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一游览大部分寺庙

麒麟

<h3>我住的是西边靠山临溪的小房间,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云气,闻到山香,听到溪吟了。睡在山上的庵房里、枕着铮铮琮琮的溪声入梦。这一夜,仿佛连梦里都飘着淡淡的花香,浸着袅袅的雾气,透着清净的禅意。这梦,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而这花香、这雾气、这禅意则随着潺潺缓缓的溪流悄然在纸上化开…</h3> <h3>清晨的真如庵山门</h3> <h3>真如庵坐落在九华山的东侧,它香火寥落,与九华山西侧诸寺庙的香火旺盛、游人如蚁形成强烈对比,可我却喜欢这里的沉静孤寂。庵前有几株千年银杏、这些银杏让人动容,有的银杏枝干已遭雷击,可丝毫不减顶天立地之势;有的银杏本是两株,由于靠得紧密,竟然合抱成一木,浑然一体,难分彼此。参天的银杏沐着千百年的风雨,不忧不惧,一站就是千年。这些银杏给真如庵平添了几分肃穆和幽寂,</h3> <h3>早饭后师太三人热情与我合影留念,</h3> <h3>郭师傅送我出山门、又送了近百米到上山主路才依依不舍离去</h3> <h1><font color="#39b54a"><br>这条山路就是师太自筹30万元修建的,<br>向上走向天台山顶</font></h1> <h3>妙有分气灵山开华--李白 </h3><h3>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h3><h3>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舆 </h3><h3>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h3><h3>这首诗就成华山定名篇</h3> <h3>天台寺</h3> <h3>从山顶上向下看真如庵</h3> <h3>天台正顶。海拔高度1325米,略低于十王峰,因天台是教徒朝拜地藏“圣迹”之所在,所以往往将天台称为九华山的主峰。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即地藏禅林),古名天台寺。来九华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称之为“中天世界”</h3> <h3>天台寺为九华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因天台是佛教徒朝拜地藏圣迹必到之处地,有到九华“不上天台,等于白来”之说。</h3> <h3>天台寺</h3> <h3>整个建筑借高耸的悬崖峭壁以隐蔽,既御风寒又十分坚固。其山门在大殿山墙南面,是一直径3.4米的卷拱石洞,山门上镌有“中天世界”和“非人间”两方石刻。</h3> <h3>入山门,过弥勒佛像后,三进殿堂相互通连。东、北两侧为对峙的悬岩,径直可入2层的大雄宝殿和地藏殿。由此转折向东,沿岩石上的台阶而上,再转折向北即进入3层的万佛殿。</h3> <h3>天台寺万佛楼</h3> <h3>高高的陡峭的山道直通山下、如遇云雾天气远远看到隐现的天台寺、上山的游人会有一步一步登上天界、登上仙界的感觉。</h3> <h3>僧人从山下一直三步一磕头上到山顶,信仰的力量是无限的也是伟大的</h3> <h3>这位是个假和尚、头朝下向着游客、旁边还放着要钱的桶</h3><h3>我亲眼看这假和尚猛地向下跪地磕头、肯定挺痛的、挣钱也是很不容易的</h3> <h3>传说观音菩萨来此地探望地藏王菩萨修法、讲经,临走时留下的一个化身,从任何一个方向观看都像观音菩萨</h3> <h3>下山的览车</h3> <h3>九华山古树名木众多,但最著名的就是凤凰松。凤凰松主干略微扁平,高三米处枝干分成三股,中间枝干曲形向上,如凤凰翘首;一股微曲平缓下伸,似凤尾下摆;一股斜伸微翘,分两翼、似彩凤展翅。相传此松已阅世一千四百余载,为南北朝时期的神僧杯渡所植<br></h3> <h3>由于过俩天还要登黄山、决定坐览车下山,</h3><h3>览车终点是凤凰松站</h3> <h3>  由凤凰松往闵园方向步行,尼庵、古庙一座连一座,小巧玲珑,或古色古香,或殿字辉煌。大致有胜鬓精舍、莲花庵、大慈庵、光明茅蓬、祗园精舍、大愿茅蓬、静修茅蓬、慈修庵、慧居寺下院、九华莲社等。</h3> <h3>在九华山,很多人见识过古刹丛林的雄峙威严,感受过佛法的浩瀚无边。但有一处隐匿之地。没有大庙的琼楼玉宇,没有名寺的人潮涌动,远观,似分布在山间农舍中的一幢幢民居;近看,则是一座座古庙庵堂。这个“奇特的存在”,就是全国最大的比丘尼出家修行集中之地——闵园尼庵群落。</h3> <h3>闵园环境清幽、周边青山绿水环绕,再加上远离尘嚣,十分利于禅修,后来越来越多的尼众们在这里习佛修禅,尼庵也越建越多。历经百余年,形成了九华山独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比丘尼庵群落。</h3> <h3>闵园尼庵群位于天台景区西麓,与九华街隔峰对峙,为南北走向的大峡谷,是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既有山庄田园的秀美,又有莲花佛国神秘</h3> <h3>有很多美院的学生长住这里写生做画</h3> <h3>除了数量众多(目前有26座),这里的建筑也是一大特色。尼庵多建于清代,一律“白墙或黄墙褐瓦、马头墙,天井院落杂回廊。地板楼板隔墙板,正厅供佛居两厢”的架构布局,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庙建筑代表。</h3><h3>每座庵堂多为一、二进,单门独院,庙舍合一。庵内一般为师徒两人,修行之余,这些比丘尼会像周围山民一样,从事种菜、摘茶等农业生产劳动,过着自食其力、青灯古佛的恬适日子。</h3> <h3>整个区域内庙宇村庄酒店民宿,楼宇和平房鳞次栉比,商店林立,巷弄相连,民居与庵堂精舍浑成一体。这里似街不是街,是村又似城,以凤凰松广场为中心,家家经商,人人从事旅游业。平民僧尼游客混杂在一起,当地的居民,常常到尼庵内帮忙,尼庵内的出家人,常常自己种地 。</h3> <h3>如果说高山的寺庙,是佛法的高度,那么在谷地中的修行,便是出家人的谦卑。“修行不在别处”,九华山之所以成闻名四海的地藏菩萨道场,正是因为金地藏以来,一代代人秉持苦修传统,以自身努力践行佛法,感化世人。闵园尼众生活就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发扬!</h3> <h3>准备到东崖禅寺和万岁宫、坐景区大巴从公路过去省时省力、从闵园竹海和大峽谷翻山过去费体力费时间、可是风景很美,决定步行翻山前往。</h3> <h3>闵园竹海位于一个优美的大峡谷中。此处丘陵起伏、溪涧纵横,茶园青青;竹林漫漫,耸秀堆翠;临风起舞,绿波千顷;籁籁作响,如闻惊涛。不是大海胜似大海</h3> <h1><font color="#167efb">一边问路一边前行</font></h1> <h3>山路蜿蜒,不宽的路径,两边青草,野花,树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那青葱的草儿,或齐膝,或只跟脚面高度一样。草丛里,有蟋蟀和蛐蛐的奏乐,他们变换着节奏,时长时短。</h3> <h3>基本上一个人在山路上行走</h3> <h1><font color="#167efb">走过一座吊桥</font></h1> <h3>走在坎坷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呼吸着暗香浮动的清新空气,观赏那芳香碧绿的花草树木,聆听这林间百鸟的宛转吟唱,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h3> <h1><font color="#167efb">走过栈道</font></h1> <h3>路过一片竹林</h3> <h3>竹林间隐隐出现白色徽式房子</h3> <h3>行走一个多小时、</h3><h3>翻过二座山一路风景如画、</h3><h3>来到了华严寺。</h3> <h3>路遇僧人下山採购物</h3> <h3>顺着高高的台阶路上去就是华严寺</h3> <h3>华严禅寺位于华严岭头,原名华严庵,省级重点寺院。华严岭是由九华街蹬石级上天台必经之地,昔日香客朝天台,多有在此烧回头香的习惯,故又名回香阁。</h3> <h3>顺此条路走了20分钟到了东崖界</h3> <h3>东崖禅寺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东峰顶,坐落于巨岩之上,海拔871米。在此可眺望长江,俯视九华镇,仰观天台顶,环顾九华群景。佛国风光,一览无余。</h3> <h3>大殿南坡悬崖建有“飞虹桥”,长22.8米、宽2.5米、高10米。中有六角亭,与崖南平岗相连,堪称“天堑变通途”</h3> <h3>东崖云舫在东崖脊顶,巨石方正,其形如舫,故有“东崖云舫”之称。明时在脊顶建寺,民国初建5层走马通楼,1934年1月遭火毁。现寺由住持僧果慈于1995年至1996年在原址重建,坐北朝南,民居风格,内有大雄宝殿和地藏殿。</h3> <h3>当时光线不错、可是几分钟后云雾就很明显的一点一点从谷底爬上来了</h3> <h3>东崖禅寺高居在悬崖边上,寺临深谷,一年四季云雾缭绕,是看九华云海的观赏点之一</h3> <h3>如此壮观的云在大山中游动、一会游到左边山腰一会又飘到右边山顶,太美了</h3> <h3>民国初年住持僧心舟扩建走马通楼式5层楼阁。入夜灯烛辉煌,远观如艨艟巨舰航行在浩淼烟波之上。</h3> <h3>现场的云雾要比照片美十倍、清晰十倍、壮观十倍,人的精神好像受到控制、向儍子一样呆呆看着流动的云与大山和对面隐约天台寺,突然有一种一跃跳下的感觉、当时像着了魔一样</h3> <h3>一位居士看我一个人、主动过来帮我拍照</h3> <h3>呆呆地看着云海、好像当时没有思想,在这一个地方呆了足足30多分钟不想离去</h3> <h3>东崖禅寺</h3> <h3>顺着上下坡度不大的山路,走向万岁宫</h3> <h3>不知什么时间开始、人们在山水古迹锁🔒上自己的锁、来表达爱情长长久久</h3> <h1><font color="#39b54a">约20分钟到达万岁宫</font></h1><h3></h3> <h3>百岁宫,坐落于九华山海拔871米的插霄峰巅,原名摘星庵,始建于明代,为全国重点寺院。百岁宫与祗园寺、东崖禅寺、甘露寺并称九华山“四大丛林”。1982 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庙宇。建筑面积2987平方米。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h3> <h3>万历年间,五台山僧人海玉,字无瑕,云游至九华山。“初住东岩摘星亭,有龟蛇供护之状,无瑕在此,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无暇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h3> <h3>时过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起视之,见无瑕结迦趺坐,面色如生。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闻朝廷。明思宗祟祯三年(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慧广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 钦赐百岁宫</h3> <h3>百岁宫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庙。五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斋堂、僧舍、客房和东司(厕所)为一整体,没有单体建筑的配置,远观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这种形制在中国现存寺庙建筑中极少见</h3> <h3>百岁宫前的水池</h3> <h1><font color="#167efb">游览约40分钟<br>坐览车下山、走向衹园寺</font></h1> <h3>祗园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华街、祗园寺为全国重点寺院又名“祗园禅寺,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与甘露寺、百岁宫和东岩禅林合称九华山四大禅林。据说因为释迦牟尼在世时居住的地方既不是寺,也不是院,而是精舍或园,所以易名祗园,现代一般称为祗园寺。</h3> <h3>祗园寺山门呈八字形,顶为三层重檐宝塔式建筑,半檐悬山顶,黄绿色琉璃筒瓦。入口为一拱门,门上有“祗园禅寺”匾额。全寺分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轴线和中、后殿轴线成45°交角,是罕见的不对称平面布局。</h3> <h3>祗园寺就在九华街上、</h3><h3>上山下山景区大巴乘车点附近</h3> <h3>祗园寺是九华山唯一一座宫殿式庙宇。除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属宫殿式建筑外,余皆民居式建筑。该寺院虽按山门──天王殿(即弥勒殿)──大殿──其它配殿的传统格式来布局,但在手法上曲折多变。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布局紧凑,层次分明。寺院还借松林、溪流布置了天然优美环境,引人入胜。</h3> <h3>祗园寺寺内有大小100余尊菩萨雕像。斋堂内存7口铜质大锅,最大的一口直径173厘米,高56厘米,人称“千僧灶”,一次可煮米200公斤。祗园寺巧用地势,高低错落,回环曲折,结构精妙,气宇轩昂,是寺庙建筑中的精品,具有建筑学研究价值。</h3> <h3>九华圣境门坊</h3><h3>位于祇园寺西,九华街北大门。仿清徽派建筑。横额两面镌刻清康熙御书“九华圣境”4字,中门两柱南北下方均雕有石狮。门坊端庄、典雅,是北入九华街最醒目标志。门坊西接化城峰,东面插霄峰,两峰对峙形成一狭长北入口道,似虎踞龙盘,将九华街紧紧锁在里口。</h3> <h3>九华街是一处山中盆地,四周青峰耸翠,环山如城。是九华山的核心景区,为香客游人集散地。老街店铺、寺庙林立,僧俗共处,农禅并重,是九华山人文景观荟萃之地。</h3> <h3>一条古街,香雾缭绕,梵音回响,庙宇林立,店铺繁华,一街的僧与俗,擦肩而过,一声阿弥陀佛,一个颔首微笑。九华古街以它特有的符号走进我的心扉。</h3> <h3>九华街其实是个环形小镇,周边和中心寺院密布。祗园寺、旃檀禅林、化城寺等重要寺庙都在这里。另有净洁精舍、龙庵、华天寺、聚龙寺、闵公禅寺、菩提庵、净土庵等。<br></h3> <h1><font color="#167efb">九华街有点像五台山十步一庙百步一寺、顺着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游人如织的道路走向旃檀林</font></h1> <h3>旃檀林是十九世纪末期兴建的规模宏大的寺庙。寺内斗拱、窗棂上遍刻唐僧取经和佛经神话故事,精美而生动。主楼山门内两层佛殿,楼上前进为弥勒殿,后殿为韦驮殿。</h3><h3><br></h3><h3><br></h3> <h3>据传初建时,僧人伐寺后琵琶形山丘上古树,见其木质坚硬,纹络纤细,酷具异香,喻之为佛家珍品——旃檀树。谓琵琶形山丘与佛经记述的南印度牛头山(以盛产旃檀树闻名)相似,因称寺名为“旃檀林</h3> <h3>旃檀林北侧是大悲楼。大悲楼古朴典雅,雄伟壮丽,殿堂正中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二丈八尺九寸,四周供奉84尊全堂佛像。大理莲花宝座,慈眉善目,四周回廊大理石柱栏杆护持,上方雕龙刻凤,金碧辉煌。</h3> <h3>楼上西方三圣殿,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殿后两侧楼房上下为僧人禅房静室</h3> <h1><font color="#167efb">从旃檀林出来、走在繁华的九华街,一路打听和看路标约十几分钟顺利到达化城寺</font></h1> <h3>化城寺为九华山开山祖寺,历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萨道场,是九华山寺院的“总丛林”。“化城”源出于《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h3> <h3>化城寺位于九华街,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莲池,名月牙池,传说为当年地藏放生池。</h3> <h3>化城寺的名称来源有二,(1)化城寺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人一入此,犹如内城,故名化城寺。</h3><h3>(2)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这就是《华严经》所载的“佛指化城”的故事。</h3><h3></h3><h3></h3> <h3><u><b><font color="#167efb">化城寺前的月牙池</font></b></u></h3><h3><u><b><font color="#167efb">我在此地农家小店吃了午饭</font></b></u></h3> <h3>化城寺是九华山全山百寺之首</h3><h3>后殿有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h3><h3>藏有完好的《涅盘经》,更保存有明代百岁宫无瑕和尚用自己身上刺出的血配以金粉,花了28年写成的《华严血经》</h3> <h1><font color="#ed2308">大殿内有一副“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的楹联</font></h1> <h3>大雄宝殿,进深20.5米。殿宇门楣以上为水纹格棂。殿梁上,原悬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和清康熙、乾隆皇帝题赐匾额,在十年动乱中被烧为灰烬</h3> <h3>大雄宝殿有大、小三个藻井,建于光绪十五年、大藻井的八角部共雕饰八条飞龙,加藻井顶端一条矫龙和珠球,组成“九龙戏球”。九条缠绕交错的游龙,首尾相顾,龙头伸向正中的一颗明蛛。游龙生动多姿,明珠光焰四射。</h3> <h3>出了化城寺步行约十分钟就到达月身殿</h3> <h3>月身宝殿。</h3><h3>金地藏晚年以此为南台读经,其圆寂三年后,仍颜面如生,正是菩萨降世应化之兆,遂在此建三层石塔安葬其肉身,因基塔之地曾现“圆光”,故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br></h3> <h3>刚才还是云雾笼罩、突然一阵风刮过、云开雾散给我一个拍照的机会</h3> <h3>门前的金钢</h3> <h3>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头仰望,可见南门厅上方有两块横额。上额书“肉身宝殿”四字,下额书“东南第一山”五字,</h3> <h3>正如宋人陈岩诗赞的那样:“八十四级山头石(现为81级),风撼塔铃半天语。五百余年地藏坟,众人都向梦中闻。”今日肉身殿,成了朝山进香的香客和游览九华的游人的必到之地。</h3> <h3>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不分昼夜,终年灯火长明。古人吟咏此处:“神塔辉千古,真身镇佛门”;“壮严宝相黄金塔,洗拂珠光白玉梯”。</h3> <h3>脚踏莲花</h3> <h3>塔北门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横匾,写的是地藏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所书。</h3> <h3>开始下山</h3> <h3>自从唐代开元年间,金地藏开辟九华佛教道场,被尊为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遂成为地藏道场以来,在这一百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就达14尊。其中“文革”焚毁5尊。现在能看到的还有5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h3><h3>为什么九华山的肉身菩萨这么多?为什么这些肉身历千年而不腐?是不是经过特别的防腐处理?是不是与九华的地理环境有关?是不是他们有什么特别的修行方法等等,肉身菩萨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问号。<br></h3> <h3>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自唐以来,自然形成16樽肉身菩萨,现有6樽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h3> <h3>九华山有99座寺庙、我体力和时间都有限而且寺庙都大同小异,我不是信徒来拜佛只是一个旅行者、主要的寺庙我己参拜,路过其他寺庙就不进入参拜了。</h3> <h3>沿着两边都是商户的九华街、走向下山景区大巴停车点</h3> <h3>看样子是南方来的拜佛团、都戴着斗笠</h3> <h3>坐景区大巴回到游客中心、下山曲曲弯弯约20多分钟</h3> <h3>这俩天一直在这小饭馆吃饭、喝点他们自己泡的药酒解解乏,住进前天居住的酒店、洗澡、想想明天行程睡觉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