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南浔镇地方临时流通券</h3>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发动了上海淞沪战争,战火迅速蔓延至南浔。1937年11月19日,日军第10军第6师团从江苏震泽出发,在半路亭兵分水陆两路进犯南浔。陆路日军沿运河塘路迂回东栅从洗粉兜汽车站和永安桥汽车西站进入市区。水路日军乘汽艇驶经陶墩进南栅,绕至孙家坝、马家性子,直趋马家桥堍登陆,过新桥与陆路日军会师。日军先遣部队化装成从上海后撤的中国军人,突然发起猛烈攻击。经过数小时巷战,中国军队死伤过多,傍晚时分,即向湖州方向撤退,湖州东大门南浔镇沦陷。日军在南浔镇执行了疯狂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了震慑南浔人民的抗战意志,日军还在南浔镇上实施了两起集体屠杀的事件:一起是针对被俘国民政府军人实施的,约有30人被杀害在南浔百间楼下。另一起是发生在东栅外丝厂白场上对30多位平民实施的。日军并对南浔镇肆意焚烧房屋,大火断断续续地连烧了10天。据1937年12月30日的中央社报道:“南浔镇于11月19日沦陷,经敌军恣意破坏,纵火焚绵延旬日,估计全镇房屋仅存十分之一二,焦垣赤土,死亡枕藉,惨绝尘坏,全镇共计被焚房屋4993间。”正如《东南日报》1938年7月2日第4版所述:“南浔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去年被日军涂上一阵腥红的血,现在已变成了一个可怕的魔窟。南浔这次的浩劫,房屋烧去约五千所,百姓死去千余人,现在满地多是新坟墓。”</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全镇整个经济系遭到日军摧残,财产受到空前损失,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工农业生产一落千丈,民众背井离乡逃难,土地荒芜,贫困加剧。由于战争的严重破坏,大批工厂关闭,商店被毁倒闭,财政金融萎缩,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萧条,商业冷落,城镇居民大量失业,苦不堪言 。</p><p class="ql-block"> 南浔镇在沦陷期间,因日本侵略者大量搜刮辅币铜元,遭受严重的辅币荒。南浔镇商会针对辅币紧张这一状况,南浔镇商会统一印制、发行了南浔镇地方临时流通券,有的商家还自制代用币,以解燃眉之急。</p> <h3><font color="#808080"> 南浔镇地方临时流通券壹分,由澳门陈耀光先生提供。</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背面有25个汉字:“本券在南浔地方兑换正面所开通货南浔镇商会负责兑换”</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南浔镇地方临时流通券贰分,由澳门陈耀光先生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纸币图案为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的南浔镇风水墩文昌阁一景。南浔镇商会为了铭记这一段历史,故将被炸毁的文昌阁设计在南浔镇地方临时流通券纸币上以警示。</span></p> <h3><font color="#808080"> 南浔自治委员会 良民证</font></h3> <h3> 日军对沦陷区加强了物资封锁,在沦陷区到处搜刮民间流通的铜、镍辅币,运回日本作为军工原料制造武器,来侵略中国,以实施“以战养战”的罪恶政策,造成各地铜、镍辅币严重不足。市场辅币流通受阻,商店一度用邮票、烟标等加盖章后代替分币,也有些地方用竹片以铁烙印成代用币等等。</h3> <h3><font color="#808080"> 南浔南栅蜊壳街口新新化妆香品公司“当钱五文”代用币。</font></h3> <h3> 日本侵华,形势突变,法币在市场流通中受阻 ,在这种特定时期,湖州地区处于真空状态。商会发行的纸币是在政局不稳定、物价上涨、货币严重贬值,统一货币不能正常流通的情况下行用的,其作为最基层流通纸币,具有调节货币流通、稳定物价、辅助地方经济发展、缓解市场辅币不足,抵制外来货币掠夺等作用,印证了代用币在社会经济动荡(战争)年代所发挥的作用,促进了外界物资交流和地方农工商经济的发展,推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更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蹂躏中国人民的史实。对此,代用币是最具有独特的时代性、特殊性和地方特色,对研究抗战史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有很高的价值,给我们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h3> <h3> 南浔镇 </h3><h3> 南浔镇在南宋绍兴年间(1150年左右),有“浔溪”的地名,嘉定年间(1208~1224年),浔溪改名为“南林”,淳祐十一年(1251年),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为南浔镇。</h3>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南浔的“四象八牛”</span></p> <h3><font color="#808080"> 南浔古镇现有文保单位17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3处,拥有江南古典园林~小莲庄、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私家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故居、江南第一豪宅~张石铭旧宅、独具江南风情的明清古建筑群~百间楼等一批重要历史遗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font></h3> <h3> 南浔古镇,在明清时期随着蚕桑业的发展,南浔丝市已很繁盛,清道光、咸丰年间,南浔人改良蚕种,改革缫丝工艺,生产出独具“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的“辑里丝”。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荣记辑里丝”因其品质极佳荣获第一,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授予金银大奖,并获赠“小飞人”证书。从此,南浔“辑里丝”更是名声远扬。1911年,在意大利都灵工业展览会上,南浔梅恒裕辑里丝获一等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南浔梅恒裕辑里丝获大奖章金牌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南浔所产的生丝获得甲等大奖。</h3> <h3> 清未民初,伴随着上海开埠和国内外市场对丝绸的需求,丝绸业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南浔出现了近百家因经营丝业而发家的丝绸富商。时人以三种动物的形态标明他们的财产多少,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之说。象是指拥有财产1000万两白银以上的豪富,牛为500万两至1000万两,狗是100万两至500万两。被称四象的是刘、张、庞、顾四家,邢、周、邱、陈、金、张、梅、蒋八家则被称八牛。</h3> <h3><font color="#808080"> 上海大达房产股份公司股票,由刘翰怡(即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刘培馀(曾任浙江兴业银行董事兼监察人),乃南浔“四象”首富刘镛之孙、刘锦藻之子。</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宣统元年(1909年)华商通义实业银行股份公司股票,由国民党元老张人杰签名(即张静江)。该股票张静江为支持、资助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政府,联合其他革命志士于1909年在法国登记设立,自任总经理,是第一家由华人在海外设立并具有革命目的之股份银行。</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浙江典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由庞赞臣签名。名元浩,民国著名实业家,亦为张静江之舅父,曾创办私立南浔中学。1925年任南浔镇商会会长。后任浙江省政府首席参事。1922年参与创办浙江兴业银行,一度任总经理。在上海、浙江两地从事金融事业。</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顾绅书信札。</font></h3> <p class="ql-block"> 19世纪90年代初,南浔镇有“富可敌国”之说,民谚称:“小小南浔镇,可抵半个苏州府”。“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最早的商办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大股东是南浔富商,他们是南浔镇的刘锦藻(刘镛之子)、张澹如(张静江之弟)、周庆云、张钧衡(字石铭)、庞元济(字莱臣)、蒋汝藻,这些富商均为“浙江兴业银行”主要大股东,集资100万股。这一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给我们留下了南浔古镇这一极其宝贵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p> <h3><font color="#808080"> 浙江兴业银行壹元券 图为管仲像</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浙江兴业银行伍元券 图为王阳明像</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浙江兴业银行拾元券 图为姜太公像</font></h3> <h3> 湖州地方代用币,我已收集近三十年了。在抗战时期,有南浔镇、菱湖镇、双林镇、荻港镇(现为和孚镇)、善琏镇、乌镇(原为乌青镇,1950年5月前属吴兴县管辖,现为桐乡市)、大麻镇(1950年前属德清县管辖,现为桐乡市)发行、使用代用币。由于代用币使用时间短、流通区域小、信誉好、收兑彻底,且设计颇具地方特色。因此,代用币昙花一现,保留下来的实物极其罕见。是抗战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纪念,更是不屈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反映。</h3> <h3> </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