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山法院】执行法官巧用“收钱吧”查获财产线索  破解老赖转移财产困局

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法院

<h3>  近日,我院受理了离职员工申请执行原就职单位财产一案,在查询被执行人财产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恶意转移财产。面对老赖的惯用伎俩,执行法官凭借蛛丝马迹,辗转找到该单位的收款账户,果断予以冻结,申请执行人最终拿到了全部钱款。&nbsp;</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拒不履行生效裁定,法院执行发现账户“余额为零”</b></h3> <h3>  2018年4月,申请执行人秦某平、林某清、林某珠到被执行人海口琼山某湘菜馆工作。双方约定申请人每月工资为3500元。在此期间,被执行人没有依法与申请执行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没有为申请执行人缴纳社保。申请执行人多次与被执行人协商要求签订劳动合同,但被执行人均未予理睬。2018年7月,申请执行人再次要求与被执行人签订劳动合同,被执行人仍予以拒绝。申请执行人遂离职,随后向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主张被执行人应向申请执行人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共计2.53万元。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被执行人海口某湘菜馆应向申请执行人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差额工资2.53万元。海口某湘菜馆拒不履行义务,3名申请执行人向我院申请强制执行。&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我院受理该案后,迅速查明了案件事实,随即要求被执行人申报财产,但该湘餐馆拒绝申报财产。执行法官立即查封了餐馆的银行账户,却发现账户中竟然没有一分钱,显然,财产已经提前“搬家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收钱吧”漏出蛛丝马脚,执行工作柳暗花明</b></h3> <h3>  由于无财产可供执行,法院的执行工作一时陷入困局,执行法官并没有轻言放弃。在一天中午,执行法官特地在午饭用餐高峰期间来到这家餐馆就餐,查看餐馆的客流量和经营状况,在结账时,心细的法官发现这家餐馆收款时用的是“收钱吧”应用软件二维码,于是迅速对该二维码进行了截图,并及时与“收钱吧”的客服取得联系,向其发出了协助执行通知书。“收钱吧”反馈结果显示被执行人的关联账户属于餐馆的一名股东,餐馆用“收钱吧”应用软件将顾客消费的餐费转至股东严某的银行账户中,并且每天都有钱款入账,我院认定被执行人日常营业过程中,将其所得财产存至该个人账户,法官随即对该账户进行冻结,并及时将执行款划拨到位,并给付给申请执行人。</h3> <h3>  在法院强制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不配合执行甚至与执行法官“斗智斗勇”的事情时有发生,我院的执行法官用实际行动证明,哪怕是细微的线索,也会一查到底,只要有一线可能,就要坚持不懈,最大限度地实现当事人的胜诉权益。</h3>

被执行人

执行

申请

法官

财产

我院

餐馆

收钱

劳动合同

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