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是我初中、高中时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官林中学诞生于1938年11月,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1956年,官中由私立改为公办。</p><p class="ql-block"> 1958年,官中恢复高中招生。</p><p class="ql-block"> 1978年,官中成为宜兴县重点中学。</p><p class="ql-block"> 1997年,官中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重点中学。</p><p class="ql-block"> 2004年,官中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四星级示范高中。</p><p class="ql-block"> 母校值得骄傲,作为官中校友,感到自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的青春是在官林中学度过的,依稀记得,1970年2月6日春节过后几天,从小学升入初一的我和官林镇上的几位同学,被官林中学“革委会”的某些人,挡在校外,不让我们上学,原因竟是我们都是居民户口,要我们到“官林中里农校”去读书。</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几位同学据理力争,坚持每天到官林中学,不让进教室,就在走廊听课,一个多月的抗争、“造反”,“革委会”、“工宣队”终于松口,让我们编入了仅有的二个初中班级。</p><p class="ql-block"> 1971年底,经过二年初中学习,(当年教育制度改革,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顺利初中毕业(造反派把文革前的夏季毕业,改革成了冬季毕业)。</p><p class="ql-block"> 1972年春节后,经过基层政府推荐,家庭成份好的初中毕业生,被推荐上高中,经过二年的高中学习,到毕业时,又因教育制度改革,又把冬季毕业改回夏季毕业,所以,1974年又延长读了半年,在1974年6月,终于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莎士比亚说:“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综”。</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至今已45年了。</p><p class="ql-block"> 匆匆那年,青葱懵懂,官林中学,岁月留痕……</p><p class="ql-block"> </p> <h3> 母校官林中学,原来座落在离官林镇三里之外的来村(也叫来村中学),1984年宜兴市四套班子研究决定,官林中学将易地重建。</h3><h3> 1987年1月25日,官林中学由来村原址,搬迁至官林镇上现在的新址。</h3><h3> 今年再去旧址,看到的是在原址位置上,后来建造的“官林长城电缆厂”的长城型围墙。</h3><h3> 我心中的官林中学的围墙、教室、操场,是永远也抹不去的,母校——她已深深洛在心坎。</h3> <h3> 官林中学的石六如老校长,从1953年任校长,直到1984年。其中1966年文革开始,就被红卫兵造了反,靠边站了。</h3><h3> 石六如校长是在官林中学校长任上任职时间最长,并享有很高威望的一位校长。</h3><h3> </h3> <h3> 官林中学的张宣佑校长,是1972年调入官林中学,任官中党支部书记、付校长(主持工作)。</h3><h3> 张校长是我高中毕业时的校长,记得有位同学曾跟他辩论过一个话题“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要商量商量”。</h3>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时的班主任,恽芳洲老师,经过辗转联系,终于拿到了老师的近照,坐在轮椅上的老师,精神饱满,神情安详,94岁的高龄,现居住在常州市天宁区,在家人陪伴下,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老师,您好!我们永远忘不了您。</p><p class="ql-block"> 师恩难忘,当年温馨动人的一堂堂语文课,既教授我们知识,又教会我们如何做人,一次次擦去那块黑板上的是功利,写上的是一句句人生的真理,辛勤耕耘,播种希望。鞠躬尽瘁,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由衷地祝福恽老师平安幸福、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老师,您好!我们永远尊重您!</p> <h3> 官林中学九三届高三(1)班的学弟学妹们,于2005年送给母校的太湖石,耸立在官中校园内。</h3><h3> 清风满天下</h3><h3> 师恩难忘!</h3> <h3> 老照片上是三个真正的发小,三个家庭离的不远,小学就是同学。</h3><h3> 余小午初中还是同班同学,高中时他到了2班。他后来是我市中医院的儿科专家。</h3><h3> 李一平初中在2班,高中在1班,他后来是官林医院药剂科专家、付院长。</h3><h3> 记得小时侯,我们三个街上小伙伴,经常在一起玩、闹、皮,甚至会到拎着蓝子卖瓜子的小贩蓝里去抢一把瓜子、蚕豆,也经常会吵、骂、打,一吵架,就把照片撕了,一和好,又把照片粘上,童心,爱憎分明。</h3><h3> </h3> <h3> 强卫国 曹剑祥 李一平 史一鸣四个街上伙伴。</h3><h3> 伙伴强卫国己离开我们好几年了。</h3> <h3> 余小午 李一平 曹剑祥 强卫国</h3><h3> 史一鸣 卫学军 江福勤</h3><h3> 都是官林街上的居民户玩伴。</h3><h3> 很遗憾,强卫国、卫学军、江福勤三位已不在服务区了。</h3> <h3> 史一鸣 强卫国 余小午 曹剑祥</h3><h3> 张念平 毕俊星 储建南</h3><h3> 这是初中毕业时,送毕俊星同学去内蒙古姑姑家的合影留念照。</h3><h3> 遗憾的是:强卫国、张念平已不在服务区了。</h3> <p class="ql-block"> 摄于1974年8月16日,官林镇户口整顿工作组全体同志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丁一莉 徐若兰 梁玉华 张亚莉</p><p class="ql-block"> 中间:储建文 潘莉莉 史俊生 吴中石</p><p class="ql-block">戴锡珍</p><p class="ql-block"> 后排:卫学军 吴锐 孙敏君 强卫国</p><p class="ql-block">王称荣 史一鸣</p><p class="ql-block"> 当年官林镇派出所的史俊生所长,组织我们这些刚刚高中毕业的同学,帮助整理官林镇上仅有的3000多位居民户的户口,几个月的时间,也可算是我们走出校门后的第一份社会实践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缅怀史俊生所长、缅怀卫学军、强卫国、梁玉华三位同学。</p> <h3> 初中同学花名册,读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脑子里滚动着一张张模糊的脸庞,那年、那月、那人……。</h3><h3> 初中时的一次舞台演出,记忆犹新,让我和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结缘。</h3><h3> 那个时代,样板戏盛行,我们班也排练了《智取威虎山》中一个片断,剧情是:</h3><h3> “常猎户”和女儿“小常宝”父女常年居住深山,以打猎为生,后迁居夹皮沟,在解放军侦察员来到深山访问他们时,常宝和父亲主动要求协助解放军,找到了通往威虎山的道路,常宝苦练杀敌本领,积极要求并参加了攻打威虎山的战斗。</h3><h3> 张念平同学演杨子荣;</h3><h3> 陈红同学(陈集华付校长、王凤娥老师夫妻的女儿)演小常宝;</h3><h3> 我演常宝她爹“常猎户”;</h3><h3> 余小午、曹剑祥、强卫国等同学演解放军侦察兵。</h3><h3> 我们这个片断还曾在官林镇剧院的舞台上向群众演出过。</h3><h3> 遗憾的是,张念平、陈红同学已离开我们很多年了,怀念老同学!</h3> <h3> 高中同学花名册,共60位同学,分别来自当年官林镇、官林公社、范道公社、钮家公社。</h3><h3> 目前已不在服务区的有7位同学。</h3><h3> 他们是:胡健、胡伯华、薛建强、江福勤、蔡保仙、吴菊芳、缪杏仙。</h3> <h3>高中同学</h3><h3>前排:吕绍祥 刘建群</h3><h3>后排:钱安平 胡健</h3> <h3>初中同学</h3><h3> 史一鸣 张祥根 储建南</h3> <h3> 高中的班长,储建南同学,于1974年12月,在我入伍参军临行时赠送的笔记本上的临别赠言。</h3> <h3> 高中沈小锡同学,于1974年12月在我参军时,增送笔记本上的赠言。</h3> <h3> 高中蒋国中同学,于1974年7月,毕业分别时赠送笔记本上赠言。</h3> <h3> 初中同班同学,街上小伙伴曹剑祥同学于1974年12月,在我入伍参军时赠送笔记本上的临别赠言。</h3><h3> 还有许多初中、高中同学给我赠送了笔记本,临别赠言,但手头只保留了这么几本,只能请有关同学谅解。</h3> <h3> 官林中学“高二(3)班”,一个特定的名称,一个特殊的集体,全班男生的体育,在整个高中六个班级中,首屈一指,体育成绩突出,体育记录保持多年不破,引以自亳。</h3><h3> 如我这样的小个子,参加全校运动会,100米短跑,也进入前8名决赛。</h3><h3> 我还是校羽毛球队队员。参加过全县比赛。</h3><h3> 照片前排:苏桂生、刘建群、戴建祥、吕绍祥、史志泉、张建生。</h3><h3> 后排:史一鸣、储建南、梅国强、吴光宏、胡健、钱安平。</h3> <h3> 这是刘建群同学的高中毕业证书,我的这张证书已找不到了。</h3><h3> 这是一张无任何“含金量”的“纱纸”,是当年那个时代造成的,受“读书无用”大潮的冲击,高中二年半,学到的无非就是些“数学的初等函数、物理的牛顿定律、化学的常见元素”等等有限的初级文化知识,所以后来,国家也不承认这个学历。</h3><h3> 这是特定时代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哀。</h3> <h3> 1968年-1980年间的初、高中毕业生,根据国家要求,当年南京军区部队规定,要文化补课,才承认学历。</h3> <h3> 1985年2月-11月,用了近一年时间,在部队专门补习高中数学、语文,这是给军队干部的补课,成绩合格,发个证书。</h3><h3> 其实无实际价值,走个形式而已,但可统计军队干部中有高中文凭的比例。</h3> <p class="ql-block"> 1990年12月,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取得自学考试大专文凭,发证单位:省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南京大学、河海大学。</p><p class="ql-block"> 为了这张文凭,付出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国家推出自考政策,我是第一年就报了名,那时还在部队,驻地是安徽六安,所以参加了安徽省自学考试。学习期间,我退出现役,回到宜兴上班,继续参加江苏自学考试。</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考完所有学分,有二门课的成绩在安徽,专门请假,到合肥的安徽省自学考试办公室,打出证明材料,再连夜送到南京,交给江苏省自学考试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报考时的专业是“党政干部”专业,毕业时的专业已自动改变成“行政管理”专业了,据说,当年外国对我国“电大”、“自学考试”二张文凭是承认的。</p><p class="ql-block"> 文凭倒底有多大作用,天知,地知,地球人都知道。</p><p class="ql-block"> </p> <h3> 高中同学:吴爱大 史一鸣 蒋国中</h3> <h3> 高中同学:吕绍祥 储建南 史一鸣</h3> <h3> 高中同学:史一鸣 胡健 吕绍祥</h3> <h3>高中同学:蒋宪中 史一鸣 胡健</h3> <h3>高中同学:蒋宪中 钱安平 刘建群 吴健</h3><h3>史一鸣</h3><h3>在南京游览中山陵风影区。</h3> <h3>高中同学:钱安平 刘建群 储建南 蒋宪中</h3><h3>史一鸣 胡健 吴光宏</h3><h3> 这是在刘建群同学的家里。</h3> <h3>高中同学:芮卫星 蒋宪中 胡健 史一鸣</h3><h3>蒋玉华</h3><h3> 这是在宜兴市太华山顶。</h3> <h3>高中同学:苏桂生 吕绍祥</h3> <h3>高中同学:钱安平 史一鸣</h3> <h3>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所有居民分为二类:</h3><h3>一类是农民,由生产队、大队、人民公社分配粮食、食油。</h3><h3>二类是居民,由街道政府每月发放粮票、油票、面粉票等票证,到粮站凭票供应、购买。</h3><h3> 粮票还分为:全国粮票(凭票可在全国各省、各地购买粮食)。</h3><h3> 地方粮票(凭票可在票面印刷省、地区购买粮食)。</h3><h3> 如宜兴发行的票证,只能在宜兴范围各乡镇购买粮食、食油。</h3><h3> 还有许多日用品如自行车等,都是凭票购买。</h3><h3> 这是特定的时代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就取消了这些票证。</h3> <h3> 官林镇,我的故乡,这是没进行乡镇合并前的官林镇、官林公社各行政村区划分布。</h3><h3> 现在,丰义乡、都山乡、钮家乡三个乡已合并入官林镇,全镇区工农业经济位列无锡市区前列。</h3>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0年,我绘制的家乡略图。</p> <h3> 时光一逝永不回,把那梦一样的往事,让它随风而去,不留痕迹,轻轻相送。</h3><h3> 青春年华里的有些故事,有些秘密,有些惑动,有些苦衷,有些……,不言不语,永放心中。</h3> <h3> 青春虽不再,友情却永在,追忆好时光,梦想不散场。</h3><h3> 蹉跎岁月,岁月也蹉跎人啊!</h3><h3>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二》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h3><h3> “耳顺”:即人到了六十岁,人已变“中庸”了,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好话、坏话尽管人家说,不生气,不反驳,心海平静。也是60多岁的人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h3> <h3>韶光易逝,芳华刹那,当年粉黛,何处笙箫。</h3><h3>岁月无笔却有痕,人生无涯却有爱。</h3> <h3> 过往多少事,都付笑谈中。</h3><h3>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h3><h3> 岁月难忘,青春无悔!</h3> <h3>亲爱的同学,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