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定陵

顺其自然

<h3>定陵是明代第13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和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墓。</h3> <h3>定陵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是十三陵中三大陵园(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之一,整体陵园建筑也是仿照他的祖父世宗的永陵建造的。</h3> <h3>据史料记载定陵屡遭劫难,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昌平,陵区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军入关,陵园再遭破坏。乾隆年间虽有重建,建筑又被焚。陵园只剩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未遭严重破坏。建国后,定陵也是十三陵中被国家决定考古发掘的皇陵,结果“文革”中定陵也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致使地宫考古挖掘的一些珍贵文物遭到破坏……</h3> <h3>定陵陵门</h3> <h3>定陵陵门中间刻有“定陵博物馆”五个大字,为我国著名学者、考古学家郭沫若所书。</h3> <h3>祾恩门遗址</h3> <h3>祾恩殿遗址</h3> <h3>殿周围汉白玉栏杆及龙凤雕刻</h3> <h3>御路石刻</h3> <h3>棂星门</h3> <h3>宝城,位于棂星门后面</h3> <h3>宝城外马道,平面呈圆形,直径200多米,宝城墙垛口釆用打磨平整的大块花斑石垒砌,内环砖砌宇墙,墙与垛口之间为铺砖马道。宝城墙的前部设有城台,又称方城……</h3> <h3>城上明楼,内立有“圣号碑”</h3> <h3>明楼正面上有榜额“定陵”二字</h3> <h3>圣号碑高6米多,碑首刻有双龙戏珠图案,上有大明二字,下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h3> <h3>明楼前石五供,祭祀的供案。</h3> <h3>石象桌 中间为3头象合顶石桌</h3> <h3>宝城垛口墙上的古柏</h3> <h3>去往地宫路上,数株松柏出墙来……</h3> <h3>墙缝中长粗柏树,时间印记的古墙古树。</h3> <h3>定陵地宫,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在地下27米处,规模宏大……</h3> <h3>地宫汉白玉石门</h3> <h3>宽敞的地宫墓道</h3> <h3>地宫的后室停放着万历皇帝及两皇后的棺椁,两侧26只楠木箱装有随葬物品……</h3> <h3>万历皇帝和两皇后的汉白玉宝座,前有烛台、长明灯及装油的大瓷缸。</h3> <h3>定陵内博物馆展出地宫中的部分文物,金盆 金罐</h3> <h3>玉佩,帝后冠服上的饰物,质地洁白莹润,造型生动多样。</h3> 金锭 银锭<br><h3><br></h3> <h3>木俑,有人、马两类,且马鞍齐备。</h3> <h3>出自万历帝棺内的龙袍缎料。</h3><h3> 万历帝10岁登基,在位48年,死后葬于定陵,一帝两后随葬品很多。据悉考古出文物三千多件,什么金银器貝、古玩字画,各种奇珍比比皆是。但有些文物遇空气氧化损破严重。特别是“文革”中,万历皇帝、皇后的尸骨被当“牛鬼蛇神”焚毁,价值连城的金丝楠木棺扔到沟里农民劈柴烧了,这可以说是考古史上一大悲剧。</h3> <h3>金丝翼善冠,这是一根金丝编织成双龙戏珠图案的万历皇帝的皇冠,记得八十年代去北京旅游曾在地宫展室见到过,还有凤冠,这次来没有,据博物馆人讲有些文物已转入到北京故宫或国家博物馆收藏展出。</h3> <h3>神功圣德碑,位于陵门前,碑身无文。“无字碑”在十三陵景区中,除长陵外,其他陵门前的石碑上都无字。据悉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子孙。”言外之意是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说法,让后人去评说……</h3> <h3>走岀定陵,我站在一侧墙壁浮雕前,看着明代皇帝活着建地宫及永乐帝建皇宫的大型浮雕,回想万历年间的历史,皇帝朱翊钧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人物了,本该复兴的明朝,他却不保初心,长达30年不上朝理政,躲进深宫沉溺于酒色财气,并不断增加赋税,搜刮民脂民膏……</h3> <h3>虽然明朝没有直接亡在他手上,但神宗已把大明推向了衰亡之路。难怪十三陵只有他的定陵屡遭破坏,最后尸骨也被焚毁,这也许是天意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