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鞋

<h3>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原创</h3> <h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下的人都有好几双皮鞋:单的、棉的、黑的、白的、红的、棕的、休闲的、各式各样。家里都有专门的鞋柜存放,出门时穿上合适的鞋子,再配上得体的衣服,更能增添些几分风度、几分英俊、几分潇洒、几分漂亮!</h3> <h3>  时逝物迁,星移斗转,在过去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春夏秋三季都穿的是单布鞋,冬天是松紧布鞋、三片棉鞋或二片棉靴。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伴我度过了童年、少年,穿布鞋不仅养脚,还有浓浓的母爱温暖着我们。做手工布鞋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工艺流程复杂的很,但每一针一线里都饱含着母亲对子女们深深的爱和关心。</h3> <h3>  做鞋时先把穿烂的旧衣服拆洗好,大小块分开洗干净晾晒,晾快干时把小碎布放膝盖上撸展,成厚厚一沓后用布条捆起来备垫底用。然后挑个晴朗的天气,把门板摘下,用麦麸和白面、玉米面做成稀面糊,一层大块旧布一层面糊的糊,布的接口都接展铺好,面糊用手摊开抹匀,够四层时抬太阳底下曝晒,晒干后就成了袼褙。</h3> <h3>  袼褙晒干后,从门板揭下,开始括底,把家里所有人的底样备好,用大针引细麻线㩟上,用剪刀开剪,一只底要剪四层,家里每个人都括上4——5双。括好后,大人或孩子的鞋底,用白洋布(农村丧事领的白孝条),剪一寸宽的斜条用白面浆糊一层层在边缘糊好,晾干后再㩟一起,称净底,没糊白条的叫毛底,一只底有四层,㩟好后用布条捆好,怕弄乱成一顺风。</h3><h3> 垫底时,用事先撸好的小碎布一层层铺好后,用白洋(孝布)布把小碎布包好,向里握起,用大针㩟一圈才行。</h3> <h3>  那时的人们,家里基本上都有手摇纺车。父母们晴天或白天还得去地里干农活,只有夜里或下雨天才能纺麻绳。先买点麻,在离纺车不远的地方,把麻的一头捆绑在右手可以拽着的地方为好。母亲常坐在地上铺的一个折叠麻袋上,嘴里噙着麻皮片,右手摇纺车,左手管麻线上锭,右手摇几下纺车便停下批麻皮续麻,随着纺车的摇动,左手由低到高上劲,再由高到低上锭,一锭上满以后开始搓绳,母亲常手拿着锭,我们姊妹三个手拽纺的单股麻绳,拽够一定的长度时就使劲拽几下,是怕纺劲不匀有小疙瘩,然后再合二为一搓麻绳,搓好后再一根根盘好套起备用。</h3> <h3>  麻绳备好后开始圈底纳底,圈底时常右手中指戴上顶针,用针锥在底下底上先扎上二针,再用针带着麻绳顺着扎好的针眼扎下去,右手使劲刺啦一声拽过去,再在针锥上绕二圈在膝盖处使劲勒下去。每天夜里我们在煤油灯下一边做作业,一边听着母亲纳鞋底的刺啦声。有时作业做完,就让母亲给我们讲故事,母亲便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们讲花木兰、穆桂英、岳飞的故事,讲做人不论男女,永远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恩,要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出门在外不要丢家人的脸,要做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h3> <h3>  鞋底纳好后,开始做鞋帮。用事先备好的鞋样放袼褙上,用针线㩟一下后开剪,鞋帮鞋后跟处都多蒙上二层布纳结实。鞋面布蒙上,把两个后跟鞋帮链上后,开始沿鞋口,挨住鞋底的沿白布,上面口沿小孩子的沿红口或蓝口,大人的沿黑口或黑兰口,有给老人戴孝的沿白口,平常每人每年都做方口布鞋,长帘鞋,松紧布鞋。</h3> <h3>  鞋帮做好后和上鞋绳,上鞋绳用拨吊拧,有时拨吊不够用,就把白萝卜或红薯切一块,用筷子扎上,把棉线捆在筷子顶端系好,长线头搭在人的后背上,右手在小腿肚上搓一下,左手掂起拨吊,那拨吊便滴溜溜地转了起来,拨吊上线拧好后开始搓上鞋绳,绳搓好开始上鞋,把做好的鞋帮用针线㩟上,从脚腰开始上鞋,按顺时针旋转上一圈,新鞋才算做好。</h3> <h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层底布鞋已过往成了历史,手工布鞋已被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鞋所取代,但我对千层底布鞋的记忆一直清晰:母亲做布鞋的工艺流程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穿上母亲做的新鞋,心里那种暖融融,甜滋滋的感觉至今不忘。</h3> <h3>  中秋节又快到了,母亲离开我们转眼间已快两年了。每当想起母亲大人来我就不由得回忆起我童年的往事来, 老布鞋见证了母亲的勤劳和对我们无限的爱! 谨以此文献给我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愿她老人家在天堂里永远安好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