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宋代的主流文学是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b>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b>”此段论述足以看出宋词在中国文苑中的地位。</h3> <h3>宋词的繁荣之处,可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h3><h3>一是参与创作词的人数众多,并且出现了如柳永、苏轼、欧阳修、秦观、晏殊、晏几道、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和吴文英等名家;</h3><h3>二是词作的数量也十分巨大,近人唐圭璋编撰的《全宋词》收录了1330余位作者的约20000首词作,尚不算遗佚的词作,可见宋词的数量之大;</h3><h3>三是词的地位得到提高,打破了唐末五代以来“诗庄词媚”的观点,把词的地位大大提高。</h3><h3>词至宋朝迎来巅峰,然元明之际,词则稍有下滑之势,直至清朝,才迎来了它的中兴时代。</h3><h3>清代词的这次中兴,主要是以这三位词人为代表。他们分别是阳羡词宗陈维崧、浙西词派开创者朱彝尊、纳兰性德,前两位并称为“朱陈”,三人又被并称为“清词三大家”。</h3> <h3>一、<b>陈维崧及其词:</b></h3><h3>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南宜兴(今属江苏)人。是清朝阳羡词派的开创者,他把词抬高到和“经”“史”并肩的地位,摈弃了“词为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了《诗经》和白居易的“新乐府”精神,注重词对现实生活素材的吸收。</h3> <h3>陈维崧出生于明清改朝换代之际,故国的灭亡,异族的入主中原,这些对他词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他常常在词中怀念一些悲剧的英雄,以抒发自己身世之悲的感慨,如《南乡子·邢州道上作》:</h3><h3><b>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b></h3> <h3>在词中,作者先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为下阙抒发英雄的悲戚做了铺垫。词的下阙则通过追忆荆轲和高渐离易水送别之事,和现在刚走过的豫让桥遥想到当年豫让数次刺杀赵襄子不成而自杀身亡之事,表达了对昔日英雄悲剧的感慨之情。</h3><h3>这类的词作又比如《醉落魄·咏鹰》,把自己比喻成鹰,像鹰一样睥睨一切,搏击人间的“狐兔”,却难以奋飞,最后只剩下苦闷异常的感慨:</h3><h3><b>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b></h3><h3><b>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b></h3> <h3>二、<b>朱彝尊及其词</b>:</h3><h3>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绍兴)人。虽然跟陈维崧一样是明亡后入清的词人,但是他却在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试,出仕清廷,他精通经史,工于诗词古文,尤其擅长写词。是浙西词派的开创者,和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一起被称为“浙西六家”。</h3> <h3>朱彝尊作词自视甚高,自述“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就是说自己作词既不学秦观,也不学黄庭坚。他还认为词的作用就是“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紫云词序》)。</h3><h3>当然,毕竟身处改朝换代之际,时代和社会对他的影响还是明显的,所以他的词作中也有一些感慨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的作品,如《卖花声·雨花台》:</h3><h3><b>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b></h3><h3>词中表现出作者对江南六朝的历史盛衰有感而发的愁绪,语言上,注重刁琢炼字,风格清醇高雅。</h3> <h3>三、<b>纳兰性德及其词:</b></h3><h3>清词的中兴,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是词学成就最高当数纳兰性德。</h3> <h3>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而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的长子。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官至一等侍卫,也深受宠信,但是他厌倦这样的仕宦生活,再加上目睹官场的腐败,这种失望之感更深。如作者纳兰性德随康熙出塞时所作的《蝶恋花·出塞》:</h3><h3><b>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b></h3><h3><b>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b></h3> <h3>若是一般的御用文人随皇帝出行而作之词,必当大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但是纳兰性德没有。他在这首词中处处流露出的都是一种幽怨和惆怅,如放眼山河时,他说“满目荒凉谁可语”,曾经南征北战的“铁马金戈”,作者却说“青冢黄昏路”是其造成的,表现了纳兰性德对历史沧桑的独特观感。</h3><h3>当然,纳兰性德最吸引读者的地方是他在词中抒发的缠绵悱恻的幽情。以爱情为主题的词又是这其中的主要部分,他与他的妻子卢氏二人在婚后伉俪情深,可是婚后才三年,卢氏就因难产而死,此后的每个朝朝暮暮、日日夜夜,纳兰性德都陷入了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中,为此而作的词包括明确标出“悼亡”二字以及未有明显标注但是内容为悼念亡妻的词约有三四十首之多。</h3> <h3>这类词感情深挚,读来感人至深,大有东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风格,这类词如《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h3><h3><b>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b></h3><h3><b>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b></h3><h3><b><br></b></h3><h3>以爱情为主体的词,还比如《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h3><h3><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b></h3> <h3>《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h3><h3><b>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b></h3><h3><b>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b></h3> <h3>从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三位词人的影响及成就来看,清词的中兴以及取得的成就亦大有可观之处。所以,词,不仅有宋词,也有清词,尤其是上述这三大家的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