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王家大院地处灵石县城东12公里的静升镇,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北靠黄土高坡,南临漫漫田野。是一座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h3> <h3>王家大院先祖是王诚斋,是元皇庆二年率家族迁至静升村,清初,族人开始经商做小买卖,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已是资本见厚店铺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到了清朝中叶,王家便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从事农业等综合型的名门望族。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时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将近380亩。</h3> <h3>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h3> <h3>从东门沿坡道而上来到东院高家崖,坡上是一条青石铺成的街道,呈东西走向,长百余米宽十多米,街道南面不高的砖砌花墙成为城堡的南墙,高家崖的建筑就在街道的北侧。</h3><h3> 这里的院落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紧靠东门的东部又分成南北两块,南块是一个带有围墙空院子,叫做车马院,想来是当时停放车马之处,其北是一个小偏院。</h3><h3> 中部由两座紧邻着的住宅构成,是高家崖的建造者王氏兄弟宅第,院门前均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等,两院结构基本相同,均是三进四合院,为典型的前庭房后寝室结构。两宅均在东部辟出与三进院落并列的一个偏院,偏院又分成南北两院,南为私塾或书斋、北为厨房。</h3> <h3>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h3> <h3>前后院落每一进都上一高度,层次感极强,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门头装饰以木雕砖雕为主、琴棋书画为题,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这些宅院被称赞为“汇宋元明清之法式,集江南河北之大成”,从中足可领略传统民居建筑的妙趣。也许王家大院不似江南园林轻巧灵秀,建筑色彩单调了些,而王家人用心雕,用情描,以自然山水为画、以珍禽异兽为画,以历史掌故为画,以传说风物为画,让呆板的木头石头砖头热闹起来、灵动起来。且不说雕琢的手法,当看表现的内容已然令人眼花缭乱了,岁寒三友、四季花卉、琴棋书画、莲生贵子、二十四孝、吴牛喘月、麒麟送子、飞马流云、一路连科、佛家八宝……真可谓尺木皆画、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如一幅幅渐次展开的画卷,闪耀眼目。</h3> <h3>游览了王汝成的宅院凝瑞居、桂馨书院和兰芳居花园,而后跨过一座石拱桥来到堡西城墙上游览,这里可以俯视巍峨壮观的红门堡全景,整个红门堡恰如一条巨龙,堡门为龙头,东西水井为龙眼,卵石坡道为龙身、龙鳞,东西小巷为龙爪。红门堡始建于乾隆四年,比高家崖早将近半个世纪,耗时三十余年,建成大小院落八十余座,房屋近八百间,装饰纤细繁密中略显古朴粗犷,接近明代风格。</h3><h3>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h3> <h3>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