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由行(1)——2019年6月

开心就好

<h3>&nbsp; &nbsp; &nbsp;&nbsp;“英国保守党领袖鲍德温曾经说过,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这是名言,也是标准英国人的箴言。英国的贵族们乐得做个乡下人。”<br>&nbsp; &nbsp; 所以,去英国一定要去乡下!<br>&nbsp; &nbsp; 正当世界上很多地方在破旧立新,将一切旧的东西甚至还不太旧的东西推倒重来的时候,工业革命的先驱、各种鞭打快牛绩效管理发明者的英国人却返璞归真地喜欢乡村、喜欢老旧的东西、喜欢悠然自得慢节奏的工作和生活……。<br>&nbsp; &nbsp; 所以,去英国就像是穿越回80年代……。<br><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前 言<br><br>&nbsp; &nbsp; &nbsp;因为想着尽量把去过的地方都能留下痕迹,所以就记得比较啰嗦。流水账嘛,啰嗦是正常的!<br>&nbsp; &nbsp; &nbsp;2018年9月我们还在多伦多,Yan大小姐问要不要去英国自由行,当然要啊,这还用问!为了确定人数好做行程,当即就把飞机票给预定了。后来发觉这个决定还是太匆忙了一点,飞一次欧洲不容易,如果在这个行程完了后再接一个游轮行程会更加完美。<br>&nbsp; &nbsp; &nbsp;本开心夫妇;Gan大美女(行程总策划师);Li大美女(生活部长);Wen大律师;Yan大美女一行6人,行程规划由G总负责。总体行程如下:<br>D1 5.31:武汉→北京→伦敦:国航CA8201→CA937:0810→1010;1410→1745<br>D2 6.1: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教堂→议会大厦<br>D3 6.2:伦敦:天空花园→伦敦塔桥→伦敦塔→女王官邸→格林威治天文台<br>D4 6.3:伦敦→牛津→伍德斯托克<br>D5 6.4:拜伯里→布莱尼姆宫(丘吉尔庄园)→埃文河畔斯特拉福特<br>D6 6.5:水上伯顿→齐平卡姆登→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莎翁故居)<br>D7 6.6:斯诺希尔镇→百老汇塔→百老汇小镇→齐平卡姆登→希科特庄园花园→金沙农庄民宿<br>D8 6.7:金沙农庄→巨石阵→巴斯→金沙农庄<br>D9 6.8:农庄→康伯城堡村→马姆斯伯里→温莎<br>D10 6.9:温莎城堡<br>D11 6.10:伦敦:大英博物馆→圣保罗大教堂<br>D12 6.11:伦敦→爱丁堡→卡尔顿山<br>D13 6.12:苏格兰高地一日游:福斯大桥→斯特灵城堡→华莱士纪念碑→格伦科峡谷→萝梦湖<br>D14 6.13:爱丁堡:司格特纪念碑→爱丁堡城堡→圣哥伦巴自由教堂→大象咖啡馆→忠犬波比纪念碑→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吉尔斯大教堂<br>D15 6.14:爱丁堡大学→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苏格兰国家画廊→爱丁堡车站<br>D16 6.15:上午伦敦:伦敦皇家交易所→老市政厅→伦敦市政厅画廊→新市政厅→欧洲之星火车伦敦站。<br>&nbsp; &nbsp; &nbsp; 下午回国。<br>D17 6.16:伦敦→北京→武汉:CA938→CA8208:2025→1305;1540→1805<br>&nbsp; &nbsp; &nbsp;其中:6.3~6.9伦敦周边包车行;6.12是爱丁堡包车行。6个人包一辆9座汽车,前面坐人,后面装行李正好。价格包含司机的食、住,所以司机的食、住由公司安排报销;车辆含每天10小时、350公里费用,无论超时还是超公里数都需按标准补钱。</h3> &nbsp; &nbsp; 一、签证<br>&nbsp; &nbsp; 方便的是武汉有英国签证处,不方便的是英国签证处没有签证申请资料清单,只有资料准备类别。原本像我们这种有欧美签证和出入境记录的通常都只需要准备护照、身份证、照片和签证申请表就可以了,但在英国签证处没有这个说法,只是要求你准备身份证明类;财产证明类;工作证明类等类别,至于准备什么,自己按各类别去准备。由于担心签证不顺利,只好把银行流水、房产、结婚证等材料又重新整理、准备了一份。签证没有出状况,如期顺利拿到。<br>&nbsp; &nbsp; 二、通讯<br>&nbsp; &nbsp; 英国旅游期间的通讯在移动wifi与当地电话卡之间选择,各大网点出租的英国wifi价格约20元一天,16天计300多元;4G电话卡15天含20G流量的约80元,3张计240元左右。而我们6个人会有分开行动的时候,综合比较下来用当地电话卡便宜方便,性价比高。根据我们的行程在淘宝上购买英国Giffgaff电话卡3张,其中两张15天20G和一张20天20G ,正好碰上商家做活动,3张卡花费240.4元。两个人一张卡,两两相互间共享热点,完全满足旅行之需。<br>&nbsp; &nbsp; 三、换现金<br>&nbsp; &nbsp; 大家协商后决定各换200英镑现钞。英镑最大面值是50镑,这个50镑的“大钞”在外面很不好用,自动机上通常不收50镑钞票,而一般商店都找不开。就我们这个行程而言,一个人有20镑现金足够了。<br>&nbsp; &nbsp; 其实在国外换现钞还有一种方法我还没试过:就是买东西刷信用卡的时候给店主说多刷几镑,然后让他给零钱。<br>&nbsp; &nbsp; 四、伦敦交通<br>&nbsp; &nbsp; 伦敦旅游交通方式大概有两种:<br>&nbsp; &nbsp; 1、跳上跳下旅游观光车:网上购一日票含威斯敏斯特教堂到伦敦塔之间单程游船票35.1镑;二日票含威斯敏斯特教堂到伦敦塔之间来回游船票40.5镑;三日票含威斯敏斯特教堂到伦敦塔之间往返游船票45镑。<br>&nbsp; &nbsp; 2、牡蛎卡(Oyster Card):跟中国各城市交通卡一样,可以在地铁自动售票机上购买。购卡所充值中有5镑押金,其余为卡内可使用额。伦敦交通分6个区,区内交通单次扣款地铁2.4镑、巴士1.5镑,每天刷到6.8镑封顶。因为主要景点都在1区内,所以非常划算。交通卡可退,余额少于10镑直接在自动机上退;余额多于10镑时在网上退,相对比较麻烦一点。退卡后卡也不会收回,可以留着纪念,下次也不能用了,再办又是领取新卡。<br>&nbsp; &nbsp; 由于我们在伦敦待三天分作两段,而牡蛎卡每日封顶价非常方便划算,而且不限于观光车,巴士、地铁等公交都能使用,所以决定采用牡蛎卡。<br>&nbsp; &nbsp; 五、伦敦卡(状况一)<br>&nbsp; &nbsp; 其实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打算用伦敦卡。<br>&nbsp; &nbsp; 伦敦卡集伦敦80余个景点门票于一卡,特别适合跑点打卡一族。如果一天能跑3、4个景点就比较划算了,但我们的主题是轻松自由行,用伦敦卡并不一定省钱,但架不住用伦敦卡到景点不用排队啊!所以大家一致决定用伦敦卡。买卡的时候出了点状况,我先买的是议会大厦的票,买了三次都显示购买不成功,回过头来买两张伦敦卡试试,一下子就买成功了。紧接着人就郁闷了,确认电子邮件说要下载一个APP,给的是谷歌链接,国内手机打不开谷歌的链接啊!而邮件说明此卡不退也不能转让,郁闷不是?!跟英国商家沟通说可以到位于特拉法加广场北边的查令十字街游客中心取实物卡,但那个地方上午10点才上班!还好,经过说明情况,人家商家很痛快地同意退卡退款。<br>&nbsp; &nbsp; 退卡退款后怎么办呢?只好到英国再买了。然后到英国后又折腾了一次,还是没有买成!<br>&nbsp; &nbsp; 六、门票预购<br>&nbsp; &nbsp; 原打算在网上把伦敦卡以外的景点门票都先预购,网上预购有两个好处:一是不用排队;二是通常都能便宜10%。以前预购确认都是发二维码、条形码或者确认密码、订单号之类的,有了伦敦卡的教训就不敢下手了,谁知道哪张票又要下载APP呢?!<br>&nbsp; &nbsp; 无论如何,时间来到5月31日,出发。<br><br>&nbsp; &nbsp; D1 5.31<br>&nbsp; &nbsp; 早上5点45出门,飞机基本正点到达北京,除L女士的飞机稍晚一点抵达,我们5人的飞机几乎是脚跟脚地抵达。W大律师在机场请大家吃了个便餐;能干的L女士还给每人带了一包非常美味的自己烘焙的蛋糕……。然后就是一路顺利的抵达伦敦。 1小分队集合;2W大律师请客,纸袋里是L女士给大家带的自制蛋糕;3飞抵伦敦;4希思罗机场<br><br>&nbsp; &nbsp; 通畅顺利地出关后即按既定计划先去机场游客中心买伦敦卡。<br>&nbsp; &nbsp; 状况二<br>&nbsp; &nbsp; 首先发现我们两部新买的荣耀手机都不能上谷歌地图!买手机的时候还专门在商场咨询小家伙们从应用市场里把谷歌地图下载了,想着既然能下载,就应该能用吧。实事证明我还是太天真了,说什么“你的设备不支持该服务,请与设备制造商联系以寻求帮助”。还好事先有准备,我们拿出事先准备的卡针、Y女士拿出还没扔的旧苹果机把卡换上,跟着谷歌地图去找游客服务中心。<br>&nbsp; &nbsp; 状况三<br>&nbsp; &nbsp; 伦敦机场大概是经过多次改建还是布局、标识什么的原因,跟着谷歌地图在停车场一带转来转去、问来问去、上来下去……,就是找不到那个游客服务中心。最后碰到一个中年绅士(英国人真的很有绅士味)听了我们叽叽喳喳的诉求后示意我们跟他走,他也不知道,问了几次把我们带到一个机场工作人员面前,耐心地在旁边陪着我们来来往往地沟通了好长时间,才知道机场游客中心确实不卖伦敦卡。这位先生一直站在旁边陪着,直到我们弄明白了才离去。<br>&nbsp; &nbsp; 来去匆匆,至今我都没弄明白伦敦机场的服务中心在哪里?是不是真的没有伦敦卡卖!也没在伦敦机场拍张照片。所以伦敦希思罗机场外面长什么样也不知道。<br>&nbsp; &nbsp; 伦敦希斯罗机场到市里的公共交通有两种方式:一是用牡蛎卡坐地铁刷卡:高峰期5.1镑,非高峰斯3.1镑,耗时约1小时;二是坐机场快线(地铁):网上单程21.5镑,柜台加5镑为26.5镑;14天前购不可退换票16.5镑。耗时约25分钟,但到住处还要找车站转车,综合耗时约40分钟。决定坐地铁,省钱不说,还不用拖着行李找转车车站。<br>&nbsp; &nbsp; 在机场地铁站自动售票机上购买25镑牡蛎卡6张,其中押金5镑,可使用金额20镑。如果用现金购买,售票机只接收5、10、20镑纸币,不接收50镑纸币和硬币。自动售票机有中文服务,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向旁边别的客人或向附近穿红背心的工作人员求助。<br> 牡蛎卡和自动售票机,图片取自网上<br><br>&nbsp; &nbsp; 拿到牡蛎卡后乘蓝线转橙线到达目的地车站,步行100米左右到酒店休息。<br>&nbsp; &nbsp; 特别友情提示:使用牡蛎卡,出站的时候也一定记得要打卡,有的地铁站没有设置出站闸机,只有打卡器,这个时候如果不打卡的话,系统是按每日封顶价扣6.8个大胖子!<br>  伦敦的地铁被戏称为“管子”,是因为它圆润矮小,车厢里高大的欧洲人往往要“低头俯首”,看上去十分的不上“档次”。但回过头想想,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铁道。1856年开始修建,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距今已经1个半世纪;地铁公司又是私营,在这种情况下有这么一个便宜快捷方便不堵车的交通系统真的不错了。每日还有封顶价!<br>&nbsp; &nbsp; 伦敦好多地铁站都没有电梯,两位娇小的女士不想给我们男士添麻烦、总是自力更生地拖着“巨大”的行李箱在楼梯间行走时,也总有好心的老外帮着拎上拎下……。当时都只顾着说“桑克优”了,回头想想一个都没有抓拍下来。<br> <h3>伦敦“管子”(地铁)及没电梯的地铁</h3><h3><br>&nbsp; &nbsp; 202公寓是一个公寓式的半自助小旅馆,位置很好,楼下各种生活商店非常方便,后面不远处就是肯辛顿花园;房间不小,干净整洁安静,里面还有各种炊具可以自己做饭,性价比相当不错。<br>&nbsp; &nbsp; 一路风尘,大家简单对付晚餐后洗洗休息……。</h3> <h3>202公寓掠影<br><br>&nbsp; &nbsp; D2 6.1</h3><h3>&nbsp; &nbsp; 特拉法加广场→白金汉宫→伦敦大本钟→威斯敏斯特教堂→议会大厦。<br>&nbsp; &nbsp; 一夜好梦,早上4点多就醒了,在床上赖到5点多天已大亮,于是起床收拾一下出门晃荡。出国前都做有功课,但遗憾的是手机邮件里的文档有一部分在国外打不开,所以没法复习,依稀记得住地附近有肯辛顿宫、阿尔伯特纪念亭和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等景点,跟着谷歌地图走到公园里发现肯辛顿宫戒备森严,仿佛不给进。晨曦中从沿马路走到阿尔伯特纪念亭进入公园,对面就是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然后穿过公园回住处。<br>&nbsp; &nbsp; 肯辛顿宫(Kensington Palace):自1760年以来都是历代君主们钟爱的住所。宫殿位于肯辛顿花园西侧,也是戴安娜王妃的故居。目前,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也已迁居到这里。难怪戒备森严。</h3> 肯辛顿宫正门<br><br>&nbsp; &nbsp; 阿尔伯特纪念亭:是维多利亚女王为她丈夫阿尔伯特王子制作的纪念碑。这一新哥特式纪念碑建于1876年,高度超过50米。纪念碑就像一个巨大的中世纪的神殿并有浮雕、雕塑和装饰品等丰富的装饰。阿尔伯特是19世纪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丈夫兼表弟,实际上的无冕之王,替维多利亚女王处理过很多国事政事,死时年仅42岁。维多利亚女王对这位夫君非常怀念,为他建立了这座纪念碑。估计这是女人给男人建的最大纪念碑。<br> <h3>阿尔伯特纪念亭</h3><h3><br>&nbsp; &nbsp; 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英国最有名的音乐厅之一。1871年完工,古老红砖为演奏厅增添几许古意。</h3> <h3><font color="#010101">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肯辛顿公园一瞥</font></h3> 肯辛顿宫后院<br><br>&nbsp; &nbsp; 注:在伦敦期间Zhong教授在微信中强烈建议去海德公园,谷歌搜索海德公园指向肯辛顿公园那一个大公园,所以我以为我们去的肯辛顿花园就是海德公园。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一条路分开东、西的两个公园:东边的是海德公园;西边的是肯辛顿花园。海德公园才是公园;肯辛顿花园曾是肯辛顿宫的私人花园,是英国伦敦的一座皇家园林。只是肯辛顿花园现已与相连的海德公园一同对公众开放。<br><br>&nbsp; &nbsp; 回来的路上进了一个小超市,进去买了一瓶2升的牛奶才1.99镑!买糕的!拿出50镑“大钞”付账,老板做了一个很吃惊的表情,然后一边找钱一边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看来中国“壕”们喜欢用大钞不是“谣言”哈。<br>&nbsp; &nbsp; 早餐后按计划去特拉法加广场北面的游客中心购买伦敦卡,下车后才记起游客中心要10点才开门,应该先到特拉法加广场再到游客中心,这样可以少走大约1.5公里左右。走过游客中心后,大家不想再走回到这里来买卡,于是决定放弃伦敦卡,到了景点排队买票进入。<br> 查令十字街上:1皇宫剧院;2伦敦卡游客中心<br><br>&nbsp; &nbsp; 特拉法加广场:是为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加大海战而修建的,广场中央矗立着纳尔逊的纪念碑和铜像。广场坐落在伦敦市中心,北面是国家美术馆,南邻白厅大街,西南不远是白金汉宫。广场上游客众多,还有街头艺术家至流浪者等等各种人员和满天飞随地走的鸽子,充满了悠闲自得的生活气息。<br> <h3><font color="#010101">圣马田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英国国家美术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乔治四世骑士像</font></h3> <h3>查理一世的骑士像与纳尔逊纪念柱</h3><h3><br>&nbsp; &nbsp; 水师提督门:完工于1912年,是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而筑,海军拱门曾被皇家海军和内阁作为居住、办公地点,并在诸如威廉王子皇室婚礼的大型仪式中多次露脸。2012年,作为政府紧缩开支的项目,水师提督门被租予西班牙地产商,用于改造为豪华旅馆。租期为125年。<br> 这个海军拱门是双向弧形结构,在雕像的那边看是内包围的,穿过对面也是内包围的,是两个背靠背的弧形设计。原计划是近距离参观一下的,因为在施工,远远地拍了张照路过。</h3> 水师提督门<br><br>&nbsp; &nbsp; 游过特拉法加广场后,我们沿着白厅大街向唐宁街走过去。<br>  白厅街不长,大约700米。街道两边都是英国政府机关。白厅街得名于1698年焚毁的白厅宫,当时的一场大火将庞大的宫殿烧毁,只留下一栋建筑,至今仍在白厅街上。沿白厅街走过骑兵卫队总部→二战女纪念碑→和平纪念碑→丘吉尔战时办公室。<br>&nbsp; &nbsp; 刚进入白厅街就看到许多身着正装的男男女女走向一个地方排队,也有穿红色制服的军人在发什么传单之类的东西,本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精神,我们也在后面排队并询问这是在做什么?最后也没弄明白是在做什么,反正弄清楚了是要邀请函的!结合后面看到的英女王生日阅兵活动的彩排,原来他们是参观位于“骑兵卫队总部”的彩排。<br> <h3>骑兵总队大门</h3><h3><br>&nbsp; &nbsp; 白厅街上有两尊骑马铜像,一位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堂哥、查尔斯亲王,他是第二代的剑桥公爵,曾担任了39年的陆军总司令;另一位是一战时的英国陆军元帅“屠夫”道格拉斯•黑格;街边的草坪上有三尊军人雕像:威廉•斯利姆(14集团军司令)、阿兰•布鲁克(英军总参谋长)、蒙哥马利(北非之狐)。他们三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最卓越的将领,先后晋升陆军元帅,都在战后获封为子爵,因而三座雕塑的基座上在他们的姓名前都冠以“The Viscount”。拍照的时候把蒙哥马利拍漏了。这三位陆军元帅雕像的身后便是英国国防部大楼。<br>&nbsp; &nbsp; 二战妇女纪念碑:这是一座褐色大理石纪念碑,石碑上仅附有17套不同工种的制服,象征着二战期间妇女在前线、后方所承担的工作。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那些在如此多舛境遇中仍能从容应对的英国妇女们而建”,2005年落成时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亲自揭幕。<br>&nbsp; &nbsp; 再往下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修建的和平纪念碑,是英国重要的战争纪念碑。每一年的荣军纪念日,都会在这里举行庄严的纪念仪式。纪念碑两侧分别悬挂着三面旗帜,侧面刻着:死得光荣。</h3> 白厅街掠影:1剑桥公爵骑士像;2黑格伯爵骑士像;3斯利姆元帅;4布鲁克元帅;5二战妇女纪念碑;6和平纪念碑<br><br>&nbsp; &nbsp; 如今唐宁街两头封住了,根本就看不到唐宁街10号。想想加拿大的总督府几乎可以随便进入,欧美与加拿大的反恐形势差别还是挺大的。<br> 戒备森严的唐宁街<br><br>&nbsp; &nbsp; 从白厅大街南端的查尔斯国王街穿过来到圣詹姆斯公园这边的沿骑兵卫队路上,就看到阅兵广场这边人比较多,我们也就凑了过去,经讯问是英女王生日庆典彩排,10点钟开始。然后我们就沿着林荫路一边走向白金汉宫,一边走着一边看着一队一队的仪仗队走过……。抵达白金汉宫时,白金汉宫也因彩排而封路,只能在人行道上绕着白金汉宫转了半圈。<br>&nbsp; &nbsp; 收获是意外地看到了一场英女王仪仗队的彩排,不足之处是没能亲近白金汉宫。当然,本来这个月份白金汉宫也没有开放,不过我们没能走到白金汉宫的大铁门前也确实比较遗憾。<br> <h3><font color="#010101">皇家女骑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女王卫队</font></h3> “远望”白金汉宫:<br><br>&nbsp; &nbsp; 白金汉宫出来乘地铁去议会大厦一带。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有些国家的地铁和中国不大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站会对应有几条钱,而且每条线也可能目的地不同。我想这可能是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历史因素,早期地铁建设难度比较大,所以在规划上会尽可能地对站点进行利用;二是体制原因,国外讲究竞争,特别是大城市往往不止一个地铁(公交)公司,也不可能每个公司完全自建一套系统,也许轨道和列车是不同的公司在运营,所以在国外大城市上地铁一定要小心谨慎,比如伦敦的一个2个站台的车站居然对应了6条地铁线!有了日本的经验,在国外每次上地铁我都比较注意地要落实站台方向和列车目的地。这次Li女士问到一个黑人“小伙”,黑人小伙告诉她站是这个站,但要坐什么什么车,说了半天感觉跟这帮人说不大通,于是告诉她等车来了他会告诉我们。可是等啊等啊,错过了小伙子原来准备上的两趟列车,我们要坐的车还没来。大概是要迟到了,小伙子实在等不住了,当第三趟小伙子要坐的车来后他上车了,站在车门口还在叮嘱我们坐后面来的哪班车,看到我们一脸“懵”相,小伙子也是无奈透了。不过我们还是弄懂了,每次来的列车前面和车厢上都标有线路名和开往目的地;车站的显示屏上也有临近3班列车的目的地。习惯了还是很容易辨认的。<br>&nbsp; &nbsp; 到达议会大厦一片已是中午,生活部长Li女士原安排吃英国非常有名的大众化食品“鱼和炸薯条”,好不容易找到地点,得!人满为患,大概要等20来分钟。时间金贵,大家都不愿等,于是照例快餐对付。在大笨钟边的一个很小门面的西式面包屋里买了些快餐和饮料,坐在外面街边的台阶上一边休息一边“用餐”。<br>&nbsp; &nbsp; 下午先去威斯敏斯特教堂:1065年建成。现存的教堂为 1245年亨利三世时重建,以后历代都有增建,直到15世纪末才告竣工。该教堂又称西敏寺,既是英国国教的礼拜堂,又是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大礼堂,还是一个国葬陵墓。从11世纪胜利王威廉开始,除了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七世外,所有英王都在此加冕登基,当今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于1953年6月在这里举行加冕典礼,威廉王子的婚礼就在此举行的。它还是英国国葬陵墓,除王室成员外,很多名人包括牛顿等也都安葬于此。<br>&nbsp; &nbsp; 说明很有意思“国王、王后、政治家、士兵、诗人、牧师、英雄与恶棍——历史就发生在这里,一切都在等待着被发现”。即使现在被认定为“恶棍”的人物也不用被迁出。<br> <h3><font color="#010101">摆个英伦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威斯敏斯特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威斯敏斯特教堂</font></h3> 教堂里的回廊<br><br>&nbsp; &nbsp; 状况4<br>&nbsp; &nbsp; 在西敏寺排队买票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打印出来的议会大厦的门票丢在旅馆没有带出来,赶紧拿出手机查邮件,又郁闷了,我居然找不到定票的确认邮件。说是不小心删了吧,已删除邮件里也没有,这样就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我买了门票!回去拿显然也来不及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他们排队买西敏寺门票时我就坐在草坪边的栏杆上翻我的手机,期望能找出点证据。找啊,找啊,找阿,最后也只找到一个以编号命名的打不开的PDF文件。大家安慰我说到时候如果说不通就重新买票吧!<br>&nbsp; &nbsp; 到议会大厦入口处,一个包着头的、大概是穆斯林的小美女在验票,听我们说明了情况之后,便和我们一起开始了“寻票之旅”。好在已经是下午3点多钟,来参观的人相对也没那么多了,经过约十几二十分钟的努力,终于在把不小心被误删、且在已删除邮件列表中也没有的定票确认邮件给找了出来!由于我的手机没有连网,期间经过共享小美女热点、又登陆了一个当地的什么wifi,都没有查到结果,在大家都感到无望、准备去售票处试试能不能找到人查他们的已发邮件时,小美女居然通过那个以一串数字为名的PDF文件上的那串数字,把定票确认邮件给找了出来,大家都非常有成就感!更感激小美女对一帮“老头、老太太”的热情、耐心!<br>&nbsp; &nbsp; 后来老婆还一直在后悔说没把这个过程给拍两张照片!<br>&nbsp; &nbsp; 议会大厦:也叫威斯敏斯特宫,位于泰晤士河边,是英国国会(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所在地,哥德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西北角的钟楼就是著名的大本钟所在地。<br>&nbsp; &nbsp; 该建筑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尽管今天的宫殿基本上都是19世纪重新修建的,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时的许多历史遗迹,比如威斯敏斯特厅,可追溯至1097年。威斯敏斯特厅在今天常被用来举办重大的公共庆典仪式,诸如国葬前的陈列等。<br>&nbsp; &nbsp; 先了解一下英国的议会制度:议会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构。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英国的国会为两院制,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上议院又称贵族院,主要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的重要人物组成。上议院议员不由选举产生,部分是世袭贵族。上议院是英国最高司法机关,议长由大法官兼任。和下议院相比,上议院的权力相对有限,保留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司法权,有权审查下议院通过的法案,并通过必要的修正案,还可以要求推迟它不赞成的立法,最长可达一年。下议院又称平民院或众议院,其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下议院的主要职权是立法、监督财政和政府。<br>&nbsp; &nbsp; 参观跟着讲解器走,从威斯敏斯特厅上台阶穿过圣斯蒂芬门廊后就不允许照相了。里面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一下英国的议会制度。议会大厦里面虽然不让照相,但议会开会时,公民是可以随时进去旁听议员们的辩论,只有安检措施,没有保密措施。也没法保密,因为议会大厅的布置就是:议长、记录等工作人员坐中间,政府(执政党)坐一边,反对党(在野党)坐一边在政府的对面,一般在周围的二楼或周围的最后面、最高处隔出一到几排座椅供公民旁听。因为其职责主要是立法,监督财政和政府,所以国家的所有立法过程、决策过程对公民都是公开的。<br>&nbsp; &nbsp; 参观线路:威斯敏斯特厅(领讲解器)→圣斯蒂芬厅→中央门厅→贵族廊道→贵族门厅→上议院→上议院反对票厅→王子厅→皇家画廊→诺曼门廊→女王礼服间→上议院厅→回中央门厅→议员廊道→下议院→下议院反对票厅→中央门厅→圣斯蒂芬门廊、威斯敏斯特厅→出口<br>&nbsp; &nbsp; 回来经过贵族廊道时发现有许多的人在照相,俺也入乡随俗地照了几张。<br> <h3><font color="#010101">议会大厦里的西敏厅:许多重要人物在这个厅里发表过讲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斯蒂芬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贵族廊道</font></h3> <h3>网上取张议会大厦全景<br><br>&nbsp; &nbsp; 参观完议会大厦,大家都有点累了,也没想到绕议会大厦转一圈,其实除了在维修的大笨钟这边,绕到另一边的议会大厦会更好看,也更适合照相。回过头来看,今天的行程安排还是紧了一点,议会大厦这一片包括白厅街安排一天比较合适。<br>  大家回住处附近的超市采购了一些食材回去做饭安慰一下中国胃。晚上做饭时女士们都要吃稀饭,毫无原则的Wen大律师也说要吃稀饭!宝宝不行啊!宝宝晚上一定要吃干饭的!宝宝大饥荒时期都没有吃过稀饭!你们吃稀饭吧,宝宝要吃蛋炒饭。于是自己蒸了一碗饭,另外买了一个青豌豆罐头再加上火腿、蘑菇、胡萝卜等做了一大碗蛋炒饭,除分了一点给Wen大律师外,全部拍进了宝宝的肚子。一个字——爽!<br><br>&nbsp; &nbsp; D3 6.2</h3><h3>&nbsp; &nbsp; 天空花园早餐→伦敦塔桥→伦敦塔→女王官邸→格林威治天文台→格林威治码头→伦敦眼码头→乘车回202。<br> 早上仍然醒得太早, 6点左右决定还是出门晃荡一下。从近路走到肯辛顿花园里享受早上公园的清新宁静。公园西北角有一个建于2000年的戴安娜王妃纪念游乐场,主要是给残障小孩提供一个能和正常小孩一起玩耍或康复的场地。<br> 游乐场还没开门,正准备去公园的“圆池”看大鹅,接到他们的微信说既然大家都起来了,叫回去早点出发去天空花园。<br> 地铁出来就是伦敦大火纪念碑,这个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666年伦敦的一场大火而建,那场大火几乎烧毁了整个伦敦。纪念碑高61米,游客可以沿着旋转楼梯的311级台阶登高来到碑顶,俯瞰伦敦城的风光。当然我们这帮人大多数是没有体力去爬那311级台阶的,还是旁边的天空花园舒坦,电梯上下,即能吃早餐,又能观风景,且既然号称花园,肯定比一个塔尖宽敞不是。</h3> 伦敦大火纪念碑<br><br>&nbsp; &nbsp; 天空花园:因外形酷似对讲机而被伦敦人戏称为“Walkie Talkie(对讲机)”。35、36、37层是一个空中花园,360度大落地窗,超过2000棵的亚热带植物,还有两个餐厅一个酒吧。分时段免费,景色很好。但要提前预约。周末很难约到(也可能周末不免费),我们预约了8点半天空花园的豆荚吧(Sky Pod Bar)的早餐,利用早餐时间观风景,然后去伦敦塔。<br>&nbsp; &nbsp; 早上8点半以前我们抵达天空花园,在一楼安检柜台出示预定信息,安检后乘电梯直接上到35楼的豆荚吧。从占地面积和位置来说,豆荚吧是最大也是最好的。我们几乎是第一批抵达的客人,迎接我们的小美女一边引领我们一边和我们聊天,听说我们是中国来的,她很开心地说中国菜真好吃,她在成都待过一段时间,成都美食让她念念不忘;然后把我们领到大厅转角处一个座位边对我们说:这是她个人认为最好的位置,正面可以看到泰晤士河风光、侧面可以看到伦敦塔、伦敦塔桥……。说实话,这个位置真不错!<br>&nbsp; &nbsp; 35层豆荚吧最大,最开阔,消费最低;36层居中可以隔35层观看外面风光,当然用餐完毕也可以到35层观风景;37层周日上午没开放,我们去的时候一个瑜伽班在活动。<br> 天空花园掠影:123豆荚吧;4瑜伽活动中;56窗外风光<br><br>&nbsp; &nbsp; 天空花园距伦敦塔约600米,途中经过万圣教堂。<br>&nbsp; &nbsp; 万圣教堂(All Hallows by the Tower):是伦敦历史最悠久最早的教堂,它就在伦敦塔旁边,你只要一出地铁站走几步就能看到这个教堂。万圣教堂有幸在伦敦大火中有幸保存下来。我们路过时教堂还没开门,最近教堂、古堡会看很多很多,对这个不太起眼的小教堂,我们也没有打算回来看看。<br>  但这个不起眼的小教堂却是伦敦最古老的教堂,建于675年,历史十分悠久。而且,万圣教堂有幸在伦敦大火中有幸保存下来,意思是说它就是675年的建筑,而不像其它许多建筑一样是后来重建的。教堂里还有个地下博物馆,走过路过错过有点遗憾。<br> 万圣教堂<br><br>&nbsp; &nbsp; 伦敦塔游客太多,售票处排队,入塔也排队,且入塔排队的队伍一直延伸快到伦敦塔桥了。看着令人头皮发麻的队伍,大家决定先去塔桥,实事证明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br>&nbsp; &nbsp; 伦敦塔桥:是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上的悬索桥,1894年6月30日由当时的英国王储威尔士王子和王妃剪彩正式开放,今年是其125周年纪念日。它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塔桥其实是钢结构,外面铺设花岗岩和波特兰石与伦敦建筑保持一致、增加美观。上层为宽阔的悬空人行道,行人从桥上通过,可以饱览泰晤士河的美丽风光。桥的下层可供车辆通行,当泰晤士河上有大船通过时,就可以看到塔桥开启景象。网上提前可查塔桥开启的时间,6月2号的开启时间:10:15(up);11:00(down);16:00(up);16:45(down)。实际上因为在英国我的部分word文档打不开,所以我也没记住准确的时间,还好没错过看升桥,只是没能占个好位置。<br>&nbsp; &nbsp; 塔桥南岸下面的老机械室现在对外开放,里面装有锅炉、汽缸、液压、传动、控制等一套蒸汽机、液压装置用来开合各重1000吨桥梁,巨轮鸣笛致意后,桥面可在一分钟内呈"八"字型升起,这个时间在100多年前是相当的不错了。塔桥自建成至今,机械功能一直正常,目前当然全部是电动装置了,所以老系统对外开放。<br> <h3><font color="#010101">伦敦塔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塔桥上的观光通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塔桥上风光</font></h3> 老桥梁开合系统<br><br>&nbsp; &nbsp; 参观完机械室出来正好碰到塔桥开启让船通过,看到塔桥起降的整个过程。问题是费这么大的劲,桥下通过的只是一艘“小船”,我在人群外面只看到一根高高的桅杆像幽灵一样滑过……。<br> 打开的桥及“滑”过的桅杆<br><br>&nbsp; &nbsp; 从伦敦塔桥回来伦敦塔的队伍已经消失了!<br>&nbsp; &nbsp; 伦敦塔:始建于1066年,是伦敦一座标志性的宫殿、堡垒和要塞。在历史上还曾被用作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有不少王公贵族和政界名人都曾被关押在这里,甚至在这里被处死。短语“sent to the Tower”,意思是“入狱”,即出于此。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r>&nbsp; &nbsp; 参观伦敦塔不大可能6个人一起行动,大家约好一个半小时后在出口处汇合就分开行动了,实事证明一个半小时根本不够,光王冠珠宝展厅排队都要近半个小时。<br>&nbsp; &nbsp; 我们买了3张Giffgaff公司的电话卡,在英国期间这3个卡之间相互通话是免费的,但卡装上给我们的手机打电话始终无法接通,也就无法知道每张卡的号码!在王冠珠宝楼前排队的过程中反正无聊,就寻求后面几个小伙子帮助,想着用这个电话给他们的手机拨电话,不就知道号码了吗!3个热心的小伙子轮番上阵,忙乎了半天,还是一个电话都打不通!好吧,无论如何还是“桑克优”。<br>&nbsp; &nbsp; 参观完伦敦塔已快1点。下午的计划是格林威治天文台,大家边走边找吃食,在不远处的塔桥下见到有英国最有名的大众食品“鱼和炸薯条”,就这家了。在西方国家旅游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挨宰”,旅游景点商品、食品的价格与其他地方相差不大,所以不用担心被“欺负”。<br> <h3><font color="#010101">伦敦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伦敦塔</font></h3> 伦敦塔内掠影<br><br>&nbsp; &nbsp; 状况五<br>&nbsp; &nbsp; 电话卡的信号总是让人很不满意,大家不停地吐槽英帝国的网络,天朝上国的自豪感由然而起。问题是即使是英国的网络不好,也不至于这么差吧!地铁里没信号咱认了,楼内室里信号不好咱也认了,可在伦敦市中心的开阔地面也经常是2G、3G、4G信号间随机切换,还时不时滴蹦出个什么“H”信号标识(后来淘宝客服解释H是3G+,我读书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谷歌地图的定位也经常不准。由于定位不准,在找车站的过程中走过了好大一段路,导致大家徒劳奔波还浪费时间。后来我费了好长时间和淘宝卖家沟通,重新对手机进行了设置才好用了很多,至少不会在同一个地点2G、3G、4G信号间随机切换;至少谷歌定位比较准确,没有产生严重影响方向、距离决策的延迟。同时也把本机号码给弄明白了。<br>&nbsp; &nbsp; 从地铁站出来,我想去附近的女王官邸看看,于是和大家分开行动,他们直接去天文台,我们先去女王官邸。<br>&nbsp; &nbsp; 抵达女王官邸前我对这个建筑有个误解,我以为这是现任女王的行宫,去了才知道这是1616年为詹姆斯一世的安妮皇后设计建造的。目前里面没有住人,作为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如需要专业导游讲解游览将收取一定的费用。<br>&nbsp; &nbsp; 女王官邸外表是典型的英式古典建筑,里面蕴藏着很多绝美的艺术。有两处被官方旅游指南认为不可错过的必游景点——大理石大厅和郁金香楼梯。官邸内不让拍照,只好从网上摘两张照片。<br> <h3><font color="#010101">女王官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郁金香(蓝眼)楼梯及大理石大厅——摘自网上</font></h3> 女王官邸后面望格林威治天文台<br><br>&nbsp; &nbsp; &nbsp;女王官邸旁边是英国海事陈列馆博物馆:该大楼建于1807年,当年是海员孩子的学校,1934年改为国家海事博物馆,于1937年开始向公众开放。博物馆里有世界上最重要的英国海上历史收藏,其中包括海洋艺术、地图绘制、手稿、船舶模型和平面图、科学与航海仪器……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br>&nbsp; &nbsp; &nbsp;路过旧皇家海军学院,据说是多部电影的取景地,以后看电影时可以注意一下。<br> <h3><font color="#010101">海事陈列博物馆</font></h3> 旧皇家海军学院<br><br>&nbsp; &nbsp;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坐落于格林威治公园俯瞰泰晤士河的一座小山上。是查理二世于1675年在伦敦格林威治建造的一个综合性天文台。<div><h3>  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标准照就是推上一把、或者是蹬上一脚;在格林威治天文台,标准照毫无例外的就是双脚跨在本初子午线两边拍照留念。</h3>&nbsp; &nbsp; 地球的南北纬度起点在赤道,而东西经度便由本初子午线开始,天文台地上两条醒目的铜线直接通到墙角,墙上镶嵌着的铜牌中央也刻着一条线,上面写着:“世界本初子午线,北纬51度28分38秒2,经度零度零分零秒。在铜线两边, 分别标着“东经”和“西经”字样,一只脚在左边,一只脚在右边,无问东西。<br></div> <h3><font color="#010101">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font></h3> <h3>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标准照”</h3><h3><br>&nbsp; &nbsp; 下图白牌子上写着“世界本初子午线”,中间那条竖着的红线就是本初子午线,再上面还有个小窗里的绿色亮点是打出来的一束绿色激光,这就是指向远方的本初子午线。<br>&nbsp; &nbsp; 天文台有中文讲解器,对天文有兴趣的朋友在这里可以增长不少早期天文学及天文学家的知识,我们照例属于看热闹的外行。</h3> <h3><font color="#010101">本初子午线</font></h3> <h3>天文台一瞥:图4是在这里工作过的天文学家<br><br>&nbsp; &nbsp; 天文台里面的小广场上有一辆卖饮料和点心的小车,我们从天文台里转到这里时是5点15分左右,小车已经收拾停当,不知是周日没有开张还是已经“打烊”了。<br></h3><h3>&nbsp; &nbsp; 在天文台院子里休息的时候,同一个椅子上是一位65岁左右的中国“大姐”,我们跟她聊天得知她一个人拿着一本类似于“走遍英国”的书来英国玩,计划32天走遍英国,问了问人家退休前是工人,退休前也没学过什么英语。一个人、一本书,就是这样任性!一说到旅游总是担自己这不会、那不会的兄弟姐妹们,你们有感触吗?!<br></h3> 天文台中歇工的小贩车<br><br>&nbsp; &nbsp; 牧羊人24小时门钟:天文台的外面墙上有一面钟,合影的人很多,仔细一看这个钟的钟面是24小时,也就是说一天时针只转一圈。钟的名字叫“牧羊人24小时门钟”,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动公共时钟之一,1852年安装在天文台大门口,时间精度为0.5秒。<br>&nbsp; &nbsp; 大家都只注意墙上的种面,回来看照片才发现其实墙面还有玄机。除了这个标准时钟外,钟面下正中的小铭牌是英国大地测量的一个高度基准点——海拔154.70英尺;小铭牌下面黑铁面板上三排D形螺柱间是公共长度标准:第一排是“1英码”;第二排是“2英尺”;第三排从左到右分别是“1英尺”、“6英寸”和“3英寸”。<br> <h3>牧羊人24小时钟<br><br></h3><h3>&nbsp; &nbsp; 天文台外面有一个18世纪中叶英国名将詹姆士•沃夫将军的塑像,他是英法魁北克战役牺牲的将军。经典战例有亚伯拉罕平原会战(又称为魁北克之战)。因为亚伯拉罕平原我去过,所以也把他给拍了下来。<br> 将军塑像的南面是面积很大的格林威治公园;北面是一大片青草坡地,坡地的边缘就是女王官邸和海事博物馆,再往北是旧海军学院和泰晤士河。天气好的话,从天文台俯瞰山下,即便是冬天依然满眼绿意,在这里呆上半天都不为过。</h3> <h3><font color="#010101">詹姆士•沃夫将军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远眺女王官邸</p></font></h3> <h3>格林威治大学</h3><h3><br></h3><h3>&nbsp; &nbsp; 回程坐船游泰晤士河,去码头路过海事博物馆卡蒂萨克号:里面一艘现存在世的最古老帆船——卡蒂萨克号,款式是英国3桅快速帆船,长64.7米,现作为博物馆供游客参观。船名Cutty Sark意指漂亮女巫师南妮的白色短衬衣。我们到达时博物馆已经关门了,在外面打卡路过。</h3> <h3>卡蒂萨克号;船头女巫的短衬衣?明明是吊带裙嘛!</h3><br>&nbsp; &nbsp; 网摘:"卡蒂萨克"号是世界帆船史上航行速度最快的一艘船,被称做"顺风威士忌",代表着帆船建造技术的顶峰,1869年在苏格兰建成,距今正好150年。在蒸汽船取代帆船之前,"卡蒂萨克"号之类的帆船被用来从中国运回茶叶,从澳大利亚运回羊毛。"卡蒂萨克"号是帆船制造史上建造的最快的一艘帆船,唯一可以与其一比高低的是"塞莫皮莱"号帆船。两船于1872年6月18日同时从上海启航驶往英国,途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卡蒂萨克"号因为各种倒霉事件影响,比“塞莫皮莱号”晚了一个星期抵达英国,输掉了比赛。这场比赛持续了整整4个月,是这类比赛的最后一次,后面就是蒸汽机轮船崛起的时代。<br><br>&nbsp; &nbsp; 泰晤士河上有好多的船,有专门的游船,也有渡船、交通船。游船价格稍贵,上面有导游讲解,并在关键景点会放慢船速让大家照相;渡船、交通船速度快,价格便宜。我们在船博物馆边的码头上买到的应该是交通船,价格10镑一人,同航段的游船票网上买是13.5镑一人。<br>&nbsp; &nbsp; 可惜的是天气不大给力,整个天空乌云密布,一付山雨欲来的架式,使得河两岸的景色非常灰暗,有点像水墨画。<br> <h3><font color="#010101">泰晤士河风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伦敦塔</font></h3> <h3>回来整照片发现这艘小帆船,仔细对照了一下桅杆,肯定这就是上午塔桥为之开启的“巨轮”!<br><br>&nbsp; &nbsp; 晚上回家继续做饭,将蛋炒饭进行到底!<br><br>D4 6.3</h3><h3>&nbsp; &nbsp; 伦敦→牛津→伍德斯托克<br>&nbsp; &nbsp; 今天开始包车乡村游。早上8点半公司的司导大鹏准时到达202门口接我们,第一站牛津。<br>&nbsp; &nbsp; 某种程度上讲,现在的牛津市几乎可以说是因为牛津大学而存在的。主要景点也是围绕着牛津大学展开。<br>&nbsp; &nbsp; 牛津大学:世界顶级公立大学,建校于1167年。在这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英国人都是去法国和其它欧洲大陆国家求学。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就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更合逻辑)。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这就是牛津大学的起源。所以牛津大学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牛津大学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涌现出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培养了大量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国家元首和政、商界领袖。<br>&nbsp; &nbsp; 牛津(Oxford:Ox意为公牛,Ford意为浅滩。)这个名字很直白、很土。牛津市从公元7世纪已有人在那里居住,到公元912年,它已成为英格兰的一个要地。"津"意为渡口,泰晤士河和查韦尔河在此会合,当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由此得名。牛津大学也因此而得名,却将这个很土的名字传遍全球。<br>&nbsp; &nbsp; 进入牛津停车前见到的第一个有名气的古建筑是殉道纪念塔:这座纪念塔建于1841年,为哥特式尖塔建筑,为缅怀三位主教克伦莫、拉提莫、和理德利而建,他们在1555~1556年间英玛丽女皇统治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在城墙外的木桩上被吊起活活烧死。</h3> 殉道纪念塔<br><br>&nbsp; &nbsp; 行走线路:停车场→撒克逊塔→卡法斯塔→市政厅→基督教会学院→经过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和奥里尔学院→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瑞德克利夫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五柱塔,方庭→谢尔墩剧院→叹息桥→科学历史博物馆→圣三一学院→贝利奥尔学院→停车场<br> 撒克逊塔:建于1040年,是牛津最古老的建筑,曾经是牛津城墙的一部分。<br><br>&nbsp; &nbsp; 卡法斯塔:是牛津圣马丁教堂目前仅存的遗迹。圣马丁教堂的历史可追溯至11世纪,在几个世纪中一直是牛津的宗教中心,伊莉莎白一世曾亲临此地举行宗教仪式。但在19世纪道路不断扩建的过程中,教堂、喷泉先后被拆除,最后至1896年仅剩卡法斯塔为圣马丁教堂唯一见证。登上72英尺、99个阶梯的卡法斯塔,即可居高临下眺望牛津各个学院的古典建筑,卡法斯塔每15分钟敲钟一次,登塔途中也可顺道参观钟楼。<br>&nbsp; &nbsp; 说得热闹,我们时间关系没有进去。<br> 卡法斯塔,这个应该到马路对面去照<br><br>&nbsp; &nbsp; 牛津市政厅;该建筑所在地原为建于1292年的“集市”,为当地政府集会场所并设有牛津博物馆。1752年被市政厅所取代。1893年市政厅拆除,重建了目前的哥特复兴建筑,塔顶直插云霄的针尖上就是一头涉水的牛。<br>&nbsp; &nbsp; 市政厅底楼有个博物馆,里面展出一些市政府历史性物品,其中制作于1659年的市权杖是英国最大的权杖,也是英国最古老的权杖之一。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过来和我们搭讪,发现沟通困难后示意我们自便。在一个办公台前我问他能不能照相,他很干脆地点头同意,于是俺也过了一把“市长瘾”。<br> <h3><font color="#010101">牛津市政府及屋顶上的“牛津”</font></h3> 市政府里掠影<br><br>&nbsp; &nbsp; 权杖顶端的十字架是后来换上去的。1892年,牛津市长外出在牛津巡游,船要过河时一个议员跳上了船,船翻了,市长、议员和权杖都掉进了水里,人都爬上岸之后,两个年轻下水捞起了权杖,回到岸上后才发现十字架不见了。也就是说权杖上原来的十字架现在还躺在查维尔河底。<br> <h3>开心市长在办公</h3><h3><br></h3><h3>&nbsp; &nbsp; 路过一家名字叫乔治和丹佛冰激凌店,古色古香的房屋大概比冰激凌的价值高多了。门口的招牌上特别说明:“我们自制的冰激凌原料真实,当天制作”。看来,全世界的人都反感防腐剂之类的食品添加剂哈!</h3> 乔治和丹佛冰激凌店<br><br>&nbsp; &nbsp; 牛津基督教会学院:创立于1525年,是牛津大学最大的学院,17世纪英国内战时,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逃出伦敦到牛津作为临时首都,就在这里组织临时政府的。基督学院的傲人之处就是在近代200年内产生了16位英国首相。<br>&nbsp; &nbsp; 走进铁栅栏门后不远,右边是一大片草甸,叫基督堂草坪;左边的草甸大楼是建于19世纪的学生宿舍;超过学生宿舍后前面的左边又是一片草坪,叫默顿牧场,据说学院经常在这里放牧。这一片区域草甸被查韦尔河和泰晤士河环绕,19世纪前,这些草甸常被洪水淹没。据说在大楼上看洪水非常壮观。这算不算“革命的乐观主义”?!<br> <h3><font color="#010101">基督堂草坪和默顿牧场</font></h3> 草甸大楼<br><br>&nbsp; &nbsp; 门票在草甸大楼中间的大门处购买,60岁以上7英镑。购买门票时售票员看着L女士不相信她有60,要她出示护照,老婆也过来凑热闹问是怎么回事,结果也被要求出示护照。这是第一次在国外因买票而被怀疑要求出示护照的“事件”,一边交谈一边找护照,结果护照找出来后她也没翻开看,只是说她们太不像60以上的人了。就这样两位女士还开心得不得了!<br>&nbsp; &nbsp; 《哈利波特》第一部曾在餐厅、方庭、回廊和大厅楼梯处取景。也正是因为《哈利波特》,让牛津基督教会学院成为游客必游的景点。餐厅三面墙上挂满人物油画,据说都是学院历任院长和从牛津走出来的名人;餐桌上摆着枝型台灯、餐具和叠成三角形的红色餐巾……。这里,至今还保留着教授和学生们共进晚餐的传统,但是在这里吃饭必须身着正装。<br> 学院食堂:食堂大厅楼梯顶部的扇形天花板修建于1638年<br><br>&nbsp; &nbsp; 汤姆方庭:是牛津最大的方庭,最早被称为大方庭院坐落在基督教会学院的中央。17世纪,克里佛多•雷恩爵士在新塔中安装了一口6吨重大汤姆钟,此后这里被称为汤姆方庭院。据说汤姆钟在每天晚上9:05的时候会敲101下,之所以在9:05是因为牛津在格林威治西边,比标准时间慢5分钟,101下则是因为学院有101位学生(其实最初是100人,后来在1664年加了一名),敲钟则表示在钟声响后就不能外出了。<br>&nbsp; &nbsp; 参观人员不能进入方庭的庭院之内。<br> 汤姆方庭,对面大门就是汤姆塔<br><br>&nbsp; &nbsp; 从方庭进入15世纪的回廊和大教堂,基督教会教堂虽然不算大,但建筑本身和内部设计都很精细,彩色玻璃窗精细繁杂……。<br> 学院教堂:左边教堂;右边教堂后院回廊<br><br>&nbsp; &nbsp; 基督教会学院对面有一个爱丽丝书店,以前学英语时看过部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那熟悉的画面加上很多少女在门口拍照,回来查了一下,原来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真名叫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1832~1898),是一位数学家,长期在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任数学讲师。他因有严重的口吃,故而不善与人交往,但他兴趣广泛,对小说、诗歌、逻辑都颇有造诣,还是一个优秀的儿童像摄影师。1862年7月的一个下午,作家带着同事的三个孩子,划着一只小船在泰晤士河上荡漾。在孩子们的再三央求下,他信口讲了一个梦游奇境的故事给他们听。后来经过其中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的请求,他将故事写成文字,送给了她。这篇文字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据说书店的建筑已有500年历史了!匆忙之中没过马路对面给建筑拍张照片。<br> 爱丽丝小书店:好不容易等着打卡的少女们换人空隙抢了一张照片!<br><br>&nbsp; &nbsp; 大鹏带我们穿过一道一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逼仄、曲折的铁门,然后走过没有开放的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和奥里尔学院,这所以要提提这两个没开门的学院,实在是因为这两个学院的木门太老旧了,完全可以用残破来形容!“惨不忍睹”。<br>&nbsp; &nbsp; 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建于1517年,本科生学生数约225人,是牛大最小的学院之一。学术却很强,医学、PPE以及古典文学尤其出色。因为学院小,气氛友好亲密。图书馆设备一流,24小时开放。学院今天没有开放。<br>&nbsp; &nbsp; 奥里尔学院又名国王学院,由爱德华三世在1326年创建。学院的赛艇运动名气最大,无人能敌,最近15年的院际竞赛中有14次夺魁。学院今天没有开放,我们在老木门前打卡经过。<br> 名校的大门!<br><br>&nbsp; &nbsp; 圣母玛利亚大学教堂:又名圣玛丽教堂,是牛津大学的主教堂,已有近千年历史,建筑宏伟而华丽。教堂早期是各学院的共用教堂,所有的仪式、正式的会议、考试都在这里进行。后来各个学院的活动越来越独立,教堂在学院的作用逐渐弱化。 <br>&nbsp; &nbsp; 教堂尖顶被认为是英国最美丽的景点之一。花4镑可以登顶,欣赏牛津的风景。其螺旋立柱是英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新。塔上面的位置非常有限,所以是限行的,我们去的时候人不多,直接就上去了,走过一个机械钟的展览柜后就进入很窄的石砌回旋楼梯走廊,塔上观景走廊是一个非闭合的环形,走不到360度的,大概只能走300度,然后就得沿路返回了。而通道是窄到只能供一个正常身形的成年人正着身子走,两个人错身都很困难,碰上其中一个体形稍大的就必须有一个要退让到转角处。<br>&nbsp; &nbsp; 塔楼上面视野很好,牛津城市一收眼底。老城基本没有什么太高的新建筑,大多还是传统的西方建筑,都还在使用中。<br> <h3><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里在排练还是在演奏什么</font></h3> 塔顶风光<br><br>&nbsp; &nbsp; 瑞德克利夫图书馆:大学教堂后面广场里古老宏伟的圆塔形建筑是瑞德克利夫圆宫,由皇家医师瑞德克利夫捐助4万英镑于公元1737~1749年修建。原为牛津大学神学院,现在是瑞德克利夫图书馆及阅览室,归牛津大学所有。藏书只能阅览,不外借,连英国国王也不例外。据说,后来上断头台的查理一世国王,在与国会军作战时曾驻扎牛津,想从图书馆借两本书看,被图书馆拒绝了。我能说一句图书馆管理员“牛X”吗!其实更“牛X”的是遵纪守法的查理一世国王!<br> 瑞德克利夫图书馆<br><br>&nbsp; &nbsp; &nbsp;博德利安图书馆: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5世纪末的杜伏雷公爵图书馆,一百年后几乎衰败的图书馆由博德利安爵士筹资扩建,故当它在17世纪初叶再次开放的时候便以博德利安命名了。藏书量在英国列第二,仅次于伦敦大英图书馆。据说曾经国王还出资买蜡烛,使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宵都能阅读的图书馆。<br>&nbsp; &nbsp; &nbsp;五柱塔进入图书馆的著名塔门被称之为“五柱塔”,因为五层的塔身上每层所使用的柱顶式样不同,由下至上分别是托斯卡,多力克,爱奥尼克,科林斯,复合五种经典罗马(希腊)柱式。<br>&nbsp; &nbsp; &nbsp;博德利安爵士像:图书馆庭院里有一尊博德利安爵士的铜像,一直默默地看护着图书馆。<br> 博德利安图书馆:五柱塔;博德利安爵士像<br><br>&nbsp; &nbsp; 谢尔登剧院:建于1664年到1668年,以该项目的主要财政支持者,当时的校长谢尔登命名。剧院被用来举办牛津学院的典礼仪式和公共音乐会,主大厅的屋顶上是一副精美的17世纪绘画作品,反映了真理战胜愚昧的内容。今天没有对外开放。好像周一好多地方都不开门。<br> 谢尔登剧院<br><br>&nbsp; &nbsp; 叹息桥:原名赫特福德桥,建成于1914年。桥拱跨度16米,是连接赫特福德学院两座建筑的过街桥,因外形类似威尼斯的叹息桥而有了这个别名。据说牛津大学经常有学生为了牵强附会这个桥名,非要把考试失利的同学“拉”到这桥上来叹息一番。<br> <h3>叹息桥<br>&nbsp; &nbsp;</h3><h3>&nbsp; &nbsp; 三一学院 :成立于1555年,它的周围是铁栅栏而不是围墙,学院的独特的蓝色大门,使其在外观上比牛津大学其他学院更加开放的和可供访问。学院除了四个主要方庭之外,还拥有一个大型的草坪和宽敞的花园,其中包括小面积的林地。尽管其规模庞大,但是学生人数较少,只有约400人。三一学院产生了3位英国首相,与贝利奥尔 学院并列第二位。</h3> 三一学院<br><br>&nbsp; &nbsp; 贝利奥尔学院 :是牛津大学最著名、最古老的学院之一,可以追溯到1263年,以活跃的政治氛围著称,曾经培养出了多位英国首相和其他英国政界的重要人物。<br> 贝利奥尔学院<br><br>&nbsp; &nbsp; 下面这张照片后排我旁边的那位戴帽先生,我从台阶上下来看到他拿着手机在自拍,看他左摆右摆都不如意的样子,我就主动过去用他的手机帮他拍了两张。这下他来劲了,也不管我听不听得懂,能不能聊就抓着我紧聊。还要帮我们6个人拍合影,拍完之后还要和我们一起合影,我的手机、他的手机轮番上阵……。<br> 与“紧聊”先生合影<br><br>&nbsp; &nbsp; 附:牛津大学的校徽:成立于12世纪的牛津大学,其校徽即为盾形,校徽主体部分由上2下1三颗王冠组成,中间为一本展开的书,上写“DOMINUS ILLUMINATIO MEA”(“主照亮(启示)我”),强调“启示”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校徽上的王冠则昭示着大学教育的高贵与荣耀,这与英国大学培养绅士的大学理念是息息相关的。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其《大学的理念》一书中认为大学的目的是培养或造就有智慧、有哲理、有修养的绅士。<br>&nbsp; &nbsp; 据说:在牛津大学会说:“What do you think?”;剑桥大学会说:“What do you know?”。所以牛津大学更注重思想,而剑桥大学更注重求知。这大概就是牛津出了29名首相,剑桥出了6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br> 牛津大学校徽<br><br>&nbsp; &nbsp; 去住宿的途中在伍德斯托克小镇小停。该镇在牛津以北约12公里,离我们预定的马尔伯勒公爵酒店约3公里,以布莱尼姆宫而闻名。漫步小镇不经意间发现小镇市政厅是一个周工作制为三4制(一周上三天班,一天只上4个小时)的“市政厅”,市政厅大门外有一个电铃按钮,旁边一个小白牌上印着“如需帮助,请按铃”。咋就这闲呢?!<br> <h3><font color="#010101">“三4”式工作制的市政厅</font></h3> 伍德斯托克的“古董”巴士站<br><br>&nbsp; &nbsp; 晚餐找了一家名字很霸气的中国餐馆———“帝皇”解决肚子问题,然后大鹏把我们送到回酒店登记完后离开。<br>晚上入住丘吉尔庄园边的马尔伯勒公爵酒店(Duke of Marlborough):该酒店是由几栋老旧的一、两层建筑组成,位于伍德斯托克和布伦海姆宫外的一个三岔路口。虽然酒店的房屋看上去很有点老旧,但里面的房间温暖、宽敞、干净,环境安静优雅、绿树成荫,还有些许鲜花点缀。酒吧比较狭窄但明亮整洁,并设有私人功能区域,公共区域可以使用Wifi,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打理的。早餐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传统英式全早餐,一种是英式全早餐里没有烤肉!因为第一次吃英式早餐,而且大家在食品交流方面特别吃力,所以照例两两一组各选一样。<br>&nbsp; &nbsp; 早上我起得比较早,到酒吧拍照片时碰到酒店主人,一个很有风度的中年绅士,非常热情地邀我进吧台由他给我拍照,然后又带我到丘吉尔的像下拍照,看得出他很是以丘吉尔为荣的。后来Li女士问了一下,不出所料,他是丘吉尔家族的成员。<br> <h3><font color="#010101">马尔伯勒公爵酒店</font></h3> <h3>马尔伯勒公爵酒店<br><br>D5 6.4</h3><h3>&nbsp; &nbsp; 拜伯里→丘吉尔庄院即布伦海姆宫</h3><h3> 拜伯里:是英国格洛斯特郡的一个村庄。艺术家威廉•莫里斯在访问拜伯里时称其为“英格兰最美丽的村庄”。蜜蜡色石头垒成的房子装点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穿村而过的科恩河上架着古朴简洁的石桥、木桥……。<br>&nbsp; &nbsp; 拜伯里最有名的当数阿灵顿路排屋。排屋建于1380年,最初作为寺院羊毛店,17世纪成为织布小屋,这里生产的布被送往阿灵顿工厂。 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将石屋改了颜色,使其更显沧桑古朴。排屋前有一大片平坦的天然草地,公路与草地间小小的科恩河缓缓流过。很奇怪排屋前的那条小路明明标的是尴尬山(awkward hill),为什么叫阿灵顿路呢?是电影里的路名吧?<br>&nbsp; &nbsp; &nbsp;从山上绕了一圈下来,来到河边的拜伯里鳟鱼农场公司,主要是养殖鳟鱼,也提供烧烤、钓鱼及学习钓鱼、烟熏鱼制作等旅游项目活动。大鹏介绍说他们家的冰激凌不错,于是我们一人来了一个,最小的是1.75镑一个球,一个球的量对我们来说正好。</h3> <h3><font color="#010101">著名的阿灵顿排屋</font></h3> 拜伯里小村掠影<br><br>&nbsp; &nbsp; 布伦海姆宫:被誉为英格兰最精美优雅的巴洛克式宫殿之一,是英国除皇家以外唯一能称“宫”的城堡庄院,今天,它仍旧是第11世公爵和夫人居住的地方。布伦海姆宫位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占地极大有2100英亩,它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div><h3>  宫殿建于1705年,是当时的安妮女王赐予马尔伯勒公爵一世约翰•丘吉尔的,以表彰他在“布伦海姆之战”中击败法军的赫赫战功。100多年后,英国著名的铁腕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出生在这里,因而现在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丘吉尔庄园”。</h3><h3> 宫内参观跟着语音走;宫外有好几个公园,今天天气不好,天空阴沉,雨时大时小,实在是不适合室外游玩,原本准备去看看那个位于超大草坪中间的纪念柱到底是谁的,也因风雨交加没有勇气走个来回而作罢。</h3></div> <h3>布伦海姆宫<br><br>&nbsp; &nbsp; 参观布伦海姆宫除了惊叹于它的宏伟繁华金碧辉煌之外,印象最深的有两点:<br>&nbsp; &nbsp; 1、丘吉尔传承到今天已经11代,仍然居住在这座庄园里,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富不过三代”的认知。看了宫殿后面巨大的长廊图书馆(下图6),对什么是贵族精神、贵族品格有了点模模糊糊的认识。<br>&nbsp; &nbsp; 2、下面图5中马后面那只犬的两只后脚明显是马蹄子,绣工或者说“绣坊”居然敢将错就错的将其绣完,伯爵大人居然也就认可了!将错就错堂而皇之地挂在墙上经历两、三百年!&nbsp;</h3> <h3><font color="#010101">宫内一瞥:5马蹄子狗;6长廊图书馆,中间是安妮女王塑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宫外掠影</font></h3> 巨大的庄院一瞥<br><br>&nbsp; &nbsp; 时间还早,大鹏又带我们去看了一个蝴蝶暖房花园;一个儿童乐园,里面有一个灌木组建的迷宫及一些儿童游乐设施。花园外面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里面展出的是丘吉尔庄院曾经用过的农具、生活用品之类物品。<br>&nbsp; &nbsp; 晚上抵达英国小镇埃文河畔斯特拉福特,名字太长是不是!。预定的是一个家庭旅馆,两层楼的联排民居据说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狭窄、陡峻的楼梯没有电梯,房间应该是经过分割重新装修的,因为小小的二楼上至少有5个房间,所以房间也比较小,两个窄窄的小床可以拼成一个大床,不过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除了房间和楼梯、过道逼仄以外,满满的英式风情显示着主人的品味:绘花玻璃的大门、漂亮拼花地板的过道、用来卡门的门脚卡都是一只大鸡公。老板是一个胖胖的中青年妇女,跟我们交待着一些注意事项,在大鹏帮助下弄明白主要有两点:一是狭窄的楼梯下狭窄的过道边有一个桌子,桌上放着固定格式的早餐说明纸。早餐是传统英式早餐,头天晚上每个房间的客人要把早上用餐时间和早餐中需要增、减什么、特别是禁忌、过敏物都写在上面;二是有什么事请敲一楼楼梯边的房间或是按大门口的电铃。老板说她睡觉比较沉(这个可以有,体胖的人一般睡眠都很好),按门铃要多按几次。事实证明“然并卵”,晚上因wifi的事下去找她,按了多少次电铃都没有用,还是自己慢慢研究把wifi给连上了<br> 旅店一瞥<br><br>&nbsp; &nbsp; 住下后找了一家名叫“佛笑楼”的中餐馆解决肚子问题,然后在小镇一路闲逛,一不小心就逛到了莎翁故居。<br>小镇最有名的人物当属莎翁——莎士比亚。<br> <h3><font color="#010101">小镇中心小广场上的钟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茅草屋酒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莎翁故居;一天的阴雨天此时一丝阳光刺破云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镇镇政府</font></h3> 这个莎士比亚教室不知是莎翁读书的教室呢还是莎翁教学的教室还是教莎翁剧的教室!<br><br>&nbsp; &nbsp; 住处附近有个小公园,公园的南端居然有个牡丹亭!旁边还立了碑。原来是江西抚州政府在那里建的,今年4月份才建好。大概是送汤显祖去跟莎翁PK吧!可是,一个大陆市级政府建设的工程,碑文为什么要用繁体字呢?!&nbsp;<br> <h3><font color="#010101">小镇公园一角的牡丹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