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童年、少年、青年。

汪建国

<h3>1938年,虎年正月十四日,我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曲霞区印达乡掛口圩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汪鑫鑑勤奋好学,是村上的青年俊才;母亲戴萍勤劳善良,是村上种田能手。父亲读过三年私熟有点文化,他思想活跃,半农半商,农闲时,从事木行和生猪生意。1935年,父亲在村上创办汪记猪行,收购生猪运往苏州、上海贩卖。正当生猪生意进入佳境,1937年一船装载80头生猪在运往苏州途中遭恶霸抢劫,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从1938年到1942年父亲沉澱了四年,在老家和母亲男耕女作。1943年,父亲在靖江城南门天后宫创办《大兴木行》,生意兴隆,远近闻名。1947年秋,时局动荡,父亲在苏州遭国民党反动军官(泰兴籍)绑票,《大兴木行》被迫关闭,父亲又回到掛口圩务农。1948年,己经解放的掛口圩正值土地改革,我家人多地少,分进3畝8分耕地,被评定为贫农成分。1951年父亲因患盲肠炎被误诊不幸病故。35岁的年轻母亲撑起了上有老下有小负债累累(是父亲做生猪木材生意欠下的债务丿的家庭,含辛茹苦地扶养我们姐弟三人。…我对敬爱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感情!</h3> <h3>1962年我和母亲在南京合影。</h3> <h3>童年的我,聪明好学,调皮顽劣。记得十岁那年,为了看汽车是什么样子?我步行10华里到靖泰公路边看汽车,我坐在公路边等了二个小时才看到一辆卡车奔驰而过,我欣喜地喊道:我看到汽车啦!我看到汽车啦! 又在卡车后面追了20多米…谁能想到当年做梦也想着汽车的我,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一家拥有私家小轿车三辆!这是何等的巨变呵!</h3><h3>1952年我从张文匡小学毕业考进靖江生祠中学。生祠中学位于靖江县生祠堂,距离泰兴掛口圩约15华里。1952年8月27日,同村的李富春叔叔,是父亲生前好友,他用扁担挑着我的行李送我到学校报到,并帮我办理住校手续。时任生祠中学校长朱一凡,是靖江县著名教育家,我的第一任班主任杨志雲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他是江阴人,教我们语文,每逢周未他回江阴,周一再返校。我们学生星期一至星期六住校。我和同村徐荣贵、沙伯贤、虞荣志、朱荣华四位同学,还有邻村的陈绿云、何瑞祥等同学,共计七、八位同学。每逢周六下午八位土气却风华的农村中学生,从掛口圩步行(土路)至生祠堂,一周后的周六下午,再从学校步行回家。年复年週而复始(三年)成为那条土路上的风景线。</h3><h3>我在生祠中学学习生活了三年,我爱人朱美云是我生祠中学的同班同学。1955年,我们都在“生中”毕业,我考上南京电力学校,她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护士学校。她成为新中国的女军人。从1956年开始,我们书信来往,交流学习心得、恋爱…1962年4月25日,我和朱美云步入婚姻殿堂。在南京电力学校教工会议室举办婚礼,学校党委韩丽云书记亲自为我们主婚。</h3> <h3>1959年5月于南京电校教工俱乐部合影。</h3> <h3>1961年夏天于上海豫园。</h3> <h3>结婚照1962年4月于南京。</h3> <h3>1961年5月于上海中山公园</h3> <h3>从1962年结婚,我和爱人风风雨雨同甘共苦走过了50年,2012年,在江南水乡宜兴等地旅游,庆贺我们五十周年金婚…</h3> <h3>2019年我们都已步入八十二岁高龄,身体还很硬朗,玩性不减。照片为上海郊外太仓金仓湖、太仓恩钿月季公园赏景。</h3> <h3>2005年全家在小儿朱荧新居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