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历史,凭吊民族英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松山战役旧址

ZDX

<h3>6月13日上午到保山市松山镇参观松山战役旧址,在远征军雕塑群追忆历史凭吊民族英雄。</h3> <h3>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br></h3><h3>这次腾冲旅游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远征军和难攻的松山战役,清晰了那一段历史。</h3> <h3>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历时95天,本次战役胜利将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h3> <h3>娃娃兵雕塑群</h3> <h3>将领雕塑群</h3> <h3>军号手</h3> <h3>松山战役纪念碑</h3> <h3>站在纪念碑前俯瞰群山环绕的雕塑群</h3> <h3>凭吊民族英雄</h3> <h3>这是建雕塑园时健在的老兵雕塑群</h3> <h3>战马雕塑群</h3> <h3>步枪方阵雕塑群</h3> <h3>孙立人将军在国民党诸多将领中,是位颇为传奇的一代名将。他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有极高的军事素养。</h3><h3>抗战中他是国民党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极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尤其在远征滇缅与日寇作战中,他战绩辉煌,这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h3> <h3>在远征军的生涯,也是孙立人戎马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尤其是仁安羌大捷,孙立人率领1000余人,大败3000日军,救出了被困的7000多英军,震惊了世界。</h3> <h3>在台湾孙立人被软禁了33年。恢复自由后,有媒体采访他,想让他站出来揭露蒋介石的罪行。但孙立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蒋介石毕竟是他的长官,自己再恨他,也绝不能说他的坏话。</h3> <h3></h3><h3>史迪威将军作为一名正直、坦率、公正的美国军人,在华期间“曾对中国之抗战事业与中美两国人民真正友谊的建立,有过很大的功绩”,被誉为“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h3><h3>二战期间,中国和美国为反法西斯同盟,并共同在在缅甸作战,史迪威作为军事指挥官,很欣赏有留学美国背景的孙立人的才能、智识。两人并肩作战,培养了很好的友谊。</h3> <h3><br></h3><h3>松松山战役从6月4日开始至9月7日结束,共95天。先后10个团2万人,共伤亡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含失踪50人。毙杀日军超过1250人,敌我伤亡比1:6.2。战役中战死人数超过了负伤人数。</h3><h3>松山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而且掌握著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 势,互相呼应,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腾冲,就会得而复失。所以说松山战役是滇西战役中关键性的战役。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h3> <h3>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1943年太平洋败退中,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凸显为首位,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h3> <h3>参观指示牌</h3> <h3>日本人河边正三在写给南方总军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强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中国远征军攻打松山伤亡惨重。</h3> <h3>经历过战火的大树上伤痕累累,见证着70多年前那场残酷的战役。</h3> <h3>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br></h3> <h3>这是运输物资弹药的土路。</h3> <h3>现在土路边为游客修建了步行栈道</h3> <h3>日军占领了滇西制高点松山2年,在这战略要地砍伐树木修建兵营,整座松山随处战壕掩体随处可见,据村民讲解员介绍攻打这座山用了98天,中国远征军死伤惨重,中日伤亡比例是7:1。</h3> <h3>当年日军利用这个池塘积攒雨水用来洗澡</h3> <h3>现在的松山是抗日爱国教育基地,当地村民利用历史资源开发旅游增加收入。</h3> <h3>今日松山新景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