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从“清明雨”成为“牧星”的

缪斯的孩子

<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文/王海燕<br><br>&nbsp; &nbsp; &nbsp; 我是如何从“清明雨”成为“牧星”的?</p><p><br>&nbsp; &nbsp; &nbsp;十年磨一剑,2015年7月,我出了第一本散文随笔集《快意江湖》,搭了南京“蓝花布丛书”的顺风车。2017年7月, 我独立操刀,完成旅行笔记《葡萄架下的相约》的出版。有朋友说我出书有瘾。的确,如今,我以两年一本的速度,打算出第三本书《甬江边的树》,和以往的两本集子不同,这是一本诗集。</p><p><br>&nbsp; &nbsp; &nbsp;众所周知,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难度可想而知。我为何会自讨苦吃,增加自己的写作难度系数呢?因为和诗的缘分,所以我很自然从喜欢写散文的“清明雨”变成爱写诗的“牧星”啦。“清明雨”的来历不再重复,就说说牧星的由来吧。一来我觉得赶着星星去放牧特别浪漫;二来我特别喜欢文学大师木心的诗,刚好可以和他的姓名同音;三来我很享受在暮星照耀下大步赶路的感觉。<br></p><p><br></p> <p>&nbsp; &nbsp; &nbsp;当然我的写诗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p><p><br>&nbsp; &nbsp; &nbsp; 2014年,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压根找不到写诗的感觉。我在《诗歌之门》里写道:诗歌的大门常常关闭着/我无法看到花园里的美景/我企图拿牙齿咬掉门锁/我指望用脚踢开大门/这一切都是徒劳/筋疲力尽的我/往后退了几步/朝着大门鞠了三个躬/毕恭毕敬/大门依旧紧闭……</p><p><br>&nbsp; &nbsp; &nbsp; 初写诗歌时,我很怀疑我那些分行写成的话能否称为诗。“抽屉文字”成为不得不经过的阶段。2014年秋天,我参加鲁迅文学院浙江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全班同学里有三分之一是诗人,诗人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谈诗,让我心生仰慕,但我感觉诗人是与众不同的写者。我在同学天界的介绍下加入“浙江诗人”微信群,群里高手云集,我偶尔怯生生地发些小诗上去。天界很直率,他说:“你的写诗热情很高,但你能不能把诗中的一三五或者二四六行中的话去掉呢?”他言外之意,就是指我的诗写得太直白。</p><p><br>&nbsp; &nbsp; &nbsp; 天界的话一晃都过去近五年,但我没敢忘。每每诗写毕,我总要自己默念数遍,一则看看是否通顺,二则看看是否还可以再精炼些。其实批评我诗写得直白的,不只天界一人,但我依旧我行我素。记得湖北恩施诗人胡礼忠说过:“<b>诗歌必须经过炼情炼意的阶段!每个诗人前期的创作或率情或率性或许有些许粗砺的操作,但那份对诗的虔诚是美好纯真的袒露!”</b></p><p><br>&nbsp; &nbsp; &nbsp; 我就这样痴迷地写,一直写到2016年春天。那时,南山上樱花如雪,落英缤纷。我写诗的热情完全被春天的美和人世间的爱唤醒,就像沉睡地壳深处多年的矿藏被开发。诗神频频光临,《春天,你送我一付纸手铐》、《荡秋千》、《咸鱼》、《姐妹》等都是那年写的,我曾经一天创作三首诗。</p><p><br>&nbsp; &nbsp; &nbsp; &nbsp;写了一段时间,我慢慢地感悟到写诗需要有情感的积淀。如果没有达到如鱼刺哽喉不吐不快的程度,千万不可霸王硬上弓!我的诗歌写作历经分行说话、自然表达和推敲提高等阶段,虽然登过报刊,在小型的诗歌比赛中也获过奖,但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时候就在朋友圈晒一晒或用美篇收藏。如果有朋友喜欢转发在微刊上或者拿去朗诵,我会觉得十分惊喜。像《诗刊》这样的国字号刊物,我是可望不可及的。虽然诗人陈青波老师常鼓励我投稿,我还是下不了决心。主要是对自己的作品还不太满意吧。<br></p><p><br></p> <p>&nbsp; &nbsp; &nbsp; <b>不管发不发表,都不会影响我对写诗的积极性。在我看来,表达胜于发表。诗歌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血液在身体中尽情流淌。</b>而且写诗相比散文、小说等文体创作,有自己的优势,短小精干,不需要大块的创作时间,特别合适抒情。高兴时,我写诗;难过时,我写诗;孤独时,我写诗;愤怒时,我写诗。油腻的饭堂、美丽的甬江边、昏暗的街灯下、晃动的公交车上,散场的电影院,这些都可以成为我写诗的战场。我很享受写诗的过程。作为一名警察,日常工作任务特别繁重杂乱,像水草一样缠绕个没完。我对诗歌越来越依赖,它成为我放松解压的重要手段。<b>每每诗写完了,人的心就像烫斗被烫平了。诗歌又像一把温和的梳子,把我身上一根根翘起来的毛捋顺,诗歌成为最好的心情过滤器。</b></p><p><br>&nbsp; &nbsp; &nbsp;<b> 写诗在我看来,不仅仅可以宣泄情绪,更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升华。</b>从古到今,赠诗一直是送给友人最真挚最高雅的礼物。赠诗里有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如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一诗脍炙人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孟浩然的《别董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有恋人别离的无奈和伤感,如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偶然》这样写道:“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p><p><br>&nbsp; &nbsp; &nbsp;我在第四辑《桃李春风一杯酒》中采集十余首送友人的诗。如送给上海好友东敏的诗《告别随想》写于今年三月一日。当时和敏哥第一次在线下相逢,欣喜之情不言而喻,敏哥还带着礼物特意送我到高铁站。火车南下,我的心也随着车轮滚动起来,在这个欲说还休的时刻,诗是最好的表达。“亲爱的哥哥/当不得不和你说再见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时光慢一些再慢一些/我想找一个可以收放自如的容器/承载所有和你有关的记忆。”也许时间会让我们每个人都慢慢老去,记忆衰退,容颜苍老,但这些有温度的句子像一杯杯陈年的酒,历久弥香;又像一束束鲜艳美丽的永生花,让人赏心悦目。</p><p><br>&nbsp; &nbsp; &nbsp; &nbsp;当然写诗也是对世界的态度和认识,有句话说得好:“诗歌始于激情,终于智慧”,诗歌的难度和高度就在于诗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提炼,而且往往需要提升到哲学层面。我缺乏哲学这个重要的知识体系支撑,阅读面和理解力都比较受限,但我还是愿意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是很微弱的。和男人相比,对爱情的守望就是女人永恒的事业。我用短诗表达女人对爱情的向往和执著。诗《候鸟》这样写道:爱情是一只候鸟/ 飞来又飞走/我/依旧在原地/ 守望。</p><p><br>&nbsp; &nbsp; &nbsp; &nbsp;我之所以把诗集的名字定为《甬江边的树》,是因为我特别喜欢诗集里的同名诗。甬江位于城市的东边,是宁波这座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海滨之城的地标之一,我家就住在甬江边上。我无数次来这散步,也无数次注意到如哨兵一样挺立的大树。<b>我喜欢漂泊的状态,但更需要用理想和坚守支撑灵魂,于是我爱上甬江边的树,因为它们具备我渴望拥有的元素。</b>我在诗里表达自己的愿望。“暴风雨就要来了/树们依旧把腰杆挺得笔直/专注成为最动人的姿态/我在夜风里思索良久,而后从码头折回/ 默默站立成甬江边的一棵树。 ”&nbsp;<br></p><p><br></p> <p>&nbsp; &nbsp; &nbsp; &nbsp; 如果说当年的我写诗是盲目的,那么现在的我多少有点感觉,毕竟写了200多首。记得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先生所说:<b>“好诗和坏诗的区别,除了有无感发的生命这一项衡量的标准外,还有另一项,就是你有没有把这感发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也受到你的感动。</b>”我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共鸣的诗就是成功的作品。我得到无数次这样的鼓励:“你的诗写出我内心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如我今年4月3日写的《清明前夜》中写道:“我缓缓地蹲下已不太灵活的身体/在地板上捡起一根白色的长发/然后捏着白发坐在沙发上发呆”,这个生活细节在我看来是比较普通的,但是此诗发朋友圈以后,被许多人转发。来自湖南长沙的罗姐姐留言:“你诗里写的就是我的生活真实写照。”小姐妹艳琳还自告奋勇去朗读。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写诗的劲头更足。&nbsp;</p><p><br>&nbsp; &nbsp; &nbsp; 在我看来,写诗和读诗还是一对孪生姐妹<b>。优秀的朗诵能让躺着的诗作立起来,朗诵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b>。我曾在天一书房、同心书画院组织过两场全市性的诗会,平日里也参加过一些诗会的朗诵。因为写诗,我对诗朗诵比以往有更真切的认识。因为写诗,我认识了朗诵名家姜琴、李皓、张红雅、应坚、杨玲等老师,也和喜欢朗诵我诗作的郑玮姐姐结成好友。诗歌《声音》就是写给像郑玮姐姐一样热爱朗读的朋友们的,诗中这样写道:“很久没有听到如此温润的声音了/如十年陈的绍兴花雕让我陶醉/电波在城市上空搭起彩虹桥/两颗灵魂在岁月深处闪闪发光。”<br></p><p><br></p> <p>&nbsp; &nbsp; &nbsp; 从2014年到2019年,我没有只顾埋着头写诗。我如海绵吸水般地去阅读琢磨一切和诗歌相关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诗论》,我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看完。从《诗论》中,我获得对诗歌的正确的理解:“诗歌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和散文相比,散文侧重叙事说理,而诗歌侧重情趣和节奏。”我还看了泰戈尔、叶芝、茨维塔耶娃、徐志摩、海子等名家的诗集,好友诗人陈仁凯、黄洪光、钱利娜、达达、吕付平、吴顺天等的著作也是我的枕边书。我还去了许多地方旅行,感悟不一样的人生。我想,“功夫在诗外”注重的就是对写作涵养修炼。</p><p><br>&nbsp; &nbsp; &nbsp; 在三十五岁之前,我一直是个不太自信的人,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顺从,唯唯诺诺,在我的成长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b>感谢文学,让我找到一条可以主宰精神王国的自由之路。在文学的这个心灵的家园中,我只需听从内心的召唤,任意地书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而不需要臣服任何人。</b>我的内心随着对写作的坚持而变得日益强大。于是,我和缪斯女神的情缘越来越浓,难舍难分,从2005年至今,不知不觉进入第14年头。特别是和诗歌谈上“恋爱”以后,我觉得生活更美好,更有激情。所以我是带着一颗感恩而且自信的心,向诸位呈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用诗的形式来呈现。这本诗集忠实地记录从“清明雨”到“牧星”的蜕变,希望它带给读者全新的感觉。</p><p><br>&nbsp; &nbsp; &nbsp;人们常说:“生活不只是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的确,<b>诗歌属于生命品质范畴。诗歌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可以弥补我们的情感缺失。无论是古今中外,无论是体裁样式的迥异,诗歌都表达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情感。文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揭示和唤醒潜伏或沉睡在人们内心的情感</b>。故而,诗作为最基本的文学样式,在执行文学任务的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p><p><br>&nbsp; &nbsp; &nbsp;我愿带着一颗诗心前行......<br><br><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019.4.25子夜初稿写于宁波书香斋<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2019.5.2夜改于第二稿<br><br><br>此文系诗集《甬江边的树》自序。<br><br><br><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