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70周年系列组照——百年二矿变迁记 摄影:赵存有 照片翻拍及组稿:周瑞宏 <p class="ql-block"> 巍巍狮脑山下,滚滚桃河岸畔,一座现代化的矿井巍然耸立,他就是现今阳泉煤矿中有着千万吨生产能力的第一大矿----二矿。值此建国70周年来临之际,站在矿井工业广场那两座标志性的井架下,目睹日新月异的二矿新姿,回首曾亲历过二矿建设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浮想联翩,通过编辑整理以下这一组系列照片,来还原近代以来二矿的起源、发展。通过比对照片中的开采方式、开采工艺以及提升、运输、通风、选煤、供电等各个环节的不断进步,来衬托不断发展的生产力,衬托不断变化的生产关系,衬托新中国建国以来新中国煤炭事业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凸显建国70年来二矿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 阳泉二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之时,1905年,正(定)——太(原)铁路的正定到阳泉段建成通车,为当时平定地区煤炭的大规模开采提供了便利条件。1907年(光绪33年),代表着近代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创办,简称保晋公司。保晋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传统的小煤窑土法开采,开始采用机器生产,由此揭开了平定地区近代工业序幕。</p><p class="ql-block"> 该公司成立之初所做的首要工作就是聘请外国矿师首先设计了燕子沟东竖井(即后来阳泉二矿的东四尺井), </p><p class="ql-block"> 1908年(光绪34年)建设过程中先后因流沙层、瓦斯爆炸等原因导致死伤人员众多,几度另辟新坑,直到1919年才开凿到了预定的107米的深度。全部开凿过程中,前后历时12年,花费10万元,方才告竣。所以,燕子沟矿(即后来的二矿东四尺井)就是今天阳泉二矿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1920年,东竖井安装了罐笼、罐道、井架后投产,日产300吨,最大时可产1200吨,是保晋公司当时最大的骨干矿井。</p><p class="ql-block"><br></p> 图1:保晋公司时期的二矿东矿厂办公地址——八角楼 二、 煤炭开采方式和落煤工艺的变化<br> 平定开采煤炭具有悠久的历史,晚晴以前,从沿煤层露头挖掘逐渐发展为井下开采,长期使用䦆、锹、锤等器具进行手工作业。<br> 最早的采煤方法是“房柱式”,其落煤手段为手工刨根凿<br>壕落煤<br> <p> 图2、明清时期井下开采使用的尖嘴䦆</p><p> 建国后,采煤方法和落煤手段有了极大的改进,1951年12月,二矿小南坑首次在七尺煤层成功使用了长臂陷落顶板采煤法,并在随后推广到全省煤矿,其落煤手段也是煤电钻打眼放炮落煤<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 图3、煤电钻打眼放炮落煤 从那以后,落煤工艺不断改进,落煤的方式先后采用了苏制顿巴斯---1型康拜因(采煤机,浅截式采煤机(由波兰采煤机改制而来)、国产MLQ——80型机组等。1974年以后,进口和国产的综采机组开始先后亮相二矿,给传统的采煤工艺以革命性的变化。 图4、金属支柱支护下的电钻打眼放炮落煤 图5、综合采煤机械化工艺 三、 井下煤炭运输方式的进步<br> 最初,井下运煤方式背篓式,矿工们每天都要背着沉重的箩筐在三四百阶的台阶上往返几十次。<br> 图6、保晋公司期间矿工身背运煤箩筐升井的图片 1951年二矿建矿后。开始在井下由电机车1吨矿车和人车以运输煤炭和人员。<br> 图7、井下大巷采用电机车牵引 <p> 上世纪80年代,二矿改扩建后分别在井下的560和470水平采用了3吨底卸式运煤矿车</p><p><br></p> <p>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二矿开始对井下大巷进行集中胶带运输<br></p> 图9:二矿井下技术改造后使用的集中胶带运输 四、 矿井提升方式的进步<br> 明清时期的井下提升,多采用辘轳、牲畜等向井上提升煤炭<br><br> 图10、旧中国时期采用的辘轳提升 <p> 保晋公司的燕子沟矿东竖井是当时产量最大的矿井,他的提升能力在保晋公司诸矿中首屈一指,该井井架由工字钢制成,高度12.95米,天轮直径1.675米,罐笼层数为1,罐笼装车数为2,罐道用料40磅钢轨,罐笼、载煤车和钢丝绳3吨。绞车为齿轮连接式。功率80马力,滚筒直径183米,钢丝绳直径32毫米,股19丝,每分钟122米,单次提升时间1分钟,提煤重量1吨,最大日提升量1200吨。</p><p><br></p> 赵存有拍摄 图11、保晋公司期间二矿燕子沟矿东竖井井架 1982年,建成了西副立井,服务于1984年投产的560水平(240万吨)。<br>1986年,建成了东副立井,服务于当年投产的470水平(120万吨)<br> <p> 图12、二矿东西副立井井架</p><p><br></p> <p> 2018年,二矿建成了龙门副立井,是阳煤目前井径最大(10米),提升高度最高(450米),速度最快(8.38米/S)承载能力最大(最大静张力1547KN)的新型立井</p><p><br></p> <p> 图13:二矿龙门副立井提升井塔及提升机</p><p> 五、 提升容器的更新换代<br> 最早的煤炭容器莫过于就是背在矿工背上的箩筐,简称背篓。<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 图14、保晋公司成立之前工人背煤用的箩筐 <p> 1919年,保晋公司采用立井罐笼提升时,所用的罐笼为只能满足最多1吨的装载量。</p><p><br></p> 图15、保晋公司燕子沟矿使用的1吨罐笼 <p> 建国后,二矿东西副立井开凿时均采用了可以一次提升两个1.5吨矿车的罐笼。</p><p> 2018年,二矿在龙门地区投产了可以一次装载100余人,一次装载一个整装的综采支架的大型提升罐笼<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 <p> 图16、龙门副立井井口提升罐笼</p><p><br></p> <p> 六、 矿井通风方式和通风设施的进步<br> 最早的矿井通风方式分为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 燕子沟矿井的通风方式最早为自然通风,具体为立井并列式,即“一进一回”方式,也就是将进出风井口分别设置于不同海拔的平面上,利用空气的压力差来促进风流。自然通风的风路长、巷道曲折起伏,断面不规则,阻力较大。<br> 人工通风方式的首选是机械通风,早在进回风井未贯通前,就使用这种正压式局扇向井筒中悬挂着的钢制管道内吹入蒸汽来进行通风。</p><p><br></p> 图17:这是采用正压式通风的局部扇风机,简称局扇(现代版) <p> 1927年,平定保晋公司在第二矿厂安装了1台美国产西罗哥气动扇风机,额定风量只有5.243立方米/分。</p><p> 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二矿对燕子沟矿进行了技术改造,将矿井名称更名为东四尺井,安装了功率为310千瓦、直径为1.8米的2BY-1.8型通风机来通风,通风方式也由串联式改为了分区式。<br> 70年代,二矿的通风系统也多次采用了70B2型轴流式通风机。<br> 80年代初,二矿又在桑掌安装了功率为1600q千瓦,直径为3.2米的大功率离心式通风机,采用串级调速对风机进行控制.</p><p> </p> 图18、图为70B2型轴流式风机的结构图 1986年,中德合作生产的全国第一台套GAF—31.5型高效安全型轴流式扇风机在二矿南山建成投产。从而开启了煤矿矿井通风不用反风道而直接依靠调整风叶角度反风的历史。电机功率1800KW,风量达到了每秒270—300立方米,压力为330—400毫米水柱。 图19、二矿南山GAF型轴流式通风机的机房和扩散塔 2006年,龙门风井建成投运了二矿第一台套对旋式通风机 七、 选煤工艺的进步与选煤厂的改造<br> 保晋公司的选煤是靠手工在井下完成的,分级的标准是以重量为标准来划分的,百斤以上的为大块,六十斤至一百斤为中块,二十斤至六十斤为小块,二十斤以下为碎煤和末煤,<br> 建国初期到60年代末,二矿基本上沿用的是最初的手工选块配以振动筛子筛分的方式分选煤炭,其选煤工艺极其简单。<br> 图20 、建国初期的人工选煤装车方式 1977年12月,设计入选能力150万吨的二矿选煤厂建成投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81.77万元、安装主要设备355台套,敷设电缆11.6公里,各种工业管线32.3公里。这是继1964年一矿重介选煤厂投产之后阳泉矿务局新建的第二座重介选煤厂。<br> 建成的二矿选煤厂的煤炭加工后成为五个产品:50毫米以上的洗大块、50—25毫米的洗中块、25—13毫米的洗小块、以及13毫米以下的末煤和煤泥。<br> <p> 图21、选煤厂中采用斜轮分选机的重介质车间</p><p><br></p> 1992年,经过改扩建后的二矿选煤厂再次投产,这次改扩建不仅将入选能力提高到435吨/年,而且实现了以跳汰选煤为主选工艺的巨大进步。 图22、1992年7月1日投产运行的二矿选煤厂跳汰车间 改扩建15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工艺,新设备在选煤工艺中的大量应用。加上产能的不断扩大,二矿依托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又累计投资上亿元,对二矿选煤厂进行了较多环节的技术改造:改颚式破碎为双齿辊破碎,加大了原煤的通过能力;改斜轮分选为浅槽分选,加大了块炭的产量;新增小块仓,使煤炭品种更加合理,新增与388煤流线平行的原煤直通线,使未经筛选的原煤可经701胶带机直接进入原煤仓;到2006年底,选煤厂的原煤入选能力已达720万吨。 图23、本世纪以来再度改扩建后新增的以浅槽分选取代斜轮分选的二矿选煤厂 八、 选煤厂煤炭储运方式的进步<br> 最早的储煤方式是推土机配合胶带机堆煤<br> 图24、简易的堆煤方式 上世纪70年代,二矿选煤厂第一台堆取料机在储煤场建成投产 图25、第一台堆取料机建成投产 图26、1987年二矿选煤厂改造时的堆煤方式 位于二矿原煤储煤厂的大型门式堆取料机高十四米,跨度五十米,重达二百四十余吨,最大堆取能力为每小时一千五百吨,1989年,这台当时全省统配矿中的第二大门式斗轮堆取料机正式建成投运。 图27、大型门式斗轮堆取料机在二矿选煤厂建成投运,图为时任工程处领导和技术总负责人在施工现场,左起:霍素生、于占鳌、田春华、高玉贤、闫吉贵 九、 矿井照明及动力<br> 保晋公司初创时期,电力是以锅炉产生的蒸汽作为原动力<br>来带动发电机供电的,由于发电机容量较小,只能提供一些场面上的照明,主要的绞车、风机、水泵等则直接采用蒸汽做动力源。<br> 1918年,保晋公司在燕子沟矿厂安装了1台1.9千瓦的直流发电机,试用电灯照明成功,这也是阳泉历史上首次有了矿井用电的记载。1932年,又将这台1.9千瓦的发电机更换为15千瓦的三相交流发电机,但由于电力有限,电力照明只能用于井底车场和主要大巷中。<br> 1942年以后,随着阳泉电厂的建成,井下无极绳绞车的动力开始由蒸汽驱动向电力驱动转移。,<br> 1958年,阳煤第一个35KV级的变电站在二矿桃南建成,主要设备开始使用6千伏等级的电源。<br> 图28、1958年建成的桃南35/6KV变电站 1975年,第二个35千伏级变电站——赛鱼变电站建成,随后成为二矿的枢纽站,为后续的负荷转移创造了条件 图29、赛鱼35千伏/6KV变电站 1984年,伴随着阳煤整个供电系统的形成,桑掌35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br> 2005年,北茹35千伏变电站建成,为阳煤供电系统的大合环奠定了基础。<br> 结束语<br> 燕子沟的旧址已经不在,唯有这棵千年的老树在默默的注视着二矿的百年变迁。抚今思昔,岂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感慨万千。<br> 图30,二矿燕子沟旧址上的千年老树 <p> 列车东去,乌金遍地。前世的二矿已经成为过去,今生的二矿正在阔步前进。</p><p> 祖国在前进,二矿也在前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在力促二矿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祖国建设和发展需要二矿提供更多的能源,祝愿二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愿所有曾为二矿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的前辈们与我们一起分享今天的喜悦,共迎美好的明天! <br> 2019年8月</p><p><br></p> 图31、装载二矿煤炭等列车飞驰东去,驶向祖国的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