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桑树

平凡

<h3>  也许是我小时候喜欢养蚕的缘故吧,我到现在看见桑树都很喜欢,尤其是来到南京,偶然在路边看到桑树就会在心里说:真好,有桑树啊!</h3><h3> 可能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有养几只小蚕的经历,从一个小小的黑点一样的小蚕,养到胖胖白白的蚕,再到结了白色或粉色的茧,直到蛾子破茧而出,产下小小的蚕子。经历了蚕的一生这样一个过程,也是孩子们在养蚕的过程中很高兴和兴奋的事情,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先看看小蚕怎么样啦,又长大了吗,桑叶吃完了没吗?然后就约上几个好朋友去采桑叶,在我们苏北基本没有以养蚕为业的农户,桑树也都是山坡上,路边上野生的比较多,所以采桑叶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记忆中在小学的阶段每年都养几条蚕的,最后等蛾子出来了就把蚕茧剪成花瓣,做成蚕茧花🌸啦。</h3><h3> 最深刻的记忆是我上初一的时候,我的好朋友的爸爸因病去世了,她妈妈非常悲痛,天天在家里哭,为了让妈妈有事干,分散她的精力,结果她姐弟几个想到了养蚕,而且养了好多的蚕,当时她们家有一张床上全是蚕。那么多的蚕得吃多少桑叶啊!于是我们四个最好的同学就成了采桑叶主力军了,每天放学后把书包里的书往她们家床上一倒,拿上书包就去采桑叶,也比较巧,我们附近有个村庄搞了一个扠子园,那时候的扠子是桑木的,是农村收麦子打场用的一种工具,这个工具是在桑树成长的过程培育的,桑树成长的时候根据扠子的形状留好几个树扠,其余的部分都修剪掉,有几个人老人负责修剪看守。我们四个和老大爷们打好招呼,保证不搞坏枝扠,就每天去采桑叶,每天采回桑叶撒到蚕上,蚕宝宝一多都能听到吃桑叶的沙沙声音,蚕一天天长大,她妈妈的精神也因为养蚕分心也好转了,后来蚕结茧了,她妈妈还会抽蚕丝啊!我们北方的孩子真没见过,围着锅台看着锅里煮着蚕茧,阿姨的巧手一搞一搞的就抽了好多的丝,捞了一筐子蚕蛹,用油炸了给我们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候我们几个吃的真香啊,这个记忆在我的脑海里真是记了一辈子啦。多少年以后我只要看到桑树就会想到这段经历,就会想到阿姨的音容笑貌 ,可惜我们与她们姐弟的努力也没能拉住阿姨的手,一年多阿姨还是因为伤心过度得病去世了,我们几个都哭的非常伤心。</h3><h3> 儿时的经历在每个人的心上会留下深深的烙印,我就对桑树有很深的情结,一直想种棵桑树,直到我买了个带院子的房子,可以了确这个心愿了吧,又听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只好上网查一下,好像是有这个说法,那就栽屋后边吧,如今三年了,我栽的两棵小桑树也长了有二楼高了,今年回家一看还结了几嘟桑椹子呢。</h3><h3> 春天我朋友的孙女养了几条蚕,说桑叶要买的,八元一斤呢,就是采桑叶也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事了,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啦,不经历自己采桑叶,养蚕怎么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呢。好像上海的小学生还有养蚕这一课呢,估计桑叶得学校统一采购啦。</h3><h3> 由于我对桑树的热爱,在小区的绿化带里发现了几棵小桑树,并且注意到桑树的生命力是非常的顽强的,在很多的城市绿化带里都有桑树的影子,也都是随着绿化树苗的土中携带来的,又顽强的长起来,但这不是绿化树种,往往会被砍掉,但是只要根还在,第二年又会发出来了,其实桑树、桑叶的药用价值还是很好的,桑树还比较抗旱,生命力顽强,不需要怎么打理就能长的郁郁葱葱的。</h3><h3> 我喜欢桑树,也爱看桑叶,尤其是去了新疆葡萄沟,看到了那里的桑树真是开了眼界啦,葡萄沟的桑树棵棵都有一两个人怀抱那么粗,我们是零一年五月份去的,那桑椹结的满树,红的,紫的,奶油的 ,尤其是奶油的,我们内地没见过,掉一地都是,没人采啊!我们几个人可兴奋了,就站在树下吃啊,新疆的桑椹甜的粘手 ,还很纳闷啊,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不摘啊?都掉了多可惜啊?一问才知道太多了,没有功夫摘,在新疆这都不算好东西啦!咳,这要是在我们家那里,估计没熟就摘的差不多了。哈哈哈,真是一方水土养一分人啊。这也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桑树,最美的桑树。</h3><h3> 现在网上一搜,葡萄沟开始搞桑椹节啦,开发成一个旅游项目啦,真好,不然白白浪费了那么好的桑椹子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