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之“天下粮仓”

老少谦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而到了明清,漕运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内容,逐渐成为特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日又一次路过南新仓,这也是走过大运河后再一次来到这里,有些不同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新仓,俗称东门仓,是永乐七年在元代北太仓基础上所建。用来贮存南粮北运的粮食。清初时,南新仓有三十廒。至乾隆时,南新仓有九十廒之多。可以说,仓廒之盛,是大运河所承载着的南粮北运之盛也。随着大运河的没落,南新仓逐渐废弃。民国时期,南新仓被改为军火库。而之后,又屡经拆毁,现在的南新仓只剩九廒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新仓,是明清两代于北京内城设置的一处专贮漕粮的官仓,俗称东门仓,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是依托元代北太仓旧基改建而成。随京杭大运河通漕,南方各省北上的漕船能够直抵北京周边甚至城区之内,于指定的码头、泊口清卸漕粮,再分批陆运、纳入官仓储存。明清两代的京城发展迅速、粮食需求日益增长,但北方产粮不足,必须依靠调运南方粮食来周济、因此南新仓在当时的仓储地位非常突出。明朝鼎盛时期.仓场内曾有仓廒一百八十座,发展至清朝中期也有七十六座。其现存仓廒共七座、廒房合计九廒,仓场东侧尚存部分旧仓墙,是承载大运河漕运及配套仓储设施文史信息的珍贵实物遗存,对研究古代漕运仓储制度和技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仓廒成了单位的办公场所,不得进入。按照大运河的规划,我觉得应该建成漕运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的南新仓环绕在现代化的高楼之中。在玻璃幕墙的印衬下显得那样古朴,而在高楼的压迫下又显得那样局促,没有了皇家仓廒的气势和威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的南新仓与杭州的富义仓并称为“天下粮仓”,有“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之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富义仓,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京杭大运河畔。地处胜利河与古运河交叉口,是清代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仓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富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因当时杭州粮食告急,遂令杭城士绅购粮十万石分别储存于原有的两个粮仓。因原仓库不敷存储,购买霞湾民地十亩,再建仓廒。清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历时四年粮仓建成,共耗白银一万一千两,仓房共四排。同年冬天,谭钟麟调任陕甘,临行前将仓库命名为富义仓,命名取“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富义仓内共有五六十间粮仓,每间约20平方米,可存四五万石谷物,还有砻场(去稻壳的碾坊)、碓房(舂米的作坊)、司事者居室等。门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十亩,原有仓库、砻场、碓房、司事房等。主仓东西相向而建,四列三进,一层砖木结构,硬山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新仓地处京城,是耗粮之地;富义仓地处江南,是浙东盛产稻米之地。南粮北运大运河承载着国之兴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