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滁 槎 老 街 </h3><h3> 滁槎老街位于南昌市高新区东北部,南与麻丘、塘南镇接壤,北靠赣江南支,与蒋巷镇隔江相望,东面是鄱阳湖,是赣江入鄱阳湖的最后一站。作为连接赣江与鄱阳湖的咽喉要地,凭借水路交通的便利,滁槎老街曾经客商云集、舟楫不断,是赣江水道上的一个繁华码头。堤上沿江近千米,一面临江,一面楼房一字排开、便是滁槎街的店铺。</h3><h3> 关于滁槎的历史,根据《南昌县志》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时,在滁槎李家建了一座圆觉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编修的《南昌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县境的城镇集市,为占水运之利,均滨河而设,市汊、滁槎、茬港、谢埠、三江口等地成为货物的集散港口。</h3><h3> 有一个具有戏剧性的版本。传说一个放木排商人驾驭木排,沿赣江南支流、顺水而下到滁槎时,天已渐黑,商人就将木排靠南支北面、休息过夜。半夜,商人起来方便,突见江南荒洲上出现两束夺目光环,商人感到好奇,就将随佩带的弓箭搭弓而射,两束光环顿时而灭。待第二天早起,在前往荒洲看一个究竟时,发现一条大蟒蛇被箭射中眼睛而亡,商人见此洲土地肥沃,就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取地名为除蛇(滁槎的第一个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来“除蛇”定居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寨子。因除蛇靠水靠江,后来索性将除字加三点水旁,改地名为滁寨。因滁寨水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景德镇、鄱阳、都昌、余干等地商客、去省城南昌的必经之路,加上赣南有大量的木材通过赣江进入鄱阳湖,再入长江到江苏、上海一带。中途船只都在滁槎休息过夜,作为过往商客驿站,故而改名为滁槎至今。因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沿着码头逐渐形成了繁华的街市——滁槎街。</h3><h3> 清代是滁槎街最为繁盛的时期。当地有传说称,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时,曾在滁槎一带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他们不约而同地如此看重这个小小的集镇,再次证明滁槎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此外,滁槎街还有一个与其他街市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它天天当集,且晚上也有人营业,餐饮、娱乐、购物店铺样样俱全,成为其繁盛一时的有力佐证,同时也说明当时的滁槎街已初具现代商业街雏形。</h3><h3> 在当地,人们至今最津津乐道的是,滁槎街的繁华曾吸引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慕名专程到此一游。滁槎街上曾经有一座太白酒楼,还有一座紫霞楼。传说乾隆皇帝到太白酒楼欣赏江面和街面的繁华景象时,即兴题了两句诗:“有人问道谁家好,太白留言此处高。”后来店主把这两句诗、制作成对联贴在店门口,因此招来了很多生意。</h3><h3> 如今,随着铁路、公路运输的不断升级,滁槎码头早已不再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了。滁槎街的繁华虽已不似当年,但因滁槎地处赣江三角洲区域,农渔丰富,人口稠密,是富庶之乡,依旧是当地百姓赶集的主要场所,也成为周边重要的水产品市场。</h3><h3><br></h3><h3> 从南昌市区去滁槎的交通很方便,地铁一号线到瑶湖西,换乘838路公交车,途径航空大道,终点下车即到。</h3><h3> </h3> <h3>从市区去滁槎,必经航空城,那是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的新址。</h3> <h3>航空大道</h3> <h3>滁槎老街外观</h3> <h3>赣江下游南支的滁槎大桥</h3> <h3>滁槎街仿古建筑</h3> <h3>滁槎老街人文摄影剪辑</h3> <h3>推着婆婆去赶集</h3> <h3>豆腐西施</h3> <h3>生意来了。豆腐生意全过程:<br></h3> <h3>介绍品种价格</h3> <h3>要哪一样?是白豆腐还是油煎豆腐?</h3> <h3>准备豆腐装袋</h3> <h3>小心翼翼</h3> <h3>过称</h3> <h3>报价</h3> <h3>结算收钱</h3> <h3>准备下一单</h3> <h3>南昌炒粉</h3> <h3>小食店,炸油条。</h3> <h3>外来食品也红火</h3> <h3>猪肉生意萧条</h3> <h3>鸡贩子</h3> <h3>家电维修</h3> <h3>木工手艺人</h3> <h3>精心设计</h3> <h3>精心施工</h3> <h3>电焊女工</h3>