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江南六大古镇我曾去过4个(周庄、同里、甪直和乌镇),今年7月我到上海看望孙女,顺便又去了西塘和南浔,算是六大古镇全部游到。</h1><h1> 西塘位于江浙沪三省交汇处的浙江省嘉善县,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唐宋时期开始建立村落,到了元代发展成集市,商业开始繁荣起来,至明清时代已成为江南地区手工业和商业重镇了。</h1><h1> 西塘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这里地势平坦,河流密布,众多的桥梁将水乡连成一体。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一派典型的江南古镇风貌。西塘古镇最大的特点是“四多”:桥多、弄堂多,廊棚多,古建筑多。</h1><h1> 西塘共有9条河道,自宋朝以来,人们在这些河道上共建有104座古桥。这些古桥大多是单孔或三孔石桥,桥梁建造工艺精堪,造型美观,经久耐用,风风雨雨上千年,仍保存完好。</h1><h1> 西塘共有122条弄堂,因这里河流多,旱地少,所以人们惜土如金,建房子时寸土必算,将房屋之间的距离压缩到最小空间,从而形成了一条条深而窄的弄堂。</h1><h1> 西塘在临河的街道上都建有廊棚,总长达1.3公里。廊棚临河的一边建有许多长椅供人休息,另一边则是民居或商铺。就像颐和圆的长廊一样,雨天淋不着,晴天晒不着。</h1><h1> 在一平方公里的西塘古镇里,至今仍保留着25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这些都是古镇经商的富人几代人传下来的财富。过去由于西塘交通以水路为主,外来干扰较少,故这些古建筑能保存至今。</h1><h1> 西塘2003年被评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h1><h1> 大家跟我一起漫步西塘吧,细细品味这江南古镇的味道(先熟悉一下西塘古镇平面图)。</h1> <h1> 我从西塘古镇的主入口(西门)进去,大门做成古民宅式样。</h1> <h1> 首先看到的是“五姑娘主题公园”和汇秀桥。</h1> <h1> 走过一段街道,叫松庭街。</h1> <h1> 再经过两个小桥,就来到了“护国随粮王庙”(俗称五老爷庙),该庙建于明代末年。相传当年有一位金姓运粮官经过西塘时,见当地干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于是私自发粮,救济百姓。他自知触犯了朝廷,于是投河自尽。金死后,朝廷查清此事,追封为“利济侯”,后又封为“护国随粮王”。西塘百姓报其恩德,修建此庙以示纪念。</h1> <h1> 在五老爷庙的对面有一座水上古戏台,过去古镇上的人们都是划船来看戏。</h1> <h1> 往前走就进入了小桐圩街的“烟雨长廊”,小桐圩街位于西塘河的北岸,它对面是西街,它们都是东西走向。</h1> <h1> 街边的特色小吃——手工酸辣粉。</h1> <h1> 前面到了“醉园”,醉园建于清朝,因里面的“醉经堂”而得名。园内池石玲珑,翠竹生妍,回廊通幽,秀丽动人。</h1> <h1> 出了醉园,沿廊棚往东走一会儿,就到了“送子来凤桥”。送子来凤桥是西塘最出名的桥梁之一,建于1637年,为三孔石板桥。传说建桥时,恰好有一只美丽的大鸟飞来,造桥人认为吉祥,故取名“来凤桥”。桥刚建好,桥头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大家认为是新桥带来的祥瑞,故又将该桥改名为“送子来凤桥”。桥宽10米,上有顶棚,红檐黛瓦,两边有长椅和护栏,供游人休息和观赏两边景色。桥中间有一道花墙,将桥分为两个通道,来往游客各走一边。</h1> <h1> 过了“送子来凤桥”,再向东走200多米,小桐圩街的烟雨长廊就到头了。</h1> <h1> 街边见到又一西塘特产——龙蹄(红烧猪脚和蹄䠙)。</h1> <h1> 从小桐圩街看河对岸的民宅,景色十分漂亮,沿河的民宅大部分都改成了饭店和家庭旅社,以“吃饭喝茶观河景”为噱头吸引着游客。</h1> <h1> 西塘河的南面为西街,它是明清时期最繁华的街道,全长共500多米,两边集中了许多古宅和老字号店铺,现在它也是西塘最热闹的地方。我从西街最西头的唐家弄开始向东逛起,下面是长150米的唐家弄,游客可以从景区外通过唐家弄进入西街。</h1> <h1> 进入西街首先看见西塘又一个特色小吃——管老太臭豆腐。</h1> <h1> 走不多远,就到了西塘最出名的弄堂——石皮弄。石皮弄全长68米,由216块厚度仅3厘米的石板铺就,石板路下是古镇的下水道。石皮弄最宽处1.1米,最窄处仅0.8米,头顶是一条狭长的天空,故石皮弄有西塘“一线天”的说法。</h1> <h1> 紧挨着石皮弄是一处古宅——“王宅”。王宅建于清朝顺康年间,户主为宋代朝廷大官王渊之后代。此宅共有七进加一后花园,为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其第三进是正厅,叫“种福堂”,其匾额由康熙年间翰林学士陈邦彦题写。现王宅已成为西塘古建筑艺术馆、平民文化展示馆和西塘名人馆。</h1> <h1> 过了王宅,就到了西塘著名的石桥——环秀桥。环秀桥建于1581年,是西塘最美的石拱桥。它是古镇横跨西塘河的交通要道,站在桥上可以观赏西塘主河道的风光。</h1> <h1> 再沿着西街往东走,又到了一处景点——西园,西园为明代江南大户人家朱氏的私宅,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鱼池,是当时西塘最美的庭院。民国初期著名诗人柳亚子常到西园与镇上南社成员吟诗叙旧,并合影留念,一时传为佳话。</h1> <h1> 继续往前走,先后经过叶家弄、钮扣博物馆,就到了计家弄。进入计家弄,里面就是“张正根雕艺术馆”。</h1> <h1> 从计家弄出来再前行,就是“瓦当文化展示馆”。中国瓦当文化源远流长,“秦砖汉瓦”闻名于世,但由于瓦类极易破碎,所以年代久远的古瓦传世很少。而在江南西塘一带,至今仍保留着大批精堪的制瓦工艺,使瓦当传统文化得以延续。馆内展示了上百种传统瓦当制品,使游客大开眼界。</h1> <h1> 从瓦当文化展示馆出来,再往前走100米,整个西街就逛完了。</h1> <h1> 出了西街,对面就是“安境桥”。安境桥建于明代,是西塘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它横跨胥塘河,连接着西塘两条最热闹的街道:西街和塘东街,是古镇交通要道之一。2005年电影《谍中碟3》在此取景拍摄。站在安境桥上,胥塘河两岸美景尽收眼底。</h1> <h1> 从西街出来向北拐,就是西塘古镇的中心地带——永宁桥,这里是古镇两条主要河道(西塘河与胥塘河)的交汇处。站在桥上向西看:右边是烟雨长廊,左边是西街临河高低错落的古民宅;向东看则是塘东街临河民宅改建的大酒楼。</h1> <h1> 过了永宁桥向北走,便是古镇的北栅街(南北走向),北栅街位于胥塘河西岸,同样也有长长的廊棚。</h1> <h1> 北栅街上看到的第一座桥叫“安善桥”,站在安善桥上看古镇,你会发现西塘景色如诗如画。</h1> <h1> 再往前走,就是万安桥(右)和安泰桥。</h1> <h1> 北栅街的北头是卧龙桥和游船码头,这里也是古镇景区的北出口。卧龙桥建于1719年,单孔石拱桥,是西塘最高的石拱桥。</h1> <h1> 跨过卧龙桥来到椿作埭街,“黄酒文化博物馆”就在这条街上。</h1> <h1> 从椿作埭街往南走,就是古镇的塘东街。塘东街是民国至解放初期西塘较繁华的一条街,两边聚集了许多老字号店铺,如“钟介福药店”等。现在塘东街已成为“酒吧一条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挂满了红灯笼,晩上热闹无比,深受青年游客的喜爱。</h1> <h1> 塘东街的南端便是鲁家桥,这也是古镇景区的南门。</h1> <h1> 从鲁家桥向东走,是西塘又一片景区——烧香港。烧香港以河得名,从鲁家桥到五福桥这段小河汊叫烧香港,全长仅250多米。烧香港是西塘最早的繁华地段,很早以前这里是富人居住区。在烧香港北街有明清木雕博物馆、圣堂等景点,烧香港南街有仉宅等景点。</h1> <h1> “明清木雕陈列馆”原为余庆堂,清末民初建筑,是第一批县级保护文物。</h1> <h1> 余庆堂隔壁是“圣堂”,是当地人供奉关羽武圣人的地方,也是一座财神庙。</h1> <h1> 烧香港的东头就是五福桥,也是古镇景区的东门。五福桥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为单孔石板桥,是西塘最古老的石桥之一。据老人们介绍,从这个桥上走过,可以得到五种福气,即福、禧、寿、䘵、善终。</h1> <h1> 走过五福桥,就是烧香港南街,上海市原副市长倪天增的祖宅“倪宅”就在这里。倪宅建于清末民初,为四进古民居。倪天增出身书香门第,廉洁奉公,勤奋工作,深受百姓爱戴。他曾辅佐江泽民、朱镕基、吴邦国、黄菊四任市长,后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4岁。朱镕基称赞他是“市民公仆”、“勤政的楷模”、“汗洒浦东、功在千秋”。现在“倪宅”已成为“倪天增生平展览馆”,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h1> <h1> 烧香港内的民居基本保留明清时期的风貌,小河悠悠,杨柳轻垂,古屋临水,石埠旁依,好一幅江南水乡风光。</h1> <h1> 听说西塘的夜景很美,所以我特地在西塘住了一晩上,西塘的夜景果然又是另一番景色。</h1><h1> 当夜幕降临,小河两岸的红灯笼高高亮起,加上古屋里透出五颜六色的灯光,倒映在水面上,使整个古镇如梦如幻。烟雨长廊依然游人如织,商铺挑灯营业,古镇风韵美不胜收、令人陶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