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山西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古建筑以数量多、质量高、类型全、保存原始而独步全国。从现存最早的唐建中三年(782)南禅寺开始,几乎每隔五十年即可找到古建筑相续,可谓脉络清晰,体系完备,是研究中国古建筑演变沿革的活教材。全国600余座元代及元代之前的早期古建筑中,山西独占500余座;近200座金代及以前古建筑中,山西占到160余座;唐、五代、宋、辽建筑亦不下50余座。</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山西古代建筑分布示意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山西古代寺观壁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山西寺观彩塑分布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山西寺观琉璃分布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预习资料】</font></h3> <b>晋祠</b>,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晋祠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 <h3><br></h3> <b>晋祠圣母殿</b>:位于太原市晋祠景区西隅,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建,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气势壮观。四周围廊则为宋《营造法式》“副阶周箍”规制的国内最早实例。 <h3><br></h3> <b>天龙山石窟</b>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上,现存石窟25座,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间。石窟群虽然规模不大,却包含了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以及隋、唐四个朝代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全国众多的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石雕造像中,天龙山石窟以技巧娴熟、表现细腻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反映了我国北朝至隋唐各个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成就,展示了我国石刻造像演进的过程 <h3><br></h3> <b>龙山石窟</b>位于太原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是我国仅有的道教石窟,开凿于元代初年,由全真教道士宋德芳(道号披云子)主持兴建。原来同时兴建的道观“昊天观”已经残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道教石窟共有八个洞窟。这八个洞窟是: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另外两处道龛。这些石窟内,共有石雕像40余尊,雕像内容各不相同,而且保存完好。这些石雕,风格朴实、庄重,手法凝练,衣饰雕饰简洁、素净。与佛教石窟的雕塑风格有明显的差别。部分龛内,石窟顶部雕有莲花、龙凤等图案,有的龛内两侧、前壁上留有元代题记,这些都是研究元代道教发展史以及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h3><br></h3> <b>永祚寺双塔</b>是山西省会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始创于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双塔高均为54米,南北对峙,均用砖砌仿木构筑,与大雄宝殿结构一致。 <h3><br></h3> <b>土堂大佛/净因寺</b>,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坐北向南,东临汾水,古柏参天,杂树交荫。碑文记载,汉时土山崩坏,裂陷成洞,洞内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传为山崩佛现,乃佛教净土之因缘,故在此建寺。据考证,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br>现存除垂带下端两躯石狮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遗物。寺分前后两进,前院有天土殿和东配殿,中部有卡墙和垂花门相隔,后院有大雄宝殿、罗汉殿和地藏殿。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装绘,已失明塑风格。寺址两侧,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依山崖筑有重檐歇山式楼阁一座,阁内土洞深邃,供一佛二菩萨。佛高9米,结跏跌坐,前有二菩萨分侍左右,皆为明物。寺旁古柏,长势奇特、怪异,俗称“土堂怪柏”,为太原一大奇观,亦为晋阳一景。 <b>多福寺</b>: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 24公里处的崛围山之巅,建于唐代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坐北朝南,处于松柏、山峦包围之中。原名崛围教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之一,唐宋两代香火很盛。宋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是晋王宗室的重要礼佛之所,弘治年间(公元 1488年-1505年)改名多福寺。后又多次重修。现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殿宇7处。大雄宝殿规模宏伟,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有彩塑14尊,两山及后墙满绘佛教故事壁画,与建筑同期,均为明代早期作品。寺内有霜红龛,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隐居处。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构。 <h3><br></h3> <b>龙泉寺</b>:太山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 年),初为道教“昊天祠”,后毁于金、元时期战火。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更名为“太山寺”。后因当地人求雨有应,便冠以“龙泉”雅号。这里殿阁楼台依山势而 建,高低错落,参差其间,自成格局。有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厢房、唐碑、大雄宝殿、佛祖阁等。该寺由于观音阁内精美悬塑和太山地宫、五重棺椁的发现而驰名中外。 <h3><br></h3> <b>窦大夫祠</b>:在太原城西北约二十公里处,汾河在这里冲破山嶂,拐了一个弯,奔涌而出,向南入太原城。此处烈石山,山下有座窦大夫祠,依山傍水,古木参天,庭院深深,古祠曾悬有匾:“仁周三晋”。窦大夫何许人也?子曰:“晋贤大夫!”窦大夫,姓窦名犨,字鸣犊,春秋时期封地于太原西北的古城村一带,曾于狼孟也就是今阳曲县黄寨,施过开渠兴利的德政。孔子周游列国,准备来晋国,车至黄河岸边,惊闻窦大夫因劝谏晋国权臣赵简子而残遭杀害,仰天长叹,决然而返,作琴曲《陬操》,哀悼窦大夫:“伤予道穷,哀彼无辜。”后人怀念窦大夫,于是在烈石山立祠,这里也被称作孔子为窦大夫赋琴操之地。 <h3><br></h3> <b>南禅寺</b>,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 <h3><br></h3> <h3><b>南禅寺大殿</b>:位于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结构古朴大气,宛若敦煌壁画中的建筑重现,殿内还有保存下来的整堂唐代彩塑。1956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发现,1964、1965年河北两次地震波及,损毁严重。1974年抢救性维修,1975年工程告竣。<br></h3><h3></h3><h3><br></h3><h3>地处佛教圣地五台山外围,南禅寺周边留下的早期建筑还有不少,向北七公里五台县东善文村有金代建筑延庆寺;西南方向十五公里定襄县北社西村有建于金代的洪福寺,东北二十多公里的县城内有元代建筑广济寺,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在南禅寺东北五十公里处的佛光寺。</h3> <h3><b>南禅寺</b>:我国现存大殿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她的唐代雕塑,文艺、古典、神秘、栩栩如生,给人以实感和动感,令许多有情怀的人在这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h3> <h3><b>佛光寺东大殿</b>:位于忻州市五台县东北豆村佛光山,是国内唯一一座唐代官式建筑,1937年由梁思成和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发现,内有唐代壁画、彩塑、题记,被誉为中华第一国宝。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h3> <h3>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因1937年6月梁思成先生发现其为唐代遗构而举世闻名,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建筑,大殿内保存下来了整堂唐代彩塑和部分唐代壁画,值得细细观赏。</h3> <h3>文殊殿(金代)</h3> <h3>文殊殿,明代五百罗汉壁画</h3> <h3><br></h3> <h3>浑源永安寺</h3> <h3>浑源荆庄大云寺</h3> <h3>浑源圆觉塔寺</h3> <h3>浑源律吕神祠</h3> <b>大同华严寺</b>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 <h3><br></h3> <h3><b>华严寺薄伽教藏殿</b>:位于大同市区,辽重熙七年(1038)建。是华严寺下寺主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出檐深远,举折平缓,单檐庑殿顶。殿内外共有斗拱8种,式样古朴,手法洗练,具唐代简朴浑厚风格。内有辽代壁藏,为宋辽小木作的杰出代表。辽代彩塑,其中露齿菩萨最为著名。</h3> <h3><b>华严寺大雄宝殿</b>: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区,为上寺的主要建筑,辽清宁八年(1062年)建,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仍为辽代风格。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面积1473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辽金佛殿。殿顶的鸱吻高达4.5米,筒瓦长80厘米,重约27公斤。其建筑的结构手法沿袭唐代,呈现出简朴浑厚的风格。</h3> <h3>华严寺辽代彩塑</h3> 经典《华严经》建的华严寺在国内数目众多,但名气最大的当数大同华严寺。<br>隆盛于辽金两朝西京重地的北国梵宫,寺内的建筑、塑像、壁画、平綦、藻井等,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其中,尤以薄伽教藏殿内的辽塑最为知。 <b>善化寺</b><br>一座寺庙,保存了辽、金古建筑,在全国绝无仅有。柴泽俊先生《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中这样记载:“辽、金寺院的中轴线建筑和周围基址所形成的总体布局依然完整,是全国早期佛寺中惟一遗留的实例!”明间精美的的藻井和斗八藻井让人流连忘返。 <b>善化寺大雄宝殿</b>:位于大同市南门内,建于辽代,金代重修。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单檐庑殿顶。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殿内西、南两壁之 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绘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 <h3><br></h3> <b>大同九龙壁(明)</b> <h3><br></h3> <b>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b>:位于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辽清宁二年(1056)建,我国最古老,世界最高的木塔。 <h3><br></h3> <h3>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h3><h3>纯木结构、无钉无铆。</h3>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b>云冈石窟</b>,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