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村志文化</h3> <h3>村的历史久远,村最初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在走过了几百年的历程后,它从最初的聚落逐渐进入了国家行政体系,并一直处于中国这个文明大国的社会系统结构基层。<br></h3><h3><br></h3> <h3>费孝通认为,“村落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单位”。以家族、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村落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br></h3> <h3>一村之志,正是记录乡土民情、展示社会风貌的基础资料性文献,是村落文化 的重要载体。<br></h3> <h3>随着经济的繁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正在快速消失。人们在享受着城市现代化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已经成为记忆和即将成为记忆的传统村落。在全国新编地方志工作的影响下,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开始自发地修村志,希望藉此留住文化根脉、留住乡情。<br></h3> <h3>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村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村落文化中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手工技艺等等,这些自百姓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们沟通感情的纽带。但它们正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而面临消亡的危机。<br></h3> <h3>村志定是要贴近百姓,拣选出最值得记述、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地风俗,予以浓墨重彩的描画,唤起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方才不负其“名”。<br></h3> <h3>以下,是我们“村志家文化研究所”近期编修的部分村志!</h3> <h3>德城区新华街办事处《于官屯村志》。</h3> <h3>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闫庄村志》</h3> <h3>德州经济开发区抬头寺镇《大韩村志》</h3> <h3>二、家谱文化</h3> <h3>水有源,树有根,落叶要归根。”正是这种对祖根的依恋,对血脉亲情的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着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的热情。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家谱的形式和作用也在不断变化。<br></h3> <h3>辨亲疏、明昭穆
从家谱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其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明辨祖宗世系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把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一部完整的家谱,都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最基本的内容。通过修谱、建谱来追根溯源,寻祖问宗,也使自己和家人受到一次很好的祖系传承的亲情教育。如果没有家谱,别说后辈不明祖宗,可说三代之后便无人知晓我辈。<br></h3> <h3>毛泽东主席曾在一九五七年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家谱文化的研究给予了肯定:“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br></h3> <h3>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我们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根,都不能忘记祖宗,一个中国人,不论他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祀祖先,托庇于列祖,列宗福荫下总是最大的意愿,这种生生不息的意识是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结力,同化力和认同感”。<br></h3> <h3>什么是家谱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来源、发展、功绩及本门子孙姓名,传记的谱碟,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并沿袭下来的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历史学家称之为我国浩瀚历史资料宝库中一个未开发的“金矿”;海内外炎黄子孙更把它视作寻根问祖、辨别血缘归属的依据。俗话说:鸟飞千里不离林,树高万丈不离根。寻宗问本,弘扬祖德,这是华夏子孙固有的世俗观念。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族有族谱,从而形成中国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光辉史册。<br></h3> <h3>为何现代还要修《家谱》
华夏民族,人皆有姓,生而具之,古今中外,男女老幼,概莫能非。泱泱华夏,亿万苍生,今日中华,百姓众多,拥有本族谱,家训的却为数不多。如果在我们现代社区村镇里,让每一个家庭为自己建立一部不曾有过的属于自己的“家谱”记念册,从古至今,排列有序,让我们其本族后代子孙追源流,寻根基、知祖宗、扬家风、理家财、鼓奋斗、求上进,去创造比祖先更加辉煌的业绩。每一个家庭为自己建立一个宗谱历史档案,形成新的“家学”文化体系。成为一代传一代的传家宝。使新时代的新“家谱”走入百姓千家万户,走入海内外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家庭;在中华大地和海外炎黄子孙中掀起寻根问祖、立业报国的热潮。<br></h3> <h3>什么是《家训》
《家训》往往附在《家谱》或《族谱》中,放在谱碟的前面,给本族子孙座佑,也有另行成册。“家训”,又称家法、家规、家范、家戒等,是用以规范家人行为,调和家庭内部矛盾,处理和管理家庭事务,同时教育子孙如何生存立足,如何修身立德,如何传家、兴家、与发家等的准则与宝典。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家训传世,从北齐颜之推(唐颜真卿的祖上)的《颜氏家训》到唐太宗的《帝范》,司马光的《家仪》,陆游的《家训》,以及元代郑太和的《郑氏规范》,清代康熙的《庭训格言》等。<br></h3> <h3>家训与家族生存
当今社会、学校已成为新一代青少年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有知识不一定就有修养,文化高不一定情性好。学校里大多是素质教育,而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情性教育往往是得益于家庭的日积月累的熏陶。因此,家庭在现代社会仍不失为基本的社会化媒体。所以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传承历史优秀家训的基础上,结合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套相应的家庭准则及家庭教育规范,对于家庭成员走向社会,使家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就显得尤为需要。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许多影响深远的家训总是与历史深远的家族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拥有《郑氏规范》的元代郑太和家庭,十一世同居,垂240余年。唐颜真卿祖上传下的《颜氏家训》,使该家族十五代人富贵,出了许多人材。这些事实印证了家训对家族生存竞争的重要意义。<br></h3> <h3>为何要传承《家训》
以上这些家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大部分内容仍然可以为我们现代家庭所用,而且与当今的“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内容大体上分为“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子、勉学、择业、养生、宗法、婚嫁、交友、艺文等十二个方面。在多数家训中“修身”与“治家”的比重最大。他们认为,修身是为人处世之本,是治家、睦亲以及其它所有行为之基。那“修身”到底修些什么?在古人看来,修身几乎包括一切道德论理,孝敬、仁义、诚信、友爱、善良、谦恭、勤奋、节俭、宽容、自省、忍耐……因此,一个青少年最终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与他当初的修身立志大有关系。显然,一个人若以道德完美为目标,必须立志高远。因为志向远大的人,未必都能成为国家栋材,但胸无大志的人,则必定碌碌无为。
</h3><h3><br></h3> <h3>我文化研究所近期编修的部分族谱!</h3> <h3>河北景县铁沙窝《张氏族谱》</h3> <h3>天津军粮城敦睦堂《聚馆刘氏统宗族谱》</h3> <h3>私人订制精美家谱!</h3> <h3>家族起源</h3> <h3>吊线图</h3> <h3>中国有着古老的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对已经去世的老人更有一份怀念的心理。 “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男女老少穿新衣戴新帽、欢天喜地。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已经逝去的亲人。于是,在过年的时候,为了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家里挂起一张由许多牌位组成的家谱轴子,用来供奉我们已经逝去的亲人。
</h3><h3><br></h3> <h3>家堂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显示出明确的宗法伦理观念。在家堂的最上方的那两位端坐的老人,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就可见其至高无上。在古人的心目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在家堂那一个一个小格子里的名字,正是由辈份而来的“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的反映。其次,“孝亲”情感一直在社会观念中占据极重要的位置,对逝去先祖的隆重祭祀和顶礼膜拜,正是反映了人们的这种观念。另外,人们在这种祭祀过程中,除了表达对祖先和先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外,更在于他们相信:敬奉逝去的家人,他们的灵魂就能够保佑其后人人丁兴旺、家族昌盛。
</h3><h3><br></h3> <h3>家文化传承</h3> <h3>三、村志、家文化研究所</h3> <h3>我们团队,在振兴乡村文明建设、留住乡村文脉的事业上前进着!</h3> <h3>盛世修志,族兴修谱。德州家谱村志文化研究所竭诚为广大市民修谱编志提供服务咨询!<br></h3> <h3>近期我团队将在德州市各县乡镇设立信息采集站!</h3> <h3>有缘我们定会相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