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同追寻,原来凤凰落《边城》一一换个方式看《边城》

张海

<h3>  一汪碧水,一叶扁舟,一处城墙,一个个古城门,一座座古老还有年轻的桥梁,一个个久远的吊脚楼,还有那条“为了你,我已等候千年”的温柔广告。</h3><h3> 再加上一个美丽的姑娘,两个痴心小伙,一个老爷爷,还有一只老黄狗。</h3><h3> 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却勾画出一座古城的独特神韵,也让这古城蜚声了海内外。</h3><h3> 这个定格在湘西那方热土上的地方,让每个看过《边城》或去过观光的人,都产生着一种或用文字、或用照片把她记录下来的冲动。</h3><h3> 这座城,就是那神秘湘西的凤凰古城。</h3> <h3>  对凤凰这个地方,我是从沈从文的《湘西散记》还有《边城》中知道的。</h3><h3> 从此,那湘西,那凤凰,总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也让我总想走进凤凰,去找寻那处《边城》。</h3><h3> 前些天,我终于有机会,与同学们一起走进了湘西,走进美丽的凤凰古城。</h3><h3> 循着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们一路追随而来。当踏在那凤凰的土地上,触摸着古城一处处久远的遗迹,我们仿如在重温着《边城》的故事。</h3> <h3>  对这座古城,我前些天在《“旅行聚会”路上再圆同学情》的游记中,有过简短记录。看到我的那篇游记的朋友问,那凤凰古城与《边城》到底是怎样的渊源?</h3><h3> 出于这样的原由,促使我总想去再写写对《边城》、对凤凰的感受。</h3><h3> 凤凰,地处湖南吉首、怀化与贵州铜仁三地交汇处,那是著名作家与历史学家沈从文的故乡。</h3> <h3>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抒发乡土情怀的优秀中篇小说。</h3><h3> 这篇小说,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排名了第二,是排在鲁迅《呐喊》之后的一篇震惊中国文坛的力作。</h3><h3> 沈从文,1902年出生凤凰,苗族,祖父是大清高官,父亲参加过血战八国联军大沽口战斗,组织义军攻打过镇竿即今天的凤凰,后到北京参加铁血团谋刺袁世凯失败,逃往到赤峰隐姓埋名。受父辈影响,沈从文14岁投身行伍。读过几年私熟的沈从文,也就相当于现在小学文化吧,凭借一枝笔与湘西人特有的拼劲,硬是闯入了北京文坛。</h3><h3> 他的妙笔生花,他的横溢才华,打动了胡适,他破格走上了大学的讲坛。解放后,这位沈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社科院从事研究工作。</h3><h3> 应该说,是凤凰孕育了沈从文,北京成就了沈从文。步入文坛的沈老,创作四十多部作品,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作家。</h3> <h3>  当年,就去“北漂”的沈从文,尽管人去了都市,但心依然留在湘西,留在了给他生命、育他成人、赋他知识的凤凰。</h3><h3> 那凤凰的水声,拉船喊号声,歌声,还有四季的景色,凤凰的一切,都成了沈从文创作的灵感,源泉。</h3><h3> 我从《边城》中随意摘了一段,那流畅的语言,恬静的山村,浓郁的风土民情,写的是那么传神。你看: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h3><h3> 短短数语,把凤凰的春夏秋冬,自然真朴,刻画到让人倾心,使人神往。</h3> <h3>  少女翠翠,是沈老在《边城》里精雕细刻的中心人物。</h3><h3> 这个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的一位纯真善良、秀外慧中、绰约动人的美丽少女,在沈老心里,眼里,她是美的化身,是全书的魂灵。</h3><h3> 那些围绕翠翠出现在小说中的一个个鲜活人物,无论是宽厚仁慈的爷爷,英气出众的伽傩,谦和克制的天宝,还是豁达正直的船总顺顺。他们的言行,举动,无不体现着边城人那种质朴、纯正的人性与人情美,使人肃然,也令人起敬。</h3><h3> 小说里,我体会着那片山水人性的善良与美丽。</h3><h3> 凤凰城里,我感受着那方热土的秀丽、宁静与和谐。</h3> <h3>  徜徉在沈老的《边城》里,我感受了沈老所讲故事的优美,美的惊心,也那样的动魄。</h3><h3> 其实,“沈老塑造的翠翠原型,就是他倾心相爱的妻子张兆和”。景区的讲解员们这么介绍,看过《边城》的朋友们也都这么说。</h3><h3> 张兆和,安徽合肥人,也是作家,她的别名叔文、三三,她是沈老的妻子,与沈老是师生恋。</h3><h3> 当年,做老师的沈从文,虽风流才俊,但却嘴笨木讷。他用书信向张兆和求爱,但有着“黑牡丹”美誉的张兆和,追求者甚多,连求爱信,她的姐妹们都用“蜻蛙”为她排了号,而沈从文只排上“癞蛤蟆13号”这样一个名头,他遭到了拒绝。</h3><h3> 然而,不灰心,也不放弃的沈从文,硬是靠一封封情书,还有执着与真爱,打动了张兆和,沈从文也终抱得了这位美人归。</h3> <h3>  关于凤凰是不是边城,这个问题,一直都在争论。</h3><h3> 有人说,凤凰古城从沈从文笔下走来。也有人说边城不是凤凰,而是茶峒。</h3><h3> 说边城是茶峒的,其依据在于沈老边城中的描写。</h3><h3> 沈老在《边城》第一章开头就这么写: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h3><h3> 的确,沈老在他的《边城》里,是明明白白给出了“茶峒”这样一个地名。</h3><h3> 走进凤凰,实地感受,我觉得小说里许多影子,与凤凰是那样的吻合。难道这是巧合?不,我以为沈老这是在写他的故乡凤凰,凤凰才是沈老作品中真正的原型。</h3><h3> 我寻来找去,原来这只“凤凰”就落到了那《边城》里。</h3><h3> 这大概就如那陶渊明写《世外桃园》一样,桃园在何方,留给读者的是迷。难道这沈老也是在用如此手法,明写茶峒,暗写凤凰!</h3> <h3>  走进凤凰,看那《边城》所写,大都在凤凰可找到踪影。</h3><h3> 于是,才让人产生了边城是凤凰还是茶峒的疑问。</h3><h3> 你看,那江边一半在水、一半在陆的吊脚楼,不正是小说中写的模样。</h3><h3> 那沱江,那渡口,那码头,那河街,一处处,都可与《边城》对号入坐。</h3><h3> 还有沈老笔下描写的民风民情,依旧在凤凰中留存。</h3><h3> 那里热情的阿姐阿妹们,带着沈老所写的模样,也都在悄然进步,再也不是那落后的小山村,再也没有了苦难的人民。</h3> <h3>  走在凤凰的角角落落,我无不感受着凤凰的俊美。</h3><h3> 凤凰,正以娟秀文雅的建筑,独一无二的吊脚楼,幽思千载的石板街,耐人寻味的古桥石栏,传统的民风民俗,辉煌的人文历史,笑迎着八方来宾。</h3><h3> 还有穿戴着漂亮苗族服饰的本地“翠翠”,以及穿上苗服的阿姐阿妹游客,她们或在翠翠走过的石板街上,或坐在那船头,摆着各样造型,一个个拍客们也随着她们姿态的变换,一次又一次按下了快门。</h3><h3> 这微笑,这造型,瞬间定格,成了古城与沱江上最美的永恒。</h3> <h3>  水,是生命之源。一个地方,一旦拥有了一汪清水,哪怕是一条小溪,一个小湖,那里也会变得山青水秀。</h3><h3> 凤凰古城,所以迷人,就是由于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沱江,这条江穿城而过,就是那古城中最画龙点晴的一笔。</h3><h3> 沈从文《边城》中说“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我倒觉得沈老讲的就是这条沱江。</h3><h3> 沱江,是凤凰的母亲河。江水清澈,沿河岸行走,连水下的草都能看到,那嫩绿的水面上,倒影着山峦、吊脚楼和树木,它们与我的这对同学夫妇,一起形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h3> <h3>  走在沱江沿岸边,那里的阿婆与阿妹们手里拿着花花草草,头上戴着自编的花环,还边走边编,并向女游客们兜售。</h3><h3> 这些仅卖三五元钱,看似又有点土气的花环,若戴在头上还真的挺好看。</h3><h3> 也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许想融入这古城优美的氛围中,我的女同学们大都弄了个花环,戴到了头上。<br></h3><h3> 刹那间,她们与这美丽的凤凰边地一起艳丽了起来,她们为古城注入美丽,她们似乎也成了古城一道醉人的景。</h3> <h3>  抢拍一刻,眼前闪亮,我依稀看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一瞬,似乎也从那“百年修来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中走来。</h3><h3> 是啊,我们同学共修了何止百年,至少也有“凤凰涅槃”般的五百年吧,我们才从那烈焰般的“浴火”锻造中再获重生,重返了这人间,才有了今生的同窗,才有了今天在这“边城”里的一落。</h3> <h3>  在沱江沙湾北岸,有座与遐昌阁和虹桥相映的白色小塔,不就是沈老讲的那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的地方吗?</h3><h3> 这是一座六方、七级的塔,古城人们叫它万名塔。塔的每层都有六个翘角,并且悬挂风铃,为景区添加着美的风彩。</h3> <h3>  凤凰,美在山,美在水,还美在那古老的建筑里。</h3><h3> 跟着《边城》看凤凰,少不了去沱江上看看那连接两岸的一座座别具一格的桥梁。</h3><h3> 沱江跳岩,是凤凰一道人气最旺的桥。这座建于唐代、重修清康熙年间的古道桥梁,也是进出凤凰的重要水上古道。</h3><h3> 跳岩,由一个又一个长方形岩墩组成,它们虽不连接,但却起着桥的作用。肩挑背驮的人们就是通过一墩一墩地跳着过江的,所以叫它跳岩。只是有时因水大冲击,石墩多次被冲走。为防水冲,后来固墩也加了木板。</h3><h3> 据说,沈从文很喜欢沱江,小时常来江边玩,也常从跳岩走过。也许是这江水,还有这古桥,启发了他的想象力,让他写出了如《边城》一样的一部部优秀作品来。</h3><h3> 跳岩,不仅是两岸人来往的要道,更是凤凰古城一道亮丽的景观。</h3> <h3>  在凤凰古城沱江上,还有一座登高看沱江风景的桥,这座桥叫雪桥。</h3><h3> 也就是这张沱江夜景照,我同学背后的那座桥。</h3><h3> 登上雪桥,那古朴的吊脚楼,两岸风光,夜晚的灯红酒绿,还有那虹桥景观,一处处古城美景,都会睹满双眼。</h3> <h3>  沱江上的桥有好几座,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虹桥。</h3><h3> 这座桥分为上下两层,这张照片,就是在桥的上层。</h3><h3> 进入上一层,或看景,或拍照,你尽可去独享那份美感。这般的美感,这般的韵味,只有站到虹桥上才能感受到。</h3> <h3>  这就是虹桥的全景,也许手机像素低,也许背光,照片清晰度不够。尽管这样,从中也让我的感觉了它的宏伟。</h3><h3> 虹桥,又名虹桥风雨楼,就架在沱江沙湾回龙潭旁,紧傍着吊脚楼风情区,站在对面或泛舟江上,可见它巍峨的身姿。</h3><h3> 这是一座桥,也是一座楼,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至今已有600多岁的年龄了。</h3><h3> 古老虹桥,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也传承着许多美丽的传说。</h3> <h3>  其实,《边城》描写的凤凰古城,本身就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h3><h3> 在凤凰,还有一处居高看景的地方,那就是沙湾景区内的这个夺翠楼了。</h3><h3> 这个楼为牌坊式建筑,长脚临水,台楼悬空,飞檐峭山,显得尤其突出,与相邻的吊脚楼构成一幅美美的画图。</h3><h3> 讲解员介绍说,夺翠楼是凤凰最气派、最精致、最有美感的建筑,也是观赏沙湾景区与看夜景的一处最佳地方。</h3><h3> 这个楼,是“画坛怪才”黄永玉的豪宅。</h3> <h3>  凤凰的山,凤凰的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凤凰人,他们能吃苦,勇进取,人才辈出。</h3><h3> 凤凰,城市不大,但就是这小城,仅清朝就出了130多个二品官。著名作家沈从文,画坛怪才黄永玉,年少时就有神童美誉的民国第一仼内阁总理熊希龄,抗英名将郑国鸿,以及支援贺龙闹革命的国民革命将领陈斗南将军等,也都从这里走来。</h3><h3> 地灵,方能人杰,这也需是沈老去骄傲地描绘边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底蕴吧。</h3> <h3>  这是座落在凤凰的陈斗南宅院,始建清光绪28年,也就是1902年,在古城东门城楼与杨家祠堂之间。</h3><h3> 宅院曾走出了两位国民革命将军,一位是陈斗南将军,一位是率部参加抗日的陈斗南侄子陈范将军。</h3><h3> 陈斗南宅院,是《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往事》、《末代苗王》、《湘西喋血记》、《拯救女兵司徒慧》的内景拍摄地。</h3><h3> 看过这些影视剧的朋友,还记得这个属江南典型的四水归堂回廊式院落的宅院吗,其建筑的精巧,足可让你铭记。</h3> <h3>  确实,有些地方,由于人文,由于自然,让人向往,即使被描摹了千百遍,也抵挡不了人们对它的憧憬。</h3><h3> 凤凰,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h3><h3> 许多人对凤凰的最初印象,多是缘于沈从文笔下对凤凰的描写。客观地说,应该是先有沈从文,后有凤凰古城。所以如此说,因为是沈从文老先生的《边城》及与古城有关的其他作品,才让更多人知道在这湘西深山里有座耀眼的凤凰古城。</h3><h3> 找寻沈从文的《边城》,一定要去沈从文的故居看上一看。</h3><h3> 我想,当沈老泉下有知,每天有这么多人因他而来凤凰,拜访他,寻觅他梦中的故乡,他会含笑凤凰的。</h3> <h3>  夜晚的凤凰,比白天的凤凰,更是美到了不像话。</h3><h3> 沿着沱江,跟着灯火,两岸的吊脚楼、石桥,以及所有景物,都布满灯饰,疑似银河撒落人间,向人们肆意挥洒着那美美的洒脱。</h3><h3> 灯火辉煌里的凤凰,虽说是座古城,但更像一处狂欢地,一点也看不出古城那安静,古老,与世隔绝的样子。</h3> <h3>  红石板铺就的街道,古色古香的古城建筑,无不让人感受着这里历史的厚重。</h3><h3> 随意的一个吊脚楼,一块红石板,可能都有故事等你揭秘。</h3><h3> 古城南北两头相接,似乎像个大椭圆。</h3><h3> 由里走,是沱江沿岸的街区,漫步其间,欣赏到的是那小桥、流水、人家。</h3><h3> 向外走,则是街市红火,歌声悠扬,余音绕梁。</h3> <h3>  无论在书里,还是在书外,凤凰,都是一座流淌着故事与传说的古城,一座将自然美感与人文传承融合为天人合一的古城。</h3><h3> 走进这座城,那苗家人、土家人以及其他各族人一起铸就的城魂,还有政要骁将、文豪画怪们谱写的故事,美丽的古城景观,山水风情,都会一起向你扑来,牵着你去走,去看,去感受。</h3><h3> 沈老的确把他的故乡,写的引人注目,写的荡气回肠,写出了魅力。</h3><h3> 你若问我,凤凰与边城在哪里,告诉你,在大文豪沈从文的书里,在画坛怪才黄永玉的画里,在歌唱家宋祖英的歌声里,也在那古城人还有游人的心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