层也有施展才智的机会,这也应该算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br>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经过夫子庙前的文德桥,便是大名鼎鼎的乌衣巷了。这里曾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邸,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等文化巨匠。<br> 我伫立秦淮河畔,看两岸勾栏酒肆林立,一排排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伴随着霓虹闪烁的飞檐照壁,与河中的倒影相呼应,一直延伸至遥远的天际,那一份朦朦胧胧、亦真亦幻的感觉,仿若天上的街市。<br> 我泛舟秦淮河上,歌半酣,酒微醺,意迷离,似乎听见无数文人墨客怀古咏今,豪门士族觥筹交错,达官显贵出将入相,才子佳人儿女情长……这些历史云烟,都留在了秦淮河交相辉映的桨声灯影里。<br> <h3><font color="#010101">河水滔滔,千年不息,这流动着的分明不是水,而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脉络。</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国遗痕</b></div><br>历经十朝更迭的兴衰荣辱,南京作为都城的使命在1949年再次戛然而止。而民国作为一段刚刚离去的历史,在南京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记忆。<br> 南京最繁华的长江路上,有一片600多年历史的建筑群,曾经煊赫一时的民国总统府,依然屹立在那里,尽管神态黯然,但高大的门楼和恢弘的气势仍然述说着昔日的辉煌。<br> <h3><font color="#010101">从明初的王侯府邸,到清朝的总督官署,从太平天国的天王府,到中华民国的总统府……这里多次成为政治军事的中枢。中国近代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许多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都与这里密切相关。</font></h3> 置身于此,仿佛站在一方穿越交错的舞台,一幕幕鲜活的历史画面呈现眼前。多少运筹帷幄,多少张皇失措,多少奢靡繁华,多少颓败悲歌……透过这里众多的遗迹,依然能触碰到鲜活的历史。<br> 转过总统府的街角,画风也随之一转,街边闪现出一栋栋民国风格的小洋楼。西式的拱门花窗,精美的石砌,简约的灰墙,大气而不失雅致。<br> 街边的霓虹和小楼中透射出的灯光,和着留声机里飘渺的低吟浅唱,让人有些“今夕何夕”的错觉,仿佛有撑着油伞的旗袍女人和头戴礼帽的灰衫男子,从斑驳的光影中款款而来……<br> 这里就是南京著名的1912街区,因孙中山先生1912年1月1日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得名。<br> <h3><font color="#010101">当时是政要显贵云集之地,如今被打造成了各具特色的酒吧,成为经典怀旧和时尚浪漫的完美合体。</font></h3> 若论金陵雅韵、民国遗痕,就不能不提美龄宫。美龄宫又名国民政府主席官邸,东倚中山陵,西接明孝陵,南临中山门,北望紫金山,号称“远东第一别墅”。<br> 美龄宫主体是一座三层重檐山式建筑,古典宫殿式大屋顶,覆盖蓝绿色琉璃瓦,内部装修又是西洋风格,水晶吊灯,落地花窗,整个建筑流光溢彩、富丽堂皇,中西合璧、简洁大气,整体的感觉非常的美。 <br> 1945年到1948年,是美龄宫最辉煌的时期。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之后,蒋宋夫妇周末常在这里度假,举办宴会招待各方来宾。<br> 历史人物总是光芒四射,瑕玉互见的。撇开政治因素,至少不可否认,宋美龄是一个智慧聪颖、气质不凡,百年难得一见的奇女子。 <br> 1943年在美国国会演讲,一身黑色提花旗袍,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温婉而又充满激情,用独特的中国古典气质与西方优雅风度征服了美国人,这是她一生中的巅峰时刻。<br> 而在美龄宫所看到的宋美龄,是优雅精致的宋美龄,是书画大家宋美龄。在展出的宋美龄众多书画作品,有一幅红梅报春图吸引了我,右下角落款“美龄”,左上角写着“数点梅花天地心甲午除夕中正”——眼前顿现大年三十除夕夜,妇唱夫随、吟诗作画的场景,不禁感慨真乃神仙眷侣、伉俪情深。<br> 据说因为她喜欢梧桐树,他便购得两万多棵法国梧桐,遍栽南京街头,南京因此成为世界上梧桐树最多的城市。<br> 从总统府到中华门,从美龄宫到中山陵,粗壮的梧桐不断延伸。在这遮天蔽日的梧桐树下,慢慢走几条街,这座城市特有的民国味就会扑面而来。<br> <h3><font color="#010101">有人说被梧桐紧紧包围的美龄宫,是蒋介石最深情的表白。不知道晚年客居美国的宋美龄,梦中会出现多少次这座美龄宫,会回忆起她此生最骄傲的时光。</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文金陵</b></div><br>南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魅力不在于山水景观,而在于六朝故都丰厚的历史人文。<br> <h3><font color="#010101">尽管频繁的战乱让南京的古迹毁坏殆尽,但即便它们散落在断壁残垣,蒙尘于街头市井,遗失至寻常巷陌,却因历史的积淀而愈加厚重,因岁月的洗礼而愈见光芒。</font></h3> 南京的历史,有一种盛极而衰的哀艳。它在繁华与悲凉的两个极端反复切换。有人说南京是一座悲情的城市,我却不愿苟同。<br> 六朝以来,南京屡遭灾祸,却不断“死而复生”,从废墟上重新站起来,并再创辉煌,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难能可贵。<br> 作为都城的南京,如果说它有过悲伤,那也是它为国家和民族所承担的伤痛,只能让我们对它产生更多的感恩与敬意。<br> 每当中华文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南京便责无旁贷地站出来,挽狂澜于既倒,佑华夏之正朔,延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从这个角度讲,南京恰恰是一个英雄的城市。<br> 南京是一个有历史而无土著的城市。现在的南京人,基本都是移花接木的外地移民后裔,这种混合性的城市人群,心灵上也是宽敞的。所以南京的文化,更多地是呈现出宽松、包容、多元的气象。<br> 这种文化特质,体现在南京城的兼容并蓄上——既有钢筋铁骨的繁华,又有腥风血雨的记忆;既有优雅浪漫的精致,又有烟火市井的粗粝。<br> 这种文化特质,体现在南京人的豁达乐观上——无论是六朝兴亡还是红尘悲欢,他们看来淡如云烟;无论是高温还是高房价,他们一样自在悠闲。<br> 南京也是中国南北历史和文化的交汇点。所以南京的包容,还体现在文化上的开放,它总是含蓄的收敛自己的锋芒,却能在无声的熏陶中博采众长,融汇为自己的特色。<br> 比如南京的吴调小曲,不断与时俱进地演变,从古至今传唱不休,街头巷尾常可邂逅,在悠扬婉转中聆听属于南京的历史声音,也可以感受到金陵女子的温婉柔情。<br> 再比如南京的菜肴,多以水产为主,善用炖、焖、烤、煨等烹调方法,注重原料鲜活,擅长刀工火候,讲究鲜香酥嫩,其口味南北皆宜。<br> 还有南京的小吃,鸭血粉丝、鸡汁汤包、狮子头、小笼包、盐水鸭……种类繁多,老少皆宜,既有北方菜系的平和大气,也包含了南方菜肴的选料精细。<br> <h3><font color="#010101">正是因为“和合包容”的力量,南京的文化才具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也使得南京文化不断产生新的高度。</font></h3> <h3><br></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百年国殇</b></div><br>从历史中走来的南京,有过比其它城市更多的挣扎与伤痕,但伤痕恰恰也是它的生命。<br><h3></h3>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但未能彻底改变当时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落后面貌。<br> 1925年孙中山先生因病辞世,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嘱。先生为解放中华民族、救同胞于水深火热而奋斗一生,至死依旧无法放下对国家未来的担忧。<br> 根据孙中山先生的遗愿,1929年6月1日将其葬在南京紫金山麓,是为中山陵。整个陵园依山而建,融汇中国传统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其外形像一座“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以期“唤起民众”。<br> <h3><font color="#010101">中山陵的起点是博爱坊,“博爱”两字由孙中山先生亲手书写。“博爱”充分体现了先生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也是他为民族解放事业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最好诠释。</font></h3> 中心大道两旁的松柏苍翠茂盛,犹如高大威武的卫兵守护者这方圣土。陵门上是孙中山先生书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也是先生毕生的奋斗目标。<br> 怀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我们走完从碑亭到祭堂的339级台阶。祭堂的三个拱门上,分别刻着先生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正中门楣上刻有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br> 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生命的终点,也是他毕生事业的写照。站在先生的终点上,远眺今日愈加繁华的南京城,心中不禁感慨万千。钦佩先生为中华崛起挺身而出,感谢先生为民族解放鞠躬尽瘁,百年之殇,犹在昨日,先生胸怀与担当,永为世人所敬仰。<br> 南京,走到哪里都有故事,走到哪里都有笑语。唯独一个地方,让我们心痛,愤怒,且无语。这就是建在“万人坑”之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br> 1937年的冬天,巍峨的明城墙轰然倒塌,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南京。持续六周泯灭人性的大屠杀,让30万手无寸铁的同胞沦为刀下冤魂。这不仅是中国的奇耻大辱,也是整个人类的痛。<br> 30万人是什么概念?我的直觉告诉我,如果30万人一字排开,即便按每3个人1米算,那就是一道100公里长的人墙!如此众多的生命,却被丧尽天良的畜生极尽凌辱,而后植物一般的收割。<br> 置身于此,耳边依稀还能听到枪炮肆虐的轰鸣、疯狂屠杀的惨叫、生离死别的哭喊……以及侩子手的狰狞的狂笑……曾经美丽繁华的古城,沦为尸横遍野的屠宰场;流淌千年的秦淮,见证了血流成河的悲剧。<br> 光线昏暗的展厅里,每一张记录日军暴行的画面,都代表着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每一幅遇难同胞的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每一个冰冷的姓名牌,都是我们民族内心深处的一道伤痕……<br> 从纪念馆出来,悲伤的心情无以言表,胸中的怒火恣意燃烧。铭记历史并不代表延续仇恨。八十多年过去了,许多当年出生的婴儿,也成了四世同堂的老人,而我,而我们,却无法释怀这段切肤之痛。<br> <h3><font color="#01010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时刻铭记;和平来之不易,让我们且行且惜。</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一砖一瓦,尽染南朝烟雨,处处有文气;一人一城,氤氲书卷写意,比比皆金陵。</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三千繁华散去,六朝金粉落尽,而金陵的温香与伤愁,将永远留存于历史的记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金陵自古帝王州,半是荣华半是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