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剪刀手、兰花指

文洁之民

<h1 align="center">杂谈剪刀手、兰花指<br>文洁之民</h1><h1>如今人们拍照时总喜欢伸出剪刀手,特别是萌萌哒的孩子们,稚拙的剪刀手或放在嘴边,或放在眼角,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以至现在连五六十岁的大妈们拍照时也都喜欢伸出剪刀手了,显然,大妈们绝不是留念过去剪剪裁裁、缝缝补补的穷苦日子,她们之所以也像自己的孙辈一样伸出剪刀手,是为了表达美好的心情,是“老妇聊发少年狂”!</h1> <h1>于是乎剪刀手就成了全民拍照时一种典型的Pose,并成为一种模式,久而久之甚至成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说实话,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成年人拍照时也伸出剪刀手会让人觉得有些无趣与无聊,甚至觉得伸出的那两根手指真有点“2”。</h1> <h1>剪刀手是个泊来品,通常的说法是源自二战时期的英国,有人甚至考证出剪刀手的鼻祖是英国广播公司法语频道的总监——维克多·德拉维利。</h1><h1><b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欧洲各国沦陷在德国纳粹的铁蹄之下。维克多在广播中建议人们在德占区到处书写“V”字,V在英语中是代表胜利Victory的意思,以此来反抗法西斯,并表达必胜的决心。于是V字迅速传遍了德占区,城市、乡村的街道上、墙壁上、车辆上、电线杆上,到处都能见到大大小小的V字,以至人们见面时都会伸出V字形的剪刀手。在黑暗的岁月中,剪刀手给人民以力量、给人们以战胜法西斯的信心。</h1><h1><br>这样的说法固然充满着正能量,但却令人大为疑惑,难道剪刀手只有短短的七八十年的历史?</h1> <h3><font color="#010101">丘吉尔的剪刀手鼓舞人心</font></h3> <h1>其实,剪刀手所模仿的剪刀其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去过埃及游览的人都知道,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剪刀了,在孔翁坡神殿的石壁上就雕刻有古埃及人使用的医疗用具图案,其中就有剪刀。显然,剪刀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了,剪刀手的历史绝对不会只有区区的七八十年。<br></h1> <h3>埃及孔翁坡神殿的石雕</h3> <h3>外国古董剪刀</h3> <h3>唐代青铜剪刀</h3> <h1>剪刀作为一种工具,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还要进行交流,而剪刀手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手势语言,剪刀手作为表现欢欣鼓舞的手势肯定是来源于人们长期的日常劳动。</h1><h1><br>西方是游牧民族,自然少不了饲养绵羊,羊肉可以果腹,羊毛可以御寒。为了剪羊毛,人们必然要使用剪刀。你想,当人们用剪刀剪下厚厚的羊毛时,他们的心情是何等的兴奋。难怪澳大利亚那首欢快的《羊毛剪子咔嚓响》民歌能够响彻世界,歌中唱到:<br>河那边草原呈现白色一片,<br>好像是白云从天空飘临,<br>你看那周围雪堆像冬天,<br>这是我们在剪羊毛、剪羊毛。<br>洁白的羊毛像丝绵,<br>锋利的剪子咔嚓响,<br>只要我们大家努力来劳动,<br>幸福生活一定来到、来到。</h1> <h1>当劳动者看到雪堆似的羊毛时,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一定会举起手中的剪刀以示庆贺,或者干脆用手势来比划剪刀。</h1><h1><br></h1><h1>加之英语单词胜利的首字母是V,而人们在欢呼胜利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举起双臂作出V字以示庆贺,甚至会更便捷地张开食指和中指表达喜悦的心情。<br> 而在中文里,“羊、大”为“美”,面对如此众多的肥羊和羊毛,劳动者举起剪刀的手势真是不要太美哟!</h1><h1><br></h1> <h1>如果说剪刀手是西方特色的手势,那么,东方特色的手势则是兰花指。</h1><h1><br>从“度娘”上看到,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兰花指是男子的专用品,是他们显示君子气质的标志,因为兰花素有花中君子的美誉,所以兰花指又名君子指,通常用来表现人的儒雅情操。</h1> <h1>其实,生活化的兰花指是女子的专用品,艺术化的兰花指才是男子的专用品。在戏剧表演中,兰花指是常见的动作,特别是在京剧中常可以见到,不仅小生的角色表演要用到兰花指,青衣花旦角色的表演更是离不开兰花指,而传统京剧中的青衣花旦又通常是男子扮演的,因此这就造成了艺术化的兰花指成为男子专用的现象。</h1><h1><br>可见,是男子在舞台上扮演女子时使用了兰花指,而女子才是兰花指真正的主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男子时时以兰花指示人,人们一定会认为他是“伪娘”“娘娘腔”,是“二五郎当”。</h1> <h3><font color="#010101">特朗普的兰花指恶心人</font></h3> <h1>我们东方民族是农耕民族,自古以来实行的就是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模式和家庭生活模式。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女子通常是从事采摘、纺织一类的工作。显然她们在采桑采茶,摘花摘果时使用兰花指更易于完成这些工作。女子在家中还要承担一些更为精细的工作,小家碧玉的女子要做女红,缝衣纫裳,飞针刺绣;大家闺秀的女子则要受教育,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因此古代女子是“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无论是织布裁衣,弹琴翻书,显然使用兰花指最为便捷。</h1> <h1>试想一下,“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是怎样的一种画风:粉面含羞的妙龄女子,纤纤的细指捏着一根细细的绣花针,并翘起兰花指在飞针走线,一针一线地绣着戏水的鸳鸯,这种女性之美简直是酷斃了,美爆了!</h1> <h1>还有学者认为兰花指来源于印度佛教中的拈花指。在寺庙的莲花宝座上,观音微举右手,并以拇指与中指相捻,作出兰花指状,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观音本是男身女相,民间俗称观音娘娘,而女相最典型的手形便是兰花指,在这一点上,寺庙里宗教化的兰花指和舞台上艺术化的兰花指颇为相似,都是男扮女装。不过宗教化的兰花指还蕴含着深奥的佛心禅意,是在告诫世人要摒除烦恼,使得身心如兰花般清净,正如流行歌曲《中华民谣》所唱:“风雪连天万户侯,莲花宝座伸出兰花手,妙语解开心中事,几家拜我几家愁”。</h1><h1><br></h1><h1>佛教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艺术化特征,与戏剧一样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生产劳动。正因为是现实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产生了兰花指,才有了戏剧舞台上和莲花宝座上的兰花指文化。</h1><h1><br>总之,兰花指是内敛的,有着独特的传统审美特征,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契合东方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心理趋向,因此才成为一种传承的文化。</h1> <h1>如果说,西方民族的剪刀手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那么,东方民族的兰花指则表现了一种阴柔之美,这两种美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劳动。</h1><h1><br>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h1><h1><br>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们的祖先“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h1><h1><br>因此,无论是西方阳刚之美的剪刀手还是东方阴柔之美的兰花指,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本源是劳动,而不是军事、艺术、宗教。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创造了语言及手势语言,以至这种生活之美最终进入了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h1><h1><br>2019.8.12</h1> 澳洲民歌《羊毛剪刀咔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