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达玉民俗村是以藏族达玉部落为主题的一个民俗村,展示了草原藏族文化。</h3> <h3>达玉部落还是目前最大的环青海湖骑行服务驿站,为骑友提供单车租赁、专业领队、等一条龙服务。</h3> <h3>在那遥远的地方</h3><h3>有位好姑娘</h3><h3>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h3><h3>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h3><h3>她那粉红的笑脸</h3><h3>好像红太阳</h3><h3>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h3><h3>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h3><h3>我愿抛弃了财产</h3><h3>跟她去放羊</h3><h3>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h3><h3>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h3><h3>我愿做一只小羊</h3><h3>坐在她身旁</h3><h3>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h3><h3>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h3><h3>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h3><h3>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h3> <h3>青稞,主要产自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已推出了青稞酒、青稞挂面、青稞馒头、青稞营养粉等青稞产品。在药性功效方面,青稞具有补脾、养胃、益气、止泻、强筋力之功效。</h3> <h3>青稞在西藏的种植已经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唐朝是公元618年建国,离今不过一千四百年左右,显然不是文成公主带去的。</h3> <h3>牛粪在藏语里叫“久瓦”,意为燃料。在西藏人的眼里,牛粪是个宝。西藏的牛粪与南方的牛粪完全不一样,没有一点臭味。这可能和牛吃的草有关系。</h3><h3>在西藏,牛粪不仅仅是燃料,在婚礼,乔迁,节日都会用到;牛粪的利用是藏区的特定生活条件以及藏区的习俗,才延续至。<br></h3><h3>在藏民眼里,谁家的牛粪越多,谁家的妻子就是持家有方,也是家庭富有的象征。<br></h3><h3>如果藏民在马路或田野上看见光滑的牛粪时会说:“好一朵漂亮的黄蘑菇哟!”在西藏、甘肃、青海等藏区都有用牛粪火灰烙饼的习俗。他们在用牛奶和成的面中加入酥油,摊成饼状,扒开牛粪火灰,将饼平放在火灰上,再盖一层牛粪火灰,不时翻看,烙好后存放起来,随用随取,香甜酥脆,非常可口。</h3> <h3>去过西藏旅行的人应该都知道,有时路边经常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白色帐篷。哪些白色帐篷可不是普通的藏民人家,所以千万不能随便进去,如果你进去的话,你可能就要嫁到西藏成为女婿了。</h3> <h3>藏族人据说一生只洗澡三次,服饰上大量银器起到了杀菌、消炎和排毒等作用。婚俗不见新郎的婚礼,媒人去接新娘。</h3> <h3>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h3> <h3>在藏区,有许许多多的佛教传统,从古老的年代流传至今,每逢十二年一轮的“马年转山、羊年转湖”便是其中之一。据说,这是佛祖留给众生的旨意。通过此种修行,可消除无量的罪障,增添修行的功德。今年恰逢藏历羊年,信众们不惜长途跋涉,纷纷前往圣湖朝拜,以求人寿年丰,驱邪纳福。</h3> <h3>藏民不惜一辈子磕长头匍匐在朝圣路上,藏历马年转山,羊年转湖,一生朝拜一次布达拉宫,一路走来,总能看到他们三步一长头,用身体丈量信仰,虽风餐露宿,却安之若素。曾经,我觉得朝圣者一辈子的时间都用在念经礼佛朝圣,很是愚昧,很是无知;但从他们“愚昧无知”的行为上,却看到了我们身上所缺乏的坚信和安详,他们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情。而仅此这一点,许多人都做不到,我们很难一辈子都在坚持做一件事情。</h3><h3>从这点来看,他们是伟大而坚毅的。如果抛开神灵和宗教信仰,他们的坚毅正是我们需要的。</h3> <h3>悬挂五彩经幡 因为经幡的意义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经幡最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h3><h3>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br></h3><h3>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br></h3><h3>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在征绿水;<br></h3><h3>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br></h3><h3><br></h3><h3> 传说故事: 有那么一天,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它们在风力的作用下,碎成了千万片,被风儿带到世界各地,带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劳苦大众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们为了感谢佛祖的恩赐,便用彩布制成三角形,上面印上经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br></h3> <h3>在藏区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都可见到印有经文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小旗,又称它为“风马旗”。风马旗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的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护,经幡在,神就在……</h3> <h3>献哈达</h3><h3>献“哈达”是蒙古人民和藏族人民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献者“扎西德勒”,我们回一句“扎西德勒秀”</h3><h3><br></h3><h3><br></h3> <h3>西海镇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的所在地。1987年,为了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表明中国政府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有关部门作出撤销221厂的决定。1993年基地退役后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将这里命名为西海镇,并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h3> <h3>原子城位于自治州东北部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草原上,距海晏县城9km,平均海拔3210m。西海镇位于青海湖西部,是环青海湖骑行环湖东路的起点,镇上有不少自行车俱乐部,以骑兵营最为出名。现在的原子城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被称为“亚洲第一坑”的填埋坑和爆破实验场等遗迹供游人参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