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旅行之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

杨红波

&nbsp; &nbsp; &nbsp; 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二(8)班的“南京长江大桥考察小分队”。<br>&nbsp; &nbsp; &nbsp; 2019年7月初,我们组建了这支“南京长江大桥考察小分队”,小分队成员是:杨智宸、孙雨萌、郭安涤。这个暑假,我们要对南京长江大桥展开全方位的考察,要弄清楚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并完成学习报告——《穿越时空的旅行之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吧!<br> <h5>小分队在南京长江大桥上</h5> &nbsp; &nbsp; &nbsp; &nbsp;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br>&nbsp; &nbsp; &nbsp; &nbsp;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全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净空宽度120米,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br>&nbsp; &nbsp; &nbsp; &nbsp;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中国的辉煌,也是著名景点,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从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大桥建设8年,耗资达2.8758亿人民币,使用38.41万立方米混凝土、6.65万吨钢材。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6年-201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文物保护项目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br> <h5>南京长江大桥</h5> &nbsp; &nbsp; &nbsp;小分队各成员在一起制定了完备的研究计划,计划如下: <h5>旅行计划</h5> &nbsp; &nbsp; &nbsp; &nbsp; 制定好计划之后,我们就按照计划展开考察工作了。<br>&nbsp; &nbsp; &nbsp; &nbsp; 首先,我们找来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部分档案资料、出版刊物和设计文本,分头进行阅读;同时我们各自也在家长的指导下在互联网上寻找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各种信息。<br> <h5>图书资料</h5> <h5>网络资料</h5> &nbsp; &nbsp; &nbsp; 紧接着,我们3位成员在7月14日上午来到杨智宸家,集中在一起对先前各自学习到的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知识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每位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收获。接下来,我们又一起在电视上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节目《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我们观看了近两小时的纪录片,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众志成城、大江丰碑、跨越百年”五篇内容中,详细而又全面的学习了南京长江大桥从最初的选址,到建成通车,再到修缮后重新通车的全过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访问央视网站链接进行观看哦:<a href="http://tv.cntv.cn/video/VSET100305498998/98d521324e404bca8df9f90ff0f8fabe"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央视网站《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纪录片</a> <h5>央视纪录片《国家记忆》</h5> <h5>观看《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纪录片</h5> &nbsp; &nbsp; &nbsp; &nbsp;后来,我们又邀请2016年参与南京长江大桥修缮设计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杨建筑师(嘿嘿,其实就是杨智宸的爸爸)为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对南京长江大桥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从南京长江大桥的战略位置、组成部分、建成前人们的过江方式、建设和修缮情况一一给我们做了汇报,我们真是大开眼界,真没想到这座赫赫有名的南京长江大桥除了雄伟外,还有这么多穿越时空的故事呢! <h5>杨建筑师为小分队讲解</h5> &nbsp; &nbsp; &nbsp; &nbsp;2019年7月21日,杨建筑师带领我们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大桥纪念馆、浦口火车站、中山码头、南京铁路轮渡栈桥旧址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体验了南京长江大桥过江、轮渡过江和隧道过江等三种过江方式,还了解了原始而又神奇的火车轮渡过江的交通方式。 <h5>杨建筑师为小分队讲解</h5> <h5>小分队体验轮渡过江</h5> <h5>小分队在南京长江大桥正桥上考察浮雕</h5> <h5>小分队在大桥头堡下的大桥纪念馆参观</h5> <h5>南京铁路轮渡栈桥旧址</h5> &nbsp; &nbsp; &nbsp; &nbsp; 接下来按照计划,我们各自根据在考察中掌握的情况和计划中的研究主题,从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作了全面调研和考察,形成了我们本次调研的研究成果。 <h5>我们的中期成果</h5> <p><b>[研究成果一:前世1]<br>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之前的渡江交通情况</b></p> &nbsp; &nbsp; &nbsp; &nbsp;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之前,南京主要有三种过江交通方式:行人轮渡、汽车轮渡和火车轮渡。<br>&nbsp; &nbsp; &nbsp; &nbsp;行人过江和汽车过江主要依靠下关中山码头和浦口码头之间的轮渡过江,这两座码头伴随津浦铁路的通车而建成于1910年代,目前仍在使用。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顺利进行,孙中山灵柩经浦口码头登陆下关中山码头,进入南京城内后抵达中山陵。<br>&nbsp; &nbsp; &nbsp; &nbsp;火车轮渡则依靠1933年建成使用的南京铁路轮渡栈桥进行过江。1973年随着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铁路轮渡栈桥停止使用。<br> <h5>民国时期过江方式示意:行人轮渡、汽车轮渡和火车轮渡</h5> <h5>小分队在中山码头</h5> <b>[研究成果二:前世2]<br>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情况</b><br> <p>&nbsp; &nbsp; &nbsp; &nbsp;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还在建设之中,国家又做出了在南京建设长江大桥、贯通京沪铁路线的决定。<br>&nbsp; &nbsp; &nbsp; 1957年8月,《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提出桥址选择方案:(一)燕子矶上游附近;(二)上元门附近;(三)铁路轮渡下游1.4公里的宝塔桥,并送铁道部审查。<br>&nbsp; &nbsp; &nbsp; 1958年初,建桥设计方案经讨论决定:(一)同意桥址选定在宝塔桥;(二)同意按铁路、公路两用桥设计,并考虑桥下可通过万吨级海轮。<br>&nbsp; &nbsp; &nbsp;1960年,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正桥9号墩钢围笼浮运下水,宣布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大桥建设全面启动。<br></p><p>&nbsp; &nbsp; &nbsp;1965年,南引桥架设完成。<br>&nbsp; &nbsp; &nbsp;1966年,9座正桥桥墩竣工。<br></p> <h5>正桥桥墩竣工</h5> &nbsp; &nbsp; 1966年底,北引桥架设完成。<br>&nbsp; &nbsp; 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先行通车。<br>&nbsp; &nbsp; 1968年12月29日,公路桥竣工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br> <h5>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时间表</h5> <h5>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时的情景</h5> <b>[研究成果三:今生1]<br>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初期的情况</b><br> &nbsp; &nbsp; &nbsp;1960年代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br>&nbsp; &nbsp; &nbsp;1969年9月2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南京长江大桥。<br>&nbsp; &nbsp; &nbsp;1969年9月26日,80辆坦克及60多辆轮式车辆编队驶过大桥,检验大桥质量和部队战备情况。<br> <h5>坦克经过南京长江大桥</h5> &nbsp; &nbsp; &nbsp; 1973年,下关火车轮渡停航,火车从此全部经南京长江大桥过江。<br>&nbsp; &nbsp; &nbsp; 人们对南京长江大桥感情很深。在南京长江大桥剪彩通车当天,人们在庆祝时挤掉的鞋子装了两大卡车。建成初期,人们常常用大桥命名商店或商品,例如大桥照相馆、大桥饭店、大桥电影院、大桥自行车、大桥火柴、大桥开水瓶、大桥邮票等等,大桥的形象也经常用作各类商品包装。人们采用各种文艺摄影作品表现南京长江大桥。1970年《南京长江大桥》文章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直到2001年以后才退出小学课本。<br> <h5>商品及包装上的南京长江大桥</h5> <b>[研究成果四:今生2]<br>南京长江大桥的修缮情况</b><br> &nbsp; &nbsp; &nbsp; &nbsp;截至2016年,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已运营近48年,公路桥出现损伤,南京市政府封桥进行公路桥的大修,总工期两年半。2018年底修缮后重新通车。<br>&nbsp; &nbsp; &nbsp; &nbsp;施工工人对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正桥、引桥、回龙桥、桥头堡、工字堡、栏杆、路灯、雕塑进行了维修。<br> <h5>南京长江大桥组成部分</h5>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学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相关部位和知识,例如公路桥和铁路桥开始交汇的地方称为“老虎口”,大堡顶上的红旗雕塑称为“三面红旗”,小堡顶上的雕塑称为“工农兵塑像”,维修时要等到没有火车开过的时间段进行这被称为“天窗期”,南京长江大桥有一段从引桥连接大堡公园的桥被称为“回龙桥”,在引桥前端有个上面有工字符号的被称为“工字堡”。 <h5>工字堡</h5> &nbsp; &nbsp; &nbsp; 我们了解到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一共镶嵌202块铸铁浮雕,分为向日葵、风景、工农兵三个不同的主题。其中,向日葵镂空浮雕98块,风景主题浮雕98块,工农兵浮雕6块,表达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其中有一块“草原牧马”浮雕在上世纪90年代被汽车撞到长江里去了,这次修缮通过三维扫描和打印技术恢复了这块草原牧马浮雕。 <h5>“草原牧马”浮雕</h5> <b>[研究成果五:今生3]<br>南京当代过江交通情况</b><br> &nbsp; &nbsp; &nbsp; &nbsp; 目前,南京长江大桥不再是南京人过江的唯一桥梁了,人们过江的方式得到了很大发展和改善。除了传统的轮渡过江和南京长江大桥过江之外,还有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四桥、南京长江五桥(在建)、南京大胜关铁路桥、扬子江隧道、南京长江隧道、地铁3号线过江、地铁S10号线过江等过江方式,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京人过江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了。 <h5>南京过江通道规划(2014-2030)</h5> <b>[研究成果六:未来1]<br>南京未来过江情况畅想</b><br> <h3>&nbsp; &nbsp; &nbsp; &nbsp;近百年来,南京长江大桥见证了南京人过江方式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穿越长江越来越容易和便捷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小分队相信人们会发明更多更便捷的过江方式,各成员发表了自己的想法。&nbsp; &nbsp;</h3><h3>&nbsp; &nbsp; &nbsp; &nbsp;杨智宸说:“现在很多场合都能看到无人机,我觉得可以用无人机过江,人不用过去,无人机过去帮人们把事情办好了或者把货物送过去后自己飞回来。”<br>&nbsp; &nbsp; “我觉得人们可以做个磁悬浮的轨道隧道,把要过江的人装在磁悬浮的设备里快速的发射过去。”孙雨萌补充说,“呼的一声,几秒钟人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到江对岸去了!”<br>&nbsp; &nbsp; &nbsp; 郭安涤说:“我觉得吧,现在都有GPS导航,人们应该能够像发射炮弹那样,把过江人装在安全的炮弹里,准备工作做好后弹射出去,江对岸按照GPS定位接收一下就行了!”<br></h3><h3><br></h3> <h3><b>活动总结</b><br>&nbsp; &nbsp; &nbsp; &nbsp; 本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之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活动让参与的每一位队员都详细而又生动地学习了南京长江大桥这一南京著名构筑物的前世今生,也学习了与南京其他过江方式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既有地理的也有人文和历史的,也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之心和求知之欲,让孩子们充分了解了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克服各种艰辛和困难自力更生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又由此取得了怎样的科学成就,与当代习总书记提倡的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具有高度一致性。<br>&nbsp; &nbsp; &nbsp; &nbsp; 活动期间,每个孩子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完成了最初设定的计划,本次考察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暑期实践活动。通过本次实践活动,相信他们将会像人们建设南京长江大桥那样,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战胜各种挑战,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出各自的成绩。<br></h3><h3><br></h3> <h5>穿越时空的大桥,穿越时空的我们</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