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世界奇观

渴望,

<h3>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距省会成都约150公里,座落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交汇处,与乐山城隔河相望。</h3> <h3>  乐山大佛景区规划面积17.88平方公里,以“天下第一大佛”为核心,以“壮、雅、清、逸”为特色,具有观光、朝圣、文化、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有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弥勒坐像——乐山大佛,自然和人文奇观——巨型睡佛,青衣别岛——乌尤寺,佛教雕刻艺术荟萃——东方佛都,宋元古战场——三龟九顶城,中国最早的佛像之一结跏趺坐佛。此外,这里还有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和景点:秦时离堆,汉时尔雅台、麻浩崖墓、唐时海师洞、灵宝塔、凌云古刹、九曲栈道、宋时东坡楼、元时千峰洞、明时注易洞、碑林、龙湫虎穴等。</h3><h3> 1982年,乐山大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6年12月峨眉山及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古代的乐山处在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十分凶猛,舟楫到此往往被倾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见状,决心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募集人力财力物力修凿乐山大佛。</h3> <h3>  佛像于唐玄宗开云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大师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幸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带领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中断,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俸金继续修建。在经历三代工匠的努力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云803年),前后历经九十年时间才完工。</h3> <h3>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建造于唐代的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个迷。事实上,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这座被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h3><h3> 1989年,历时两年多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正式启动。其间,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时,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经实测,该碑高6.6米,相当两层楼高度,碑宽3.84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这通摩崖碑的发现,具有相当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现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h3> <h3>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勻称,神态肃穆,依山亲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眉长5.6米鼻长5.6米,嘴巴和眼宽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坐百人以上。</h3> <h3>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的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即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佛阁屡建屡毀,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h3> <h3>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一15厘米。</h3><h3>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大成在《吳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木为之”。由此可知,内侧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试。</h3> <h3>  乐山大佛的故事及景点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留点念想,让朋友们前去拜佛观光时自己去领略。本文资料自网上摘录,有错误之处以原文为准。</h3><h3> 二0一九年六月七日</h3><h3> 渴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