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嘎仙洞的北魏王朝

柴颖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拓跋鲜卑之嘎仙洞</b></h1> <h3>  8月2日,我从呼伦贝尔的根河到加格达奇,中间路过阿里河镇。这里是鄂伦春自治旗政府所在地。著名的拓跋鲜卑遗址嘎仙洞就在阿里河镇西北9公里处。</h3> <h3>这是《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大门,上面的文字已经不清晰。景区还要前行2公里。</h3> <h3>景区广场。对面这个完全由圆木构成的具有鄂伦春风格的建筑物是景区宾馆,其后面是鄂伦春民族风情园。</h3> <h3>纯圆木嗑成。</h3> <h3>在景区广场乘坐电瓶车西行十分钟。</h3> <h3>下了电瓶车,步行走过长长的500米甬道。</h3> <h3>上山的阶梯。</h3> <h3>在鲜卑后裔锡伯人的语言中,嘎仙,就是故乡的意思。当地的地名就叫嘎仙。嘎仙洞为天然洞穴,座落在距地面25米高的花岩峭壁之上。洞口呈三角形,洞坐北朝南,长一百一十三米,宽二三十米,洞内最高处近十五米,宽敞宏伟,可容纳两千余人。</h3> <h3>洞内地势平坦。据说洞里面有40米是人工开凿的。</h3> <h3>从洞内向外看。</h3> <h3>嘎仙洞为世人瞩目是在1980年,考古学家依《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对嘎仙洞遗址进行多次考察最终发现了摩崖祝文铭刻,佐证了嘎仙洞是鲜卑人旧墟石室、祖庭,这一重大发现对于研究鲜卑民族起源、东北亚人类学、中国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嘎仙洞遗址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出土遗物证实了拓跋鲜卑先民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h3> <h3>原摩崖石刻属汉字魏书体,已经用铁柜和护栏封闭保护起来,下面是祝文石刻的复制品。</h3> <h3>这篇祝文是北魏皇帝对他的祖先歌功颂德并祈求保佑。祝文的大概意思是: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皇帝拓跋焘派遣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待郎李敝等 ,带着马、牛、羊等祭牲,祭祀远祖的神灵,护佑了我们的祖先,开拓平定四方疆土,“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祈祷社稷得到先祖保佑,江山永继,国运昌盛。</h3><h3><br></h3><h3> 导游在讲解祝文。</h3> <h3><b>史书中关于北魏皇帝拓跋焘遣使祭祖的记载:</b></h3><h3>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鲜卑人统一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有个居住在大兴安岭深山中的小国乌洛侯,派使者千里迢迢来到北魏都城,进献赤貂皮等地方特产,同时对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说:“大兴安岭深山中有一座大石庙(嘎仙洞遗址),就是大魏祖先们开凿的祖堂,保存完好,百姓常去祭祀祈祷,有求必应,十分灵验。” 听了这个消息后,勾起了太武帝拓跋焘对祖先的追思,立刻派人前往祭祀,并把祝文刻在祖庙中。据《魏书·礼志》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魏书》记载乌洛侯国时也提到这件事:“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嘎仙洞遗址摩崖祝文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魏简史</b></h1><h3><b><br></b></h3><h3>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h3> <h3>  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guī)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东洋河南)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正式恢复了代国。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h3><h3>鲜卑族所居的地区,原是匈奴故地。匈奴族大部分西迁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迁和南移了,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鲜卑族来了以后,就与这一部分没有迁移的匈奴人融合起来,建立起部落联盟关系,把匈奴部落编入鲜卑部落联盟内,并以婚姻为纽带加强两族的关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魏统一北方之战</b></h1><h3><b><br></b></h3><h3>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五胡加北方十六国诸侯纷争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h3> <h3>  天兴元年(398),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h3> <h3>  泰常八年(423),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焘继位,史称魏太武帝。此时,北方除大夏、北凉、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为北魏所占。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h3> <h3><b>大败夏国</b></h3><h3><b> </b>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至四年,拓跋焘趁胡夏皇帝赫连勃勃卒,诸子相残杀之机,二次率军进攻夏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以佯弱诱夏军出战,引而疲之,然后隐军出夏军阵后,顺风冲击,大败夏军,克统万城,俘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获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h3> <h3><b>大破柔然,统一北方</b></h3><h3> 拓跋焘当太子时,十二岁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对柔然的战术也颇为熟悉。即位后在一次战役中军队被围于云中,他力排众议,亲自率2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将赶来救援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竟包围达五十余重。起初,北魏将士十分恐惧。但是这位不到16周岁的少年皇帝却"临敌常与士卒同在矢石之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因此使得北魏的将士们"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前"。先是柔然的两位大将大那、社仑所发动的进攻被北魏军击退。之后,柔然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拓跋焘趁势率军大纵深地向前穿插,北魏奋力突击,柔然军顿时被搅得一片混乱,大败而逃。年轻的拓跋焘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北方柔然的疯狂入侵,并主动反击,先后13次出兵柔然,征服了漠北一带,使柔然臣服。</h3><h3> 拓跋焘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胡夏统万城。公元431年灭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h3><h3> <b>至此,北魏统一了北方,继前秦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b> 拓跋焘凭借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加之自己的雄才大略、军事才干,经过近20年的统一战争,最终统一了北方,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使北魏政权更为巩固。但在伐宋之时,刘宋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遭到极大的破坏,"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加重了人民的苦难。</h3><h3><br></h3><h3> 孝文帝拓跋宏471年即位,494年北魏从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化改革</b></h1><h3><b><br></b></h3><h3><b> </b></h3><h3><b> 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浚、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汉化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b></h3> <h3>  孝文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汉化运动。</h3><h3>禁北语。鲜卑人原使用本族语言,北魏军中也用鲜卑语。朝廷上则鲜、汉语杂用。孝文帝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在具体实行上,因为三十岁以上者不能一下改变,尚不强求;三十岁以下者,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h3><h3>禁胡服。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人冠帽著夹领小袖短袄。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h3><h3>改姓氏。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着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贵族合作。</h3><h3>因此,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魏文学</b></h1><h3><b><br></b></h3><h3> </h3><h3> 文学方面,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水经注》从文学角度看,也不愧为一本文字优美的游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雕 塑</b></h1><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摩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县的石窟寺等。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业技术及其他</b></h1><h3><b><br></b></h3><h3> 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h3><h3> 北魏还出现了一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他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 。《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全书四十卷。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125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水经注》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h3><h3> 贾思勰</h3> <h3>  郦道元</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魏杰出的女政治家冯太后</b></h1> <h3>  文成文明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鲜卑化汉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 出身北燕皇族长乐冯氏,辽西郡公冯朗之女,生于长安。 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时值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归政于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疑为冯太后所鸩杀。冯太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二度临朝称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成文明太皇太后"。详细了解可点击<a href="http://baike.baidu.com/l/efUvM8d7?bk_share=copy"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网页链接</a></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魏王朝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b></h1><h3><b><br></b></h3><h3> 关于北魏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作用,近年来有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现摘录如下:</h3><h3>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国文明从未被摧毁……</h3><h3> 秦汉文明</h3><h3>中国秦汉文明也遇到了大麻烦,匈奴虽然打跑了,但是北方还有很多蛮族。</h3><h3>1、鲜卑族的统治</h3><h3>当时的中国被一个少数民族占领,这个民族叫鲜卑族。</h3><h3>中国的汉族会种地,但鲜卑族不会,便无法统治汉族。所以他们认为,废除农田,恢复牧场,恢复到游牧文明,那就可以实现统治了(他们熟悉的是游牧文明)。</h3><h3>这里有两个策略,一个就是鹰派的策略,把汉族人全部杀光,鸽派的策略是不要杀光,让汉族人成为奴隶在那劳动。</h3><h3>2、冯太后和孝文帝</h3><h3>值得炎黄子孙永远万幸的是,在鲜卑族里面居然出现了两个极其优秀的人物。</h3><h3>一个是女性,她其实血缘是汉族,在鲜卑做了太后,叫冯太后,我们称她为“文明太后”。</h3><h3>另外一个就是她的孙子,是鲜卑族里面有一个拓跋氏,他叫拓跋宏,这个人在汉族的历史书上叫做北魏王朝的孝文帝。</h3><h3>孝文帝死的时候才33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王者。在他奶奶的带领下(奶奶死后,他一个人掌权的时间不长),八、九年的时间里面他做了几件重要的大事。</h3><h3>“我们在军事上是胜利者,但是在文化上我们是汉文化的学生。”</h3><h3>一、废除鲜卑语,所有的官员都学汉族;</h3><h3>二、不准再穿鲜卑服装,必须穿汉服;</h3><h3>三、迁都,从他们原来的首都(现在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迁到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实行《均田法》等农耕文明的法律;</h3><h3>四、鲜卑族的贵族努力和汉族通婚,造成血缘相通。</h3><h3>一、废除鲜卑语,所有的官员都学汉族;</h3><h3>二、不准再穿鲜卑服装,必须穿汉服;</h3><h3>三、迁都,从他们原来的首都(现在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迁到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实行《均田法》等农耕文明的法律;</h3><h3>四、鲜卑族的贵族努力和汉族通婚,造成血缘相通。</h3><h3>3、孝文帝的伟大成果</h3><h3>大家不要小看,这几条规定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成果,这个成果是人们无法想象的。</h3><h3>首先,中华文明不但没有被消灭(差一点被消灭,罗马文明其实当时已经被消灭了),而且更强大了。</h3><h3>为什么更强大了?</h3><h3>我们的诸子百家好是好,有一个毛病就是太斯文了。</h3><h3>光有他们能不能搞成一番伟大的文明事业?不可能。</h3><h3>因为他们缺少生命力,缺少强悍的力量。</h3><h3>这一点,鲜卑族给予了,他们可以丢掉自己的鲜卑语言,可以丢掉自己的鲜卑服装,他们丢不掉的是马背上的雄风,他们丢不掉的是天苍苍野茫茫的气概。</h3><h3>这一点一旦加给我们的儒家学说,加给我们的诸子百家,中华立刻强大无比。</h3><h3>大家能理解吗?</h3><h3>所以我们有的人不了解,以为光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能建立伟大的社稷,其实这不够,一定要有北方少数民族的阳刚之气,野性的加入,中华文明才会平衡。</h3><h3>第二,这个孝文帝觉得自己没有文化,就拜汉族文化为老师,而且也拜其他文化为老师。</h3><h3>所以他又拜了印度文化做老师,因为当时正好佛教传入了。佛教里面有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留下的希腊文明的遗留;他又拜希腊文化做老师,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很近,他又拜波斯文化做老师;拜巴比伦文化做老师。</h3><h3>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都被请进来当了中华文明的老师。</h3><h3>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去看一看,你进去就会奇怪,怎么感到是罗马的廊柱呢?</h3><h3>那是希腊文明的余留。</h3><h3>那些佛像是印度文明。</h3><h3>为什么都是高鼻梁深眼窝的呢?这是希腊雕刻家的余留。</h3><h3>希腊雕刻家经过几次转折以后,通过迦陀螺文化等等的余留,还有波斯文化,还有巴比伦文化,都在那里,仅仅是云岗石窟就成了世界文明的大聚会。</h3><h3>请允许我为您做个比喻,这些文明本来都很骄傲,互相之间没什么关系,就像我们大学里面那些教授都很骄傲,互相之间见面的时候,礼貌点头互相不理,但没想到来了一个年轻的办公室主任,把每个教授都当成他的老师,殷勤地找他们喝茶、吃饭,拉到一起开会,结果这些教授关系良好了,融合在一起了。</h3><h3>这个年轻的办公室主任就是我们北魏的孝文帝,文明融合了。</h3><h3>多么了不起!</h3><h3>第一,中华文明突然走向了健全平衡,走向了雄气勃勃的强大。</h3><h3>第二,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优秀因子融合了,这样的话,诸子百家的两个毛病克服了。</h3><h3>第一,中华文明突然走向了健全平衡,走向了雄气勃勃的强大。</h3><h3>第二,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优秀因子融合了,这样的话,诸子百家的两个毛病克服了。</h3><h3>诸子百家也太封闭,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文化。</h3><h3>我们现在老在讲国学,讲文化,毛病就是这两个,一个没有执行力的斯文,第二个就是不了解其他文明的封闭。</h3><h3>但是公元5世纪在北魏孝文帝的时候,这两个毛病已经克服了。</h3><h3>这两个毛病克服以后,第三个优点又出来了——他不是主张通婚吗?</h3><h3>主张通婚以后,造就了新一代身体强壮、受良好教育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h3><h3>所以,一个伟大的朝代马上就要来了,这个朝代就叫唐代。</h3><h3><br></h3><h3>一个伟大的朝代</h3><h3>中华由此就迈向大唐了,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就开始了。</h3><h3>而且大家注意,大唐之前的隋炀帝和大唐的唐太宗,他们的血缘二分之一是鲜卑族血缘。到了武则天的先生唐高宗,他四分之三是鲜卑族。</h3><h3>所以一个小小的民族由于它的英明的决策,把它的血缘输入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创建了一个伟大的朝代。</h3><h3>所以,我们对北魏孝文帝这个33岁去世的皇帝要表示一种尊重。</h3><h3>因为,他不但避免了中华民族的一次非常有可能的灭亡,而且还一次性补强了中华文化所有的重大缺陷。</h3><h3>公元5世纪以后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那个时候罗马帝国已经沦落了,已经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了。</h3><h3>中国由于孝文帝等人的努力,经过一百多年进入了伟大的唐朝,公元7世纪的唐朝,到现在为止还是让人激动万分。</h3><h3>当时,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城的人口不到五万。而当时的欧洲,拥有一万人口就已经是像模像样的城市了。</h3><h3>而在当时大唐的首都长安城内,人口不算城外就是一百万。</h3><h3>七十几个外交使团,三万多个外国留学生,城里面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用的是罗马医术,还通用拜占廷的金币和波斯王朝的银币。</h3><h3>世界各国的宗教在那都有道场。物价非常便宜,刑事案件极其地少,人们的幸福指数极高。</h3><h3>我有一次到埃及南部的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叫底比斯,一个英文的讲解员在讲解,他说我们这个底比斯很可能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城市。</h3><h3>刚一说完她自己赶紧用英文加了一句补充,当然除了唐代的长安。她必须讲当然除了唐代的长安,不讲就没有常识了。因为唐代太伟大了,太辉煌了。</h3><h3>有人说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有三个——公元7世纪的长安,19世纪的巴黎和今天的纽约。</h3><h3>什么叫文化中心?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创造者都集中在那,而且把文化成果在那发布,这叫文化中心。</h3><h3>但19世纪的巴黎、现在的纽约和公元7世纪的长安比还有一个缺点,就是缺少诗意。</h3><h3>长安那可是充满了诗意,晚上是宵禁——宵禁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管理秩序,108个坊的门关了,人只能在坊里面活动。</h3><h3>所以下午就很重要了,有很多很多酒吧,这些酒吧都是中亚,按照现在讲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那些国家的漂亮女孩,叫胡姬来开的。</h3><h3>傍晚时分,李白、王维这些人骑着白马到胡姬酒店喝酒,这都有大量的记述,他们自己也有大量的诗歌来描写这个情景。</h3><h3>如果你更开放,受不了宵禁,那么可以往东走到洛阳,洛阳也很繁华,不需要宵禁。</h3><h3>如果你更浪漫一点,那你继续往东走,到扬州,那是什么限制也没有的了。所以,他们的梦想就是到扬州去。</h3><h3>当时除了这些城市之外,成都也已经很繁华。</h3><h3>这就是唐代,公元7世纪到8世纪的唐代,中华文明发挥得非常优秀非常精彩,而且由于丝绸之路、和日本的交往,所以它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不可动摇的中心了,这一点全世界都公认。</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全篇完 —</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